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李连达

月刊

1007-7693

xdyd@chinajournal.net.cn

0571-87297398

310003

杭州市中河中路250号改革月报大楼10楼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是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综合性药学科技期刊创,创刊于1984年,原名《浙江药学》、《现代应用药学》。现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浙江省药学会承办。协办单位先后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集团、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康来特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辟有论著、药化、中药与天然物、药剂、药品检验与分析、 医院药学、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综述和综合报导 等栏目,在医院、药检所、制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各级管理部门拥有读者和作者,尤其注重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边疆、基层和部队的药学科技人员服务。 杂志连续十年来与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品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多次全国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和医院药学质量监督管理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药学界学术活动最为活跃的杂志之 一。杂志已纳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及其镜像系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另外还被纳入了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一份深受医药学科技人员喜爱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FAERS分析比较英夫利昔单抗、乌司奴单抗和维得利珠单抗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安全性

    李云张科袁恒杰李正翔...
    2694-27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挖掘英夫利昔单抗、乌司奴单抗和维得利珠单抗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风险信号,探索三者用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治疗的安全性差异,以期为IBD新型生物制剂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4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4季度的FAERS数据,经去重、《ICH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26。0版)标准化后,限定提取IBD背景人群,在此基础上分别筛选以英夫利昔单抗、乌司奴单抗和维得利珠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联合贝叶斯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挖掘分析3种药物的AE信号,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共提取到以英夫利昔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70 508份,生成信号数460个,以乌司奴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18 121份,信号数193个,以维得利珠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34 270份,信号数235个。3种药物AE报告中,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患者,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8~65岁,以18~45岁人群为主,以美国和加拿大数量最多。3种药物严重AE均为其他重要医学事件、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其中维得利珠单抗报告了更严重的AE发生率。3种药物AE累及系统器官分类(system organ class,SOC)情况相似,均会增加机会性感染风险,肿瘤发生风险,各类检查异常风险,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发生反应风险,但各主要SOC项下的高强度首选术语(preferred terms,PT)及高ROR信号强度AE存在差异。挖掘到的3种药物新的可疑AE信号不同,英夫利昔单抗的发育异常信号、乌司奴单抗的肝毒性及维得利珠单抗对肾脏、眼、神经、营养代谢及肌肉的不利影响需引起临床重点关注。结论 英夫利昔单抗、乌司奴单抗和维得利珠单抗PT、高ROR信号强度AE存在差异,临床在使用生物制剂治疗IBD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差异化给药。

    英夫利昔单抗乌司奴单抗维得利珠单抗炎症性肠病不良事件信号比较

    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中伊立替康及其3种代谢物的治疗药物监测

    杜小换王文娟黄顺根杨帆...
    2704-2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清中伊立替康(irinotecan,IRI)及3种代谢物(SN-38、SN-38G和APC)的浓度,并将此方法应用于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NB)患儿的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方法 均以氘代同位素为内标,EC-C18(2。1 mm×50mm,2。7 μm)色谱柱分离,水(含0。1%甲酸)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3 mL·min-1,以电喷雾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质谱分析。用本方法测定NB患儿血清中IRI及3种代谢物的浓度,并分析IRI药动学参数与骨髓抑制毒性标志物百分比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该方法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有关线性范围、定量下限、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的要求。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变化与 AUCSN-38/AUCIRI(r=-0。700,P=0。036)和 AUCSN-38G/AUCSN-38(r=0。700,P=0。036)相关;淋巴细胞(r=-0。915,P=0。001)和血小板(r=-0。878,P=0。002)百分比变化均与AUCApC/AUCIRI相关。结论 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度高,适用于临床实施IRI及其代谢物的TDM。NB患儿体内IRI代谢与骨髓抑制毒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神经母细胞瘤儿童伊立替康治疗药物监测

    68例患者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和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的监测结果分析

    刘亭亭赵宇蕾陈晓燚岳慧杰...
    2711-2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Cmin)和24 h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24 h area under the curve,AUC0-24h)的监测结果,并对Cmin和AUC0-24h超出目标范围上限的情况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3年3月就诊于东部战区总医院后接受万古霉素治疗并同时测定稳态峰、谷浓度的患者,按照Cmin是否>20 mg·L-1和AUC0-24h是否>650mg·h·L-1各分为2组,分别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68例患者,共收集103对万古霉素稳态峰浓度和谷浓度。Cmin超出目标范围上限的比例为48。54%,AUC0-24h超出目标范围上限的比例为49。51%,Cmin和AUC0-24h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0。949 2,P<0。05);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肾损伤或存在慢性肾脏病病史(OR 7。18,95%CI 1。41~36。53,P<0。05)以及浓度测定后调整给药方案(OR 10。61,95%CI 3。33~33。78,P<0。05)是Cmin>20 mg·L-1的独立影响因素,而仅浓度测定后调整给药方案(OR 6。15,95%CI 2。05~18。45,P<0。05)是AUC0-24h>650 mg·h·L-1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临床实践中万古霉素Cmin和AUC0-24h超出目标范围上限的发生率约为50%;虽然浓度测定后多数已调整给药方案,但从安全性角度出发,建议在患者病情危重且已出现急性肾损伤或既往有慢性肾脏病时适当降低初始给药剂量。

    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24h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

    药源性假性高甘油三酯的识别和管理

    张春娟马秀娟刘芳琳赵蕊...
    2718-2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发怀疑药源性假性高甘油三酯血症(pseudo-hypertriglyceridemia,Pseudo-HTG)的临床鉴别流程,有助于临床药师协助医师进行药源性Pseudo-HTG的识别和管理;并提出药学监护途径,为临床药师的工作切入和监护提供参考。方法 描述了 1例由药物中的甘油辅料导致的Pseudo-HTG的病例,并回顾迄今为止发表的药源性Pseudo-HTG文献,总结病例的临床和生化特征,确定HTG与药物的相关性。结果 饮酒史,肾功能损伤是Pseudo-HTG的高危因素,药源性Pseudo-HTG在停止外源性摄入后,甘油三酯值常可在3~5d内恢复,但伴有肾功能损伤患者若未经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恢复时间可能延长至数月。结论 药源性Pseudo-HTG的临床鉴别需要医师和药师的互相协作,含甘油药物的大量摄入、导致Pseudo-HTG药物的应用,均可能会造成药源性Pseudo-HTG。临床药师可从建立辅料数据库、跟踪前沿药学研究、患者教育和用药监护方面切入Pseudo-HTG患者的药学监护工作。

    假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药源性临床药师药学监护

    细胞膜纳米载药系统研究进展及其在仿生纳米医学中的应用

    姚岑超王珩张大宏
    2724-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药物的局限和纳米药物的兴起推动了仿生纳米医学的发展,细胞膜纳米技术是仿生纳米医学领域的一种新型技术,它将纳米核心颗粒包裹在所提取的细胞膜中,这种结构保留了源细胞的表面特性,具有靶向运输能力强、血液循环时间长和免疫逃避等优势,因此细胞膜纳米技术在仿生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红细胞膜、白细胞膜、血小板膜、肿瘤细胞膜、干细胞膜以及细菌外膜囊泡等,每种膜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并且在药物递送、免疫调节、抗肿瘤治疗和疫苗制备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发掘潜力。

    仿生医学细胞膜包被纳米药物递送靶向运输

    双特异性抗体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刘欣郑丽云楼立兰沈红璋...
    2735-2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10年来,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靶向及免疫治疗显著改善了 CRC患者的临床预后,但耐药性及免疫应答率低等问题阻碍了其整体治愈率的进一步提升。双特异性抗体(bispecific antibody,BsAb)通过双靶点的设计有可能解决耐药及免疫应答的问题,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综述了目前用于CRC治疗的几种BsAb主要类型,并分述了 BsAb的不同靶点及在CRC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以期为后续用于CRC治疗的BsAb研究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双特异性抗体结直肠癌临床应用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中国现代应用药学》——国家级综合性药学科技期刊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