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李连达

月刊

1007-7693

xdyd@chinajournal.net.cn

0571-87297398

310003

杭州市中河中路250号改革月报大楼10楼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是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综合性药学科技期刊创,创刊于1984年,原名《浙江药学》、《现代应用药学》。现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浙江省药学会承办。协办单位先后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集团、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康来特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辟有论著、药化、中药与天然物、药剂、药品检验与分析、 医院药学、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综述和综合报导 等栏目,在医院、药检所、制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各级管理部门拥有读者和作者,尤其注重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边疆、基层和部队的药学科技人员服务。 杂志连续十年来与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品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多次全国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和医院药学质量监督管理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药学界学术活动最为活跃的杂志之 一。杂志已纳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及其镜像系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另外还被纳入了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一份深受医药学科技人员喜爱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文版Morisky服药依从性评估量表在炎症性肠病患儿中应用的信效度评价

    吴园园黄凌斐罗优优孙琎...
    3117-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文版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包括监护人版和未成年人版)在炎症性肠病患儿中应用的信度与效度,并明确炎症性肠病患儿服药依从性现状与特征.方法 纳入炎症性肠病患儿141例,以中文版Morisky量表为评估工具,以现场发放与回收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采用克伦巴赫(Cronbach's)α系数和因子分析分别评价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采用Spearman检验评估患儿服药依从性与其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监护人版和未成年人版Morisky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701和0.738;因子分析结果共提取3个公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7.94%和72.24%;141例患儿的用药依从性评估得分为6.75(4.75,8.0)分,其中,依从性不良、中等与极好的患儿分别为58例(41.1%),39例(27.7%)和44例(31.2%);患儿用药依从性得分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s=-0.286,P=0.001).结论 中文版未成年人版和监护人版Morisky量表均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用于评估炎症性肠病患儿的服药依从性.近一半炎症性肠病患儿服药依从性差,忘记服药是影响依从行为的主要障碍,且患儿用药依从性与其疾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儿童炎症性肠病服药依从性信度效度

    帕米膦酸二钠治疗儿童成骨不全症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周瑞欧季欢欢贾运涛
    3124-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帕米膦酸二钠(pamidronate,APD)治疗儿童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次使用APD的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治疗前后的生长发育情况、骨代谢和生化指标改善情况、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折变化,以及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14例患儿,中位年龄为5.16岁.所有患儿无论治疗持续时间长短(1,2年及≥3年),与治疗前相比,身高、体质量、腰椎BMD均显著提高,年平均骨折次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显著增加(P=0.024);治疗2年后,总25-羟维生素D3(T-25OHD3)明显提高(P=0.014);治疗3年后,身高Z值明显改善(P=0.036).最常见ADR为发热、骨骼肌肉疼痛、低钙血症和低磷血症等.结论 OI患儿接受APD治疗的耐受性良好,腰椎BMD和BMDZ值增加,骨折率降低,生长发育改善.

    成骨不全症帕米膦酸二钠儿童罕见病

    头孢唑林与头孢呋辛用于儿童清洁手术预防用药的临床综合评价

    解鑫赫刘润红侯月秀赵瑞玲...
    3129-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展儿童清洁手术(Ⅰ类切口)预防用药的临床综合评价,促进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根据《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试行)》,应用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专家访谈法、德尔菲法构建清洁手术(Ⅰ类切口)预防用药的临床综合评价体系;收集评价证据并开展多维度、多层次证据的综合评判.结果 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包括5个1级指标(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和可及性),11个2级指标,30个3级指标;头孢唑林临床综合评价得分86.09,头孢呋辛评分为82.45分,前者在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4个方面优于后者,后者可及性优于前者.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儿童清洁手术(Ⅰ类切口)预防用药临床综合评价体系有较高的科学性,评价结果可为医疗机构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的遴选提供依据.

    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儿童清洁手术临床综合评价

    不同剂型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小症的疗效分析

    聂晶孟仙吴晓玲李婷婷...
    3136-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不同剂型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特发性矮小症的疗效差异及与疗效相关的治疗前相关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诊断为特发性矮小,年龄在4~8岁且使用不同剂型重组人生长激素进行治疗的儿童,比较不同组别儿童不同治疗时期身高增长值、生长因子水平变化等,同时对影响身高增长效果的治疗前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不同剂型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儿童,2组间除治疗第3个月IGF-BP3增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治疗各阶段身高、IGF-1及IGF-BP3增长值在2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初始使用年龄对儿童身高增长结局有影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58,95%CI 0.109~0.609,P=0.002),其余因素无明显影响.结论 不同剂型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特发性矮小儿童的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初始使用年龄是影响生长激素使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生长激素特发性矮小疗效

    曲普瑞林治疗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沈群华於敏高鹏
    3141-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曲普瑞林治疗中枢性性早熟女童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2020年1月-2022年8月海宁市人民医院儿童生长发育专科门诊诊治的49例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为研究对象,经曲普瑞林规范治疗及规律随访>1年,分析比较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12个月后相比,子宫、卵巢容积无明显变化,但均较治疗前缩小,乳房Tanner分期治疗后有缩小,简易激发提示性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值较治疗前下降,身体质量指数逐渐升高,骨龄/实际年龄逐渐下降,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最初3个月生长速率最高,部分患儿后续生长速率渐下降,治疗后有3例出现少量阴道出血.此外,对于联用生长激素,家长较大顾虑为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曲普瑞林治疗中枢性性早熟女童可有效抑制性腺轴及性腺发育,延缓骨龄进展,治疗中除部分患儿出现生长速率下降和少量阴道出血外,其他不良反应少.

    曲普瑞林中枢性性早熟疗效安全性

    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癫痫患儿服用奥卡西平的活性代谢物血药浓度关联性研究

    刘思婷柯承杰刘周杰苏静...
    3146-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代谢酶和转运体基因多态性对中国癫痫患儿服用奥卡西平的活性代谢物10-羟基卡马西平(monohydroxycarbazepine,MHD)血药浓度是否有显著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年龄0~14岁服用奥卡西平达稳态的谷浓度血浆样本,酶放大免疫法测定患者MHD血药浓度,双脱氧链终止法检测患儿代谢酶基因UGT2B7 802T>C、UGT1A9 I399C>T,以及转运体基因ABCB1 3435C>T和ABCC2 1249G>A多态性,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Fisher最小显著差检验法分析代谢酶和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奥卡西平活性代谢物血药浓度的关联性.结果 研究共收集161例癫痫患儿的谷浓度血浆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转运体基因ABCB1 3435C>T与MHD血药浓度显著相关(P<0.05).随后进行Fisher最小显著差检验,携带ABCB1 3435C>T突变等位基因患儿的血浆MHD浓度明显高于非携带者,未见其他代谢酶和转运体基因多态性显著影响MHD血药浓度.结论 转运体基因ABCB1 3435C>T与中国癫痫患儿奥卡西平活性代谢物血药浓度存在显著关联性,对癫痫患儿给予奥卡西平时可作该位点基因多态性检测,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

    癫痫奥卡西平代谢酶转运体血药浓度

    英夫利西单抗药物监测对儿童克罗恩病患者54周治疗结局的影响

    方优红罗优优成琦余金丹...
    3152-3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英夫利西单抗药物谷浓度与抗体监测对儿童克罗恩病治疗54周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8月—2023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克罗恩病的6~17岁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英夫利西单抗谷浓度及抗体监测方式分为被动监测组和主动监测组,比较2组患儿治疗54周结肠镜下黏膜愈合率、疾病活动度和实验室指标等结局.结果 研究共纳入77例克罗恩病患儿,英夫利西单抗谷浓度及抗体被动监测组34例,主动监测组43例,男性48例,女性29例.治疗54周主动监测组黏膜愈合率较被动监测组高,分别为80%(24/30)和46.43%(13/28),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54周2组总的临床缓解率为84.42%(65/77),被动监测组与主动监测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6.47%(26/34)和90.70%(39/43),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上,主动监测组超敏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较被动监测组显著.2组患儿抗英夫利西单抗抗体产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英夫利西单抗药物谷浓度与抗体进行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比可能提高治疗54周时结肠镜下的黏膜愈合率.

    克罗恩病儿童药物浓度监测英夫利西单抗

    HPLC-MS/MS测定新生儿血浆中氟氯西林的浓度及其与氨溴索相互作用的研究

    陈灵郭婷邵钰边俊梅...
    3158-3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简便的HPLC-MS/MS方法检测新生儿血浆中氟氯西林的浓度,研究新生儿体内氨溴索与氟氯西林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 生物样本采用API4000HPLC-MS/MS进行分析,色谱柱为Ultimate XB-C18(2.1 mm×100mm,5μm),流动相A相为水-0.1%甲酸,B相为乙腈-0.1%甲酸.氟氯西林和内标利福平定量分析离子对分别为m/z 452.6→284.2和m/z 821.4-397.3.结果 在该分析方法下氟氯西林的线性范围为0.20~80ng·mL-1,定量下限为0.20ng·mL-1;氟氯西林的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均<8.23%;提取回收率为85.3%~89.2%,基质效应为89.3%~92.3%;新生儿血浆样品在室温条件下放置12 h,处理后室温条件下放置4 h,反复冻融3次及-20 ℃冷冻30 d的稳定性均良好.临床样本检测结果表明氨溴索合用可以显著提高氟氯西林血药浓度.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MS/MS分析方法准确度高,灵敏度好,可用于新生儿血浆中氟氯西林浓度的测定.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氨溴索能显著提升氟氯西林的血药浓度,两者存在药物相互作用.

    氟氯西林氨溴索药物-药物相互作用HPLC-MS/MS

    儿童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临床使用情况及药物相互作用分析

    高鹏刘银黄凌斐朱正怡...
    3164-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儿童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的使用及治疗过程中药物相互作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收集2022年12月23日—2023年2月8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所有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的住院患儿病例资料,分析该药的使用情况,并对相关的联用药物进行分类,通过micromedex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分析该药的临床潜在相互作用药物情况并进行严重性分级.共收集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病例48例,中位年龄6.71岁,年龄范围87d~17.75岁.使用科室集中在血液科、ICU、感染科、综合内科,合并基础疾病主要为肿瘤,用药后中位退热时间3d.用药期间联用药物较多,共收集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潜在相互作用药物15种,需关注与抗真菌药的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儿童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较多的科室为血液科,合并基础疾病主要为肿瘤,用药期间联用潜在相互作用的药物时应当注意监测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儿科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致高乳酸血症的风险因素分析

    舒玲霍本念吴秋莹陈秋红...
    3169-3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在儿童患者中使用利奈唑胺(linezolid,LZD)致高乳酸血症的风险因素.搜集2012年10月—2023年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接受LZD治疗的儿童住院患者信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风险因素,通过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进一步分析各风险因素与LZD致高乳酸血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共纳入331例儿童患者,其中145例患儿(43.8%)发生高乳酸血症,患儿年龄中位数为3(0.92,9)岁,LZD治疗天数中位数为13(8,22)d.患儿接受LZD治疗天数较长(OR=1.026,P=0.004),合用P-糖蛋白诱导剂(OR=2.023,P=0.004)、乳酸基线值较高(OR=2.408,P=0.022)和低肾小球滤过率(OR=0.997,P=0.047)为LZD致高乳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LZD治疗天数增加,LZD致高乳酸血症的风险呈非线性增加(P-non-linear=0.041);乳酸基线值<0.92 mmol·L-1时,LZD致高乳酸血症风险随乳酸基线值升高而持续增加,乳酸基线值>0.92 mmol·L-1时,随着乳酸基线值的升高,LZD致高乳酸血症风险缓慢增加(P-non-linear=0.013).结论 患儿接受LZD治疗时应关注乳酸基线水平、LZD使用时间、合用P-糖蛋白诱导剂和肾功能不全等风险因素,结合患儿的治疗需求防范高乳酸血症的发生.

    利奈唑胺儿童高乳酸血症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