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HPS评价儿科人群使用万古霉素的安全性及风险因素

    施丹妮蔡璨陈蔚达万隽...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回顾性分析儿科人群使用万古霉素的安全性情况,并进一步探索不良反应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使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CHPS,选取2013年7月 ~2023年6月在本院住院且需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儿科人群使用万古霉的不良反应数据并做安全性评价,利用Logistic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使用万古霉素的儿科人群980例次,常见的不良反应依次排序为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7。96%)、血红蛋白减少(6。43%)、嗜酸性粒细胞升高(5。61%)等;发现新的不良反应有低钾血症(0。82%)、尿酸增加(0。10%)和腹胀(0。29%);多因素分析中发现新生儿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风险大于婴幼儿;女孩发生低钾血症的风险高于男孩;随着体重的升高。发生低钾血症的风险升高;合并苯巴比妥是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的独立高危因素;合并左卡尼汀是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在儿科人群中发生率均较高。对于各方面机能不太健全的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应定期监护。监护的指标应包括γ-谷氨酰转肽酶、嗜酸性粒细胞、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钾等。而在此后增设研究结果的危险因素至CHPS规则中,将利用触发器的功能,给予临床医生预警信息,以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儿科人群使用万古霉素的安全性。

    万古霉素儿科人群安全性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

    全程化吸入用药指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王阿丽
    15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全程化吸入用药指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使用压力装置吸入剂治疗,对照组在整个吸入剂使用过程中不进行主动的用药指导,采用自我管理,观察组则进行全程的用药指导。对比两组吸入剂使用评分、实验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打开装置上药、呼吸调整、吸入药品、吸入完备后操作、总体操作评分分别为(2。48±0。43)、(1。25±0。56)、(3。58±0。34)、(0。93±0。06)、(8。25±1。74)分,较对照组的(2。16±0。32)、(0。48±0。23)、(3。19±0。27)、(0。69±0。15)、(7。11±1。35)分更高(P<0。05)。实验前,两组CAT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实验后1、3、6个月,观察组CAT评分分别为(25。79±1。84)、(20。73±3。14)、(14。84±2。37)分,较对照组的(28。56±1。33)、(24。73±3。46)、(17。60±2。83)分更低(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00%,较对照组的24。00% 更低(P<0。05)。结论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全程化吸入用药指导,可为其提供有侧重点的指导,以此形成全程化药学服务,减少不良反应,有助于加快机体恢复。

    全程化吸入用药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良反应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应用新型康复训练策略的效果评价

    黄依伶邱培英
    157-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应用新型康复训练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康复训练方案,实验组接受新型康复训练策略。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体力活动水平、肌力。结果 实验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评分分别为(73。1±8。1)、(85。7±7。0)、(79。8±6。5)、(73。6±9。2)、(79。1±11。3)、(88。8±7。0)、(75。2±7。9)、(77。9±7。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7。1±6。7)、(74。7±5。8)、(68。9±6。4)、(67。9±8。0)、(68。8±9。2)、(76。7±6。6)、(63。6±6。5)、(70。6±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体力活动水平(1。68±0。22)优于对照组的(1。43±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肌力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康复训练策略对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体力活动水平并增强肌力,临床可推广。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新型康复训练策略肌力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

    周楠
    160-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结直肠患者术后及时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行结直肠癌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均在术后给予营养支持,对照组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的临床相关指标、营养状态指标、胃肠功能指标[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43。95±5。26)h、首次下床时间(40。37±7。92)h、住院天数(12。27±3。65)d均短于对照组的(58。87±6。94)h、(55。65±8。36)h、(14。86±4。06)d(P<0。05)。干预后,观察组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分别为(267。47±19。94)mg/L、(39。18±4。95)g/L、(2。07±0。25)g/L,高于对照组的(244。23±18。58)mg/L、(35。47±3。45)g/L、(1。87±0。21)g/L(P<0。05)。干预后,观察组SS(47。87±4。54)ng/L低于对照组的(52。56±3。86)ng/L,GAS(118。34±15。74)ng/L、VIP(34。12±6。85)ng/L与MTL(66。31±10。22)ng/L高于对照组的(86。57±11。48)、(27。84±8。11)、(53。76±11。14)ng/L(P<0。05)。干预后,观察组TNF-α、IL-6与CRP水平分别为(182。38±14。43)ng/L、(254。28±33。76)ng/L、(9。32±1。85)mg/L,低于对照组的(238。94±25。51)ng/L、(336。57±34。52)ng/L、(11。89±2。68)mg/L(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8%低于对照组的19。51%(x2=4。100,P=0。043<0。05)。结论 针对结直肠癌患者,对其术后及时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康复加速,改善营养状态、胃肠功能,同时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控制并发症发生,价值突出。

    结直肠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营养状况胃肠功能炎性因子

    探讨渐进性康复训练配合预见性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颜雅红陈丽芬沈良盛李选治...
    164-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渐进性康复训练配合预见性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10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以常规的康复指导,研究组实施以渐进性康复训练配合预见性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患侧肢体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干预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干预患侧肢体后各方向活动度较干预前增加,研究组前屈、后伸、内旋、外旋、内收、外展活动度分别为(158。96±13。55)、(56。36±2。77)、(89。05±10。96)、(88。34±2。95)、(58。76±2。95)、(162。34±10。18)°,与对照组的(147。10±10。96)、(49。00±3。62)、(83。75±7。36)、(81。02±3。11)、(54。34±2。76)、(156。84±12。43)°相比更高,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两组干预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干预能力及生活质量较干预前增加,研究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干预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2。58±6。61)、(91。15±3。99)、(94。43±3。11)、(92。26±3。42)分,高于对照组的(48。17±5。62)、(87。02±4。74)、(89。43±4。11)、(87。08±4。03)分,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0% 低于对照组的22。00%,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患者开展渐进性康复训练配合预见性干预,可改善患侧肢体的上肢各方向活动度,提升术后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干预能力及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渐进性康复训练预见性干预康复干预乳腺癌术后上肢功能

    膝关节功能锻炼在骨科术后患者恢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傅慧仙
    168-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膝关节功能锻炼在骨科术后患者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0例骨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实验组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运动训练、康复器械使用等),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稳定性评分、屈曲角度。结果 实验组VAS评分为(3。5±1。2)分,对照组为(5。8±1。4)分;实验组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8。6±5。2)分,对照组为(65。2±4。8)分;实验组关节稳定性评分为(8。2±0。9)分,对照组为(6。4±1。2)分;实验组屈曲角度为(110。0±5。0)°,对照组为(95。0±6。0)°;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关节稳定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曲角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低于对照组的17。78%(8/4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膝关节功能锻炼在骨科术后患者恢复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通过适当的运动训练和康复器械使用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膝关节的功能评分,并促进肌力的恢复,因此,在骨科手术后的康复过程中积极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膝关节功能锻炼骨科术后恢复肌力测试

    运动疗法联合营养干预对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效果探讨

    杨章妹
    17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联合营养干预对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效果。方法 62例单纯性肥胖儿童,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运动疗法,观察组患儿给予运动疗法联合营养干预。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体质量相关指标以及身体素质改善情况。结果 干预后,对照组患儿体质量、脂肪率、体脂率、腹部皮褶厚度、肩胛下角皮褶厚度、上臂皮褶厚度分别为(45。33±3。24)kg、(0。71±0。11)%、(34。26±1。98)%、(32。19±3。33)mm、(29。11±3。02)mm、(22。55±2。15)mm,观察组患儿分别为(43。22±3。11)kg、(0。42±0。06)%、(24。09±1。55)%、(23。21±3。15)mm、(23。07±2。66)mm、(18。16±1。77)mm。干预后,两组患儿体质量、脂肪率、体脂率、腹部皮褶厚度、肩胛下角皮褶厚度、上臂皮褶厚度对比,观察组更低(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儿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握力、肺活量分别为(121。76±6。66)cm、(22。77±3。97)次/min、(8。36±0。42)cm、(18。94±3。03)kg、(1。87±0。27)L,观察组分别为(126。38±7。22)cm、(25。68±4。26)次/min、(10。66±0。76)cm、(24。27±3。18)kg、(2。05±0。32)L。干预后,两组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握力、肺活量对比,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童接受运动疗法联合营养干预可显著提高患儿的身体素质,患儿的体质量相关指标得到有效控制,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运动疗法营养干预单纯性肥胖临床疗效

    核糖体蛋白参与的核糖体生物合成在癌症中的研究

    李琼瑜
    174-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糖体是由核糖核酸(RNA)和核糖体蛋白(RP)组装而成的大分子核糖核蛋白(RNP)复合物,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起关键作用。核糖体生物合成(RB)对调控细胞的呼吸至关重要,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本文主要以细胞质核糖体蛋白(CRP)和线粒体核糖体蛋白质(MRP)为切入点,介绍细胞内的核糖体生物合成过程,以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异常调控。

    核糖体生物合成核糖体蛋白线粒体核糖体蛋白质癌症

    欢迎订阅欢迎赐稿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