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横向双"8"字张力带技术在第五跖骨基底部Lawrence Ⅰ区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姜洪涛薛鑫鑫王静娜高云峰...
    44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横向双"8"字张力带技术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Lawrence Ⅰ区骨折疗效.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10月,对15例第5跖骨基底部Lawrence Ⅰ区骨折采用横向双"8"字张力带技术治疗.男8例,女7例;年龄23~59岁,中位年龄40岁.致伤原因均为扭伤.受伤至手术时间3~7d,平均4.1 d.术后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锚钉有无松动、脱出,应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跟距关节外翻角度评价患足功能.结果 术后14例切口 Ⅰ期愈合,1例切口愈合不良.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2个月,中位时间10个月.影像学复查示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1.7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82~100分,中位数98分;其中优13例、良2例,优良率100%.VAS评分0~3分,中位数1分.12例踝关节活动恢复正常,3例轻度受限;跟距关节外翻角度25°~32°,中位数30°.结论 应用横向双"8"字张力带技术治疗第5跖骨基底部Lawrence Ⅰ区骨折,具有操作简便、避免二次手术、减少异物感等优势,临床疗效确切.

    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LawrenceⅠ区骨折张力带技术内固定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中单次与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局部浸润麻醉前瞻性对比研究

    刘典琦黄文彬翟文润李颖芬...
    448-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前瞻性对比研究,比较分析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术中采用局部浸润麻醉(local infiltration anesthesia,LIA)联合单次收肌管阻滞(single adductor canal block,SACB)或连续收肌管阻滞(continuous adductor canal block,CACB)的早期镇痛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以2022年4月-2023年12月收治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以1:1比例分配至SACB组或CAC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身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以及术前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VAS评分、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LIA联合SACB或CACB多模式镇痛管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疼痛相关指标(静息以及活动VAS评分,发生突破性疼痛例数及时间,阿片类药物消耗量)、关节功能相关指标(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OKS评分和HSS评分)以及术后阻滞并发症、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SACB组随访时间为(9.70±4.93)个月、CACB组为(12.23±5.0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CACB组术后24 h静息VAS评分低于SAC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静息和活动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CB组9例(30.00%)发生突破性疼痛,较SACB组17例(56.67%)减少,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突破性疼痛发生时间和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CB组4例、CACB组7例发生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CB组术后1、2 d膝关节活动度优于SACB组(P<0.05);两组术后0 d膝关节活动度以及各时间点股四头肌肌力、OKS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KA术中LIA联合SACB或CACB镇痛效果以及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相似,但SACB具有操作简便,能避免导管移位、脱位等不良事件发生,可能是一种更好选择.

    单次收肌管阻滞连续收肌管阻滞局部浸润麻醉膝关节单髁置换术镇痛关节功能

    人工智能术前规划系统辅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手术的疗效研究

    朱家庆孙家豪刘金柱马博闻...
    45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人工智能术前规划系统(AIHIP系统)辅助髋关节翻修手术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6月-2023年3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2例(23髋)髋关节翻修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4~90岁,平均69.7岁.初次翻修19髋,2次翻修3髋,3次翻修1髋.翻修原因:假体松动12髋,髋臼杯松动4髋,骨溶解3髋,髋臼脱位2髋,术后感染1髋,假体磨损1髋.Paprosky髋臼骨缺损分期:ⅡA期6髋,ⅡB期9髋,ⅡC期4髋,ⅢA期3髋,ⅢB期1髋.记录患者更换假体型号、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情况等,以及术后感染、骨折、假体松动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周及6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肢功能,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度.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85~510 min,平均241.8 min;住院时间7~35d,平均15.2 d;脱离助行器时间2~108 d,平均42.2 d.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53个月,平均21.7个月.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大腿血肿、1髋发生髋关节脱位外,余患者均无假体松动、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术后髋臼杯型号匹配程度为完全匹配22髋,不匹配1髋(+2号),匹配率95.65%;股骨柄型号匹配程度为完全匹配22例髋、一般匹配1髋(-1号),匹配率100%.术后1周及6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55.3±9.8)分和(89.6±7.2)分,较术前(33.0±8.6)分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较1周时进一步改善(P<0.05);术后6个月根据 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获良21髋、中2髋,可满足日常生活需求.术后6个月髋关节活动度为(111.09±10.11)°,与术前(79.13±18.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9,P<0.001).结论 AIHIP系统辅助治疗THA术后翻修患者,可提升翻修手术的精准性,降低手术难度,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好,早期疗效满意.

    人工智能术前规划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翻修手术

    X线透视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臼杯假体覆盖率评估方法研究

    李董张勇陈祖庆常文举...
    461-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X线片准确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臼杯假体覆盖率(以下简称"杯覆率")的方法,并确定可以用于评估杯覆率的有效参数.方法 基于16例健康骨盆CT三维重建数据,3D打印制备骨盆模型;在此基础上,参照常规THA操作植入髋臼假体.采用改良摄片方式通过旋转C臂X线机测量臼杯假体未被宿主骨覆盖区域长度、宽度,计算杯覆率;统计分析其与基于传统正位X线片测量法以及基于骨盆模型实际测量的杯覆率差异.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改良测量法中,假体未被覆盖区域面积与宽度、长度相关性.结果 传统方法、改良方法以及实际测量的杯覆率分别为78.22%±3.36%、86.74%±3.61%、89.62%±2.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宽度、长度均与假体未被覆盖区域面积成正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假体未被覆盖区域面积=-21.192+0.248×宽度+0.140×长度,决定系数R2=0.857,P<0.001.结论 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改良方法能更准确评估THA杯覆率.其中,假体未被覆盖区域宽度可以作为评估杯覆率的有效参考指标.

    臼杯假体覆盖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X线片

    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

    韩尧政马俊黄亮亮苏林涛...
    466-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2年6月,采用后路减压、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28例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男22例,女6例;年龄22~58岁,平均41.4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8例,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砸伤5例.骨折节段:T111例,T127例,L19例,L211例.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4例,B级2例,C级11例,D级11例.术前椎管内占位率为17.7%~75.3%,平均44.0%;胸腰椎损伤分类和严重程度评分(TLICS)为9~10分,平均9.9分.17例存在合并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1~4d,平均2.3 d.记录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影像学评价指标[伤椎前缘高度比(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ratio,AVHR)、局部 Cobb 角(kyphosis Cobb angle,KCA)、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ISH)、伤椎楔形角(vertebral wedge angle,VWA)、伤椎位移角(displacement angle,DA)和伤椎移位百分比(percent fracture dislocation displacement,PFDD)],以及神经功能、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110~159 min,平均130.2 min;术中出血量200~510 mL,平均354.3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2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5个月,平均12.7个月.术后患者胸腰部疼痛均明显缓解,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术后随时间延长亦进一步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A级3例、B级1例、C级1例、D级10例、E级13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72,P<0.001).影像学复查示,术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VHR、KCA、ISH、VWA、DA和PFDD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Brantigan评分,28例均获得良好椎间骨性融合,其中完全融合22例,椎间融合良好、但存在少许透亮线6例.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失败、后凸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间融合治疗合并椎间盘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脱位,可以有效矫正骨折脱位、解除神经压迫、恢复伤椎高度、重建脊柱稳定.

    胸腰椎骨折脱位椎间盘损伤伤椎斜向长椎弓根钉植钉椎体间融合

    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诱导皮肤再生技术修复足趾侧方皮瓣供区创面的初步应用

    周健郑玉岑陈伟常树森...
    474-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诱导皮肤再生技术修复足趾侧方皮瓣供区创面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6月-2023年2月,应用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诱导皮肤再生技术修复10例11处足趾侧方皮瓣供区创面.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1~63岁,平均40.6岁.均为手指指腹皮肤缺损,其中拇指末节3例,示指末节 2例,示、中指中节1例,中指末节1例,环指末节3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2.4 cm×1.8cm~4.3 cm×3.4 cm.病程1~15 d,平均6.9 d.皮瓣供区位于趾腓侧5处,第2足趾胫侧5处,第3足趾胫侧1处.足趾侧方皮瓣范围为2.5 cm×2.0 cm~4.5 cm×3.5 cm.11处皮瓣供区创面均不能直接缝合,其中2处有肌腱外露;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覆盖.结果 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4.7个月.11处皮瓣全部成活且皮瓣外形较好.足部供区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40~72 d,平均51.7 d.供区无明显瘢痕,与周围正常皮肤色泽相近;供足外观良好,穿鞋、行走功能未受影响.结论 采用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诱导皮肤再生技术修复足趾侧方皮瓣供区创面可行,创面能自行愈合,且操作简便,无第2供区损伤.

    抗生素骨水泥足趾侧方皮瓣供区创面修复

    基于Notch/STAT3信号通路探讨bFGF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机制

    曹春风邵高海张铭华李波...
    480-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bFGF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大鼠的治疗作用及Notch/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取10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自由落体打击法建立T,.节段SCI模型,其中32只造模成功随机分为模型组、bFGF组,每组16只;另取16只SD大鼠仅暴露T1.棘突、硬脊膜和脊髓,作为假手术组.造模后bFGF组腹腔注射100 μg/kgbFGF(1次/d,共28 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同法注射生理盐水.造模后观察各组大鼠存活情况,于造模前及造模后即刻、14d、28d行BBB评分评估后肢功能.造模后28 d取损伤部位脊髓组织,行HE、Nissl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神经元存活(尼氏体数量)和凋亡(PI红染细胞数量)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LISA法分别检测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炎症因子[IL-1β、TNF-α、干扰素 γ(interferon γ,IFN-γ)]水平;Western blot 检测组织 Notch/STAT3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Notch、STAT3、磷酸化-STAT3(phosphoryl-STAT3,p-STAT3)、BMP-2]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造模后即刻,模型组及bFGF组BBB评分均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14、28 d时模型组BBB评分较假手术组降低(P<0.05),bFGF组较模型组升高(P<0.05).模型组、bFGF组与造模前比较,造模后即刻BBB评分降低,14、28d评分逐渐升高,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脊髓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脊髓组织出现较多坏死灶,结构正常尼氏体较少;bFGF组脊髓组织坏死灶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可见部分结构正常尼氏体.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组织尼氏体数量减少,PI红染细胞数量增多,GFAP、IL-1β、TNF-α、IFN-γ以及Notch、p-STAT3/STAT3、BMP-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而bFGF组上述指标均较模型组改善(P<0.05).结论 bFGF能改善SCI大鼠运动功能和脊髓组织病理损伤,有利于神经元存活,抑制神经元凋亡、脊髓组织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及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otch/STAT3信号通路活性降低有关.

    bFGF脊髓损伤NotchSTAT3大鼠

    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现状

    郑舒鑫宋跃明汪雷
    487-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综述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现状,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关于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文献,从手术指征、手术禁忌证、手术入路及截骨术式选择、围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是脊柱结核患者常见并发症,后凸畸形如逐步进展,易造成神经功能损害、恶化以及迟发性瘫痪等严重后果,需要手术干预.目前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矫形手术入路包括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联合入路.对于脊髓受压严重、后凸畸形程度轻的患者,可以采用前路手术;后凸畸形严重但神经功能受损不严重患者,可以采用后路手术;若要兼顾椎管减压和矫形则可以选择前后联合入路.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式包括 Smith-Peterson 截骨(Smith-Peterson osteotomy,SPO)、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全脊柱切除(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ertebral column decancellation,VCD)、后路脊柱切除(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经畸形复合椎截骨(deformed complex vertebral osteotomy,DCVO)、Y形截骨.SPO、PSO手术难度较低、手术风险也较小,可以提供15°~30°矫正效果.VCR、PVCR是截骨矫形代表术式,全脊柱切除后凸矫形可达50°,适用于严重角状后凸畸形患者.VCD、DCVO、Y形截骨是近年新兴术式,手术风险相对VCR有所降低,治疗效果也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康复是围术期重要一环,应给予重视.结论 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截骨矫形手术创伤大一直是临床关注问题,应尽可能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选择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

    脊柱结核角状后凸畸形手术治疗

    距骨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张涛李振豪崔焱熊婉琦...
    493-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距骨缺血性坏死手术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距骨缺血性坏死相关文献,从发病机制、手术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距骨缺血性坏死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就诊时大多已进展至Ficat-Arlet Ⅲ~Ⅳ期,需要手术治疗.目前,该病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髓芯减压、带血管蒂骨瓣移植、关节置换术及关节融合术等.早期距骨缺血性坏死可保守治疗,如治疗失败可以考虑髓芯减压.关节融合术应作为终末期骨关节炎和塌陷患者的补救手术,存在严重骨丢失时需行胫距跟融合术和植骨.带血管蒂骨瓣移植效果良好,对各期距骨缺血性坏死均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合适骨瓣供区仍需进一步研究.结论 距骨缺血性坏死手术方法以及不同分期治疗体系均有待完善.

    距骨缺血性坏死手术带血管蒂骨瓣移植关节置换关节融合

    前交叉韧带重建股骨骨道定位研究进展

    李晓波李翰林卢佳俊丁然...
    498-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手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和定位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ACL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及定位方法的研究文献,并对其归纳和总结.结果 股骨骨道位置是决定ACL重建术预后的关键因素.ACL重建术股骨骨道定位理念经历了等长重建、解剖重建、Ribbon-like理论、I.D.E.A.L.理论和类等长重建理论.股骨骨道定位技术也随着对ACL解剖及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而不断变化,每种骨道定位技术各有优缺点.Over-The-Top(过顶位)技术目前主要用于ACL的翻修;时钟面定位法由于误差较大、稳定性差、可复性低,基本已不使用;骨性标志定位法(股骨外侧髁的住院医师嵴和分叉嵴、外侧髁后软骨缘顶点)由于解剖标志较为恒定,临床上多采用此法;X线透视下象限法由于术中实施较为繁琐,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术后骨道评估;计算机导航辅助骨道定位精确性高,避免了人为因素对骨道定位的影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3D打印辅助定位骨道技术定位精确,可复性高,学习曲线短.结论 ACL重建术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历经多次演变,反映了对ACL理解的深入和重建术临床效果的提高.定位技术的精确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发展重点.

    前交叉韧带韧带重建股骨骨道骨道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