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手术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的发展历史和应用前景

    郝定均
    899-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柱手术机器人进入临床已整整20年,目前主要用于辅助椎弓根螺钉植入,显著提高了植钉准确性,减少了患者和术者辐射暴露.未来,触觉反馈、自动避碰等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扩展脊柱手术机器人使用范围,有望完成减压、矫形等精准操作,为复杂脊柱手术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

    脊柱手术机器人发展历史应用前景

    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的历史、前沿与未来趋势

    黄逸王岩
    904-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柱手术机器人自第1代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目前关键技术已日趋完善,出现了以器械内植物可视化导航、无导丝植钉为特征的第4代机型.机器人辅助脊柱手术(robot-assisted spine surgery,RSS)技术基础原理包括手术计划、追踪、图像注册以及机械臂控制技术.目前,该技术已成熟应用于胸腰椎手术中,在颈椎手术、脊柱肿瘤手术以及经皮脊柱手术等脊柱外科领域尚处于初期阶段,在精确定位、减少手术创伤,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优势.RSS技术前沿研究同时关注临床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机器人特异性并发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与机器人手术计划的结合,RSS技术将进一步整合其他新兴技术,应用于更广泛的临床场景中.

    机器人脊柱外科微创手术安全性计算机导航

    广告目次

    910页

    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导航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对比研究

    邹鹏于小钧王晓东郝定均...
    911-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导航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atlantoaxial dislocation,A AD)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2例可复性AAD患者,其中23例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手术(计算机组),19例采用MazorX脊柱机器人导航辅助手术(机器人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T值、身体质量指数、病因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螺钉植入时间、术中出血量、手腕部辐射暴露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Gertzbein分类法进行植钉准确度评估;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和NDI评价功能;末次随访时通过颈部三维CT观察螺钉状态以及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计算机组手术时间和手腕部辐射暴露量均明显多于机器人组(P<0.05),两组螺钉植入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4个月,平均19.6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采用Gertzbein分类法评估,两组均为安全植钉,两组螺钉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计算机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好转外,两组均未发生神经、椎动脉损伤及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两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计算机组21例(91.3%)、机器人组18例(94.7%)患者寰枢椎获满意骨融合,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导航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治疗可复性寰枢椎脱位均安全有效,但机器人导航能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辐射暴露.

    寰枢椎脱位机器人导航计算机导航椎弓根螺钉

    机器人辅助与传统徒手植钉治疗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比较

    张海平郝定均贺宝荣许正伟...
    917-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与传统徒手植钉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月-2024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植钉方式不同分为传统组(采用传统徒手植钉技术,31例)和机器人组(采用Mazor X脊柱外科机器人辅助植钉技术,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因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VAS评分和颈椎JOA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和颈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 d进行CT检查,参照Neo分级标准进行植钉精确性评价.结果 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费用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植入C1、C2椎弓根螺钉220枚,机器人组植入94枚,植钉精确率为95.7%,其中因术中滑移导致出血转传统徒手植钉2枚;传统组植入126枚,植钉精确率为87.3%,明显低于机器人组(P<0.05).术中机器人组和传统组分别出现1例和3例静脉丛损伤,均经压迫止血处理后好转;两组均无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等其他术中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6个月,平均6.6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部疼痛均明显缓解,神经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与颈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寰枢椎脱位治疗中,与传统徒手植钉技术相比,机器人辅助植钉的精确性具有显著优势.

    机器人辅助技术徒手植钉寰枢椎脱位精确性

    脊柱机器人辅助不同手术入路植钉的初步对比研究

    于洋吴兵宋凯宋科冉...
    923-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脊柱机器人辅助不同手术入路植钉的疗效差异,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机器人辅助入路手术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23年1月-8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4例胸腰椎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Mazor X脊柱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入路植入椎弓根螺钉.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后正中入路(posterior median approach,PMA)组(6 例)和经肌间隙入路(intermuscular approach,IMA)组(8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固定节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相关并发症及二次手术率;基于术后即刻X线片测量螺钉内倾角、螺钉与中线距离、螺钉尾倾角.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等螺钉相关并发症,均无二次手术者.术后即刻IMA组患者螺钉内倾角、螺钉与中线距离以及螺钉尾倾角均大于PM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机器人辅助不同手术入路植钉的螺钉位置和内倾角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皮肤和肌肉等软组织对进钉路线产生阻挡.使用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疾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使治疗更加合理有效.

    脊柱机器人辅助植钉后正中入路经肌间隙入路

    机器人与传统透视辅助内固定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骨折的回顾性研究

    袁伟刘欣春丛琳朱海涛...
    929-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微创与传统透视辅助开放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1例AS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例接受机器人辅助微创后路内固定手术(机器人组),11例接受传统透视辅助开放后路内固定手术(透视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椎体节段分布、骨折AO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辐射暴露时间、辐射剂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基于术后1周内CT参照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价螺钉植入精准度;随访期间采用VAS评分和ASIA分级评价疼痛及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较透视组减少,辐射暴露时间及辐射剂量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植入249枚椎弓根螺钉,其中机器人组118枚、透视组131枚.参照Gertzbein-Robbins标准,机器人组临床可接受螺钉(A、B级)占比明显高于透视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8个月.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P<0.05),且术后1周及3个月机器人组评分均低于透视组(P<0.05).术后两组神经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组1例发生手术部位深部感染、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器人组无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和传统透视开放手术治疗AS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疗效.但与后者相比,前者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准确性等方面更具优势.

    机器人手术胸腰椎骨折强直性脊柱炎内固定

    机器人辅助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

    潘群龙俞海明李毅中何晓钰...
    935-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2年5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5例采用机器人辅助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机器人组),25例采用传统单纯经后入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术(传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节段以及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周ESR、CRP;术后3d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神经功能ASIA分级;X线片及CT复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及融合时间,测量病变椎体后凸Cobb角并计算Cobb角丢失.ESR、CRP及VAS评分均计算手术前后差值(变化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机器人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传统组,术后3d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亦较传统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出现2例切口愈合不良,机器人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SR变化值及CRP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传统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0个月;机器人组12~16个月,平均13.0个月.影像学复查示两组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Cobb角丢失大于机器人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VAS评分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发生或加重,术后6个月ASIA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比较,机器人辅助结合微创通道下经椎间孔扩大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减少,手术创伤小,临床疗效确切.

    胸腰椎结核机器人手术微创减压通道辅助

    锁骨骨折治疗:2023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郑宪友
    942-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锁骨骨折是骨科常见创伤,占成人全身骨折的2.6%~4%.2023年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发布了锁骨骨折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包括4条推荐建议以及10条治疗选择.本文在充分研读指南基础上,结合该领域已发表相关文献,对锁骨骨折临床治疗展开论述,总结锁骨骨折治疗进展和最新诊疗要点,以期提高临床治疗预后.

    锁骨骨折治疗指南解读

    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研究

    董文伟连伟杰毛海蛟姚立炜...
    947-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2022年10月-2023年8月,采用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28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男10例,女18例;年龄18~74岁,平均46.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例,运动损伤7例,其他伤5例.骨折根据Robinson分型标准:2A1型1例,2A2型6例,2B1型15例,2B2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 h~21 d,中位时间1.0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1±1.6)分.术后3 d行VAS评分,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行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测量切口瘢痕长度(远、近端切口瘢痕长度总和).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锁骨下血管或神经损伤.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dVAS评分为(1.2±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04,P<0.001);1周后患肩基本无痛,患者生活可以自理.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3.3个月.X线片复查示术后2~4个月骨痂开始形成,平均2.7个月;无骨折端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发生.术后6个月,切口瘢痕长度1.1~1.8 cm,平均1.5 cm;患者无锁骨下区域及胸壁处皮肤麻木和不适感;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为93~100分,平均97.6分.结论 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是治疗锁骨中段骨折良好手术方式.

    微创手术锁骨中段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