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循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胡盛寿

双月刊

1000-3614

xunhuanzazhishe@sina.com

010-68331758

100037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中国循环杂志/Journal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心血管病学术刊物。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自创刊以来,期刊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开始被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列为统计源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4年被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1995年以来一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 1999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列为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2002年被万方数据库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2001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2005年本刊获得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积极探索全球心血管专科领域的科技评价工作

    李维刘俊立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评价对于提高医院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PE)体系针对医院心血管学科发展,聚焦心血管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并深入到心血管亚学科,在检索策略、数据标准化、学科定义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初步探索.

    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PE)科技评价探索

    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PE)体系的方法探索

    尹潞张雪燕曹也丁李卫...
    3-16,中插1-中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rdiovascular Acade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CAPE)体系,并对全球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进行排名.方法:由心血管疾病领域人员和图书情报人员提取医学主题词表(MeSH)、Embase同义词表、国际疾病分类(ICD)中心血管疾病相关术语,建立心血管术语词表(即阜外词表),设定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血管疾病、心律失常、肺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和瓣膜性心脏病等 9 个亚学科,实现亚学科分类、心血管术语词、入口词的映射.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数据库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心血管领域论文,并对元数据进行去重融合;应用阜外词表对论文中主题词、题目、关键词、摘要等 4 个位置的内容进行检索匹配,生成论文"位置-心血管术语词-频次"的信息表,计算每一篇论文心血管学科相关度积分及亚学科积分.对论文的机构名、学者名进行规范化清洗,基于心血管强相关(相关度积分≥4 分)原创性论文开展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学术影响力的评价.针对全国医疗机构(心血管)的科技评价,还采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授权发明专利、获奖成果、科研平台、注册试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药物临床试验登记数据]等数据.结果:检索到全球2016~2022年心血管领域论文1 545 103篇,剔除摘要、书籍、传记、新闻、视频、音频、撤稿、更正声明后为1 178 019篇,使用阜外词表标引"心血管强相关"论文518 058篇.还采集到11 143项心血管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 382项心血管相关有效授权发明专利、103项心血管相关国家级获奖成果、24个心血管相关国家科研平台、2 084项CDE心血管相关药物临床试验登记等数据.经组织心血管疾病及其亚学科专家团队针对各自亚学科论文进行核对和验证,改进学科分类规则,最终锁定11项指标构建了心血管疾病和9个亚学科领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16~2022年,中国发表心血管疾病研究论文数量增幅为123.5%,共发表约7.68万篇,平均每天约30篇,仅次于美国(约11.41万篇),居世界第二位.但中国期刊引证报告(JCR)分区和中国科学院分区论文占比仅居世界第八位.在2020~2022年全球医疗机构心血管原创研究论文影响力综合评估中,仅2家中国医疗机构进入前20名.结论:CAPE项目基于2016~2022年多源数据基础,首次探索建立了心血管领域机构学术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CAPE)阜外词表心血管疾病科技评价

    左心室肥厚诊断和治疗临床路径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心衰中心心肌病专家委员会董吁钢杨杰孚...
    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心室肥厚是一类常见的心脏结构性改变,经影像学检查确诊.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延误诊治.多种疾病和情形可致左心室肥厚,近年来针对部分特定病因的治疗显示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故需重视对左心室肥厚相关疾病的病因诊断.本专家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心力衰竭学组和心衰中心心肌病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全面介绍了左心室肥厚的早期筛查线索、规范诊治及随访路径.旨在深化广大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院)加强对左心室肥厚的认识,建立早期识别、早期转诊的意识,提高对常见及罕见左心室肥厚相关疾病的诊治能力,减少漏诊和误诊.

    左心室肥厚早期筛查诊断路径治疗路径病因诊断肥厚型心肌病心脏淀粉样变法布雷病

    2023年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公布——2022年《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4.495,在所有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
    28页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康复和运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成人肥厚型心肌病康复和运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冯雪宋雷
    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临床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肌病,也是运动诱发猝死的主要疾病之一.但目前临床实践中对于HCM患者运动强度的建议过于谨慎,大多数HCM患者并没有达到最低限度的身体活动标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运动对于提高HCM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质量以及预防不良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规范我国成人HCM患者的管理流程,由国内多名HCM专家、心脏康复专家、运动医学专家、营养学专家、睡眠专家、心理专家、产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制定了《成人肥厚型心肌病康复和运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本共识针对HCM患者的运动管理、营养管理、睡眠管理、社会心理干预以及休闲、工作指导、家族筛查、妊娠管理等重要问题给出了明确建议.

    肥厚型心肌病康复运动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应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对症状改善及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影响的比较研究

    赵广玉王朵儿杨进刚鲁晔...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前应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对症状改善及对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的影响.方法:依托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于 2013 年 1 月 1 日至 2014 年 3 月 31 日期间,纳入全国 108 家医院 7 d内发病且明确报告院前使用或不使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的 13 064 例STEMI患者(已排除共用两类药物患者),其中5 280 例患者接受了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对比使用两类药物对患者症状缓解及IRA的TIMI血流分级水平的影响,其中症状缓解包括完全缓解(症状消失)和部分缓解(不同程度缓解).结果:13 064例患者中,2 892例(22.1%)院前应用了硝酸甘油或中成药,其中1 149例(8.8%)使用了硝酸甘油,1 743例(13.3%)使用了中成药,10 172例院前未用药.应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的患者,6 h内到达医院的比例(57.4%vs.60.8%vs.50.3%,P<0.0010),与使用院前急救系统的比例(11.8%vs.12.2%vs.9.5%,P=0.0004)均高于未用药的患者.使用硝酸甘油的患者部分缓解比例高于使用中成药的患者(33.8%vs.25.1%,P<0.0010).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使用硝酸甘油较使用中成药完全和部分缓解的可能性较高(OR=1.331,95%CI:1.129~1.569,P=0.0007).使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的患者与未用药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相似.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使用中成药或硝酸甘油及未用药患者IRA的TIMI血流达到2~3级的比例分别为21.6%、15.8%和19.3%(P=0.04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未用药患者相比,使用中成药患者的TIMI血流达到2~3级水平无明显优势(OR=0.856,95%CI:0.705~1.040,P=0.1171),使用硝酸甘油的患者TIMI血流达到2~3级水平可能性降低(OR=0.666,95%CI:0.495~0.895,P=0.0071).结论:中国约有 22.1%的STEMI患者院前单用硝酸甘油或中成药,含服硝酸甘油对症状改善作用优于中成药,与未用药患者相比,应用这两类药物的患者的TIMI血流未见明显改善.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硝酸甘油中成药症状改善TIMI血流

    定量血流分数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功能性狭窄的诊断价值

    肖亚楠肖文涛叶发民郭素萍...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定量血流分数(QFR)是一项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无导丝功能学检查.本研究以血流储备分数(FFR)为参考标准,验证QFR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40%~70%)功能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6 月 1 日至 2023 年 2 月 1 日就诊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并行冠状动脉FFR检查的168 例NSTE-ACS患者.通过第二代QFR检测仪(AngioPlus,上海搏动医学影像技术有限公司)离线分析目标血管的QFR,并记录病变血管的解剖学参数,包括最小管腔直径(MLD)、直径狭窄百分比(DS%)、最小管腔面积(MLA)、面积狭窄百分比(AS%).当FFR≤0.80 时,认为冠状动脉狭窄存在功能学意义,即为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结果:以FFR为金标准,对比剂血流模型QFR(cQFR)和固定血流模型QFR(fQFR)识别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功能性狭窄的AUC分别为 0.829(95%CI:0.773~0.885,P<0.001)和 0.821(95%CI:0.766~0.875,P<0.001),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81.30%、56.00%、98.63%和 76.83%、59.00%、99.04%.DeLong检验表明,在NSTE-ACS患者中,cQFR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功能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显著优于fQFR(P=0.03).结论:以FFR为金标准,QFR尤其cQFR对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功能性狭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流储备分数定量血流分数

    基于定量血流分数评估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影响

    崔启张传奇袁晓鹏王潇...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定量血流分数(QFR)评估探讨不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影响以及导致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 2020 年 1 月至 2021 年 2 月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存在临界病变,并至少于 11 个月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 219 例患者,行离线QFR分析.根据随访时LDL-C水平将患者分为LDL-C达标组(LDL-C<1.8 mmol/L,148 例患者 191 支血管)与LDL-C不达标组(LDL-C≥1.8 mmol/L,71 例患者98 支血管),比较两组间冠状动脉血管QFR和解剖相关指标如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最大直径狭窄百分比、最大面积狭窄百分比等的不同,进一步分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QFR改变的影响因素.结果:LDL-C达标组患者的血管QFR值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L-C未达标组患者QFR值较基线下降(P<0.05).LDL-C达标组患者最大直径狭窄百分比和最大面积狭窄百分比更低,最小管腔直径和最小管腔面积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重指数>28 kg/m2、随访时LDL-C≥1.8 mmol/L、既往曾发生过心肌梗死是导致血管Q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LDL-C达标组较LDL-C未达标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QFR、最小管腔直径和最小管腔面积更高,最大直径狭窄百分比和最大面积狭窄百分比更低.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定量血流分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张丽沙吴寿岭邵郅强郭佳...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对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CVD)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 2006~2018 年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资料完整且无CVD病史的 8 893 例已绝经女性为研究对象,以发生CVD、死亡或 2021 年 12 月 31 日随访结束为随访终点.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年)》,将研究对象分为non-HDL-C<4.1 mmol/L组(n=6 079)、4.1 mmol/L≤non-HDL-C<4.9 mmol/L组(n=1 824)和non-HDL-C≥4.9 mmol/L组(n=990).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non-HDL-C水平分组的CVD累积发病率,并以log-rank进行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non-HDL-C水平对CVD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10.78±4.48)年期间,non-HDL-C<4.1 mmol/L组、4.1 mmol/L≤non-HDL-C<4.9 mmol/L组和non-HDL-C≥4.9 mmol/L组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 1.82%、3.24%、2.89%,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三组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与non-HDL-C<4.1 mmol/L组相比,4.1 mmol/L≤non-HDL-C<4.9 mmol/L组与non-HDL-C≥4.9 mmol/L组发生CVD的HR(95%CI)值分别为 1.40(1.13~1.74)、1.35(1.03~1.78).结论:高non-HDL-C水平是绝经后女性发生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绝经后女性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心血管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

    单中心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学习曲线分析

    洪景宣郭延松陈新敬方明程...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单中心单一术者使用Venus A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学习曲线.方法:连续入选 2018 年 7 月至 2022 年 5 月在福建省立医院使用Venus A瓣膜行TAVR术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150 例.按照TAVR术时间顺序,第 1~50 例纳入A组,第 51~100 例纳入B组,第 101~150 例纳入C组.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围术期资料和术后 6 个月随访不良事件.结果:150 例患者均为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STS评分为(7.9±1.5)%.A组、B组、C组的总手术时间分别为(226.2±86.3)min、(115.2±47.1)min、(108.2±38.1)min;外周路径操作时间分别为(45±10)min、(20±7)min、(18±6)min;瓣膜释放时间分别为(13.0±2.3)min、(5.0±2.1)min、(3.0±1.7)min,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24±8)min、(11±5)min、(10±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C组的放射剂量分别为(1 266±227)mGy、(532±132)mGy、(519±108)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的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46%、1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TAVR例数增多,在第 50~60 例以后TAVR术的外周路径操作时间、瓣膜释放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以及放射剂量相关曲线趋于稳定.A组、B组、C组患者术后 6 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术者手术经验的积累,使用Venus A瓣膜行TAVR术的总手术时间、外周路径操作时间、瓣膜释放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缩短,放射剂量减少,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术者需要完成 50~60 例TAVR术来跨越TAVR学习曲线.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狭窄学习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