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循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胡盛寿

双月刊

1000-3614

xunhuanzazhishe@sina.com

010-68331758

100037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中国循环杂志/Journal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心血管病学术刊物。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自创刊以来,期刊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开始被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列为统计源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4年被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1995年以来一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 1999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列为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2002年被万方数据库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2001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2005年本刊获得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心血管健康与科学运动分会汪芳
    937-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旨在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实用的运动建议和管理策略.本指南由心血管代谢病学与运动医学专家编写,涵盖了运动相关定义、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一般人群与高危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建议以及运动时心血管风险的筛查与评估、运动的禁忌证,强调了适量和规律运动在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性,以期为心血管运动医学相关从业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心血管运动医学普通人群心血管疾病运动推荐指南

    2016~2023年全球10个主要国家心血管领域技术创新专利的现状分析和评价

    杨宁燕刘欢梅阎早芳尹潞...
    956-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 2016~2023 年全球 10 个主要国家心血管领域技术创新专利的保护和运用情况,评估我国心血管领域科技成果的相对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提升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HimmPat、IncoPat和智慧芽专利数据库,采用阜外心血管词表,通过国际专利分类(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IPC)-标题-权利要求-摘要检索 2016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全球 10 个主要国家在心血管领域专利申请数据,从专利技术价值、法律价值、经济价值三个维度下的具体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从专利申请人地址的角度统计专利申请数据,以分析各国在心血管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结果显示 8 年间中国在心血管领域的专利申请总数位居世界第二,约为 46 536 件,仅次于美国的 75 382 件;同族专利申请数量虽然高于美国(32 879 项vs.19 587 项),但中国进行海外布局的专利量仅占总体专利申请量的 25.4%,只比俄罗斯高(15.5%),却远低于其他 8 个国家;在平均专利申请人数量方面,中国专利的平均申请人数仅为 2.61 位,而美国专利的平均申请人数为 10.02 位,德国为 12.69 位;在简单同族专利被引频次方面,美国为 9.76 次/项专利,中国仅为 2.64次/项专利;中国的专利转化率也偏低,仅为 7.3%.结论:我国心血管专利申请数量的不断攀升是我国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专利质量欠佳,海外布局明显不足,技术创新的横向合作不够,也可能是导致专利成果转化动能和效率不足的主要原因.

    心血管专利同族专利授权率有效率失效率专利转化

    2015~2019年中国居民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死亡特征分析

    颜流霞厚磊蔡小宁龙政...
    968-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 2015~2019 年中国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死亡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利用覆盖全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 100 个县(市、区)的"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登记系统"数据,纳入2015~2019 年报告的AMI发病和死亡病例,以监测地区常住人口为分母,计算年度AMI粗发病率;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化法计算年龄标化发病率;运用Joinpoint模型分析AMI发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变化趋势;以年度AMI个案的死亡数量(例)与报告发病数量(例)的比值计算死亡发病比.结果:2015~2019 年,监测地区共累计报告AMI发病病例 257 686 例,死亡病例 149 169 例.2019 年AMI粗发病率为 82.76/10 万,男性AMI粗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2015~2019 年AMI粗发病率趋于平稳(P>0.05),男性AMI粗发病率升高 6.05%(APC=1.30%,95%CI:0.56%~2.02%),女性下降 11.80%(APC=-3.10%,95%CI:-4.54%~-1.68%).2019 年AMI年龄标化发病率为 94.82/10 万,比 2015 年下降 16.59%(APC=-4.32%,95%CI:-5.32%~-3.34%),男性和女性AMI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降低 12.57%(APC=-2.72%,95%CI:-3.78%~-1.67%)和23.96%(APC=-6.56%,95%CI:-8.57%~-4.58%),城市和农村分别降低 14.37%(APC=-3.08%,95%CI:-6.01%~-0.08%)和 19.24%(APC=-5.18%,95%CI:-10.19%~0.03%).AMI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相比 2015 年,2019 年城市 35~44 岁男性和 45~54 岁男性AMI发病率分别升高 77.16%(APC=13.52%,95%CI:3.29%~24.57%))和 26.36%(APC=5.71%,95%CI:-0.95%~12.68%),而≥65 岁总人群的AMI发病率则趋于下降,65~74 岁降低 26.58%(APC=-6.68%,95%CI:-11.98%~-1.01%),75~84 岁降低 19.85%(APC=-5.64%,95%CI:-11.57%~0.65%),≥85 岁降低14.53%(APC=-4.44%,95%CI:-7.75%~-1.04%).2015~2019年总体AMI死亡发病比为0.58,女性死亡发病比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相比 2015 年,2019 年AMI总体死亡发病比降低 16.12%(APC=-4.28%,95%CI:-5.75%~-2.83%),其中城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男性AMI死亡发病比趋于下降(P均<0.05),而农村女性维持稳定(P>0.05).结论:2015~2019 年间监测地区AMI发病率总体平稳,老年人和女性AMI发病率下降,城市中年男性AMI发病率升高.AMI死亡存在城乡、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化分布,需要进一步提升AMI救治水平.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死亡发病比登记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总缺血时间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

    张涛李爱敏张金霞顾晓龙...
    976-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病 720 min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患者的总缺血时间(TIT)与术后 1 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以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胸痛中心 1 812 例接受PPCI且TIT≤720 min的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Cox回归模型分析TIT与住院期间及出院后 1 年内MACE发生风险的关联,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函数分析TIT与MACE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1 812例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为3.26%;在存活出院的1 651例患者中,1年内MACE发生率为6.84%.RCS分析结果显示,TIT与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 1 年内MACE发生风险均呈近似对数线性关系,MACE发生风险随着TIT延长而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TIT≤480 min的患者相比,TIT>480 min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风险增加了 77.7%(OR=1.777,95%CI:1.020~2.929,P=0.03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TIT≤280 min的患者相比,TIT>280 min的患者出院后 1 年内MACE发生风险增加 106.7%(HR=2.067,95%CI:1.384~3.089,P<0.001).结论:当TIT超过 480 min时,PPCI术后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当TIT超过 280 min时,其出院后 1 年内MACE发生风险也显著增加.

    胸痛中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总缺血时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的评价及初步分析

    许浩博朱法胜杨伟宪袁建松...
    983-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并对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前瞻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2021 年 11 月至 2023 年 4 月间,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且应用压力/温度导丝法测量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的25例患者.以IMR≥25 U定义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根据是否合并CMD将患者分CMD组(n=15)和非CMD组(n=10),并比较两组患者间的临床特征.结果:25 例患者,平均年龄(58.4±13.3)岁,男性 18 例,平均体重指数(26.7±3.6)kg/m2.所有患者均检测成功,无检测相关并发症,平均IMR为(30.5±15.3)U.共有 15 例患者合并CMD.CMD组和非CMD组患者在基线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用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MD组患者左心室壁最厚处厚度显著大于非CMD组[(20.2±2.8)mm vs.(16.9±2.3)mm,P=0.005],两组在其他超声心动图参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IMR<50 U的 22 例患者中,左心室壁最厚处厚度与IMR呈显著线性正相关(r=0.423,P=0.049).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和血流储备分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的CMD严重程度与左心室壁厚度呈正相关.

    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微循环阻力指数

    心房分流术应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探索性研究

    常三帅吴文辉刘新民姜正明...
    989-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心房分流术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心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组研究,连续入选 2021 年 12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采用D-Shant心房分流器行心房分流术的15例HFrEF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行右心导管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心房平均压(RAP)、跨房间隔梯度压差、肺动脉平均压、全肺阻力(TPR)、肺血管阻力(PVR)、心脏指数(CI)及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术后对患者进行 12 个月随访,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采用NYHA心功能分级、6 分钟步行距离(6MWD)、堪萨斯城心肌病问卷(KCCQ)评分评估患者心功能,收集患者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住院以及器械相关不良事件等信息.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心房分流术.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患者的PCWP、跨房间隔梯度压差、TPR均显著下降,Qp/Qs显著升高(P均<0.01),肺动脉平均压、RAP、PVR和C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术后即刻与术后 12 个月的心房分流器分流孔径、分流速度及分流压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术后 12 个月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KCCQ评分增高,6MWD>450 m的患者例数增加,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显著下降(P均<0.05),右心房内径、右心室面积变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12 个月随访期内无患者死亡,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2 例患者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结论:小样本探索性研究表明心房分流术可有效改善HFrEF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随访 12 个月时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心力衰竭心房分流术右心导管肺毛细血管楔压左心室射血分数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对法布雷病患者右心室功能及应变特征的评估

    王涵刘琳赵亚雯张巍...
    997-10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估法布雷病患者的右心室功能及应变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8月至2023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经病理或基因检查证实的法布雷病患者57例(法布雷病组)和性别、年龄(±2 岁)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 57 例(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及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测量的右心室应变参数.另将法布雷病组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大小分为左心室肥厚(LVH)亚组(n=22,男性LVMI≥115 g/m2,女性LVMI≥95 g/m2)和无LVH亚组(n=35,男性LVMI<115 g/m2,女性LVMI<95 g/m2),比较两亚组的右心室应变特征,并分析右心室应变特征与LVH的关系.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比,法布雷病组心率慢、B型利钠肽水平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室间隔厚度(IVSd)、右心室游离壁厚度(RVWT)增加,LVMI升高(P均<0.05).(2)与无LVH亚组比,LVH亚组年龄大、收缩压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B型利钠肽水平高,LVMI升高,RVWT增加(P均<0.05).(3)与正常对照组比,法布雷病组的左心室整体长轴应变(LVGLS)、右心室整体长轴应变(RVGLS)、右心室游离壁应变(RVFWS)及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应变(bal-RVFWS)、中间段应变(mid-RVFWS)和心尖部应变(api-RVFWS)均下降(P均<0.05).右心室应变差值(ΔRV)在法布雷病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无LVH亚组比,LVH亚组的LVGLS、RVGLS均降低,ΔRV升高(P均<0.05),RVFWS、bal-RVFWS、mid-RVFWS和api-RVFWS在两亚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法布雷病患者的右心室整体和节段应变均已受到损害,其中伴LVH的患者RVGLS减低而RVFWS相对保留.

    法布雷病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心肌应变右心室功能

    小儿心脏肿瘤超声心动图术前诊断准确性及术后早期结果

    张婷婷徐楠邢佳怡张佳琦...
    1003-1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心脏肿瘤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诊断经验和外科手术治疗的早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诊断为心脏肿瘤的患儿 27 例,总结其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特点、外科手术情况及早期结果.结果:27例患儿中男性16例,年龄1个月至11岁,平均(3.2±2.5)岁;体重5.7~40.0 kg,平均(17.2±11.2)kg;其中病理证实为心脏肿瘤25例,包括纤维瘤14例,横纹肌瘤5例,粘液瘤3例,脂肪瘤2例,血管瘤1例,超声心动图与病理诊断一致共14例.超声心动图将2例非肿瘤病变误诊为肿瘤.所有患儿均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术后2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并进行外科处理,术后恢复良好.随访29.8(6.5,72.0)个月,无死亡病例,1例粘液瘤患儿复发.结论:部分心脏肿瘤患儿具有特征性的超声心动图表现,需要不断总结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良性心脏肿瘤患儿手术短期结果良好.

    儿童心脏肿瘤超声心动图外科手术

    一例TTR基因Lys55Glu突变致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患者家系报告及文献复习

    姬晓阳肖莉丽蔡欣桐郑哲...
    1009-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报道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脏淀粉样变(ATTR-CA)TTR致病基因突变新位点,发现潜在患病家系成员,并提供临床诊疗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3 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 1 例ATTR-CA患者(先证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以检测突变基因,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其家系可疑成员候选致病基因进行验证,并检索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在该家系 5 代共 51 人中,10 人(包括先证者)携带TTR基因c.163A>G杂合突变,导致第 55 位编码氨基酸残基由赖氨酸(Lys)变为谷氨酸(Glu).此突变导致的ATTR-CA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成年早期发病,进展较快,分型属于混合型ATTR-CA.其中5人有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其余5人因年龄较小尚未出现症状.该家系中7人死亡,除先证者大舅(Ⅱ-1)于 65 岁死于脑卒中外,余者均在 50 岁前死于心脏疾病.结论: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TTR基因Lys55Glu突变被归为ATTR-CA的一个可能致病的变异,此突变位点尚未被文献报道过,本研究有望扩大TTR基因突变谱.

    心脏淀粉样变TTR基因基因突变临床表型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

    季春鹏韩冰王硕母静...
    1016-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ePWV)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方法:以参加 2006 年 7 月至 2007 年 10 月健康体检、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资料完整的 82 440 例开滦集团公司职工为观察队列,平均随访(13.19±3.73)年.将研究人群按ePWV四分位数分为四组:Q1 组(ePWV<12.35 m/s,n=20 610)、Q2 组(12.35 m/s≤ePWV<13.74 m/s,n=20 610)、Q3 组(13.74 m/s≤ePWV<15.16 m/s,n=20 611)和Q4 组(ePWV≥15.16 m/s,n=20 609),计算各组糖尿病的发病密度.采用ROC曲线分析ePWV对新发糖尿病的预测价值.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文化程度、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心肌梗死史、脑卒中史、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空腹血糖、血尿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后,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ePWV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结果:ePWV预测新发糖尿病的ROC曲线的AUC为 0.60,最佳截断值为 12.78 m/s.随着ePWV四分位数的递增,糖尿病的发病密度呈递增趋势,分别为 5.84/千人年、12.04/千人年、15.70/千人年和 16.87/千人年.在校正性别、基线空腹血糖、吸烟、饮酒等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ePWV每增加 1 m/s,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9%(HR=1.09,95%CI:1.08~1.11,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无论有无心血管危险因素、男性还是女性、年龄<51 岁还是≥51 岁,ePWV均与糖尿病的发生存在显著关联,HR(95%CI)分别为 1.07(1.05~1.08)和 1.21(1.08~1.36),1.07(1.06~1.09)和 1.17(1.15~1.20),1.22(1.19~1.24)和 1.06(1.04~1.07).结论:ePWV对新发糖尿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是新发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估算的脉搏波传导速度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糖尿病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