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循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胡盛寿

双月刊

1000-3614

xunhuanzazhishe@sina.com

010-68331758

100037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中国循环杂志/Journal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心血管病学术刊物。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自创刊以来,期刊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开始被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列为统计源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4年被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1995年以来一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 1999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列为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2002年被万方数据库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2001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2005年本刊获得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亚太结构性心脏病俱乐部宋光远潘文志...
    1041-1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经日臻成熟,2017~2023年期间我国开展中心数量由不到10家增加至600余家,每年置入量由数百例增加至超过10000例,TAVR在我国已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中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路径专家共识》2018版及2021版在我国TAVR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随着TAVR领域在循证证据、应用经验、指南更新、器械研发、术式改良等方面的进展,尤其是中国原创技术及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陆续取得重要突破,特更新旧版临床路径专家共识.新版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对TAVR患者术前临床评价、围术期影像学评估、规范化手术流程、围术期综合管理及术后康复随访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以进一步助力我国TAVR技术健康、规范发展,促进围绕该技术的临床和研究能力的稳定提升.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临床评估影像学评估规范化手术流程围术期管理

    直立性低血压诊断与处理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晕厥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刘文玲陈海波...
    1058-1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直立性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症状,按照病理生理机制分为神经原性和非神经原性两大类,均会伴随生活质量受损和潜在不良结局.由于其影响因素复杂,诊断和治疗常需要多学科合作和个体化,但国内医师对直立性低血压的诊疗不够重视.本共识由心内科、神经内科及心理科专家共同撰写,系统阐述了直立性低血压的概念、病理生理机制、分类、临床特点,对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评估及治疗提出了推荐意见,旨在改善临床医师对直立性低血压的重视程度以及提高其诊治能力.

    直立性低血压诊断处理共识

    2024年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23年《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4.036,在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2021、2022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
    1069页

    中国人群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中两种高敏心肌肌钙蛋白0/3小时流程的比较

    蔡瑶瑶蔺亚晖杨晴詹红...
    1070-1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管理指南(2015年ESC指南)和2021年《心肌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中国共识)推荐的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0/3 h流程,在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诊断效能及其对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三个临床中心共1527例疑似ACS患者.患者均在就诊时(0 h)及3 h行ARCHITECT血浆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水平检测(检验判定).以临床判定(心脏科专家独立于检测结果进行临床判定)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流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一致率,并分析其对30 d及180 d MACE的预测价值.MACE为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及计划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结果:根据临床判定,NSTEMI患者400例,非NSTEMI患者1127例.2021年中国共识推荐的0/3 h流程在诊断NSTEMI的灵敏度上高于2015年ESC指南[91.50%(95%CI:88.32%~94.04%)vs.87.75%(95%CI:84.13%~90.80%)],而在特异度上略低[93.88%(95%CI:92.32%~95.21%)vs.95.56%(95%CI:94.19%~96.69%)],两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在30 d和180 d的随访中,两种流程中诊断为NSTEMI的患者MACE发生率均高于排除NSTEMI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5 ESC年指南推荐流程排除的NSTEMI患者在30 d和180 d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0.19%和1.12%,诊断的NSTEMI患者分别为2.89%和3.68%;而2021年中国共识推荐流程排除的NSTEMI患者在30 d和180 d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0.096% 和0.770%,诊断的NSTEMI患者分别为2.91%和4.36%.Cox分析显示,两种流程诊断的NSTEMI组在180 d时MACE的HR分别为3.418(95%CI:1.581~7.390,P=0.002)和5.892(95%CI:2.562~13.551,P<0.001),均显著高于排除NSTEMI组.结论:2021年中国共识推荐的0/3 h流程在诊断灵敏度上优于2015年ESC指南推荐流程,尽管前者在特异度上略低.两种流程均能有效预测180 d内MACE,但基于本研究数据,中国共识推荐流程可能在预测MACE风险方面更为敏感,经该方法排除NSTEMI诊断的患者具更低的MACE事件,提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可能更有助于患者的长期安全管理.

    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国人群0/3h诊断流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肺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

    吴一凡许铭华杜柳谷艳丽...
    1078-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运动耐量及心肺功能特征,以评估未经治疗的OSAHS患者的心肺功能储备和健康状况,为其Ⅱ期心脏康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4年4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康复中心门诊就诊并接受家庭睡眠呼吸暂停监测的13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无OSAHS(AHI<5次/h)组(n=24)、轻度OSAHS(5次/h≤AHI<15次/h)组(n=65)、中重度OSAHS(AHI≥15次/h)组(n=45),比较三组患者的身体成分、肺功能特点、运动耐量、运动时的通气反应等.结果:共110例(82.1%)患者合并OSAHS,其中以男性为主(80.0%).随着OSAHS严重程度增加,三组患者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瘦体重、骨骼肌含量、体水含量和基础代谢率均逐渐增加(P均<0.05),心血管疾病合并情况则相似.与非OSAHS组相比,总体上轻度OSAHS组和中重度OSAHS组患者的静态肺功能、运动耐量和最大运动通气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随着OSAHS严重程度增加,三组患者的心肺功能呈下降趋势,中重度OSAHS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和最大肺活量均明显高于轻度OSAHS组,峰值氧脉搏占预计值百分比则显著低于轻度OSAHS组(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脂含量(β=0.307,95%CI:0.263~0.823,P<0.00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β=0.259,95%CI:0.429~1.785,P=0.002)是AH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OSAHS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常见.中重度OSAHS患者的心肺功能有所下降,但OSAHS没有额外加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功能损伤和通气功能损伤.减重仍是合并OSAHS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首要康复目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冠心病心肺功能影响因素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的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价值

    吴永鑫林胜男崔婕琳黄惠美...
    1086-1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寻找能反映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心肌功能学特征的纵向应变指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典型AHCM患者30例(AHCM组),另纳入35例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HTLVH)患者(HTLVH组)和45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三组患者的心腔大小及室壁厚度,应用2D-STI分析左心室收缩期纵向应变,获得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及心尖段、中间段、基底段纵向应变(LSA、LSM、LSB).以心尖与整体及其余节段纵向应变的比值作为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包括心尖与基底段纵向应变比(ABLR,LSA/LSB)、心尖与整体纵向应变比(AGLR,LSA/GLS)、心尖与基底-中间段纵向应变比[ABMLR,LSA/(LSB+LSM)].结果:AHCM组与HTLVH组的GL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AHCM组与HTLVH组的LSA、LSM、LSB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但AHCM组以LSA降低为著且低于HTLVH组,而HTLVH组则以LSB降低为著且低于AHCM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HCM组的ABLR、AGLR、ABMLR均明显降低,而HTLVH组的ABLR、AGLR、ABMLR均显著增加(P均<0.05).ROC曲线显示,在诊断AHCM时,ABLR、AGLR、ABMLR及LSA的AUC为0.873~0.916,ABLR<1.28诊断AHCM的灵敏度(90.0%)和特异度(88.7%)最好.结论:心尖相对纵向应变指标较单一心尖纵向应变值更能反映AHCM患者的心肌功能学特性,尤其ABLR可能有助于鉴别AHCM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左心室肥厚,可作为AHCM心肌功能损伤的评价参数.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二维斑点追踪成像心尖收缩功能心尖相对纵向应变

    基于计算机视觉大模型的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自动化测量

    武欣桐刁晓林赵琪耿佳慧...
    1092-1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计算机视觉大模型在超声心动图中预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可行性.方法:基于目前最大的超声心动图视频公开数据集EchoNet-Dynamic,纳入10024例患者的10024段超声心动图动态视频.选用计算机视觉大模型VideoMAE V2,分别使用7460、1288、1276段视频对其进行微调、验证和测试.结果:VideoMAE V2预测LVEF与人类专家测量结果间的平均绝对误差为3.94%(95%CI:3.79%~4.11%),Pearson相关系数为0.91(95%CI:0.89~0.92).此外,VideoMAE V2可准确判断患者LVEF是否低于50%,AUC可达0.96(95%CI:0.95~0.97).结论:计算机视觉大模型用于在超声心动图视频中预测LVEF可行,为通用多模态超声心动图自动判读系统的开发奠定基础.

    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计算机视觉基础模型

    因感染拔除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后再次植入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装置患者的临床研究

    苑翠珍昃峰李鼎段江波...
    1098-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因装置相关感染经静脉拔除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后再植入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CRT)装置的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感染经静脉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及再植入Biv-CRT装置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数据,并进行随访,以评估并发症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结果:167例患者进行了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161例(96.4%)拔除成功,6例(3.6%)拔除失败.拔除成功的患者,109例(67.7%)患者拟行Biv-CRT装置再植入.中位时间7(5,7)d后,行再植入Biv-CRT装置的患者6例(5.5%)失败;103例(94.5%)成功,其中102例(99.0%)通过右侧入路植入,1例(1.0%)选择左侧入路植入(因双侧均曾囊袋感染).161例拔除成功的患者中58例(36.0%)未再植入Biv-CRT装置,其中39例(24.2%)因初始适应证可疑或消失.术后1年随访期间,再植入Biv-CRT装置的103例患者共有7例(6.8%)死亡,1例(1.0%)患者囊袋感染,1例(1.0%)患者右心房导线脱位.结论:患者因感染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后再植入Biv-CRT装置是可行的,右侧入路植入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因此,对于拔除后再评估有Biv-CRT装置植入指征的患者,应推荐进行右侧入路植入.

    心脏再同步治疗双心室心脏再同步治疗导线拔除心脏装置感染再植入并发症

    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结果的影响性分析

    陈晓胜何佳苏艳东杨海涛...
    1103-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直立倾斜试验操作医师累计工作量对诊断报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2016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直立倾斜试验检查的操作医师和患者资料.根据从本院开展倾斜试验至研究结束这一阶段医师的累计工作量,将医师分为低累计工作量组(累计50~100例)、中等累计工作量组(累计101~350例)、高累计工作量组(累计1000~4000例;无医师累计工作量在351~999例),以及按医师的的性别、学历、职称分别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分组内和不同分组间医师倾斜试验报告诊断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名医师操作的6122例患者,22名医师个体之间的阳性、可疑阳性和阴性报告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中等累计工作量组平均可疑阳性报告率显著高于低累计工作量组和高累计工作量组(3.21%vs.1.09%vs.1.62%,P=0.001),女性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男性医师(2.25%vs.1.07%,P=0.017),本科学历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研究生学历医师(2.46%vs.1.52%,P=0.013),初级职称医师可疑阳性报告率高于中级和高级职称医师(3.40%vs.1.75%vs.2.53%,P=0.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论以阴性还是阳性作参照,中等累计工作量均是可疑阳性报告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不同操作医师个体之间的倾斜试验诊断报告率存在一定差异,中等累计工作量组操作医师更易出具可疑阳性诊断报告.

    直立倾斜试验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结果累计工作量回顾性研究

    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对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影响

    马占莹王洁蕊宋海澄杨帆...
    1110-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对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06~2007年首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职工中符合入选标准者93885例.根据腰围(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非中心性肥胖: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和体重指数(BMI,正常体重: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肥胖:BMI≥24.0 kg/m2)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正常体重无中心性肥胖组(G1组)、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组(G2组)、超重/肥胖无中心性肥胖组(G3组)和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组(G4组).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组的新发心血管事件(包括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及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的累积发病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组别与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经中位14.97(14.55,15.17)年随访,G1组、G2组、G3组、G4组的新发心血管疾病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62%、10.84%、8.67%、12.91%(log-rank P<0.05),全因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2.83%、19.72%、10.65%、16.33%(log-rank 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G1组相比,G2组、G3组、G4组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HR(95%CI)分别为1.14(1.04~1.25)、1.07(1.01~1.14)、1.27(1.21~1.34),P值均<0.05;全因死亡的HR(95%CI)分别为1.06(1.00~1.14)、0.90(0.85~0.95)、0.97(0.93~1.01),P值分别为0.07、<0.01、0.15.分别排除超重/肥胖、随访过程发生癌症的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以上主要研究结果趋势一致.结论: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增加新发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

    正常体重中心性肥胖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