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循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胡盛寿

双月刊

1000-3614

xunhuanzazhishe@sina.com

010-68331758

100037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中国循环杂志/Journal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心血管病学术刊物。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自创刊以来,期刊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开始被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列为统计源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4年被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1995年以来一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 1999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列为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2002年被万方数据库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2001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2005年本刊获得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病及衰弱对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王征闫盈盈武东张帆...
    853-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共病及衰弱对高龄(≥75 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 2016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住院的≥75 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 528 例,其中接受抗凝治疗患者 443 例(83.9%).443 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84.72±5.39)岁.443 例老年房颤患者均接受栓塞风险(CHA2DS2-VASc评分)和出血风险(HAS-BLED、ATRIA评分)评估,并应用衰弱指数量表和年龄校正Charlson共病指数(ACCI)对患者进行评估.衰弱指数≥3 分为衰弱,衰弱指数 1~2 分为衰弱前期;ACCI≥5 分为多重共病(高共病负荷).对出院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进行 1 年门诊随访,以出院后患者是否停药进行分组比较,观察患者用药依从性并分析其原因.结果:443 例老年房颤患者均接受栓塞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CHA2DS2-VASc评分为(5.61±1.57)分,HAS-BLED评分为(3.08±0.89)分,ATRIA评分为(4.13±1.90)分.衰弱指数量表评估显示,所有患者均处于衰弱期或衰弱前期,ACCI平均值为(5.73±1.51)分.随访 1 年后停用抗凝治疗的患者为 96 例(21.67%),衰弱(OR=1.114,95%CI:1.041~1.205,P=0.003)、高共病负荷(OR=3.201,95%CI:2.126~4.509,P=0.001)及ATRIA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ATRIA评分≥5 分,OR=1.457,95%CI:1.212~2.075,P=0.024)是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如果仅观察非死亡所致停药原因,HAS-BLED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3 分,OR=1.098,95%CI:1.035~1.116,P=0.014)和应用华法林(OR=1.015,95%CI:1.001~1.030,P=0.040)也是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论:高龄(≥75 岁)房颤患者出院后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受衰弱、高共病负荷和ATRIA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评分的影响较为明显.若除外死亡事件,HAS-BLED评分定义的高出血风险和应用华法林也是患者停止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衰弱共病指数用药依从性

    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分析

    张文琼昃峰李鼎吴寸草...
    859-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电极导线拔除情况,进一步指导电极导线拔除工具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心律植入装置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患者 405例,其中男性 263 例(64.9%),平均年龄为(62.4±13.2)岁.所有患者拔除术前在X线透视下行双侧肘正中静脉造影检查,评价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情况.按是否发生静脉闭塞分为静脉闭塞组(n=119)和非静脉闭塞组(n=286),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电极导线拔除情况.结果:静脉造影检查发现,发生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患者 119 例(29.4%),静脉闭塞的最常见部位为锁骨下静脉 48 例(40.3%),无名静脉闭塞 37 例(31.1%),腋静脉闭塞 30 例(25.2%),上腔静脉闭塞 4 例(3.4%).静脉闭塞组和非静脉闭塞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植入装置类型、电极导线植入数量、药物治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较长[(5.9±4.1)年 vs.(10.4±3.8)年,P=0.042].在电极导线拔除方面,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患者的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均较长(P均<0.05),拔除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非静脉闭塞组相比,静脉闭塞组需要更高级电极导线拔除工具(激光鞘、机械扩张鞘、下腔拔除装置)的患者比例更高(67.1%vs.84.0%,P=0.001).结论: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相关静脉闭塞发生率为 29.4%.静脉闭塞患者电极导线植入时间更长,拔除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也更长,且拔除电极导线时多需要更高级的拔除工具.

    静脉闭塞起搏器感染静脉造影术电极导线拔除

    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心电图ST段抬高的临床观察

    龚福汉刘振良刘启方田龙海...
    86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过程中心电图ST段抬高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8 月铜仁市人民医院、毕节市七星关区人民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 798 例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经房间隔途径行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及射频消融,记录术中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对心电图ST段抬高患者于术后第 1、3、6、12 个月进行随访,随访指标包括房颤复发及复发时间、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以及是否发生死亡、血栓栓塞、出血及围术期并发症.结果:5 例患者在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过程中出现心电图ST段抬高,发生率为 0.62%.3 例患者ST段抬高发生在房间隔穿刺过程中,2 例发生在PentaRay标测电极建立左心房电解剖模型过程中.3 例患者为短暂性ST段抬高(抬高时间<20 min),症状发作时血压升高;2 例患者呈持续性ST段抬高(抬高时间>20 min),发生严重低血压,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处理.4 例患者经观察及药物处理后完成射频导管消融术,1 例患者因严重血液动力学障碍终止手术,于术后5 d死亡,余4例患者无围术期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6±3)个月,仅1例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余病例未见房颤复发及心悸症状.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短暂性或持续性心电图ST段抬高,及早发现及快速处理能够预防恶性事件,具有良好的预后.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ST段抬高冠状动脉痉挛

    752例胎儿心脏病临床预后分级与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的中期随访结果

    徐楠张丽邢佳怡张婷婷...
    871-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胎儿心脏病(FHD)临床预后分级与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2 月 8 日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简称阜外医院)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的FHD胎儿 817 例.根据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胎儿预后评分专家共识及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评分将FHD分为Ⅰ级(0分)、Ⅱ级(1~3分)、Ⅲ级(4~6分)和Ⅳ级(7~9分).需在新生儿期救治的FHD胎儿,完成孕产-出生-新生儿监护-外科手术-随访的全程闭环管理与救治,不保留的FHD胎儿引产.分析FHD胎儿的临床资料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共 752 例胎儿完成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的中期随访,平均随访(18.5±2.3)个月.FHDⅠ级胎儿 111 例(14.8%)、Ⅱ级 251 例(33.4%)、Ⅲ级 275 例(33.6%)、Ⅳ级 115 例(15.3%).393 例(52.2%)胎儿保留、1 例(0.2%)胎死宫内、358 例(47.6%)胎儿引产.与引产胎儿比,保留胎儿的孕妇年龄偏大,受检孕周更大,接受无创DNA及羊水穿刺检查的比率更低,发现染色体异常或基因异常的病例占比更小,FHD预后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HDⅠ级胎儿中 1 例(0.9%)胎死宫内,110 例(99.1%)出生并痊愈;Ⅱ级胎儿 164 例(65.3%)出生,并完成外科手术治愈或自行痊愈;Ⅲ级胎儿 118 例(42.9%)出生,其中 117 例完成双心室根治术,1 例完成分期手术等待二期双心室根治术;Ⅳ级胎儿 1 例(0.9%)出生,并完成二期双向格林手术.FHDⅡ级引产胎儿中,8 例(9.2%)因染色体或基因检测结果异常选择引产,8 例(9.2%)合并其他脏器异常引产.FHD Ⅲ级引产胎儿中,5 例(3.2%)合并染色体异常,5 例(3.2%)基因检测异常,9 例(5.7%)合并其他脏器异常.FHD Ⅳ级胎儿中只有 1 例(0.9%)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因是双胎之一选择保留并顺利出生,生后新生儿期完成Norwood一期手术,6 个月完成二期双向格林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其余胎儿均由孕产妇及家属选择引产.结论:根据临床预后进行分级管理有利于科学指导FHD胎儿的一体化救治,提高预后良好型FHD胎儿的救治成功率.

    胎儿心脏病临床预后分级管理随访

    体重指数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围术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洪景宣杨巧妹方明程傅明炜...
    87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围术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行TAVR治疗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180 例,根据BMI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n=23)、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0 kg/m2,n=65)、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n=57)和肥胖组(BMI≥28.0 kg/m2,n=35).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参数、围术期指标和随访期间的全因死亡及其他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同时评估TAVR围术期并发症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肥胖组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比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以及左心室后壁厚度均高于正常组(P均<0.05).低体重组的前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低体重组围术期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正常组(60.9%vs.12.3%,P=0.042).随访(18.0±6.8)个月期间,低体重组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17.4%vs.4.6%vs.3.5%vs.5.7%,P=0.003).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低体重组TAVR术后 18 个月的生存率明显降低(log-rank 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重组比较,低体重组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明显增加(HR=7.633,95%CI:1.012~57.564,P=0.049).结论:低体重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R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远期预后较差.这类患者在行TAVR前应适当加强营养摄入,调整自身体重至正常水平.

    主动脉瓣狭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体重指数

    偏头痛患者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后1年残余分流与疗效分析

    季春影黄朝旭李晶孟庆娜...
    883-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行卵圆孔未闭(PFO)封堵术后 1 年残余分流及偏头痛发作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6 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因偏头痛行PFO封堵术的 106 例患者,根据术后 1 年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随访结果,分为 0 级残余分流组(n=67)、Ⅰ级残余分流组(n=10)、Ⅱ级残余分流组(n=13)、Ⅲ级残余分流组(n=16),分析以上不同残余分流组的偏头痛发作情况.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PFO封堵术后残余分流的影响因素.结果:106 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5.80±11.70)岁,其中女性 83 例(78.30%).PFO封堵 1 年后,0~Ⅱ级残余分流组偏头痛月发作天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偏头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低(P均<0.05),但Ⅲ级分流组上述各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0 级分流组(58.21%)、Ⅰ级分流组(60.00%)、Ⅱ级分流组偏头痛(69.23%)完全缓解+明显缓解率均高于Ⅲ级分流组(18.75%),P=0.02.在术前cTTE静息相≥6 个心动周期出现微泡的患者中,术后cTTE 0 级分流的患者比例小于术前cTTE静息相 0 级分流患者及 6 个心动周期内出现微泡的患者(24.00%vs.83.87%vs.70.00%,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cTTE静息相≥6 个心动周期出现微泡的患者术后出现残余分流的可能性高于术前cTTE静息相 0 级分流(OR=0.06,95%CI:0.02~0.23,P<0.01)及 6 个心动周期内出现微泡的患者(OR=0.14,95%CI:0.05~0.41,P<0.01).结论:PFO封堵术后 1 年 0~Ⅱ级残余分流患者偏头痛明显缓解,Ⅲ级残余分流患者偏头痛无明显缓解.术前cTTE静息相≥6 个心动周期出现微泡的患者中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高于静息相 0 级分流患者和 6 个心动周期内出现微泡的患者.

    卵圆孔未闭封堵残余分流偏头痛

    2024年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23年《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4.036,在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2021、2022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
    888页

    超声心动图对合并心内膜垫缺损的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梁玉李慕子王婧金万琳媛...
    889-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合并心内膜垫缺损(ECD)的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UCSS)的超声心动图特点,评估超声心动图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7 月至 2022 年 5 月于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 43 例合并 ECD的 UCSS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并与术中所见对比,评估其诊断准确度.结果:根据Kirklin和Barratt-Boyes分型,43 例患者中,Ⅰ型 26 例(60.5%),Ⅱ型 9 例(20.9%),Ⅲ型 2 例(4.7%),Ⅳ型 4 例(9.3%),Ⅲ型合并Ⅳ型 2 例(4.7%).合并部分型ECD 26 例(60.5%)、过渡型ECD 7例(16.3%)、完全型ECD10 例(23.3%),22 例(51.2%)同时合并单心房.27 例(62.8%)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合并其他复杂畸形包括:右心室双出口 2 例、肺动脉闭锁 1 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1 例、无脾综合征 1 例.合并简单畸形包括: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4 例、室间隔缺损 2 例、动脉导管未闭 3 例、卵圆孔未闭 6 例.合并其他异常包括:下腔静脉肝段缺如 5 例、右上腔静脉发育不良 1 例、右上腔静脉缺如 1 例、三房心 3 例、单发左位心 1 例、镜面右位心 1 例、右位主动脉弓 4 例.43 例患者中,术前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 30 例(69.8%),术中探查确诊 13 例(30.2%).其中 1 例误诊为下腔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且漏诊PLSVC;12 例漏诊UCSS,其中 3 例同时漏诊PLSVC.结论:合并ECD的UCSS超声心动图诊断难度大,需加强对该畸形胚胎发育及病理解剖特征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度.

    超声心动描记术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心内膜垫缺损先天性

    成人体外膜氧合撤机策略——文献总结

    沃超男张帅樊炜芳姚惠萍...
    896-9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并总结成人体外膜氧合(ECMO)撤机策略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英国医学杂志最佳临床实践数据库(BMJ Best Practi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库、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UpToDate以及美国卫生保健研究与质量机构(AHRQ)、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美国重症护理协会(AACN)、欧洲重症医学会(ESICM)、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等机构网站中与ECMO撤机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指南、证据总结、专家共识、临床决策,检索时限为建库至 2023 年 7 月.由循证团队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证据提取和总结.结果:共纳入 13 篇文献,包括 4 篇指南、4 篇专家共识、3 篇临床决策、2 篇系统评价,形成 42 条关于成人ECMO撤机策略的证据,包括建议在静脉-静脉体外膜氧合(V-V ECMO)撤机前评估患者能否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当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V-A ECMO)患者心功能基本恢复时应尽早撤机等,内容涉及团队建立、抗凝管理、评估、撤机实施、管路与伤口管理、质量控制 6 个方面.结论:本研究对成人ECMO撤机策略进行了文献总结,为规范ECMO撤机提供了参考信息.建议结合医院实际情况构建ECMO团队,应用当前证据规范ECMO撤机流程,从而提高ECMO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体外膜氧合撤机证据文献总结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救治期间夹层破裂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张志欣梁涛杨艳敏张辰...
    903-9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救治期间发生夹层破裂死亡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检验其预测效能.方法:选取 2018 年 1 月至 2021 年 8 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急诊室收治的符合标准的 301 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模型组),根据患者是否于急诊救治期间发生夹层破裂死亡,分为生存亚组(n=239)和死亡亚组(n=62),对两亚组患者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ROC曲线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纳入 2021 年 9 月至 2022 年 9 月同一家医院急诊室收治的129 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组).结果:301 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62 例(20.6%)发生夹层破裂死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6,95%CI:1.034~1.099)、高血压史(OR=0.377,95%CI:0.167~0.850)、夹层分型(OR=0.045,95%CI:0.006~0.364)、合并低血压(OR=4.424,95%CI:1.467~13.340)是夹层破裂死亡的危险因素;模型公式Z=-5.624+0.064×年龄-0.976×高血压史(是=1,否=0)-3.104×夹层分型(A型=0,B型=1)+1.487×合并低血压(是=1,否=0).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9.328,df=8,P=0.315,AUC为 0.874,灵敏度为 79.0%,特异度为 81.6%,最大约登指数为 0.606.模型验证结果显示,AUC为 0.722,灵敏度为 73.7%,特异度为 69.1%,准确度为 89.9%.结论:年龄、高血压史、夹层分型、合并低血压是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救治期间夹层破裂死亡的预测因子.本研究构建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可为医护人员快速识别急性主动脉夹层破裂死亡高危患者,为采取预防性措施提供参考.

    急性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破裂死亡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