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于欣

月刊

1000-6729

cmhj@bjmu.edu.cn

010-62010890

100191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北路51号2号楼506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ournal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CHSSCD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心理卫生杂志(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以促进心理(精神)卫生各相关学科的交流和发展、促进心理(精神)卫生领域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心理健康促进应用性新方法的研究和推广、促进全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反映我国心理(精神)卫生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各种形式的论文,报道世界前沿信息,传播心理(精神)卫生新知识等。主要服务对象是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人员。心理(精神)卫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领域,本刊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包括临床医学(主要是精神病学)、公共卫生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在选稿时特别欢迎临床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方法相结合的应用性研究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男性酒精依赖患者的子女的危险性饮酒与决策能力的相关性

    司飞飞吕晓珍张莹伍庭芳...
    193-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男性酒精依赖患者的子女(OFAD)的危险性饮酒与决策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得分(AUDIT,划界分为7)将OFAD分为"危险性饮酒组"(n=29)和"非危险性饮酒组"(n=43)。采用爱荷华博弈任务(IGT)评估被试的决策能力。使用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的IGT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决策能力与危险性饮酒的关联性。结果:危险性饮酒组与非危险性饮酒组IGT总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性饮酒组较非危险性饮酒组block5选择牌2的试次更少[(3。8±2。5)v。s。(5。7±3。1),P<0。05];控制协变量后,危险性饮酒仍与block5牌2选择试次存在正关联(OR=0。72,95%CI:0。57~0。90,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酒精依赖患者的子女(OPAD)中危险性饮酒者决策能力可能更好。

    男性酒精依赖患者的子女危险性饮酒爱荷华博弈任务决策能力

    讣告

    199页

    事件相关电位对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早期识别及转化研究(综述)

    郭年春王婧于欣
    200-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分裂症发病前存在临床高风险期(CHR),早发现早干预对于疾病的转归和预后至关重要。事件相关电位(ERP)作为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不同的ERP成分可反映不同认知过程中大脑的神经电生理变化,探寻CHR异常的ERP成分,对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转化风险可能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本综述发现,P300和MMN对精神病的转化风险有预测作用,其他ERP成分如P50、Pl、N400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其作为高危人群精神病转化风险标志物的可靠性。

    精神分裂症临床高风险事件相关电位综述

    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注意力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幻听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张秀丽刘旭恩王硕张凌芳...
    206-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认知行为治疗(CBT)联合注意力训练技术(AT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有幻听症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CBT组30例(26例完成)和CBT+ATT组30例(25例完成)。CBT组只接受4周的幻听认知行为干预,CBT+ATT组在幻听认知行为基础上增加注意力训练技术干预共6周。在基线及12周后,采用精神症状评定量表-幻听分量表(PSYRATS-AH)和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评估两组患者的幻听症状及社会功能,采用注意控制量表(ACS)评估CBT+ATT组患者的注意控制能力。结果:12周后,CBT+ATT组PSYRATS-AH总分[(-6。8±2。2)vs。(-4。2±1。5)]及幻听频率、持续时间、痛苦数量、对声音的控制的差值(干预后得分-基线得分)均低于CBT 组(均 P<0。05),CBT+ATT 组 SSPI 总分[(13。9±2。9)vs。(11。6±4。2)]及因子 I、因子 Ⅲ 的差值均高于CBT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注意力训练可更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听症状和社会功能。

    注意力训练技术精神分裂症声音幻听

    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心理剧治疗效果的定性研究

    刘彦茹王希林刘华清张晓鸣...
    213-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剧治疗对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效果。方法:在某医院住院儿童病房招募精神障碍患者22例(年龄12~18岁),根据访谈提纲对连续参加4次心理剧治疗的患者(均按常规服用精神科药物)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深度分析,采用自编心理剧治疗参与感受及评价调查表调查患者参加心理剧治疗后的感受、收获或变化。结果:访谈分析发现,心理剧治疗的效果包括减轻症状、提高自尊程度、促进功能康复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个方面。自编心理剧治疗参与感受及评价调查表结果显示,排名前4位的是促进人际关系、有趣、愿意继续参加和提高自信。结论:心理剧治疗对少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可促进自尊水平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扎根理论心理剧治疗精神障碍少年

    意外妊娠终止女性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状况

    曾婧郭胜斌郑清香林珠妹...
    218-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意外妊娠终止女性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现状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福建省2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意外妊娠终止女性388例,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IES-R)、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围产期悲伤量表(PGS)进行调查。IES-R总分≥35分为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阳性。结果:IES-R总分为(20。6±12。4)分,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阳性率16。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认为怀孕时机合适者IES-R总分高于认为怀孕时机错误者(β=0。13)、终止妊娠过程中中度疼痛者IES-R总分低于重度疼痛者(β=-0。09);IES-R总分与孕周、HADS孕期抑郁得分和PGS现存悲伤得分正向关联(β=0。18、0。27、0。16),与CD-RISC乐观得分负向关联(β=-0。12)。结论:意外妊娠终止女性的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处于中等水平,认为怀孕时机合适、终止妊娠过程中重度疼痛、孕周大、孕期抑郁水平高、终止妊娠后现存悲伤水平高者易发生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

    意外妊娠终止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相关因素

    医疗美容门诊咨询者的焦虑症状和人格障碍

    孙艺谋徐沛琳刘肇瑞张婷婷...
    225-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描述医疗美容门诊咨询者焦虑症状和人格障碍阳性率,探讨医疗美容咨询者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3年7月期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成形外科针对各部位进行医疗美容手术咨询的788名来访者,采用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PDQ-4)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作为调查工具,分别以42分和50分为阳性界值筛查其是否存在人格障碍和焦虑症状。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中医疗美容门诊咨询者焦虑症状阳性率为15。23%(120/788),人格障碍阳性率为3。50%(28/788)。年龄与SAS量表得分负关联(β=-0。82,P=0。009),PDQ-4量表得分与SAS量表得分正关联(β=0。15,P<0。001),眼整形、面部轮廓整形、微创整形与SAS量表得分正关联(β=2。00~3。64,P<0。05)。结论:医疗美容门诊咨询者年龄越小和人格偏离越突出,焦虑症状越严重。眼整形、面部轮廓整形、微创整形的咨询者焦虑症状更严重。

    医疗美容焦虑症状人格障碍

    精神科住培医师置信职业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张立刚程玲飞王蕾蕾杨兴洁...
    232-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置信职业行为指受训者具备被信任的能力后,能够独立执行和完成的具体临床任务。本研究构建适合精神科住培医师置信职业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为制定培训策略及考核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访谈建立精神科住培医师置信职业行为条目库,对全国7所国家级住培基地、3所医学院校的63名精神科领域专家进行德尔菲咨询,全面筛选与整理指标,并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及其权重。结果: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68个三级指标在内具有层次性的精神科住培医师置信职业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结论:置信职业行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贴合临床工作、便于实际应用,能够为精神科住培医师考核提供量化标准,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

    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置信职业行为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评价指标体系

    不同类型高自尊青少年正误反馈下的自我服务偏向特征

    曹杏田张丽华葛明贵
    240-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自尊青少年自我服务偏向特征及差异。方法:选取1 027青少年学生,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筛选外显高自尊230人,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内隐自尊,判为安全型高自尊和脆弱型高自尊青少年各36例,运用面孔工作记忆任务(FWM)开展2(不同自尊类型)×2(反馈类型)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研究。结果:不同类型高自尊青少年间自我服务偏向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35)=85。41,P<0。001,η2=0。23];安全型高自尊青少年在正确反馈[t(35)=-6。51,P<0。001,d=5。44]和错误反馈[t(35)=-10。79,P<0。001,d=6。50]条件下均没有表现出自我服务偏向;脆弱型高自尊青少年在正确反馈[t(35)=-2。85,P<0。05,d=2。50]条件下不存在自我服务偏向,错误反馈[t(35)=6。99,P<0。001,d=4。49]条件下存在自我服务偏向;高自尊类型与反馈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1,35)=28。65,P<0。001,η2=0。14]。结论:脆弱型高自尊青少年错误反馈下表现出明显的自我服务偏向,高自尊异质性分化是青少年自我服务偏向差异形成的因素。

    异质性高自尊自我服务偏向工作记忆青少年

    青少年心境障碍伴自杀未遂患者的决策特征

    倪婷珺陶李孟哲李婉容赵汗青...
    247-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计算模型来分析青少年自杀未遂者不同维度的决策特征。方法:总共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心境障碍诊断标准的伴自杀未遂的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70例,非自杀未遂的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40例,以及正常青少年对照49例。使用金钱选择问卷(MCQ)、爱荷华博弈任务(IGT),并采用计算模型分析,考察青少年自杀未遂者的冲动性决策和基于价值和学习的决策表现和潜在认知成分。结果:自杀未遂组、非自杀未遂组和正常对照组在MCQ中的总体延迟折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自杀未遂组和非自杀未遂组的总体延迟折扣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组被试在IGT中的净分数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计算模型分析显示,相比于非自杀未遂组和正常对照组,自杀未遂组表现出对结果的敏感性降低以及探索性降低(参数估计80%HDI不重叠)。结论:青少年自杀未遂者可能无法通过对决策的结果进行学习,无法探索更多可能的方案来解决危机,而冲动性决策损害可能与抑郁状态而非自杀未遂有关。

    青少年自杀未遂决策特征计算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