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葡萄渣对肉母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凋亡率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王建东丁辉刘欣侯鹏霞...
    1530-1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葡萄渣对肉母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转化率与凋亡率及抗氧化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胎次、体重相近的产后健康肉母牛2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Ⅱ、Ⅲ组每头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40、300、360 g/d的葡萄渣.试验预试期15 d,正试期40 d.采集尾静脉血,测定其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与凋亡率及其抗氧化水平.[结果]①试验第20天,3个试验组肉母牛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均显著上升(P<0.05);试验第40天,试验Ⅱ、Ⅲ组CD4+T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D8+T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3个试验组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②试验第20、40天,试验Ⅱ、Ⅲ组母牛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第40天,随着葡萄渣添加量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呈线性下降(P<0.01).③试验第40天,3个试验组肉母牛血清MDA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1、Ⅲ组肉母牛血清T-AOC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肉母牛饲粮添加不同比例葡萄渣可以改善肉牛的免疫功能,本试验条件下,葡萄渣的适宜添加水平为(300~360)g/d.

    肉母牛葡萄渣淋巴细胞抗氧化性

    公猪精液质量与精子脂质成分相关性研究

    陈佳颖马博闻赵青余张军民...
    1537-1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公猪精液品质与精子脂质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为公猪精液品质准确评价提供支撑.[方法]本研究采集了大白和长白等代表性品种公猪的精液,使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computer-assisted sperm analysis,CASA)系统对精子密度、精子活力、精子畸形率和精液体积等精液品质指标进行检测.根据精子活力将精液样品分为正常活力(≥70%,n=11)和低活力(<70%,n=11)两组,利用UPLC-Q-Exactive-Orbitrap/MS对两组精子样品进行非靶向脂质组分析.采用t检验(t tests)、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和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脂质组学检测结果进行多元化分析.根据对分类具有重要贡献的变量(variable important in projection,VIP)值>1 和错误发现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5 的双重标准进行筛选,得到两组精子样品之间差异脂质分子.[结果]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下共鉴别出166种差异脂质分子,其中70种差异脂质分子集中在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这类脂质上.甘油二酯(diglyceride,DG)、鞘磷脂(sphingomyelin,SM)、PC、酵母甾醇(zymosterol ester,ZyE)和糖基神经酰胺(simple Glc series,Hex3Cer)等脂质亚类的含量在活力低的精子中显著减少,且均与精子活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磷脂酰胆碱酯(phosphatidylcholine ester,PC(e))在活力低的精子中显著增加,与精子活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脂质组学可以准确区分不同活力精子中脂质亚类和脂质分子的组成差异,PC、DG、SM、PC、ZyE、Hex3Cer,TG和PC(e)等脂质的组成成分及其含量可作为区分精子活力高低的标志.

    公猪精液品质脂质成分脂质组学

    江泉黑猪GPAT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

    刘汇鑫王文文许飞马小燕...
    1549-1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江泉黑猪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3(glycerol-3-phosphate acyltransferase 3,GPAT3)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为江泉黑猪的遗传改良和优化繁殖计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采集292头江泉黑猪的耳组织样并提取DNA,PCR扩增GPAT3基因片段,结合Sanger测序与MassARRAY®核酸质谱分析系统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及基因分型.利用R语言3.6.2、HaploView、PHASE等软件进行GPAT3基因SNP位点的遗传效应、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利用SAS 9.2软件分析GPAT3基因SNP位点及其构成的单倍型块与江泉黑猪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在GPAT3基因及其5'-调控区共发现10个SNPs,其中4个为低度多态,6个为中度多态;7个SNPs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关联分析发现,9个SNPs与江泉黑猪生长性状呈显著关联(P<0.05),其中g.134957929 G>A、g.134957930 G>T、g.134958013 G>A 和 g.134976983 T>C 存在极强连锁,构建的 AGGT/AGGT 双倍型在胸围、体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0.05),GTGC/GTGC双倍型和GTGC单倍型在体长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0.05);g.135002556 C>A、g.135002627 C>T、g.135002680 C>T 存在极强连锁,构建的 ATC/ATC 双倍型在胸围、腹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0.05),CCC/ATC双倍型在背膘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0.05),ATT单倍型在腹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P<0.05).[结论]江泉黑猪GPAT3基因具有丰富的多态性位点,9个SNPs及其构成的2个单倍型块与江泉黑猪胸围、腹围、体高等有显著关联性,可作为江泉黑猪生长性状选育的分子遗传标记.

    江泉黑猪GPAT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生长性状

    家禽骨骼肌肌纤维类型影响因素及其转化的研究进展

    谢兵红单艳菊范晨宇薛夫光...
    1561-1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肌纤维是构成肌肉组织的基本单位.肌肉的肌纤维类型组成与肉品质密切相关,并可在机体生长发育、营养和饲养环境等外界刺激下发生变化.近年来,由于消费者和育种学家对肉品质的关注,家禽肌纤维类型及其转换规律已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组学研究技术的发展,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家禽肌纤维类型调控机理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展.充分了解目前有关肌纤维类型转化的研究,是后续开展相关肉品质与调控机制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此背景下,作者介绍了肌纤维的结构组成及不同类型的分类方法,简述了肌纤维类型与家禽肌肉品质特征相关性状如肉色、pH、系水力和嫩度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生长、品种、环境和饲养方式等因素对肌纤维类型的影响,重点讨论了现有的分子调控研究进展,旨在为家禽肌纤维类型转换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最后,对未来优质肉鸡的育种方向提出了展望,希望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单细胞/空间组学技术、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技术能在肌纤维类型研究领域广泛运用,肌纤维类型转换的机制研究将不断完善,并建立家禽肉质性状的分子选育方法.

    家禽肉品质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类型转换

    宰后猪肉成熟过程中基因表达变化及其与肉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黄永棚冉雪琴牛熙李升...
    1573-1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宰后成熟对猪肉品质的影响,以及宰后成熟过程中基因表达规律与猪肉品质变化的相关性,以期更好地阐释鲜肉成熟过程中肉品质变化的机理.[方法]以4 ℃条件下贮藏的大白猪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测定贮藏0、1、2、4、6、8和10 d时肉品质变化状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宰后猪背最长肌中单磷酸腺苷脱氨酶3(AMPD3)、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2(MYBPC2)、肌球蛋白轻链3(MYL3)、左旋氨基酸转运体(SLC7A8)和原肌球蛋白3(TPM3)等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肉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大白猪宰后背最长肌pH在2 d时达到极限值6.5,显著低于4、10 d(P<0.05);蒸煮损失和滴水损失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贮藏损失在10 d时达到最高值12.52%,显著高于0.5~6 d(P<0.05);剪切力在宰后成熟1~10 d显著低于0~1 d(P<0.05);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值随成熟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且8~10 d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宰后肌肉组织中基因的转录丰度仍然存在,AMPD3基因在贮藏6 d时表达水平显著高于0、0.5、2和10 d(P<0.05);MYBPC2、MYL3和TPM3基因0~10 d表达量均呈时间依赖性上调,在贮藏10 d时表达水平显著高于0~2 d(P<0.05);SLC7A8基因在贮藏2 d时表达量达到峰值,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AMPD3基因与猪肉品质指标间没有相关性(P>0.05);MYBPC2基因表达量与TBARS值和贮藏损失呈显著正相关(P<0.05);MYL3基因表达量与TBARS值、剪切力、滴水损失及贮藏损失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与蒸煮损失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LC7A8基因表达量与pH呈显著负相关(P<0.05);TPM3基因表达量与TBARS值、滴水损失及贮藏损失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与蒸煮损失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宰后猪肉成熟过程中基因表达变化与肉品质指标间存在相关性,基因表达的差异影响着动物屠宰后不同的代谢类型和生理功能,进而影响肉品质.

    猪肉宰后成熟肉品质基因表达相关性

    高原动物低氧适应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张康巴桑珠扎次仁罗布旦增洛桑...
    1582-1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原低氧环境是生物在高海拔地区所面临的主要生存挑战.动物高原适应性遗传基础复杂,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比较基因组、群体基因组和进化基因组,正选择基因集中体现在低氧诱导因子(HIF)调控通路.目前,动物高原适应的表观遗传学机制越来越受到关注.表观遗传学可以调节基因表达的可塑性和稳定性,影响细胞功能和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研究表明,高原生物经历了长期的低氧适应,表现出了与表观遗传学相关的适应性调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的重要修饰方式,与高原适应密切相关,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水平影响细胞功能.HIF作为低氧环境中的关键转录因子复合物,其稳定性和活性受到表观遗传学的调控.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直接影响HIF信号通路的功能,而非编码RNA和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等表观遗传机制同样也参与了 HIF信号通路的调控.深入理解高原低氧环境适应与表观遗传学之间的关系以及HIF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学作用机制,对于揭示适应性进化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总结了高原低氧环境适应与表观遗传学的关系,并重点探讨了 HIF信号通路在表观遗传学调控中的作用机制.

    低氧适应表观遗传学HIF信号通路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

    柯乐猪PAE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状的关联分析

    赵永郭小江李维熊力...
    1593-1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孕激素相关子宫内膜蛋白(progestogen associated endometrial protein,PAEP)基因多态性对柯乐猪繁殖性状的影响,以挖掘柯乐猪的高繁殖力基因,用于提升柯乐猪的繁殖力.[方法]以189头经产柯乐猪为试验动物,采用PCR产物测序和序列比对鉴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利用SHEsis在线软件分析SNP位点的群体遗传特性,通过RNAfold、SOPMA、SWISS-MODEL和SWISS-PdbViewer程序对SNP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SPSS 22.0软件分析PAEP基因SNP位点与柯乐猪繁殖性状的相关性.[结果]在柯乐猪PAEP基因中共鉴定到3个SNPs位点:外显子4的g.1884992 T>C位点,为错义突变,导致第135位缬氨酸(V)变成丙氨酸(A);内含子4的g.1885152 G>C和g.1887834 G>A位点.3个突变位点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g.1884992 T>C 位点属于低度多态(PIC<0.25),g.1885152 G>C、g.1887834 G>A 位点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g.1884992 T>C 位点产生的基因型分布未偏离 Hardy-Weinberg 平衡(P>0.05);g.1885152 G>C 和 g.1887834 G>A位点产生的基因型分布均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1).连锁分析发现,g.1885152 G>C和g.1887834 G>A位点完全连锁,共产生3种单倍型和6种双倍型.g.1884992 T>C位点引起PAEP基因mRNA及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关联分析结果表明,g.1884992 T>C位点对柯乐猪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g.1885152 G>C、g.1887834 G>A位点对柯乐猪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数和断奶窝重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双倍型H3H3个体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数和断奶窝重均显著高于其他5种双倍型(P<0.05),初生窝重显著高于双倍型H1H1、H2H2和H2H3(P<0.05);双倍型H1H3个体的总产仔数和断奶仔数显著高于双倍型H1H1、H1H2、H2H2和H2H3(P<0.05),产活仔数显著高于双倍型H2H3(P<0.05).[结论]PAEP基因中存在的3个SNPs对柯乐猪繁殖性状有显著影响,其中H3H3为有利双倍型,可作为柯乐猪繁殖性状选择的遗传标记.

    柯乐猪PAEP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繁殖性状

    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野血牦牛屠宰性能及其肉品质特性研究

    索朗多吉张群英张强平措占堆...
    1603-1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试验旨在比较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不同性别野血牦牛的屠宰性能和牛肉营养成分和组成.[方法]随机选取了阿里改则县区域5~6岁、自然放牧、体况相近且良好的野血牦牛10头,公母各半,体重分别为(299.00±30.50)和(247.00±10.20)kg.通过开展屠宰试验研究阿里改则县区域野血牦牛屠宰性能、胴体性状及其肌肉营养品质特性.[结果]阿里野血公牦牛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和管围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P<0.01),其他体尺指标及屠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公牦牛胴体长、胴体宽、胴体深、胴体胸深、后腿围、大腿肉厚和眼肌面积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P<0.01),而母牦牛背膘厚度极显著高于公牦牛(P<0.01).公牦牛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母牦牛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公牦牛(P<0.01),蛋白质、胆固醇、矿物质、维生素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在性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氨基酸比例均为理性型优质蛋白质来源.脂肪酸组成上,阿里野血母牦牛肉中十五烷酸、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烷酸、硬脂酸、油酸、花生酸、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总脂肪酸(TFA)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牦牛(P<0.05;P<0.01),公牦牛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PUFA/SFA)显著高于母牦牛(P<0.05).[结论]性别对阿里野血牦牛屠宰性能及其肉品质具有一定影响,其中阿里野血公牦牛胴体性状更为突出;野血母牦牛背最长肌较高的肌内脂肪、优质的氨基酸组成和丰富的UFA含量使其肉质营养价值比公牦牛稍好.本研究结果为阿里野血牦牛新品种定向培育及家牦牛提纯复壮与种业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西藏阿里地区野血牦牛屠宰性能肉品质

    母鸡肠道及生殖道微生物对孵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静严霞陈鹏王春兰...
    1613-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母鸡肠道和生殖道内定植着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发展与宿主不同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并对宿主的免疫功能、营养吸收、内分泌调节、繁殖与孵化过程以及蛋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肠道和生殖道微生态平衡对母鸡的健康和繁殖性能至关重要,雏鸡在孵化过程中可能受母鸡传递的肠道和生殖道微生物影响.然而,目前母鸡肠道和生殖道微生物群落对繁殖与孵化影响的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作者主要介绍了母鸡肠道和生殖道不同阶段的优势微生物以及不同肠段的微生物群落定植规律,同时对肠道和生殖道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肠道和生殖道微生物对蛋品质的影响、微生物对繁殖孵化过程的影响、亲代与子代间微生物传播的途径、鸡胚不同发育阶段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影响孵化过程的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寻找调控繁殖过程、影响孵化率的母鸡核心微生物群落作为选留高孵化率种鸡的独特标签,为进一步探索禽类肠道和生殖道微生物的功能结构并为提高家禽生产和繁殖效率提供参考.

    肠道微生物生殖道微生物孵化率

    PolyI:C刺激猪PK15细胞后病毒感染应答基因未注释转录本鉴定及其特征分析

    赵为民王红徐盼陈哲...
    1622-1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定猪PK15细胞在类病毒聚肌胞苷酸(PolyI:C)刺激后病毒感染应答基因的未注释转录本的数量、剪接类型、新蛋白编码与分子结构,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未注释转录本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将猪PK15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组加入终浓度为20 μg/mL的PolyI:C,对照组加入等体积(2 μL)的PBS,两组在37 ℃、5%CO2条件下分别刺激6 h后进行Nanopore测序,鉴定两组的总转录本与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进一步筛选病毒感染的应答基因.对总转录本与Ensemble注释的转录本序列进行比较,发现未注释转录本.将病毒感染应答基因的未注释转录本与其对应的Ensemble注释转录本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未注释转录本的剪接类型和编码蛋白.[结果]PolyI:C刺激后,两组共鉴定蛋白编码的转录本61 505个,其中有Ensemble数据库注释的39 497个,未注释的转录本22 008个,未注释转录本数量占总数的35.78%.同时两组鉴定到71个差异蛋白编码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上调表达基因57个,下调表达基因14个.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20个生物过程,其中前3个生物过程分别是防御病毒反应、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和病毒应答,均与病毒感染应答相关.24个病毒感染应答的基因有16个基因存在未注释转录本,其中CCL5、IFI6、BST2和MX1基因未注释转录本的数量多于其Ensemble注释的总转录本数量,且大部分未注释转录本产生新的蛋白序列.IFIT3、OAS2、RSAD2、CCL5、IFI44、CD40、IFI6、BST和MX1 9个基因的未注释转录本有差异表达.[结论]本研究系统地鉴定了猪PK15细胞受PolyI:C刺激后病毒感染应答基因的未注释转录本的分子特征,筛选的IFIT3、OAS2、RSAD2、CCL5、IFI44、CD40、IFI6、BST和MX1 9个基因的差异表达的未注释转录本可能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为进一步解析宿主基因在抗病毒反应中的复杂转录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

    Nanopore测序PolyI:C病毒感染转录本选择性剪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