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西藏部分地区牦牛场球虫感染情况调查

    李燕唐智慧符立发黄家艳...
    2101-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牦牛球虫感染情况,为该地区牦牛球虫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部分地区8个牦牛场采集2~6、7~12和>12月龄牦牛的新鲜粪样共376份,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粪便样品中球虫卵囊进行定性检查,采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统计球虫阳性粪样中每克粪便中的球虫卵囊数(OPG),了解不同牦牛场、不同月龄牦牛的球虫感染情况.[结果]8个牦牛场均检测出球虫感染,阳性样品共85份,平均感染率为22.6%(85/376),平均OPG为1 643.共检出9种艾美耳属球虫,优势虫种为阿拉巴艾美耳球虫,感染率为37.6%(32/85),多呈混合感染.平均感染率最高的是2~6月龄牦牛,感染率为37.9%(11/29);其次是7~12月龄牦牛,感染率为31%(57/184);>12月龄牦牛的球虫感染率为10.4%(17/163).[结论]四川和西藏部分地区牦牛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球虫感染,均以混合感染为主.牦牛球虫感染率、感染强度以及优势虫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牦牛之间存在差异.

    四川西藏牦牛球虫流行病学

    补肾通腑方对脂多糖诱导的认知障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张杰李思敏宋晓雨王旭...
    2110-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补肾通腑方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认知障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及抗炎保护机制.[方法]选取6周龄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LPS侧脑室注射法制备认知障碍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甘露特钠胶囊组,补肾通腑方高、中、低剂量组,并设假手术组.分别给予对应的药物灌胃,1次/d,连续8周,其中补肾通腑方高、中、低剂量组的灌胃剂量分别为15.12、7.56、3.78 g/kg,甘露特钠胶囊组灌胃剂量为0.094 g/kg.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的纯水灌胃.于第8周末,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区病理形态学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1β、N-甲基-D-天门冬胺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γ-氨基丁 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乙醜胆碱(acetylcholine,Ach)等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间逃避潜伏期、游泳路程明显延长,撤除平台后跨越原平台次数显著减少(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排列紊乱、稀疏,有细胞空洞等损伤表现;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 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共表达升高、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Iba1共表达降低(P<0.05);海马区TNF-α、IL-6、IL-1β等的表达显著升高,NMDA、GABA、Ach等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通腑方高、中、低剂量组甘露特钠胶囊组逃避潜伏期、游泳路程显著缩短,撤除平台后跨越原平台次数显著增多(P<0.05),HE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排列较紧密、整齐,细胞形态趋于正常,iNOS/Iba1共表达显著降低,仅补肾通腑方高剂量组Arg1/Iba1共表达显著升高(P<0.05);海马区TNF-α、IL-6、IL-1β等的表达显著降低,NMDA、GABA、Ach等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补肾通腑方能够改善LPS诱导的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炎型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降低海马区TNF-α、IL-6、IL-1β等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海马区NMDA、GABA、Ach等记忆相关因子水平有关.

    认知障碍补肾通腑方中枢神经炎症脂多糖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脂多糖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损伤和凋亡的干预作用

    宝华户春丽安彦昊张春华...
    212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炎症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潜在的保护机制.[方法]利用LPS诱导BMECs构建细胞炎症模型.通过CCK-8检测细胞活力,筛选EGCG最佳浓度.将BMECs分为对照组、LPS处理组和EGCG+LPS共处理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中炎性因子、凋亡因子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利用试剂盒检测BMECs的线粒体膜电位和活性氧(ROS)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BMECs凋亡情况.[结果]使用LPS处理BMECs后,与0 h相比,各时间段细胞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IL-iβ基因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成功构建BMECs细胞炎性损伤模型.CCK-8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EGCG最佳作用浓度为5 μmol/L.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诱导的BMECs中JL-6、IL-8、丙二醛(MDA)、Bcl-2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基因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B细胞淋巴瘤蛋白-2(Bcl-2)基因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LPS组相比,EGCG+LPS组细胞中IL-6、IL-8、IL-1β、MDA、Bax和Caspase-3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Bcl-2基因mRNA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组BMECs红色荧光明显减弱,绿色荧光有所增强,而EGCG和LPS共孵育后则对BMECs红色荧光没有明显影响,绿色荧光相对减弱;ROS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绿色荧光明显增强,而EGCG和LPS共孵育后,细胞绿色荧光有所减弱.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处理后死亡细胞和凋亡细胞明显增多,细胞凋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而EGCG和LPS共孵育后凋亡细胞则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EGCG可以通过抑制LPS诱导BMECs中ROS释放和缓解线粒体损伤等综合作用,缓解炎性反应并抑制细胞凋亡,研究结果为EGCG预防和治疗奶牛乳腺炎提供理论基础.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脂多糖(LPS)炎性损伤细胞凋亡

    替米考星肠道定位制剂的制备、体外释放度考察及表征鉴定

    刘栩沂陈芷欣王鸿鑫叶钰莹...
    2132-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固体分散体技术制备替米考星肠溶制剂,提高替米考星在酸中的稳定性,使其在小肠定位释放,提高替米考星的溶解速率和生物利用度,为该药的新剂型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丙烯酸树脂Eudragit L100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组成二元载体,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肠道pH触发定位释放型制剂.以体外累积溶解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最佳制备条件,并选择X-射线衍射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扫描电镜法鉴定物相.[结果]最佳的替米考星固体分散体肠溶制剂制备工艺是联合载体Eudragit L100∶PVP=10∶1、药载比为1∶2,搅拌时间为2 h,固化时间为12 h,该制剂在酸性介质中2 h溶出量<10%,在pH 6.8的缓冲溶液中2 min内溶出度为75.02%,10 min时完全溶解,大大提高了替米考星的溶解速度.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固体分散体在17°和23°衍射强度高于替米考星原料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示,替米考星固体分散体在1 593和1 457 cm-1尖锐吸收峰消失;扫描电镜图中可看出替米考星均匀地分散在载体中,表明替米考星固体分散体的形成.[结论]本研究选用联合载体成功制备替米考星固体分散体肠溶制剂,其在酸中稳定,在pH 6.8缓冲液中有较好的溶出度.

    替米考星肠道定位制剂固体分散体溶出度表征鉴定

    1株致仔猪脑膜炎的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刘丁语刘宝玲何振文罗琴...
    2143-2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广东某猪场送检的疑似猪链球菌引起仔猪脑膜炎的病猪组织中的病原,并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和致病性,为猪场用药及探索该病原引起脑膜炎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对疑似猪链球菌引起的仔猪脑膜炎送检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及分子学鉴定,并对其开展药物敏感性试验、毒力基因测定、小鼠感染试验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仔猪脑组织分离株在血平板上出现溶血现象,革兰染色镜检细菌被染成紫色,形态为圆形,部分呈链状排列.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能发酵棉子糖、乳糖、菊糖、七叶苷,不能发酵山梨醇、甘露醇、阿拉伯糖、松三糖、D-核糖,马尿酸盐还原试验为阴性,与猪链球菌相符.测序分析后确定分离株为猪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为9型猪链球菌,命名为GDS209.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GDS209对头孢噻吩(先锋Ⅰ)、头孢氨苄(先锋Ⅳ)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等10种抗菌药耐药,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氟苯尼考、阿莫西林3种抗菌药敏感.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GDS209携带gdh、gapdh、fbps、orf2、srtA、ccpA毒力基因,不携带rnrp、sly、luxS、epf毒力基因.小鼠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GDS209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109 CFU.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分离株GDS209能引起昆明小鼠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脑不同程度的淤血和炎症.[结论]本研究分离到1株9型猪链球菌,该分离菌对大部分猪场常用抗菌药耐药,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氟苯尼考、阿莫西林3种抗菌药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9型猪链球菌的临床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仔猪脑膜炎猪链球菌分离鉴定耐药性致病性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地锦草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王辉钦段莹莹杨彦平杨苗...
    2154-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并结合分子对接方法分析地锦草防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活性成分和靶点,探究其潜在机制,进而保护动物肠道.[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地锦草的活性成分及对应药物靶点.通过GeneCards、DisGeNET、TTD、PharmGKB和DrugBank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获取潜在靶点,分别借助STRING和DAVID数据库对潜在靶点进行蛋白互作(PPI)分析及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借助AutoDock 1.5.7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利用PyMOL软件将对接结果可视化.通过体内试验利用30只BALB/c小鼠制作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UC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地锦草低(5 mg/mL)、高(15 mg/mL)剂量组、美沙拉嗪组(52 mg/mL).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连续7 d自由饮用3%DSS诱导UC模型,各给药组小鼠每天灌胃1次,根据小鼠体重灌胃相应剂量的药物0.1 mL/10 g,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连续7 d,测其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结肠长度,检测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含量.[结果]地锦草主要活性成分有山柰酚、4'-5二羟基黄酮和鞣花酸等,对应的药物靶点256个,疾病靶点4 265个,潜在靶点128个,核心靶点7个.GO功能富集涉及对活性氧的反应、对氧化应激的反应、炎症反应、膜筏、小窝、激酶调节剂活性等.KEGG信号通路涉及PI3K-Akt和TNF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山柰酚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4',5-二羟基黄酮和PPARG、鞣花酸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鞣花酸和IL6具有较强结合潜力.体内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严重下降,严重的甚至出现水样血便,DAI评分极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甚至有小溃疡的出现,表明小鼠UC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小鼠结肠组织黏膜层炎症细胞浸润减少,DAI评分极显著降低(P<0.01),结肠挛缩情况好转,TNF-α和IL6含量显著减少(P<0.05),IL10含量显著增加(P<0.05),抑制炎症发生.[结论]地锦草中的山柰酚、4'-5二羟基黄酮和鞣花酸等主要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AKT1、PPARG和IL6等核心靶点参与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及生物功能,抑制炎症,减轻肠道损伤,从而发挥防治UC的效用.

    地锦草溃疡性结肠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作用机制

    黄芩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表征及体内外释药研究

    高建亭路晨月师鑫潮何欣...
    2169-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改善黄芩素(baicalein,BAI)的溶解性能,提高其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扩大其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以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烯乙酸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为载体,采用旋转蒸发法制备黄芩素固体分散体(BAI-ASD),并对其进行表征,包括: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PXRD)中特征衍射峰的位置、强度等信息,初步判断固体分散体是否制备成功;利用差示扫描量热(DSC)进行热性质研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观形貌.通过溶出试验考察其体外释药性能,在此基础上考察鸡口服BAI-ASD的药动学特征.[结果]旋转蒸发法产物的PXRD中无BAI的晶体衍射峰,同时DSC中也无明显的吸热峰,表明成功制备了 BAI-ASD,且BAI在ASD中以无定形态存在.体外溶出结果显示,BAI在240 min内的累积溶出仅为6.62%,药物与载体比例为1∶9和2∶8时ASD的累积溶出提高,240 min内的累积溶出分别为29.89%和52.67%.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BAI-ASD在45 ℃,75%RH条件下,90 d内稳定性良好.药动学结果显示,鸡灌胃给药24h内BAI-ASD的峰浓度(Cmax(0-24))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分别为(5.20±0.82)μg/mL和(17.03±0.67)μg·h/mL,分别为BAI的1.91和2.64倍.[结论]以Soluplus为载体利用旋转蒸发法制备的BAI-ASD稳定性良好,可有效提高BAI的累积溶出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黄芩素(BAI)无定形固体分散体Soluplus累积溶出度生物利用度

    两种卡洛芬注射液在犬体内的生物等效性试验

    张璐邱基程龚晓会曹玉颖...
    2178-2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犬血浆中卡洛芬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比较两种以卡洛芬为活性成分的制剂在比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24只健康比格犬随机分成2组,按单剂量、双周期和双序列的交叉设计,分别皮下注射4.4 mg/kg BW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RIMADYL®,于给药前(0 h)和给药后0.5、1、2、3、4、6、8、12、24、36、48和72 h从臂头静脉采血.对UPLC-MS/MS方法的特异性、线性、检测限、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等进行考察.利用建立好的UPLC-MS/MS方法测定血浆中卡洛芬的浓度,并用WinNonlin 8.1软件对达峰时间(Tmax)、达峰浓度(Cmax)、消除半衰期(T1/2)、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等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判定两制剂是否等效.[结果]建立的UPLC-MS/MS分析方法在10~5 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5和10 ng/mL;高、中、低、定量限4个浓度的相对回收率在91.45%~111.61%范围内,日内和日间变异系数均<15%.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的 Tmax分别为(2.27±1.09)和(2.33±1.10)h;Cmax分别为(20.02±5.24)和(19.92±5.42)μg/mL;T1/2 分别为(8.54±3.71)和(8.65±2.64)h;AUC0-t分别为(246.78±55.94)和(249.22±53.33)μg·h/mL.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时曲线相似,且受试制剂相比参比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AUC0-t和AUC0-∞的90%置信区间均在80.00%~125.00%之间.[结论]本试验建立的UPLC-MS/MS分析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血浆中卡洛芬浓度的测定,卡洛芬的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RIMADYL®具有生物等效性,临床上均可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本试验结果可为卡洛芬兽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药代动力学特征生物等效性比格犬卡洛芬注射液UPLC-MS/MS

    新疆喀什某规模化安格斯牛场犊牛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马紫薇马学军马亚楠孙亚伟...
    2188-2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是一种革兰阳性厌氧菌,可导致犊牛猝死、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等,对犊牛健康造成巨大影响.本研究旨在了解新疆喀什地区某规模化肉牛场安格斯犊牛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现状及耐药情况,为该地区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疾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采集20份组织样品及6份圈舍粪土样品,采用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染色镜检、生化试验等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并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检测分离菌的毒力型及耐药基因.[结果]分离菌在FTG液体培养基中出现浑浊并产生大量气体,在TSC培养基中长出黑色边缘整齐的圆形菌落,在绵羊血平皿上长出具有典型的双溶血环菌落,革兰染色镜检可见菌体粗短、成单个或双个排列的革兰阳性直杆菌,形态学及镜检结果符合产气荚膜梭菌特点.26份样品中共分离出10株产气荚膜梭菌,检出率为38.46%.经毒素基因分型鉴定,其中,A型产气荚膜梭菌9株,检出率为90.0%,D型产气荚膜梭菌1株,检出率为1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卡那霉素耐药率最高,为80.0%;对庆大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药率为50.0%,而其对美罗培南、头孢吡肟、氟苯尼考及多西环素敏感.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blaTEM基因检出率最高,为100.0%;blasHV、qnrA和aac(6')-Ⅰb-cr基因检出率分别为20.0%(2/10)、10.0%(1/10)和20.0%(2/10);未检出blaCTX-M和qnrS 2种耐药基因.[结论]新疆喀什地区安格斯犊牛产气荚膜梭菌感染主要以A型为主,耐药情况严重,且存在多重耐药.试验结果可为后期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安格斯犊牛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耐药性

    英纯血马蹄病与血液指标和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研究

    卢冲卢亚宾付涵缪荣浩...
    2198-2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马患蹄病与血液指标和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检查挑选6匹(12±3)岁龄患蹄病的英国纯血母马为试验组(S组),另选6匹体重、年龄相近的英纯血健康母马作为对照组(C组),对试验马进行3 d的临床检查及评估.采集两组马颈静脉血及直肠粪便,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检测;采用16S rRNA测序法检测马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果]临床检查发现,S组马均有跛行,蹄甲变形等症状.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两组马血液中各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S组马血液中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均高于正常范围,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S组马血液中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肌酐含量等呈现上升趋势,白蛋白、总胆红素等指标呈现下降趋势(P>0.05).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在门分类水平上,与C组相比,S组马肠道菌群中迷踪菌门(Elusimicrobi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SR1菌相对丰度极显著降低(P<0.01);在属分类水平上,与C组相比,S组马肠道菌群中魏斯氏菌属(Weis sella)、土微菌属(Pedomicrobium)、海洋杆菌属(Pontibacter)、库特氏菌属(Kurthia)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P<0.05),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韧皮部杆菌属(Candidatus_Endomicrobium)、微小杆菌属(Microvirga)、消化球菌属(Peptococcus)、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 ll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两组马肠道菌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菌种共10种.[结论]马发生蹄病后体内会出现炎症反应,造成肝肾功能受到损伤、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发生改变,同时消化能力降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肠道菌群-代谢紊乱与马蹄病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为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马蹄病的发生提供了线索.

    英纯血马蹄病血液指标肠道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