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脐静脉内皮细胞分离培养及其功能验证

    赵比力格温鑫伊敏娜才文道力玛...
    2953-2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简便且高效的体外马脐静脉内皮细胞(equine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eUVECs)分离和培养方法,并提供一个可靠的细胞模型,用于研究马的血管生成功能。[方法]在无菌条件下,从马脐带中分离静脉,并用PBS液彻底冲洗。使用0。2%Ⅰ型胶原酶对脐静脉进行消化25~30 min后,收集分离的eUVECs进行培养。每12 h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eUVECs的生长状况。使用CCK-8法测定第1代(P1)和P3代eUVECs在7 d内的D450nm值,并绘制生长曲线。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鉴定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和CD34的表达情况。使用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和成骨分化诱导试剂诱导eUVECs,以验证其是否具有分化特性。确定内皮细胞后,添加梯度上升浓度(5、10、15、20、25 ng/mL)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eUVECs,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使用Matrigel法培养eUVECs,用ImageJ软件分析数据,并统计新生血管的4个指标:成管交叉点、成管长度、成管数和成管面积。寻找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的最佳TNF-α刺激浓度。[结果]使用0。2%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的eUVECs 4~5 d内的汇合度达到90%。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这些细胞生长良好并呈铺路石状排列。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确认了 CD31和CD34在eUVECs中的阳性表达;并且eUVECs表现出薄弱的成脂和成骨分化能力。在Matrigel法培养条件下,20 ng/mL TNF-α处理组的成管交叉点数、成管长度、成管数和成管面积等血管形成能力指标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然而,在常规培养条件下,随着TNF-α浓度增加到15 ng/mL,eUVECs的增殖受到显著抑制甚至开始导致细胞的凋亡。[结论]Ⅰ型胶原酶脐带注满消化法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出原代eUVECs,20 ng/mL TNF-α显著增强eUVECs体外血管生成能力,eUVECs可以作为体外研究血管生成的细胞模型。

    脐静脉内皮细胞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培养鉴定TNF-α血管新生

    lncRNA在哺乳动物雄性生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美桀刘兴旺白曼
    2963-2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哺乳动物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是雄性动物拥有正常生殖能力和健康的基础,睾丸组织内曲精细管是产生精子的重要场所,精子发生是从精原细胞增殖分化到形成精子的全过程。随着基因组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批未被鉴定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被发现,lncRNA是一类转录本长度>200 nt、不具有蛋白质编码潜力、缺乏开放阅读框(ORF)、对基因表达起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lncRNA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表明lncRNA在哺乳动物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且部分功能机制已得到初步探究,但还有绝大部分lncRNA的功能机制尚未清楚且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主要对lncRNA在哺乳动物雄性生殖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介绍了 lncRNA的来源分类、lncRNA的作用机制、lncRNA在睾丸发育中的作用、lncRNA对精原干细胞(SSCs)增殖与分化、对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对精子细胞的形成与成熟的调控等内容。为更好地理解和深入研究lncRNA在哺乳动物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lncRNA哺乳动物睾丸发育精子发生

    鸡皮刺螨羧酸酯酶2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特征研究

    张学迪徐楷尹硕刘晶...
    2973-2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克隆鸡皮刺螨(Dermanyssus gallinae)羧酸酯酶2(CarE2)基因CDS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检测其在鸡皮刺螨中的表达特征,以探究CarE2基因在鸡皮刺螨代谢抗性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试验选择50只成年鸡皮刺螨雌螨,利用PCR扩增CarE2基因CDS区序列并测序,对其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预测CarE2蛋白的理化性质及结构功能,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arE2基因在鸡皮刺螨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抗性品系中的表达模式,同时分析高效氯氰菊酯对鸡皮刺螨敏感品系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中CarE2基因的诱导效应。[结果]鸡皮刺螨CarE2基因CDS区序列全长1 665 bp,编码554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CarE2基因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保守的催化三联体(Ser-Glu-His)和五肽基序(Gly-X-Ser-X-Gly)。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鸡皮刺螨CarE2与黑腹果蝇亲缘关系相近,共同划分为表皮酯酶分支。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arE2蛋白属于稳定的亲水蛋白,存在信号肽切割位点,且具有糖基化位点和多个磷酸化修饰位点,但不具有跨膜结构;CarE2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一致。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CarE2基因在鸡皮刺螨若螨时期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成螨期表达量次之,在卵和幼螨时期的表达量相对较低;鸡皮刺螨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中CarE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是敏感品系的2。78倍;经高效氯氰菊酯胁迫处理后,鸡皮刺螨敏感品系中CarE2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中CarE2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鸡皮刺螨CarE2基因CDS区序列,其在鸡皮刺螨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且在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中过量表达。经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CarE2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推测CarE2基因参与鸡皮刺螨对高效氯氰菊酯的羧酸酯酶解毒代谢抗性。

    鸡皮刺螨CarE2基因克隆序列分析表达特征

    PCYOX1L基因调控LPS诱导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功能研究

    冀国尚盛辉张俊星冯雪...
    2984-2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异戊二烯 基半胱氨酸氧化酶-1样蛋白(prenylcysteine oxidase 1 like protein,PCYOX1L)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bovine 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BEECs)的炎症、增殖和凋亡的调控作用,以期明确PCYOX1L基因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的调控机制。[方法]利用LPS刺激BEECs构建体外炎症模型,设计合成PCYOX1L基因的小干扰RNA(si-PCYOX1L)和过表达质粒载体(pcDNA3。1-PCYOX1L),采用 Lipofectamine 3000 转染试剂将 si-PCYOX1L 和 pcDNA3。1-PCYOX1L 转染至 BEEC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扰和过表达PCYOX1L基因对细胞炎症、增殖和凋亡标志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利用ELISA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IL-1)的蛋白表达水平。利用试剂盒检测BEECs中活性氧(ROS)含量,并采用EdU、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活力、增殖及周期。利用线粒体膜电位试剂盒检测细胞线粒体损伤,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试验成功构建pcDNA3。1-PCYOX1L过表达载体,并筛选出si-PCYOX1L-385的干扰效果最佳。与对照组相比,干扰PCYOX1L基因后,炎症标志基因(IL-1β、IL-6、IL-8)mRNA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IL-1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细胞内ROS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增殖标志基因(CDK2、CDK4、PCNA、CCND2)mRNA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上调(P<0。01;P<0。05),细胞活力上升,促进细胞从S期向G2期的转变;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上升,极显著降低了 BEECs凋亡率(P<0。01)。过表达PCYOX1L基因后结果与干扰PCYOX1L基因后结果相反。[结论]PCYOX1L基因促进了 BEECs炎症的发生,抑制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PCYOX1L基因调控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奶牛子宫内膜炎PCYOX1L基因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鸡肠炎沙门菌毒力蛋白SipD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

    原亮韩晓玺巩颖超樊夏楠...
    2998-3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预测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SipD蛋白的潜在生物学功能,并表达纯化该蛋白,为探索SipD蛋白作为抗沙门菌纳米抗体的候选抗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DNAStar软件对GenBank中公布的不同血清型沙门菌株SipD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并通过在线软件对SipD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GenBank中SipD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鸡肠炎沙门菌标准菌株(ATCC 13076)为模板,PCR扩增SipD基因,构建pET-32a(+)-SipD重组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应用IPTG诱导重组SipD蛋白的表达,并利用Ni2+亲和层析法纯化。应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SipD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ipD蛋白在不同血清型沙门菌之间高度保守;SipD蛋白分子式为C1619H2573N441O540S8,无跨膜区,为膜外蛋白,不存在信号肽,该蛋白的第1~343位氨基酸具有来自超家族侵袭质粒抗原IpaD的保守结构域;SipD蛋白二级结构中 螺旋、延伸链、β-转角、无规则卷曲占比分别为59。18%、6。41%、3。21%和31。20%;SipD蛋白与B细胞结合的抗原表位有12个。SipD基因长1 029 bp,在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以可溶性蛋白的形式表达;经纯化、透析、浓缩后蛋白浓度为8。6 mg/mL。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SipD蛋白纯度较高,可用于免疫羊驼制备纳米抗体。[结论]SipD蛋白为膜外蛋白,具有较多抗原结合位点;经表达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SipD重组蛋白,为进一步制备靶向鸡肠炎沙门菌SipD蛋白的纳米抗体提供材料。

    肠炎沙门菌SipD蛋白生物信息学原核表达

    鸡γ-干扰素的原核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

    崔锦蔷程晶江波周林宜...
    3008-3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鸡 干扰素(chicken interferon-gamma,ChIFN-γ),并制备其单克隆抗体,为建立检测天然ChIFN-γ的免疫学方法提供试验材料。[方法]将密码子优化的ChIFN-γ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1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1a-ChIFN-y;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后,利用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用该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将免疫合格的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用建立的ELISA方法筛选分泌针对ChIFN-γ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并制备腹水,Protein A/G纯化腹水获得特异性抗体;对单克隆抗体的类和亚类进行鉴定;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性、亲和力和特异性交叉反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单克隆抗体,用两两配对的方法进行抗体配对。[结果]成功制备可溶性重组ChIFN-γ蛋白;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ChIFN-γ与相应抗体结合呈现特异性条带(16 ku);获得7株针对ChIFN-γ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株:3E8、5F8、2G12、5A10、3D8、3B5、3G2。Western blotting和IFA结果显示,7株单克隆抗体反应性良好,均能特异性识别真核表达的ChIFN-γ;单克隆抗体的类和亚类鉴定结果显示,3E8、5F8、3D8、3B5和2G12重链均为IgG1,5A10重链为IgG2a,3G2重链为IgM,7株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均为Kappa型;所获得的7株单克隆抗体解离常数(dissociation constant,Kd)在1。04~58。33 nmol/L之间,为高亲和力抗体,并获得5组配对抗体。[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ChIFN-γ蛋白及其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开展ChIFN-γ在禽类免疫学、病毒学及疫苗效果评价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鸡γ-干扰素单克隆抗体亲和力抗体配对

    屎肠球菌FDT2的分离鉴定及抑菌特性研究

    张晓勇蓝伟王雅劳健龙...
    3020-3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牦牛粪便中分离和鉴定屎肠球菌并进行体外抑菌特性研究,以期筛选出具有优良抑菌特性的益生菌。[方法]用MRS培养基从青海省健康牦牛粪便中分离肠球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后进行抑菌性研究。通过发酵过滤分离菌株上清液,采用打孔法观察其对应的抑菌效果,通过改变pH及加入过氧化氢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等方法来分析其抑菌物质,并探究温度和pH对菌株发酵上清液的影响。[结果]结合形态学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分离的2株菌(FDT2和D2)均为屎肠球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屎肠球菌FDT2对5株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K88和大肠杆菌ATCC 43888的抑菌性最强,而屎肠球菌D2对5株致病菌均无明显抑菌作用。通过排酸试验证明,屎肠球菌FDT2发酵上清液中起抑菌作用的不是酸性物质;通过加入过氧化氢酶试验证明了抑菌物质中有过氧化氢存在,且发挥部分的抑菌作用;加入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后其抑菌圈直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抑菌物质中包含细菌素,且在抑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屎肠球菌FDT2的抑菌能力有所降低,在100 ℃下仍有抑菌性,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随着pH的升高,屎肠球菌FDT2的抑菌活性逐渐下降,说明细菌素在酸性环境下活性较强。[结论]试验共分离到2株菌,其中屎肠球菌FDT2具有良好的抑菌特性,能分泌细菌素等抑菌物质,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

    屎肠球菌鉴定形态学抑菌性

    一株孔雀源奇异变形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及毒力与耐药性分析

    焦凤超雷震李迎晓武娴...
    3030-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试验旨在了解分离自蓝孔雀的奇异变形杆菌PM19的毒力、耐药性以及基因组特征。[方法]采用动物试验、药敏试验和PCR方法对分离菌进行毒力、耐药性以及毒力基因检测,并运用Illumina NovaSeq6000平台进行基因组框架图测序,通过NR、KEGG、Swiss-Prot、COG、PHI-base、CAZy、CARD和VFDB数据库进行功能基因注释以及病原宿主互作用蛋白、碳水化合物活性酶、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预测分析。[结果]分离菌PM19为多重耐药菌,对受试的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强力霉素、磺胺嘧啶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和氯霉素共14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分离菌具有较强毒力,对小鼠半数致死量为 6。19×106 CFU。FliL、zapA、rsmA、hmpA、mrpA、atfA、pmfA 和 ureC 共 8 种毒力基因在该菌中被检测到。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该菌基因组大小约为3。98 Mb,GC含量为38。94%,预测到3 715个编码基因。PHI-base数据库注释出158个与病原宿主互作用有关的蛋白基因;CAZy数据库注释出101个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通过CARD数据库和VFDB数据库分别注释到92个耐药基因和8类毒力相关基因。[结论]奇异变形杆菌PM19菌株具有较强毒力且为多重耐药菌株,携带大量病原宿主互作用蛋白基因、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

    奇异变形杆菌多重耐药性毒力全基因组测序

    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及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王美乐于扬帆徐朋陈青...
    3041-3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种急性、出血性、高度接触性的烈性传染病,对世界养猪业和食品安全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目前仍无商品化疫苗和特效药物。其病原体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是一种大型、结构复杂的双链DNA病毒,但80%的编码蛋白功能未知,因此其致病机制及药物研究现状对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概述了 ASFV的病原体特征、传播途径及其引起的临床表现;从病毒入侵过程、免疫细胞功能改变及其相关通路变化等方面梳理了病毒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介绍了 ASFV的最新检测技术及疫苗新进展;系统总结了最新的中西药治疗研究现状,并对中药防治ASFV的未来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和相关问题解决策略,以期为ASF的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

    非洲猪瘟病毒(ASFV)致病机制预防措施中药

    猪圆环病毒3型四川株Cap蛋白的截短表达及其抗体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欧云文潘琴汪洋代军飞...
    3056-3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原核截短表达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 virus type 3,PCV3)四川株Cap蛋白(1-197位氨基酸),并建立其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PCV3血清学调查提供材料。[方法]以PCV3四川分离株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获得Cap蛋白编码基因片段,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30a-PCV3-Cap。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IPTG诱导表达,Ni-NTA树脂亲和层析纯化,获得具有良好抗原性的重组Cap蛋白。基于纯化的重组Cap蛋白建立间接ELISA方法,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待检血清最佳稀释比例、酶标抗体稀释比例和阴阳性临界值,对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相关性和符合率进行分析,并对2018-2022年采自川东北地区猪场的351份临床猪血清进行检测,分析该区域PCV3流行情况。[结果]试验成功构建pET30a-PCV3-Cap重组表达载体,实现重组Cap蛋白(1-197位氨基酸)的原核截短表达,蛋白大小约为26 ku,可与PCV3阳性猪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 ng/μL,待检血清最佳稀释比例为1∶100,酶标抗体稀释比例为1∶60 000,阴阳性临界值D450nm为0。684;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和猪细小病毒1型(PPV1)阳性猪血清均不发生交叉反应,敏感度达1:1 600,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均<10%,与病毒中和试验(VNT)结果呈正相关,与Western blotting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5。8%;2018-2022年川东北地区的351份猪血清样品阳性率为7。12%。[结论]本研究成功截短表达了 PCV3四川株Cap蛋白(1-197位氨基酸),建立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和符合率高的PCV3间接ELISA方法,为PCV3的血清学调查和检测试剂盒的开发提供了材料。

    猪圆环病毒3型(PCV3)Cap蛋白截短表达E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