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因素对特哈杂交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的影响

    王钰琪贺三刚梁龙海拉提·卡斯木...
    3067-3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季节、性别、组别和群别对特克塞尔和哈萨克(以下简称特哈)杂交绵羊中消化道线虫(gastrointestinal nematodes,GIN)感染强度、体重、红细胞比容和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含量的影响,为绵羊消化道线虫的防治和抗消化道线虫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特哈杂交绵羊直肠粪便及颈静脉血液,称量体重。用饱和盐水漂浮法对消化道线虫虫卵进行定性检测,运用改良的McMaster法进行消化道线虫虫卵计数,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使用兽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血液进行红细胞比容检测;制备线虫L3期幼虫体细胞抗原,运用间接ELISA法测定绵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含量。[结果]特哈杂交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率较高,为94。44%,呈中度感染,鉴定出毛圆属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p。)、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奥斯特属线虫(Ostertagia spp。)、羊仰 口线虫(Bumastomum trigonocephalum)、夏伯特属线虫(Chabertia spp。)、马歇尔属线虫(Marshallagia spp。)、细项属线虫(Nematodirus spp。)、食道口属线虫(Oesophagostomum spp。)和球鞘毛首线虫(Trichuris globuulosa)共9种消化道线虫。季节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和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春季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显著高于夏季(P<0。05),夏季绵羊体重显著高于春季(P<0。05)。性别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体重和红细胞比容有显著影响(P<0。05),公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显著高于母羊(P<0。05),公羊体重显著高于母羊(P<0。05),母羊红细胞比容显著高于公羊(P<0。05)。组别对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F2×哈绵羊体重显著高于F2和F2×F1绵羊(P<0。05),F1× F1绵羊体重显著高于F2×F1绵羊(P<0。05),F2×F2绵羊体重显著低于其余组别的绵羊(P<0。05)。群别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1群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显著高于2和3群(P<0。05),3群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强度显著高于2群(P<0。05)。所有因素均对特异性抗体IgG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o[结论]季节、性别、组别和群别对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情况存在影响,可根据因素对感染情况的影响和各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对绵羊选择不同的防治措施,为抗消化道线虫育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特哈杂交绵羊消化道线虫感染率感染强度

    gltC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10403S抗酸应激能力的影响

    杨雨婷韩旭肖金华方小伟...
    3077-3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单增李斯特菌gltC基因缺失株,并阐明gltC基因对单增李斯特菌抗酸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单增李斯特菌参考菌株10403S进行添加或不添加外源性谷氨酸在致死性酸性条件的抗酸应激试验,测定谷氨酸对菌株抗酸应激存活能力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单增李斯特菌gltC基因缺失株;通过生长曲线测定gltC基因缺失对菌株生长能力的影响;通过酸应激存活试验测定gltC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酸应激能力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ting测定gltC基因缺失对GadD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构建携带gltBD启动子区域gfp报告质粒,测定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gltC基因缺失对gltBD启动子区域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酸应激结果显示,添加外源谷氨酸可极显著提高菌株10403S在pH 2。5酸性条件下的存活能力(P<0。01)。PCR结果显示,缺失株10403S△gltC构建成功。生长曲线结果显示,gltC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能力。酸应激结果显示,在pH 2。5致死性酸性环境下缺失株10403S△gltC生长能力弱于亲本株10403S(P<0。01)。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gltC基因缺失不影响GadD2蛋白表达水平(P>0。05)。PCR结果显示,携带gltBD启动子区域的gfp报告质粒构建成功。GFP荧光分析结果显示,gltC基因缺失后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会极显著降低gltBD启动子区域转录水平(P<0。01)。[结论]gltC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正常生长,缺失株10403S△gltC表现出抗酸应激能力下降,且会降低gltBD启动子区域转录水平,但不影响GadD2蛋白表达水平。

    单增李斯特菌谷氨酸合酶调控因子gltC基因抗酸应激报告基因

    猪源病毒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研究进展

    鲜钰涵冯宏盛高永宇李海洋...
    3086-3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类分子,也称为猪白细胞抗原(swine leukocyte antigen,SLA)Ⅰ类分子,在机体抗原递呈、器官移植、细胞免疫应答和调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是抗原经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后,与SLA-Ⅰ类分子结合并递呈的线性肽段,具有高度特异性,在机体抗原识别递呈和细胞免疫抵抗病毒感染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CTL表位能够刺激CTLs发挥细胞杀伤作用,主要表现为杀伤病毒。作者将对口蹄疫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等几种重要的猪源病毒的CTL表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SLA-Ⅰ与CTL表位结合基序特征,以期为今后相关猪源病毒CTL表位的研究和多表位疫苗的设计提供参考。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猪口蹄疫病毒非洲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1株牛源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刘文锴汪萍金映红薛晶...
    310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获得新疆地区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毒株,探究BCoV体外分离的最佳条件,了解BCoV新疆株的遗传进化情况,为BCoV疫苗候选株提供研究基础。[方法]通过RT-PCR对来自新疆地区7个牛场的腹泻犊牛小肠及其内容物(n=185)进行BCoV检测,将阳性样本经过处理后接种HCT-8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Western blotting和透射电镜对分离的病毒进一步鉴定,通过Reed-Muench法测定分离株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将分离毒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腹泻样品BCoV检出率为64。9%,接种HCT-8细胞后成功分离到1株BCoV,命名为XJ-SHZ-37(GenBank登录号:OR750853);IFA可观察到孵育病毒的细胞有绿色的特异性荧光,而对照组没有;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与BCoV N蛋白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透射电镜可观察到呈皇冠状的病毒颗粒;Reed-Muench法测定分离株的TCID50为10-7。9/0。1 mL;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结果表明,XJ-SHZ-37与从牛中分离到的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的BCoV分离株ZJNB2106相似性最高。[结论]新疆地区7个牛场有较高的BCoV检出率,成功分离出1株能稳定遗传且能与BCoV N蛋白多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分离株,该分离株有较高的病毒滴度,且通过遗传进化关系表明与中国牛源毒株ZJNB2106株进化亲缘关系最近。

    牛冠状病毒(BCoV)分离鉴定全基因测序遗传进化

    222 nm远紫外线的杀菌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相亦飞马箐阳钟雅文朱树馨...
    3109-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环境中的病原菌传播是当前疾病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传统紫外线(254 nm)是目前环境消毒的主要方式,因其对机体免疫系统、皮肤和眼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而受到限制,故探索一种无间断、安全有效的消毒手段是一项有前景的研究。[方法]选取恶劣的场地考察222 nm远紫外线无间断照射8 h对环境中病原菌的消杀作用,其中阴性对照组不做处理,阳性对照组敞开放置,远紫外组敞开放置的同时用远紫外线距离30 cm进行照射;对临床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涂布后连续照射30 min,并设置阴性和阳性对照组,对比远紫外线与传统紫外线灭菌的差异;通过对比照射距离(20、30 cm)和作用时间(15、30、45、60、75、90 s)考察远紫外线对常见致病菌的表面杀菌率并判断其杀菌能力;将常见致病菌接种至液体培养基中,考察远紫外线对液体中细菌的灭菌效果;以222 nm远紫外线无间断照射小鼠8 h后观察其临床状态、血常规和皮肤组织学变化,初步判断远紫外线长时间照射对机体的安全性。[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培养基上观察到多种细菌,而远紫外组培养基上无细菌定植。222 nm远紫外线无间断照射30 min可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照射15 s杀菌率即可高达99。9%。距离20 cm照射222 nm远紫外线的杀菌效果普遍优于距离30 cm照射的杀菌效果。液体杀菌效果评价中,远紫外线的灭菌效果欠佳。小鼠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222 nm远紫外线无间断照射小鼠8 h对其临床症状、内脏器官、血常规及皮肤组织无明显影响,而传统紫外可能会对其造成损伤。[结论]222 nm远紫外线对常见致病菌的表面定植有极强的杀灭作用,杀菌率在15 s即可高达99。9%,且照射距离与杀菌效果成正比,但对液体杀菌效果仍有待改进和提升,且连续照射8 h不会对小鼠的临床状态、血常规和皮肤组织学造成明显影响,有良好的安全性,为环境中疾病防控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案。

    222nm远紫外线环境消毒杀菌效果安全性评价

    牛冠状病毒S和HE蛋白研究进展

    靳双媛杜家伟王雪妍郭雪莲...
    3118-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是引起新生犊牛腹泻、牛的呼吸道感染和成年牛冬痢的一种病原,主要通过粪-口感染和呼吸道气溶胶传播。研究表明,BCoV在亚临床感染的成年牛体内可持续存在,这可能是BCoV在牛群中广泛存在且能长期循环的原因。因此,BCoV的流行会对集约化牛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BCoV的防控形势极其严峻。BCoVS蛋白包含主要的抗原位点,可与宿主表面的唾液酸(SA)结合,且S蛋白参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和膜融合过程,能促进宿主产生有效的中和抗体。BCoV HE蛋白具有乙酰酯酶活性和血凝活性,能与S蛋白协同附着于细胞表面并启动感染。S和HE蛋白均在病毒的组织或宿主嗜性及毒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也为进一步开展BCoV病原研究及后续疫苗和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笔者重点阐述了 BCoV S和HE蛋白的分子结构及功能,以及BCoV基于S和HE蛋白的受体识别作用(包括利用N-乙酰-9-O-乙酰神经氨酸为糖结合受体,利用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为蛋白结合受体)。受体识别是冠状病毒感染和致病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宿主免疫监视和人类干预策略最重要的靶标之一。因此,充分了解BCoVS和HE蛋白的结构功能和受体识别作用对于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抗病毒药物、疫苗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牛冠状病毒(BCoV)S蛋白HE蛋白受体识别

    1株牛源D∶L3∶L5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病原特性评价

    赵奕朵张康王磊路晓荣...
    3128-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探讨青海省西宁市某规模化奶牛场病死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血清型、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布情况,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牛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病死牛肺脏样本进行细菌分离,通过菌落观察和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特异性引物扩增、16S rRNA测序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荚膜血清及脂多糖分型、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和病原特性评价。[结果]肺脏样本中分离得到的菌落呈现灰白色中间微凹陷的露珠样,未出现溶血环;革兰染色可见粉红色球杆菌;瑞氏染色可见两端浓染的蓝色球杆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株D-葡萄糖、D-甘露醇、D-甘露糖、酪氨酸芳胺酶、磷酸酶、COURMARATE和ELLMAN反应结果为阳性;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多种多杀性巴氏杆菌相似性>95%,鉴定分离得到的菌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命名为XN222。荚膜血清分型及脂多糖分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XN222的荚膜血清分型为D型,其脂多糖分型为L3和L5型。毒力基因扩增结果显示,分离菌株XN222携带ptfA、fimA、hsf-2、sodA、tbpA、sodC等共计19种毒力基因。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注射0。2 mL 1。5 × 108 CFU/mL菌液,可导致100%(10/10)小鼠死亡,说明分离菌株XN222具有较强的致病能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XN222对头孢噻呋、左氧氟沙星、恩诺沙星、马波杀星、四环素和青霉素等15种抗菌药均敏感,对泰乐菌素中度敏感。[结论]本研究分离获得1株致病力较强的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株的发现丰富了国内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亚型,可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牛呼吸道疾病的防治、病原学调查和巴氏杆菌多价苗研制等提供生物素材。

    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病原特性

    响应面法优化链霉菌产支链蒽醌发酵培养基

    刘芳权婷婷张菲石丽桥...
    3142-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响应面法优化链霉菌(Streptomyces sp。)WS-13394株发酵培养条件及培养基成分,以提高菌株产支链蒽醌的水平,为该化合物在畜牧业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链霉菌WS-13394株产支链蒽醌的最佳摇瓶发酵条件及最适碳氮源和无机盐组合,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影响摇瓶发酵产量的显著因子;结合最陡爬坡试验、响应面设计分析,拟合显著因子与支链蒽醌产量的非线性方程,从而获得优化的菌株发酵培养基配方。[结果]优化后的最佳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8。12 g/L、鱼粉10。00 g/L、酵母膏6。34 g/L、碳酸钙0。71 g/L、硫酸镁0。50 g/L、磷酸氢二钾0。50 g/L,此模型预测发酵液支链蒽醌产量为408。35 mg/L。应用此优化组合进行摇瓶发酵试验,支链蒽醌产量为411。73 mg/L,产量较优化前(89。70 mg/L)提高了 3。59倍。[结论]通过响应面优化获得了显著提高链霉菌WS-13394株产支链蒽醌的摇瓶发酵培养基配方,试验结果为该类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机制研究及其在动物模型中的效果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

    链霉菌发酵培养基优化响应面法支链蒽醌

    天然产物库中体外颉颃A型塞内卡病毒化合物的筛选及作用途径研究

    王西彤沙洲迟田英崔进...
    3155-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寻找对A型塞内卡病毒(SVA)具有抑制活性的天然产物,并深入研究其颉颃途径。[方法]将天然产物浓度统一稀释至10 μmol/L,与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相结合,在天然产物小分子库中筛选出具有荧光素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验证其活性,通过乳酸脱氢酶(LDH)法进行细胞毒性试验确定最大无毒浓度,结合病毒滴度测定、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技术,在病毒感染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其颉颃SVA的效果及途径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初筛,从136种天然产物中筛选出莫能霉素钠盐、孕酮、叶下珠次素、4-羟基德里辛和2-甲基雌酮5种能体外颉颃SVA的化合物。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复核验证和细胞毒性检测,筛选出一种能体外颉颃SVA的天然产物——孕酮。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在体外可导致SVA mRNA表达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最大无毒浓度达50 μmol/L。进一步研究表明,孕酮能在感染后8、12、24、36 h持续抑制SVA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在感染后24和36 h病毒滴度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10、20和50 μmol/L)孕酮在吸附阶段导致SVA吸附水平极显著下降(P<0。01);在复制阶段使SVA VP3水平显著下降且使病毒滴度极显著下降(P<0。01);在释放阶段使释放胞外的病毒比例极显著下降(P<0。01);但对其他途径无显著影响。说明孕酮能在体外抑制SVA吸附、复制和释放,但对其入胞、组装途径无明显作用。[结论]本研究从天然产物小分子库中筛选出一种具有低细胞毒性且对SVA具有较强颉颃作用的天然产物——孕酮。该产物对SVA吸附、复制和释放阶段具有抑制作用,从而颉颃SVA的感染。本研究为促进抗SVA药物的开发和研究SVA的感染偏好性提供了科学参考。

    孕酮A型塞内卡病毒(SVA)天然产物颉颃途径

    植物乳杆菌MU-6细菌素理化特性研究及其编码基因挖掘

    苏惠王云飞赵新凌刘咪咪...
    3166-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1株乳杆菌所产细菌素的稳定性,并挖掘其编码基因簇。[方法]取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传统泡菜置于MRS肉汤中,37 ℃培养12 h分离细菌。以鼠伤寒沙门菌为指示菌进行抑菌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筛选,并对菌株进行16S rRNA测序、BLAST比对分析。根据蛋白酶、温度、pH和紫外线四类指标评价分离菌株所产细菌素的稳定性,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菌株基因组特征信息并挖掘其潜在的细菌素编码基因簇。[结果]试验从泡菜中筛选得到1株产抗鼠伤寒沙门菌细菌素的乳杆菌,相似性比对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相似性达98%,将其命名为MU-6。MU-6的发酵上清浓缩液经过排酸处理后,试验组MRS抑菌圈直径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过氧化氢处理后,试验组抑菌圈直径基本未发生变化;经蛋白酶处理后,试验组抑菌活性下降。MU-6所产细菌素在100 ℃、pH 3。0~5。0、紫外线照射条件下仍具有较高抑菌活性。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菌株MU-6基因组长2 782 959 bp,预测到3 129个基因,GC含量为44。43%。基因簇挖掘结果显示,菌株MU-6存在Plantaricin J、Plantaricin A、Plantaricin E、Plantaricin F等7种核心肽,其中大多数属于Class Ⅱb类细菌素。[结论]本研究筛选到1种理化特性稳定且抑菌活性良好的植物乳杆菌细菌素,其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是具有应用前景的天然替抗剂。

    植物乳杆菌细菌素鼠伤寒沙门菌全基因组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