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BP32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吴静楠李占鸿李富祥张振兴...
    3540-3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拟分离1株可裂解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特征。[方法]本研究从病死山羊肺脏组织中分离大肠杆菌,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以大肠杆菌ER2738菌株为宿主菌,从养殖场污水中进行噬菌体的初步增殖,通过点滴法确定分离噬菌体的宿主谱,采用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纯化特异性裂解大肠杆菌的噬菌体,进一步对其形态、最佳感染复数(MOI)、生长曲线、酸碱度和温度耐受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定其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基因组及遗传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从病死山羊肺脏中分离到1株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命名为YNEC001。从养殖场污水中分离到1株可特异性裂解YNEC001菌株的噬菌体BP32,电镜观察显示噬菌体BP32属于肌尾科噬菌体,最佳MOI为0。1,潜伏期约为30 min,爆发期持续约60 min,裂解量约为660 PFU/cell,在30~50 ℃和pH 4。0~10。0条件下可保持稳定的活性。噬菌体BP32基因组长度为166 346 bp,GC含量偏低(35。42%),未发现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基因组共包含261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125个为已知功能基因,含有8个tRNA。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噬菌体BP32与肠杆菌噬菌体Escherichia phage BF15(MW822007)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98。25%),但基于末端酶大亚基序列的进化分析则表明BP32与大肠杆菌噬菌体Escherichia phage vB_EcoM_SP1(MT682709)的亲缘关系最近,而与Escherichia phage BF15(MW822007)的关系较远。[结论]本研究分离到1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YNEC001,并分离到可特异性裂解YNEC001菌株的噬菌体BP32,该噬菌体具有较强的裂解能力和良好的稳定性,具备开发为耐药性大肠杆菌治疗制剂的潜力。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噬菌体生物学特征全基因组分析

    基于谱效关联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连蒲双清散药效物质及作用靶点

    齐小雨刘星彤孙一丹候冉冉...
    3552-3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试验设计构建连蒲双清散抗炎抑菌的谱效关联分析,并结合网络药理及体内外试验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黄连蒲公英比例、提取酸浓度、乙醇浓度为影响因素针对性设计L9(34)正交试验,得到9种连蒲双清散提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连蒲双清散不同提取物的指纹图谱;以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指标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作为药效学评价指标,开展连蒲双清散的体外药效学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建立谱效关系,筛选出其发挥抗炎药效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效果的药效物质。通过网络药理手段从另一个层面筛选药效成分和靶点,并通过体内试验对谱效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HPLC指纹图谱识别出9个共有峰,并鉴定出4种组分(菊苣酸、黄连碱、表小檗碱和巴马汀)。正交试验结果显示,黄连中的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起主导作用,而蒲公英对抗炎药效的发挥作用更明显。谱效分析筛选出表小檗碱和黄连碱是连蒲双清散的部分药效物质基础。网络药理学挖掘出表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木犀草素和咖啡酸是网络中权重最高的5个成分,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是其中2个主要的作用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5个化合物与2个靶点蛋白结合能均低于-5 kJ/mol,对接良好。小鼠急性肠炎模型中,病理切片显示,经连蒲双清散治疗后的小鼠结肠中炎症细胞浸润病变面积明显减少;ELISA检测结果显示,药物组与模型组小鼠结肠中炎症因子表达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于试验设计的谱效关联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有效挖掘出连蒲双清散发挥抗炎作用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效果的主要药效物质是表小檗碱和黄连碱,主要作用靶点是IL6和TNF。本研究为探讨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靶点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连蒲双清散试验设计谱效关系抗炎抑菌药效物质

    甘肃省及周边地区畜禽屠宰及市售环节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马永辉曹青范子秋赵学慧...
    3566-3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合理防控沙门菌感染,本试验针对甘肃省及周边地区畜禽屠宰及市售环节沙门菌的感染情况开展研究。[方法]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采用玻片凝集法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确定沙门菌血清型。采用结晶紫染色定量法评价分离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通过药敏试验检测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评估4种市售消毒剂对沙门菌的灭菌效果,并确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细菌分离培养结果显示,疑似沙门菌分离株在BS平板上菌落呈黑色有金属光泽、棕褐色或灰色;在XLD平板上菌落有光泽且中心呈黑色,或呈现全部黑色的菌落;镜检显示为革兰阴性短杆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硫化氢、葡萄糖、鸟氨酸、赖氨酸脱羧酶反应结果呈阳性;尿素酶、氰化钾、乳糖、蛋白胨水反应结果呈阴性。PCR扩增沙门菌特异性基因invA获得大小约为284 bp的目的条带,共分离到95株沙门菌,均属于肠道沙门菌的3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里森沙门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共鉴定出3种,分别为ST34、ST469、ST40型。所有分离株均可形成生物被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米诺环素、万古霉素完全耐药,对阿米卡星、头孢曲松、卡那霉素、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庆大霉素等敏感性较强,75。78%的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4种消毒剂对分离株MIC存在差异,0。2%甲醛溶液的MIC为0。125~0。25 mg/mL,0。2%苯扎溴铵的MIC为0。0625~0。125 mg/mL,0。5%碘溶液的MIC为0。3125~0。625 mg/mL,2%氢氧化钠的MIC为1。25~2。5 mg/mL。[结论]德尔卑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里森沙门菌是当前屠宰场中沙门菌的主要血清型,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多重耐药性,给公共卫生带来很大威胁。本研究为加强甘肃省及周边地区屠宰场及市售环节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沙门菌屠宰场血清型生物被膜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牛冠状病毒感染新生犊牛肺上皮细胞模型的建立

    陈秋会蒋珊珊高萌萌夏立勇...
    3577-3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是犊牛腹泻和上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原,目前缺少敏感的适合BCoV体外培养的本动物细胞,限制了 BCoV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拟从犊牛肺脏组织中分离出牛肺上皮细胞(bovine lung epithelial cell。BLEC)建立BCoV体外感染本动物细胞模型。[方法]采用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蛋白酶两步酶消化法对新生犊牛肺脏组织进行肺上皮细胞初步提取,再利用上皮细胞贴壁时间不同的差异贴壁法纯化BLEC。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纯化后细胞中标志细胞角蛋白18(cytokeratin 18,CK-18)的表达来鉴定BLEC,并通过PCR方法对细胞进行病原纯净性检测,包括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副流感病毒 3 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BPIV5、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BCoV和支原体(Mycoplasma)。通过PCR和IFA检测BCoV对BLEC的易感情况,并绘制BCoV在BLEC上的一步生长曲线。[结果]分离纯化培养的BLEC形态均匀稳定、呈菱形或砖块状,无常见病原BRV、BVDV、BPIV3、BPIV5、IBRV、BCoV和支原体污染,上皮细胞标志CK-18呈阳性表达。犊牛腹泻来源的BCoV HLJ-325毒株感染BLEC 24 h后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PCR能扩增出BCoV N基因;IFA结果显示,BCoV感染BLEC呈现特异性红色荧光。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oV含量建立病毒生长曲线,BCoV在感染BLEC后20 h时病毒载量最高,为4。46× 105拷贝/mL。[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制备了 BLEC,证明BCoV易感染BLEC,构建了 BCoV体外感染BLEC模型,为研究BCoV引起牛呼吸道疾病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牛冠状病毒(BCoV)牛肺上皮细胞分离纯化感染模型

    大肠杆菌肠菌素对空肠弯曲菌的促生长作用研究

    时晨欣崔一芳申学阳焦晓丽...
    3585-3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鸡肠道内大肠杆菌分泌肠菌素的水平,以及其对空肠弯曲菌的促生长作用。[方法]利用间接竞争ELISA(ic-ELISA)方法检测临床分离的30株鸡肠道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肠菌素产量;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大肠杆菌entB基因缺失突变株,并用ic-ELISA方法测定大肠杆菌亲本株和突变株的肠菌素产量;检测亲本株和突变株在不同限铁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将大肠杆菌亲本株和突变株培养上清接种空肠弯曲菌,探究大肠杆菌肠菌素对空肠弯曲菌生长的影响。[结果]30株鸡肠道大肠杆菌分离株分泌肠菌素水平介于11~126 μmol/L之间。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成功构建2株大肠杆菌entB基因缺失突变株。定性结果显示,大肠杆菌亲本株在CAS培养基中产生黄色晕圈,而entB基因缺失株不产生晕圈。ic-ELISA检测结果显示,亲本株分泌肠菌素浓度为100~150 μmol/L,而基因缺失株未检测出肠菌素。大肠杆菌亲本株和entB基因缺失株在富铁培养基中生长无显著差异(P>0。05),在限铁培养基中达到平台期的D600nm值分别为0。6和0。3。促生长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亲本株培养上清接种空肠弯曲菌24和36 h,菌落数分别为7。8和8。2 lg CFU/mL,而entB基因缺失株培养上清接种后菌落数分别为7。0和7。3 lg CFU/mL。[结论]大肠杆菌具有分泌肠菌素的能力,且其在限铁环境下能促进空肠弯曲菌的生长,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肠菌素介导的肠道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基础。

    大肠杆菌肠菌素entB基因空肠弯曲菌

    EGCG调控PI3K/Akt通路对CIS诱导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杨春雪孙悦田雪徐恩爽...
    3595-3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对顺铂(cisplatin,CIS)诱导的大鼠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保护效果和作用机制,以期为CIS和EGCG的临床用药提供试验基础。[方法]选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CON和CIS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EGCG、CE和抑制剂组大鼠灌胃40 mg/kg EGCG,连续28 d;在第26天,CIS、CE及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7 mg/kg CIS,CON和EGCG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此外抑制剂组大鼠腹腔注射5 mg/kg LY294002,连续3 d。第29天采集所有大鼠的肾脏组织,采用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和细胞线粒体形态变化;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大鼠肾脏中自噬蛋白(LC3Ⅱ/Ⅰ、ATG5、ATG12、Beclin-1、p62)、通路蛋白(PI3K、Akt、p-PI3K、p-Akt)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肾脏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p62的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及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预处理EGCG缓解了 CIS诱导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和脱落、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线粒体肿胀变性和线粒体嵴断裂。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CIS组大鼠肾脏中LC3 Ⅱ/Ⅰ、ATG5、ATG12、Beclin-1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p62、p-PI3K/PI3K和p-Akt/Akt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而预处理EGCG组逆转了这一现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CE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病理损伤加重,LC3Ⅱ/Ⅰ荧光信号增强,p62荧光信号减弱。[结论]预处理EGCG可以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细胞自噬,从而缓解CIS诱导的大鼠AKI,而这种保护作用可以被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抵消。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PI3K/Akt通路急性肾损伤顺铂

    河曲马源大肠杆菌耐药相关基因检测及外排泵抑制剂对其生物被膜的影响

    赵星梁军李阳杨丹娇...
    3603-3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河曲马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为兽医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基础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细菌形态学、革兰染色镜检、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PCR扩增方法对分离鉴定的大肠杆菌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及耐药基因、整合酶基因、外排泵基因携带情况检测。同时,采用改良结晶紫半定量方法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利用棋盘法测定13种外排泵抑制剂与多西环素联用对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结果]分离株在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上为具有绿色金属光泽的紫黑色菌落,在大肠杆菌/大肠菌群显色培养基上为蓝色菌落,革兰染色镜检可见粉红色短杆状细菌。经16S rDNA测序比对与大肠杆菌高度相似的分离株为64株。64株大肠杆菌分离株对酰氨醇类、磺胺类及利福霉素类药物耐药率相对较高并出现多重耐药菌株,其中20。31%(13/64)表现出对5类抗菌药物耐药;检测到21个耐药基因、1个整合酶基因及6个外排泵基因为阳性;整合酶基因intl1检出率为89。06%。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强、中、弱及无成膜能力的大肠杆菌分别为8(12。50%)、34(53。13%)、20(31。25%)和2(3。12%)株。外排泵抑制剂与多西环素联合能增强对生物被膜的清除能力。[结论]河曲马源大肠杆菌耐药较为严重,应进一步加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马的用药监管力度,减少或避免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及耐药性广泛传播。

    河曲马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生物被膜外排泵

    1株犬源多重耐药粪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徐飞温贵兰龚新勇文明...
    3615-3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1例犬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发病原因。[方法]无菌采集病犬尿液,通过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扩增进行鉴定,同时经药敏试验、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检测及细菌致病性试验测定纯化菌株的生物学特征。[结果]分离得到1株兼性厌氧型革兰阳性球菌;菌落形态如针尖大小、表面光滑、半透明、圆形凸起、边缘整齐;生化鉴定结果显示,致病菌能发酵乳糖、果糖、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山梨醇、甘露醇、精氨酸,不能发酵木糖、氧化酶、枸橼酸盐、棉籽糖和鸟氨酸脱羧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已发表的粪肠球菌序列相似性高于99%,鉴定为粪肠球菌,并将其命名为EFGZ23GY0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仅对万古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对新霉素中度敏感,对克林霉素等25种药物耐药;8种粪肠球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efaA、ace、asa1及gelE毒力基因;14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携带tetL、sul Ⅰ、tetC、bla TEM、blaOXA-23、aadA1 和sulⅢ耐药基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5只小鼠注射菌液12 h后出现精神萎靡,被毛杂乱等症状,未出现死亡,48 h后死亡1只,表明分离菌对小鼠具有致病性。[结论]本研究成功从犬尿液种分离得到1株粪肠球菌,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且对小鼠有致病性,研究为病犬的后续治疗提供了参考。

    犬源粪肠球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耐药基因致病性

    牛支原体感染牛巨噬细胞对线粒体途径介导凋亡的影响

    唐恬王振余梦环徐坤...
    3625-3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牛支原体石河子分离株感染牛巨噬细胞(BoMac)能否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影响细胞增殖活力和凋亡。[方法]通过培养基培养及测定颜色变化单位(CCU)绘制牛支原体菌株生长曲线,确定其最高活力的培养时间;使用处于活力最高时的牛支原体以不同感染复数(MOI)和不同感染时间感染牛巨噬细胞,分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检测线粒体凋亡通路核心分子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通过CCK8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生长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牛支原体石河子分离株12~54 h处在对数生长期,54~84 h处在平台期(滴度为109 CCU/mL),因此,选用培养54 h的牛支原体石河子分离株感染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一致,即随感染时间和MOI的增加,促凋亡蛋白Bai基因及其蛋白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抑凋亡蛋白Bcl-2基因及其蛋白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其中牛支原体石河子分离株感染24 h时,Bai基因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Bcl-2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Bcl-2/Bax显著下降(P<0。05);当MOI为1 000时Bax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增加(P<0。01),Bcl-2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Bcl-2/Bax极显著下降(P<0。01)。 CCK8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感染时间和MOI的增加,牛巨噬细胞活力极显著降低(P<0。01),增殖抑制率为35%~4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牛巨噬细胞凋亡率为25%~45%。[结论]随着感染时间和MOI的增加,牛支原体石河子分离株可通过线粒体凋亡途径标志因子Bax和Bcl-2的表达诱导牛巨噬细胞凋亡,为进一步解析牛支原体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牛支原体牛巨噬细胞线粒体凋亡途径细胞增殖

    过表达miRNA-424-5p靶向AKT3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姚伟佳罗春海刘佳金王薇...
    3635-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试验通过过表达miRNA-424-5p,明确miRNA-424-5p与其靶基因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AKT serine/threonine kinase 3,AKT3)对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影响的机制,为阐明miRNA-424-5p在奶牛胎盘分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试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阴性对照组(miRNA-424-5p mimics NC)和过表达组(miRNA-424-5p mimics)。采用茎环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染miRNA-424-5p mimics后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miRNA-424-5p的表达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过表达后AKT3和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采用Annexin V-FITC/PI法检测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miRNA-424-5p mimics后子宫内膜上皮细胞miRNA-424-5p 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3,Caspase3)和 Caspase9 的 mRNA 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AKT3和Bcl-2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Caspase9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AKT3和Bcl-2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过表达miRNA-424-5p可通过靶向调控AKT3使奶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因子Bax、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量增加,使Bcl-2的表达量降低,进而促进细胞凋亡。

    奶牛miRNA-424-5pAKT3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