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杨志寅

月刊

1674-6554

xwyxbjb@163169.net

0537-3616263

272067

山东省济宁市北湖新区荷花路16号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and Brai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济宁医学院主办。本刊是国家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卫生部优秀期刊、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协会编校质量优秀期刊和山东省优秀期刊。本刊是亚洲行为医学领域惟一学术期刊,也是中国首份以脑科学命名的学术期刊。适合各级医院医护人员及各类院校师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程发轫 万里可期

    白波
    1页

    Apelin-13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小鼠行为学和海马自噬通路的影响

    周阳孟子钧韩雨清蒯锦霞...
    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Apelin-13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方法 32只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6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n=8):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Apelin-13组.采用单一连续刺激(single-prolonged stress,SPS)法制备PTSD模型,生理盐水组和Apelin-13组小鼠在PTSD造模后分别给予侧脑室微量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μL)和Apelin-13(1.5μg/μL,2μL).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行为学改变,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海马的形态结构,采用Western blot 检测海马磷脂酰肌醇 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磷酸化 PI3K(phosphorylated-PI3K,p-PI3K)、蛋白激酶 B(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 Akt(phosphorylated-Akt,p-Akt)、叉头框蛋白 O3a(forkhead box O3a,FoxO3a)及磷酸化 FoxO3a(phosphorylated-FoxO3a,p-FoxO3a)、自噬相关蛋白包括微管相关蛋白 1 轻链 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LC3)和 SQSTM1 蛋白(sequestosome 1,p62)的表达.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水迷宫4 d重复学习训练的逃避潜伏期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和Tamhane检验.结果 (1)旷场实验结果显示,4组小鼠在中央区活动路程和停留时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7,9.63,均P<0.05).模型组小鼠中央区活动路程[(0.06±0.03)m]和停留时间[(2.48±1.02)s]均少于对照组[(0.19±0.05)m,(15.00±8.91)s](均 P<0.05).Apelin-13 组小鼠的中央区活动路程[(0.12±0.04)m]和停留时间[(13.56±7.64)s]均高于模型组[(0.06±0.03)m,(2.48±1.02)s]和生理盐水组[(0.06±0.02)m,(2.82±1.52)s](均 P<0.05).高架十字迷宫结果显示,4组小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停留时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74,19.12,均P<0.05).模型组小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4.50±2.51)次]和停留时间[(26.95±17.48)s]均少于对照组[(13.75± 4.71)次,(103.75±42.43)s]和 Apelin-13 组[(10.00±5.18)次,(55.98±19.49)s](均 P<0.05).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4 d的学习训练中,4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F=1.15,P=0.34),但时间主效应和组别主效应显著(F=131.65,16.98,均P<0.05).第2~4天,模型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长于对照组和Apelin-13组(均P<0.05);Apelin-13组小鼠穿越原平台次数和靶象限停留时间均多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均P<0.05).(2)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海马CA1区及CA3区神经元排列疏松紊乱,神经元肿胀呈透明空泡化;对照组和Apelin-13组小鼠神经元排列较为致密整齐.(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组间的p-PI3K、p-Akt、p-FoxO3a、p62蛋白水平和LC3Ⅱ/LC3 Ⅰ比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7,37.35,20.71,13.26,37.65,均P<0.05).Apelin-13 组小鼠 p-PI3K、p-Akt、p-FoxO3a 和 p62 蛋白水平[(0.92±0.07),(0.90±0.09),(0.89±0.13),(1.03±0.08)]均高于模型组[(0.59±0.04),(0.50±0.07),(0.49±0.11),(0.68± 0.04)]和生理盐水组[(0.61±0.06),(0.50±0.08),(0.53±0.11),(0.70±0.05)](均 P<0.05),Apelin-13组小鼠LC3Ⅱ/LC3 Ⅰ比率(0.60±0.06)低于模型组(0.92±0.10)和生理盐水组(0.99± 0.05)(均P<0.05).结论 Apelin-13可以改善PTSD小鼠焦虑样行为,提高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I3K/Akt/FoxO3a自噬通路有关.

    创伤后应激障碍Apelin-13海马自噬小鼠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第六届编委会组成人员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中华医学会
    8页

    癫痫伴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

    邱红梅郭旺杨雪萍王盛雪...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癫痫伴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突触后致密蛋白 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及生长相关蛋白 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43,GAP43)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3月龄雌性清洁级SD大鼠进行实验,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癫痫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癫痫模型大鼠根据是否伴发抑郁分为癫痫伴抑郁组(10只)和癫痫组(10只),另取体质量相匹配的10只大鼠作为抑郁组,10只作为正常组,其中抑郁组大鼠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刺激结合孤养法建立抑郁模型.采用体质量、糖水偏爱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SYN、PSD95、GAP43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行为学结果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蛋白表达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4组大鼠体质量比较,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7.33,P<0.01),在第8天和第29天,癫痫伴抑郁组与抑郁组大鼠体质量均低于癫痫组(均P<0.05),癫痫伴抑郁组大鼠体质量在第29天较第1天低(P<0.05);4组大鼠糖水偏爱率比较,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著(F=2.67,P<0.05),癫痫伴抑郁组大鼠在第15和29天糖水偏爱率较第1天低(均P<0.05);旷场实验结果显示,垂直站立次数(F=2.74)与水平运动格子数(F=1.76)的交互效应作用均不显著(均P>0.05),但时间主效应和组别主效应均显著(垂直站立次数:F时间=4.35,P<0.05,F组间=25.64,P<0.01;水平运动格子数:F时间=12.75,P<0.01,F组间=21.37,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4组大鼠突触蛋白SYN、PSD95和GAP43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85,58.66,98.84,均P<0.05).癫痫组 SYN[(11.73±4.30)个]、PSD95[(24.47± 7.58)个]、GAP43[(9.40±3.50)个]阳性细胞表达数均低于正常组[(51.00±15.39)个、(55.60± 13.17)个、(29.53±4.05)个](均 P<0.05).癫痫伴抑郁组 SYN[(5.80±3.53)个]、PSD95[(12.87± 4.03)个]、GAP43[(5.33±3.50)个]阳性表达细胞数均低于抑郁组[(11.33±3.22)个、(48.13± 12.69)个、(15.47±5.21)个](均 P<0.05).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4 组大鼠突触蛋白 SYN、PSD95、GAP43的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19,9.38,16.80,均P<0.05).癫痫组的SYN、PSD95和GAP43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组(均P<0.05).癫痫伴抑郁组SYN、PSD95和GAP43表达水平均低于癫痫组和抑郁组(均P<0.05).结论 癫痫伴抑郁大鼠海马SYN、PSD95、GAP43蛋白的低表达可能与其发病机制有关.

    癫痫抑郁海马突触可塑性大鼠

    我国脑卒中健康管理研究现状及思考

    陈雪梅王赫周兰姝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卒中是我国乃至全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管理可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病死率和高负担率,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脑卒中健康管理研究虽较国外起步晚,但近年来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对我国脑卒中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我国脑卒中健康管理事业提供参考.

    脑卒中健康管理延续性照护现状分析研究建议

    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潜类别及其预测因素

    郭丽娜郭园丽张孟羽杨彩侠...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潜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的预测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22年9月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版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脑卒中健康知识问卷(stroke prevention knowledge questionnaire,SPKQ)、脑卒中健康行为问卷(health behavior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HBS-SP)以及脑卒中健康信念量表(short form-health belief model scale,SF-HBMS)对1 186名脑卒中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Mplus 8.3软件对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进行潜类别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并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各潜类别的预测因素.结果 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可分为三个潜类别:健康行为较低-健康责任缺失组(66.9%,n=794)、健康行为中等-依从性欠佳组(11.9%,n=141)和健康行为良好-运动锻炼不足组(21.2%,n=251).以健康行为良好-运动锻炼不足组为参照,较短受教育时间(B=-0.589,OR=0.555,P=0.036)、出血性卒中(B=0.082,OR=1.086,P<0.001)、较少并发症(B=-0.022,OR=0.978,P=0.026)、较高 mRS 得分(B=0.046,OR=1.047,P=0.004)、较低 SPKQ 得分(B=-0.055,OR=0.947,P=0.016)、较低 SF-HBMS 得分(B=-0.085,OR=0.919,P<0.001)更易进入健康行为中等-依从性欠佳组;而较短受教育时间(B=-0.026,OR=0.974,P=0.003)、农村(B=0.800,OR=2.225,P=0.004)、较少并发症(B=-0.056,OR=0.945,P<0.001)、较低 SPKQ 得分(B=-0.101,OR=0.904,P<0.001)、较低 SF-HBMS 得分(B=-0.071,OR=0.931,P<0.001)则更易进入健康行为较低-健康责任缺失组.结论 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具有三个潜类别,应根据不同类别特点开展针对性干预,以提高其健康行为水平.

    脑卒中健康行为潜类别分析预测因素

    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促进与障碍因素的质性研究

    张孟羽郭丽娜郭园丽杨彩侠...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促进与障碍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2年9月至2023年3月对1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理论域框架(theoretical do-main framework,TDF)设计访谈提纲,运用定向内容分析法和归纳法分析转录的文字资料并从中提炼主题.以TDF作为编码框架,将提炼的主题合并到最相关的域中,根据每个理论域中主题的数量、主题间的关系来确定理论域与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对应关系.结果 本研究确定了影响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的9个理论域:知识、技能、动机和目标、社会影响、社会/职业认同、环境与资源、能力信念、结果信念、行为调节.结论 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所识别出的9个理论域将为今后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脑卒中健康行为质性研究理论域框架

    抑郁症患者不确定决策过程中奖赏脑区活动强度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赵静怡董小蕾刘世恩肖宜直...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在不确定(风险、含糊)决策过程中预期价值(expected value,EV)、正预测误差(positive prediction error,+PE)和负预测误差(negative prediction error,-PE)加工时相关脑区活动强度变化.方法 2018年7月至2021年2月,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48例(抑郁症组),同期招募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健康查体者69例(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在E-Prime系统下完成60%概率获得奖励的风险决策任务和奖损概率未知的含糊决策任务.应用SA-9800脑功能视听觉刺激系统和GE3.0 T功能核磁共振扫描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决策加工时的全脑同步扫描和数据采集,Xjview软件分析相关脑区的激活情况和强度值.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在风险决策EV加工时双侧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MNI 坐标:左侧 x=-45,y=21,z=-6;右侧 x=0,y=69,z=-3)、左侧海马旁回(MNI 坐标:x=-9,y=0,z=-22)、双侧枕叶(MNI 坐标:左侧 x=-51,y=-81,z=-3;右侧 x=48,y=-84,z=-9)活动强度低(P<0.05),+PE加工时双侧PFC、左侧海马、双侧颞叶、左侧枕中回活动强度低(P<0.05),-PE加工时双侧PFC、右侧壳核、双侧颞叶活动强度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在含糊决策EV加工时双侧PFC、右侧枕叶活动强度低(P<0.05),+PE加工时双侧PFC、右侧壳核、海马、双侧颞叶、双侧枕叶活动强度低(P<0.05),-PE加工时双侧PFC、双侧颞叶活动强度低(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在不确定决策EV、+PE和-PE加工时表现为PFC、边缘系统、枕叶等多个奖赏脑区活动强度降低.

    抑郁症不确定决策预期价值预测误差奖赏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对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38页

    6~12岁儿童图片再认记忆的事件相关电位发展特征

    王超群董选朱洁张琴芬...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6~12岁儿童再认记忆认知功能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的发展特征.方法 130例正常儿童按年龄分为6岁组(n=20)、7岁组(n=17)、8岁组(n=23)、9岁组(n=24)、10岁组(n=19)、11岁组(n=15)和12岁组(n=12).所有儿童均进行图片学习-再认任务检测,记录所有被试的反应时、准确率和ERP成分.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7组儿童再认阶段的反应时、准确率等行为学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方差趋势检验,对中央中线N2成分波幅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对新图、旧图条件下的额中线N2、顶中线P3波幅的新旧效应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1)7组儿童再认能力[F(6,123)=2.476,P<0.05],旧图反应时[F(6,123)=6.461,P<0.001]、新图反应时[F(6,123)=4.16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岁组再认能力(0.61±0.24)低于 8~12 岁组[(0.76±0.27),(0.76±0.10),(0.73±0.11),(0.75±0.10),(0.70±0.17)](均P<0.05).旧图反应时6~9岁组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岁组短于6~10岁组(均P<0.01);新图反应时6~10岁组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岁组短于6~10岁组(均P<0.01).(2)年龄与中央区新图(r=0.488,P<0.001)和旧图(r=0.452,P<0.001)条件下的N2成分波幅呈正相关.(3)6岁组有额中线的新旧效应,7岁组额、顶中线均无新旧效应,8~9岁组有顶中线新旧效应,10岁组额、顶中线均有新旧效应,11岁组有顶中线新旧效应,12岁组额、顶中线均有负性新旧效应.结论 学龄期儿童图片再认记忆行为表现有3个变化时期:6~7岁处于相对低位水平,8~9岁准确率上升,10~12岁准确率维稳且能更迅速做出判断.再认记忆认知加工过程比行为表现更复杂,儿童有不同的策略倾向,而且再认加工策略的转换并不总是有助于行为表现.

    再认记忆事件相关电位学龄儿童新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