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杨志寅

月刊

1674-6554

xwyxbjb@163169.net

0537-3616263

272067

山东省济宁市北湖新区荷花路16号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and Brain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济宁医学院主办。本刊是国家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卫生部优秀期刊、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中国期刊协会编校质量优秀期刊和山东省优秀期刊。本刊是亚洲行为医学领域惟一学术期刊,也是中国首份以脑科学命名的学术期刊。适合各级医院医护人员及各类院校师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观认知下降人群动态低频振幅与空间导航障碍相关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陈夫涛龙聪陈钱朱雅静...
    385-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SCD)人群动态自发性脑活动改变,及其与空间导航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招募2020年9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就诊的SCD人群(SCD组,n=72),以及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NC组,n=67),所有被试均接受静息状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检查、空间导航行为学测试和认知功能评估.利用滑动时间窗口方法分割rs-fMRI时间序列.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间动态低频振幅(dynamic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dALFF)差异,将差异脑区的dALFF值与量表评分、空间导航测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NC组相比,SCD组在右侧楔前叶(0.119±0.021,0.130±0.031)、左侧楔叶(0.143±0.034,0.156±0.032)dALFF变异性减低(t=-3.41,-3.12,P<0.05,FDR 校正),在右侧枕中回(0.146± 0.023,0.137±0.020)、右侧角回(0.148±0.025,0.139±0.026)dALFF 变异性升高(t=4.51,3.36,均P<0.05,FDR校正);SCD组右侧楔前叶dALFF变异性与自我空间导航误差(r=-0.341,P=0.025)、延迟空间导航误差(r=-0.286,P=0.035)及记忆功能(r=-0.332,P=0.009)呈显著负相关,左侧枕中回dALFF变异性与语言功能(r=0.339,P=0.015)、视空间功能(r=0.343,P=0.008)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右侧楔前叶、左侧枕中回dALFF变异性异常改变可能是SCD人群早期认知减退、空间导航障碍的神经机制,可作为早期识别SCD人群潜在的影像标志物.

    主观认知下降功能磁共振成像空间导航低频振幅

    沉痛悼念杨菊贤教授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392页

    重性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眼区情绪识别任务下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比较研究

    李媛黄欢徐睿王世竟...
    393-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眼区基本情绪识别任务(eye basic emotion discrimination task,EBEDT)下的前额叶激活模式.方法 通过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技术,采用组块设计,比较40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4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5例正常对照者在EBEDT下前额叶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Oxy-Hb)浓度变化.然后,以受教育年限为协变量,对3组的EBEDT行为学结果和前额叶Oxy-Hb浓度的变化进行协方差分析,统计软件为SPSS 25.0.结果 (1)精神分裂症组EBEDT正确数目[(13.93±7.67)个]显著低于重性抑郁障碍组[(19.26±8.07)个]和正常对照组(21.79±6.36)个](均P<0.05);精神分裂症组EBEDT反应时[(3.97±1.77)s]显著长于重度抑郁障碍组[(3.21±1.27)s]和正常对照组[(2.63± 0.62)s](均P<0.05).(2)在EBEDT任务期,正常对照组在额极区、Broca区和前运动区与辅助运动皮质区(SMA区)激活水平较对照期上升(t=2.02~3.18,均P<0.05),精神分裂症组在额叶眼动区激活水平较对照期上升(t=2.26,均P=0.03),而重性抑郁障碍组存在广泛前额叶激活水平较对照期下降(t=-3.47~-2.34,均P<0.05).(3)重性抑郁障碍组、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EBEDT任务期的激活水平比较,在额极区(ch37)、背外侧前额叶区(ch31)、Broca区(ch49、ch51、ch53),以及SMA区(chi、ch47、ch52),3组之间的激活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3~5.53,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重性抑郁障碍组在以上所有通道的激活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精神分裂症组在Broca区(ch53)和SMA区(ch52)的激活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重性抑郁障碍组在额极区(ch37)和Broca区(ch49)的激活水平低于精神分裂症组(均P<0.05).结论 在EBEDT下,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前额叶激活模式不同.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存在广泛前额叶激活下降,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额叶眼动区激活上升,两者激活水平均低于正常.同时,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前额叶激活水平低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重性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社会认知功能情绪识别眼区基本情绪识别任务

    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崔立谦曾慧鈃陈一欣张一智...
    400-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分析(diffusion tensor image-analysis 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DTI-ALPS)探讨双相情感障碍Ⅰ型(bipolar disorder Ⅰ,BD-Ⅰ)患者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改变.方法 招募从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BD-Ⅰ型患者44例(BD-Ⅰ组),另外招募与其匹配的正常对照者30人(HC组).采集受试者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数据并计算沿血管周围间隙(along the perivascular space,ALPS)指数.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lobal assessment function,GAF)评估被试焦虑、抑郁、躁狂和社会功能.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t检验、Z检验、卡方检验,比较受试者临床资料和DTI-ALPS指数的组间差异,采用偏相关检验分析DTI-ALPS指数与HAMA、HAMD-17、YMRS、GAF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BD-Ⅰ组受试者左脑、右脑及双侧平均 DTI-ALPS 指数[(1.69±0.17),(1.44±0.15),(1.56±0.15)]均比 HC 组的 DTI-ALPS 指数[(1.71±0.15),(1.46±0.13),(1.58±0.12)]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1,-0.545,-0.556,均P>0.05).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病程后,右脑、双侧平均DTI-ALPS指数与HAMA躯体性焦虑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349,P=0.030;r=-0.334,P=0.038).结论 BD-Ⅰ型患者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不明显,但患者焦虑情绪可能与大脑类淋巴功能障碍有关.

    双相情感障碍类淋巴系统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成像

    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自发脑区活动低频振幅与认知融合相关性

    董霄钱慧昌程小嫚刘小征...
    406-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的病理模型,探讨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认知融合表现与静息态自发大脑活动低频幅度(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2年8月至2023年5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MDD患者(n=19)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HC组)(n=19).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17)和认知融合问卷(cognitive fusion questionnaire,CFQ)对被试的抑郁症状及认知融合的情况进行评估;使用1.5 T-GE扫描仪采集被试的神经影像数据.基于MATLAB 7.11.0(R2018b)的DPABI v7.0.软件对两组间ALFF进行双独立样本t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ALFF值和认知融合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MDD患者的 ALFF 在左额下回三角部(MNI:x,y,z=-36,24,21;t=-2.107,P=0.042)、右楔叶(MNI:x,y,z=12,-87,24;t=-8.635,P<0.001)以及左侧距状裂周围(MNI:x,y,z=-18,-57,6;t=-14.188,P<0.001)的ALFF 值低于 HC 组,而在左枕上回(MNI:x,y,z=-21,-72,33;t=-7.253,P<0.001)ALFF 值高于 HC组.认知融合与左额下回三角部(属于ECN)异常活动的ALFF存在显著负相关(r=-0.57,P<0.05).结论 MDD认知融合表现与静息态自发大脑活动ALFF存在相关性,认知融合和抑郁症状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患者的认知控制缺陷.

    抑郁症静息态磁共振成像认知融合低频振幅

    本刊中文摘要的书写要求

    冯学泉
    411页

    精神分裂症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辅助诊断模型研究

    彭艳敏班美婷Wasana Ediri Arachchi廖崇健...
    412-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结合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和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建立精神分裂症影像学辅助诊断工具.方法 利用3个独立数据集,基于每名被试的脑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数据提取灰质体积(grey matter volume,GMV)、白质体积(white matter volume,WMV)、皮质厚度(cortical thickness,CT)和基于形变场的形态学测量(deformation-based morphometry,DBM)指标,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数据提取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以及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指标.为构建精神分裂症识别模型(即区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健康对照),首先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基于单指标构建分类器,再融合多模态指标构建融合分类器.分类器的训练及测试分别在数据集内以及跨数据集间进行交叉验证.结果 数据集内的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单指标分类器的精神分裂症诊断准确率最高为86.18%(FC),而多模态指标融合分类器的精神分裂症诊断准确率最高可提升至90.21%.跨数据集的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单指标分类器的精神分裂症诊断准确率最高为69.02%(ReHo),而融合分类器的精神分裂症诊断准确率最高为71.25%.结论 基于功能性指标来识别精神分裂症的性能普遍优于结构性指标,而融合多种模态指标可进一步提升分类准确率,且基于CT、DBM、WM、FC、ReHo五种指标所构建的融合分类器性能最高,具有作为精神分裂症影像学辅助诊断工具的潜力.

    精神分裂症机器学习结构磁共振功能磁共振多模态磁共振

    基于机器学习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网络拓扑属性的特点

    艾伦朴刘洋洋丁宁宁张恩图...
    419-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分析脑拓扑属性数据,并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网络拓扑属性的改变.方法 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采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56例健康对照者的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并进行预处理,构建脑功能网络,提取全局和节点拓扑属性.将所有受试者划分为训练组与测试组.基于支持向量机对训练组数据进行拟合并通过交叉验证检验预测性能;通过递归特征消除算法优化模型,提取对预测性能做出最大贡献的指标.基于最优预测性能的训练模型计算测试组分类性能.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数据差异.结果 支持向量机基于所有指标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测试组准确率为75.00%,在剔除冗余特征后结合递归特征消除算法-支持向量机模型测试组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0.00%.模型中左侧额部颞上回、右侧背部无颗粒岛叶、双侧背部颗粒岛叶、双侧尾部扣带回以及左外侧前额丘脑的节点全局效率(nodal global efficiency,Ne)是对分类有最大贡献的特征,即相较于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以上脑区Ne值存在异常.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Ne值存在异常,提示信息整合传递功能的异常可能与患者脑网络动态平衡失衡有关.

    精神分裂症功能磁共振成像图论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换届工作启事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编辑部
    424页

    抑郁症患者大尺度功能脑网络及拓扑属性研究

    孙浩阎锐花玲玲陈志璐...
    425-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过5年随访未发生诊断改变的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大尺度功能脑网络及网络拓扑属性的改变.方法 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招募住院MDD患者521例,另招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04例,所有被试完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及临床评估,对招募的MDD患者在其出院≥5年后进行复核诊断,对于未发生诊断改变的258例患者计入抑郁组纳入后续分析.通过构建全脑功能网络,分析两组被试间大尺度脑网络连接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两组间感觉运动网络(somatomotor networks,SMN)、视觉网络(visual network,VN)及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拓扑属性差异.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数据.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DD组具有显著下降的网络聚类,主要涉及SMN、VN及DMN(单边P<0.001,聚类P<0.05);MDD组在SMN、VN及DMN网络内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强度下降,SMN与VN网络间FC强度下降,额顶网络(frontoparietal network,FPN)与DAN网络间FC强度下降(均P<0.05,FDR校正);图论分析显示,MDD组的局部效率、聚类系数及标准化最短路径长度降低,右侧脑岛中部的节点效率、中心度下降及介数下降(均P<0.05,FDR校正).结论 MDD的网络FC异常,网络拓扑属性破坏,最优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减弱,网络拓扑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其中脑岛的信息传递能力下降对于网络的功能异常起到了重要作用.

    抑郁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大尺度脑网络网络拓扑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