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周晓农

双月刊

1005-6661

xfbjb@sohu.com,xfbjb@yahoo.com.cn

0510-68781021,6878102

214064

江苏省无锡市梅园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主办的全国血吸虫病(寄生虫病)专业性技术类科技期刊。1989年2月创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办刊宗旨为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防治、促进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事业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医防协作: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重要保障

    尹建海张丽夏志贵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消除疟疾后依然面临输入性疟疾病例量大面广、患者及时就诊意识不高、医疗机构诊治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响应能力不足等挑战.医疗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为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核心技术机构,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医防协作、不断完善疟疾诊断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病例发现与流行病学调查、完善抗疟药物储备管理机制,让医务人员成为疟疾预防科普的主力军,以提升人群健康素养,整体提升输入性疟疾病例及时发现、规范治疗、有效处置等能力,持续巩固我国消除疟疾成果.

    疟疾输入性疟疾消除再传播医防协作

    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meta分析

    李雪诚茅范贞王依刘耀宝...
    11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为儿童蛲虫病防控及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网、PubMed数据库中,检索2016年1月至2023年6月公开发表的关于我国儿童蛲虫感染率的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患病率研究评价工具进行文献偏倚风险评价.提取纳入文献中的调查时间、调查范围、研究对象、样本量和感染例数等数据,采用meta分析进行合并分析.以感染率为自变量,样本量、样本来源、调查范围、调查方式、地理区域、省份作为因变量进行meta回归分析,探讨研究异质性来源.结果 共纳入66篇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范围覆盖我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调查时间为2016-2021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2016-2021年我国儿童蛲虫合并感染率为4.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1%,6.0%)],各年感染率分别为4.1%[95%CI:(2.2%,6.5%)]、4.2%[95%CI:(2.4%,6.6%)]、4.2%[95%CI:(2.2%,6.8%)]、3.2%[95%CI:(1.5%,5.4%)]、2.3%[95%CI:(0.9%,4.3%)]、1.1%[95%CI:(0.4%,2.1%)].样本量<5000例的研究儿童蛲虫合并感染率为4.9%[95%CI:(3.4%,6.8%)],高于样本量≥5 000例的研究[2.1%,95%CI:(0.2%,3.6%)];调查对象来源于学校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5.2%[95%CI:(2.9%,8.2%)],高于来源于社区的研究[4.2%,95%CI:(2.7%,6.0%)];监测类型为综合监测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4.4%[95%CI:(2.8%,6.2%)],低于专项监测研究[4.8%,95%CI:(2.6%,7.7%)];调查范围为县(区)级的研究合并感染率为5.7%[95%CI:(3.8%,7.8%)],高于调查范围为地市级[4.8%,95%CI:(2.3%,8.0%)]和省级的研究[1.8%,95%CI:(0.3%,4.7%)].华南地区儿童蛲虫感染率[11.3%,95%CI:(7.5%,15.7%)]高于华中[5.2%,95%CI:(2.8%,8.2%)]、华东[5.2%,95%CI:(2.8%,8.2%)]与西南地区[2.6%,95%CI:(1.4%,4.1%)].Meta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理区域和调查省份为研究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结论 目前我国儿童蛲虫感染总体处于中度流行水平,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异较大,华南地区感染率较高,且感染存在小范围聚集现象.各地应因地制宜开展监测和健康教育等工作,以进一步降低儿童蛲虫感染率.

    蛲虫儿童Meta分析中国

    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

    师悦耿梦杰周升陈曦...
    130-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钩端螺旋体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报告的钩端螺旋体病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地区、时间、人群分布及报告和诊断机构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2年全国累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4 559例,年均报告351例;报告病例数从2010年的679例下降至2018年的158例.四川省、云南省、广东省、湖南省、福建省、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江西省和贵州省累计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4 276例,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3.79%;其中云南省近年病例数大幅下降,浙江省、广东省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2010-2020年河南省无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报告,但2021、2022年分别报告5例和2例;2010-2017年陕西省仅报告1例病例,但自2018年起连续5年有病例报告.全国全年均有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报告,以8-10月为发病高峰,各省发病高峰存在差异;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2.3∶1;病例中位年龄50岁(四分位间距:23岁),以51~60岁组报告病例数占比最高(23.21%).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中,确诊病例占53.28%,确诊病例占比从2010年的35.05%上升至2022年的61.66%.综合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层卫生机构和其他卫生机构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数占比分别为67.22%(2 937例)、20.44%(893例)、7.23%(316例)、5.10%(223例).2010-2022年全国钩端螺旋体病报告病例病死率为1.07%,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1.39%vs.0.36%;χ2=9.52,P=0.002).结论 2010-2022年我国钩端螺旋体病处于低水平流行状态,南方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各流行省份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存在差异.陕西省、河南省等省份近年持续有病例报告,需加强关注.建议各地加强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提升病例诊治能力,因地制宜开展防控工作.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地区分布时间分布人群分布诊断监测中国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慢性致病阶段肝脏中差异表达长非编码RNA筛选及功能分析

    李银龙李琴林伟娜冯婷...
    137-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慢性致病阶段肝脏中差异表达长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并进行功能分析,为探索lncRNA在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肝脏病变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方法 20只6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每只小鼠采用腹部贴片法感染(15±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建立日本血吸虫慢性感染小鼠模型,以蒸馏水作为对照组.两组小鼠均于感染70d后剖杀,获取小鼠肝脏组织样本,进行RNA抽提及文库构建.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 测序平台对文库进行测序,采用fastp软件进行数据清洗,使用HISAT2软件进行参考基因组比对及基因表达量(FPKM)计算.采用CNIC、CPC、Pfam、PLEK软件对潜在lncRNA序列进行编码潜能预测,筛选出潜在ln-cRNA.采用DESeq2软件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lncRNA.通过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挖掘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代谢途径.结果 共筛选出333个潜在lncRNA,67个鉴定为差异表达lncRNA,其中49个表达上调、18个表达下调.差异表达lncRNA预测靶基因共53个,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其中Sema7a、Arrb1、Ccl21b等基因可能是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1)和ERK2级联正调控生物学过程的关键靶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胶原蛋白表达.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病毒蛋白与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通路等信号通路.结论 本研究鉴定了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慢性致病阶段肝脏中差异表达lncRNA及其靶基因的功能富集,其中上调表达的lncRNA可能通过调控Sema7a、Arrb1、Ccl21b等靶基因影响ERK1/2级联等生物学过程以及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等,影响胶原蛋白表达及炎症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影响肝脏病变发展.

    日本血吸虫长非编码RNA肝纤维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小鼠

    长江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与理化性质及其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何欢周金星高梓欣陆子淳...
    148-153,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长江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理化性质及钉螺分布特征,探索土壤微生物与理化性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从而为长江滩地抑螺防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4月选取杨农复合、芦苇地、农业耕地、沟渠4种土地利用类型长江滩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滩地钉螺分布、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中细菌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V3~V4区、土壤中真菌内转录间隔区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ITS1)基因、土壤中藻类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ibulose-bisphosphate carboxylase,rbcL)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滩地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与活螺密度间的关系,采用方差分解分析估算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对活螺密度的贡献率.结果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滩地中,沟渠活螺框出现率[(4.94±2.14)%]和活螺密度[(0.070±0.026)只/0.1 m2]最高,农业耕地活螺框出现率[(1.23±1.23)%]和活螺密度[(0.016±0.019)只/0.1 m2]最低.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共检测到2个门、5个纲、8个目、9个科、11个属藻类,其中绿藻门为优势藻门、拟新绿藻属为优势藻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共检测到44个门、134个纲、281个目、338个科、516个属细菌,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为主要优势菌门,未培养的酸杆菌属、MND1属、硝化螺旋菌属、赭黄嗜盐囊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共检测到11个门、41个纲、108个目、223个科、408个属真菌,其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相对丰度较高,枝鼻菌属、被孢霉属、腐质霉属相对丰度较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活螺密度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r=-0.965,P<0.05)及土壤电导率(r=-0.962,P<0.05)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51,P<0.05).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对活螺密度贡献率分别为69%和10%.结论 长江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差异,土壤微生物与理化性质可影响钉螺分布.

    钉螺土壤微生物群落理化性质土地利用长江高通量测序

    2023年贵州省六盘水市部分地区蜱传立克次体调查

    李丹尼李娅于永慧欧阳譞...
    15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六盘水市部分地区蜱携带立克次体感染率,为当地蜱传立克次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4-6月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大山镇高兴村捕捉牛、羊体表寄生蜱,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蜱种进行鉴定.采用巢式PCR法检测蜱携带的立克次体,包括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柯克斯体属、无形体属、埃立克体属和东方体属,扩增的阳性片段测序后与GenBank已知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结果 共采集200只蜱,经鉴定均为微小扇头蜱.巢式PCR联合测序鉴定出蜱携带敬信立克次体暂定种(40.50%)、贝氏柯克斯体(1.50%)和柯克斯体共生菌(27.00%),未检测出无形体、埃立克体及东方体.结论 贵州省六盘水市部分地区微小扇头蜱携带敬信立克次体暂定种、贝氏柯克斯体和柯克斯体共生菌;当地有关部门需加强家畜和人群蜱传立克次体感染监测,减少蜱传立克次体病危害.

    微小扇头蜱立克次体敬信立克次体暂定种贝氏柯克斯体柯克斯体共生菌六盘水市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的2003-2022年武汉市螺情变化趋势分析

    熊月琳王浩李洋张佳京...
    159-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3-2022年湖北省武汉市螺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精准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3-2022年武汉市钉螺调查资料,以有螺面积查出比例、实有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等作为螺情分析指标,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区各指标趋势变化,计算趋势曲线斜率(β)、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以评价2003-2022年武汉市螺情数据变化趋势.结果 2003-2022年,武汉市有螺面积查出比例在2005年和2015年出现2个连接点,2003-2005年为上升阶段(β1=5.93,t=1.280,P>0.05)、2005-2015年为下降阶段(β2=-0.88,t=-2.074,P>0.05),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2015-2022年为上升阶段(β3=1.46,t=-2.356,P<0.05).2003-2022年,武汉市垸外洲滩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查出比例于2006年和2015年出现2个连接点,2003-2006年(β1=4.64,t=1.888,P>0.05)和2006-2015年(β2=-1.45,t=-2.143,P>0.05)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2015-2022年呈上升趋势(β3=2.04,t=-3.100,P<0.05).2003-2022年,武汉市垸内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面积查出比例在2012年和2020年出现2个连接点,2003-2012年呈下降趋势(β1=-0.39,t=-4.608,P<0.05);2012-2020年(β2=0.03,t=0.245,P>0.05)和2020-2022年(β3=1.38,t=1.479,P>0.05)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2003-2022年,武汉市实有钉螺面积、垸内亚型和垸外洲滩亚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有钉螺面积均呈下降趋势(AAPC=-2.39%、-5.75%和-2.35%,P均<0.05).2003-2022年,武汉市活螺平均密度由0.087只/0.1 m2降至0.027只/0.1 m2,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APC=AAPC=-11.47%,P<0.05).2003-2022年,武汉市垸外洲滩亚型流行区活螺平均密度年均下降17.36%(APC=AAPC=-17.36%,P<0.05),垸内亚型流行区活螺平均密度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PC=AAPC=-0.97%,P>0.05).2003-2022年,武汉市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APC=AAPC=-12.45%,P<0.05).结论 2003-2022年,武汉市有螺面积查出比例、实有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需进一步强化钉螺控制、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压缩有螺面积、推进有螺地带禁牧等措施,以稳步推进武汉市血吸虫病消除工作.

    钉螺血吸虫病Joinpoint回归模型武汉市

    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钉螺分布趋势

    毛琦孙彩英黎安琪陆伟伟...
    165-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螺情变化,为制定松江区螺情监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螺情监测工作报表,提取林地钉螺调查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别对有螺面积比、活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密度进行建模分析,计算2009-2023年各指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年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 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累计在4个镇14个行政村发现林地螺点40个;累计调查钉螺39 065框,调查面积609 600 m2,其中有螺框6 084框、有螺面积151 250 m2;捕获钉螺22 210只,最高钉螺密度260.00只/0.1 m2;解剖钉螺6 262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有螺面积比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PC=AAPC=24.9%,P>0.05),趋势曲线无连接点;最高在2009年(53.81%)、最低在2011年和2013年(均为0),平均24.81%.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活螺框出现率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PC=AAPC=41.5%,P>0.05),趋势曲线无连接点,总体呈单调递增趋势;最高在2009年(53.81%)、最低在2011年和2013年(均为0),平均15.57%.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活螺密度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PC=AAPC=55.0%,P>0.05),趋势曲线无连接点;最高在2023年(0.96只/0.1 m2)、最低在2011年和2013年(均为0),平均为0.57只/0.1 m2.结论 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钉螺控制难度及输入风险呈逐年增加趋势,建议采取苗木移植前监管评估、移植后加强监测频次等措施,以降低钉螺输入及扩散风险.

    钉螺林地苗木移植Joinpoint回归松江区

    2023年青海省玉树市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属绦虫感染调查

    贺耿城吴树声秦香兰马吉龙...
    169-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青海省玉树市人群聚居区周边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属绦虫感染率,为进一步开展棘球蚴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6月,于青海省玉树市上拉秀乡与隆宝镇牧场分别随机设置1~2处50m×50m样方,每个样方内放置300个板式鼠夹(12.0 cm×6.5 cm),每日10:00-18:00捕捉小型啮齿类动物,持续4d.对捕获的啮齿类动物进行鉴定、剖检,对疑似棘球蚴感染的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PCR法扩增棘球属绦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1(cytochrome c oxidase 1,cox1)基因,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以鉴定虫种,以邻接法构建棘球绦虫系统进化树.结果 在玉树市上拉秀乡与隆宝镇累计捕获小型啮齿类动物236只,其中上拉秀乡捕获青海田鼠65只(占56.0%)、高原鼠兔51只(占44.0%);隆宝镇捕获青海田鼠62只(占51.7%)、高原鼠兔58只(占48.3%),两地小型啮齿类动物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4,P>0.05).剖检共发现7只高原鼠兔和12只青海田鼠疑似感染棘球蚴,病理学检查可见疑似棘球蚴感染动物肝脏肝小叶结构不清、肝细胞排列紊乱.PCR扩增疑似棘球蚴感染病灶组织DNA,发现7只青海田鼠感染石渠棘球蚴,均捕获自上拉秀乡.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捕获的小型啮齿类动物所感染棘球蚴cox1基因序列与已报道的石渠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高度同源.结论 2023年青海省玉树市人群聚居区周边小型啮齿类动物以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为主,存在石渠棘球蚴感染.

    棘球蚴病石渠棘球绦虫高原鼠兔青海田鼠细胞色素c氧化酶1玉树市

    人体蠕形螨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韩忍忍张大存王澜汤非凡...
    174-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人体蠕形螨体内细菌群落多样性,为探究蠕形螨在其所致传染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6-7月通过透明胶纸法采集芜湖市某高校大学生面部蠕形螨,通过Illumina PE250高通量测序平台扩增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RNA)基因V4区以及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将测序结果根据重叠关系进行拼接、过滤得到有效序列,再进行操作分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聚类.对得到的OTU进行多样性指数分析,并在不同分类水平对细菌菌落结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S rRNA测序获得57 483条有效序列,根据不同相似度水平对其进行OTU分类,得到159个OTUs;对其中97%相似水平的OTU进行分类学水平分析,发现人体蠕形螨体内细菌分属于14个门、20个纲、51个目、72个科、94个属.在门分类水平,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在属分类水平上,弧菌属、慢生根瘤菌和贪噬菌属为优势菌属.ITS测序共获得56 362条有效序列及147个OTUs,分属于5个门、17个纲、34个目、68个科、93个属;注释到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壶菌属门和毛囊菌门等,子囊菌门为优势菌门,链格孢菌属、附球菌属、青霉菌属和帚枝霉属为优势菌属.结论 蠕形螨体内细菌群落组成具有较高多样性,同时微生物种类较多、物种丰度较高.

    人体蠕形螨细菌群落群落多样性16S核糖体RNA内转录间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