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周晓农

双月刊

1005-6661

xfbjb@sohu.com,xfbjb@yahoo.com.cn

0510-68781021,6878102

214064

江苏省无锡市梅园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主办的全国血吸虫病(寄生虫病)专业性技术类科技期刊。1989年2月创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办刊宗旨为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防治、促进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事业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HMGB1-TLR2/TLR4-NF-κB通路探索氧化苦参碱对小鼠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影响

    史洁汲蕊管志玉张晓宁...
    286-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 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B1,HMGB1)-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通路在微小隐孢子虫感染致肠黏膜损伤中的作用,以及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对小鼠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干预作用.方法 4周龄SPF级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感染组、甘草酸(glycyrrhizin,GA)组及OMT组.感染组、GA组及OMT组小鼠给予地塞米松免疫抑制1周后,每只灌胃1 × 105个微小隐孢子虫卵囊建立微小隐孢子虫肠道感染小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GA组小鼠连续2周腹腔注射GA 25.9 mL/(kg·d),OMT组连续2周经口灌胃OMT 50 mg/(kg·d);对照组正常饮食、饮水.治疗2周后剖杀各组小鼠,取空肠近端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小鼠肠黏膜病理变化,测量肠绒毛高度、肠隐窝深度及两者比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小鼠肠上皮细胞中闭合蛋白(occludin)和紧密粘连蛋白1(zonula occludens protein 1,ZO1)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TLR2、TLR4、髓样分化因子 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gene 88,MyD88)、NF-κBp65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小鼠肠绒毛明显萎缩变短、脱落,黏膜下层水肿;GA组和OMT组小鼠肠绒毛结构趋于完整,排列趋于整齐.各组小鼠肠绒毛高度(F=6.207,P=0.000 5)、肠隐窝深度(F=6.903,P=0.000 3)及两者比值(F=37.190,P<0.000 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小鼠肠绒毛高度[(321.9±41.1)μm]显著低于对照组[(399.5±30.9)μm](t=4.178,P<0.01)和GA组[(383.7±42.7)μm](t=3.130,P<0.01),感染组小鼠肠隐窝深度[(185.0±35.9)μm]显著高于对照组[(128.4±23.6)μm](t=3.877,P<0.01)及GA组[(143.3±24.7)μm](t=2.710,P<0.05). OMT组小鼠肠绒毛高度[(375.3±22.9)μm]显著高于感染组(t=3.888,P<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9,P>0.05);OMT组小鼠肠隐窝深度[(121.5±27.3)μm]显著低于感染组[(185.0±35.9)μm](t=4.133,P<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5,P>0.05).感染组小鼠肠绒毛高度与肠隐窝深度比值[(1.8±0.2)]显著低于对照组[(3.1±0.3)](t=10.540,P<0.01)及GA组[(2.7±0.3)](t=7.370,P<0.01);OMT组小鼠肠绒毛高度与肠隐窝深度比值[(3.1±0.2)]显著高于感染组(t=15.020,P<0.0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4,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occludin(F=28.031,P<0.000 1)及ZO1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122,P<0.000 1).感染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 occludin 阳性表达率[(14.3±4.5)%]低于对照组[(28.3±0.5)%](t=3.810,P<0.01),GA组[(30.3±1.3)%]、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occludin阳性表达率[(25.8±1.5)%]显著高于感染组(t=7.620、5.391,P均<0.01),但GA组、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occludin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791、2.033,P均>0.05)o感染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ZO1阳性表达率[(14.4±1.8)%]显著低于对照组[(24.2±2.8)%](t=4.485,P<0.01),GA组[(24.1±2.3)%](t=5.159,P<0.01)、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ZO1阳性表达率[(22.5±1.9)%]显著高于感染组(t=4.441,P<0.05),但GA组、OMT组小鼠肠上皮细胞中ZO1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37、0.742,P均>0.05). qPCR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小鼠空肠组织中 HMGB1(F=21.980,P<0.000 1)、TLR2(F=20.630,P<0.000 1)、TLR4(F=17.000,P=0.000 6)、MyD88(F=8.907,P=0.000 5)、NF-κB p65 mRNA 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889,P=0.000 7).感染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5.97±1.07)vs.(1.05±0.07);t=6.482,P<0.05]、TLR2[(5.92±1.29)vs.(1.10±0.14);t=5.272,P<0.05]、TLR4[(5.96±1.50)vs.(1.02±0.03);t=4.644,P<0.05]、MyD88[(3.00±1.26)vs.(1.02±0.05);t=2.734,P<0.05]、NF-κBp65 mRNA 相对表达量[(2.33±0.72)vs.(1.04±0.06);t=2.665,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GA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 1(0.63±0.01)、TLR2(0.42±0.10)、TLR4(0.35±0.07)、MyD88(0.70±0.11)、NF-κB p65 mRNA 相对表达量(0.75±0.01)均显著下降(t=8.629、5.830、11.500、4.729、6.898,P 均<0.05).与感染组比较,GA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TLR2、TLR4、MyD88、NF-K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t=7.052、6.035、4.084、3.165、3.274,P均<0.05);OMT组小鼠空肠组织中 HMGB1(1.14±0.60)、TLR2(1.00±0.24)、TLR4(1.14±0.07)、MyD88(0.96±0.25)、NF-κB p65 mRNA 相对表达量(1.12±0.17)亦显著低于感染组(t=7.059、5.320、3.510、3.466、3.273,P均<0.05).OMT组与对照组小鼠空肠组织中HMGB1、TLR2、TLR4、MyD88、NF-KB p65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39、0.518、1.887、0.427、0.641,P均>0.05).结论 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小鼠后通过上调HMGB1-TLR2/TLR4-NF-KB通路表达引起肠道炎症反应、破坏肠黏膜屏障.OMT可能通过抑制HMGB1-TLR2/TLR4-NF-κB通路活性抑制小鼠肠道炎症,并修复肠黏膜屏障.

    微小隐孢子虫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核因子κB氧化苦参碱甘草酸肠黏膜屏障小鼠

    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研究

    罗静雯田洪春刘阳吴小红...
    294-298,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探讨其影响因素,为科学防治钩虫病提供参考.方法 2017-2022年,于四川省盆地、丘陵地区、盆周山区等钩虫病主要流行区选取3~4个县(区)作为人群钩虫感染固定调查点,并选取17~30个县(市、区)作为流动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取至少1 000名≥3周岁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钩虫虫卵检测.选取家庭人口数≥2人、且所在县(区)当年钩虫感染人数≥2人的调查对象,应用二项分布拟合优度检验进行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分析.2021-2022年在四川省合江县和乐山市五通桥区开展人群钩虫病防治知识与相关行为调查,比较两地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与非聚集性家庭成员钩虫病防治知识与相关行为差异.结果 2017-2022年,在四川省钩虫病主要流行区共抽取25 196户家庭的66 812名居民进行钩虫感染调查,发现钩虫感染4403例,感染率为6.59%.四川省主要流行区人群钩虫感染分布不符合二项分布,具有家庭聚集性(x2=2 116.759,P<0.001);人群钩虫感染率≥ 1%的流行区均发现钩虫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x2=136.006~428.738,P均<0.001);不同年份(x2=87.615~471.838,P均<0.001)、不同地形流行区(x2=8.423~1 144.176,P均<0.001)人群钩虫感染均具有家庭聚集性.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与非聚集性家庭中,钩虫感染者每克粪便虫卵数(egg per gram,EPG)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180(780)和7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6,P<0.05).钩虫感染聚集性家庭中知晓钩虫病防治知识者所占比例低于非聚集性家庭(24.49%vs.51.72%;x2=10.262,P<0.05),经常赤脚下地劳动者所占比例高于非聚集性家庭(30.61%vs.13.25%;x2=6.289,P<0.05).结论 四川省人群钩虫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钩虫病预防措施知晓情况、是否经常赤脚下地劳动等因素与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相关.

    钩虫感染家庭聚集性影响因素四川省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常见淡水螺人工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实验研究

    李天美方文陈绍荣杨敬...
    299-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常见淡水螺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潜在风险,为当地广州管圆线虫病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2020年3-4月,采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常见淡水螺类,于实验室鉴定、饲养.自大理白族自治州市售福寿螺体内分离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感染SD大鼠,39d后于SD大鼠粪便中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室温下分别感染各类淡水螺,观察虫体在宿主体内发育及虫体形态,统计不同螺种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阳性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再次感染SD大鼠,观察该幼虫是否继续发育繁殖.结果 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农田、沟渠及洱海周边湿地累计采集3 000余只淡水螺样本,经形态学鉴定分别为中国圆田螺、小管福寿螺、纹沼螺、钉螺滇川亚种、小土蜗、尖膀胱螺、椭圆萝卜螺、拟沼螺待定种、拟钉螺待定种和环棱螺待定种等10种螺类.累计对105只市售福寿螺进行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检测,发现2只感染阳性螺,从中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以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人工感染淡水螺,发现10种淡水螺均可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其中环棱螺待定种感染率最高(62.3%,137/204)、中国圆田螺感染率最低(35.5%,11/31).从各种淡水螺体内分离出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再次感染SD大鼠,均获得发育成熟的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论 在实验室条件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多种淡水螺均可作为中间宿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建议进一步对该地区野外螺类自然感染广州管圆线虫进行调查.

    广州管圆线虫淡水螺人工感染大理白族自治州

    小鼠慢性弓形虫病发生过程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初探

    周国庆白邵缘李宇渊朱国鼎...
    304-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形态刚地弓形虫感染后小鼠脑内包囊形成及其动态变化,为弓形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取6~8周龄ICR小鼠(20~25 g)建立慢性弓形虫感染模型,其中弓形虫PRU株速殖子按1 × 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感染小鼠,包囊和卵囊分别按20、200个/只剂量通过灌胃针口服感染小鼠,观察感染后小鼠临床症状和存活情况.分别以10(低剂量组)、20(中剂量组)、40个包囊/只(高剂量组)剂量感染小鼠,观察弓形虫不同感染剂量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按性别(雌、雄性)、感染时间(感染后20、30、60、90、120、150、180d)分组,按20个/只剂量口服弓形虫包囊后,分别观察性别和感染时间对小鼠脑内包囊数量的影响.将小鼠分成速殖子组(T组)、包囊1代组(C1组)、包囊2代组(C2组)、包囊3代组(C3组)、包囊4代组(C4组);T组小鼠按1×105个/只剂量腹腔注射弓形虫速殖子,感染后第30天处死小鼠并收集其脑组织内包囊,再按20个/只感染C1组小鼠.此后每一代小鼠均采用上一代所产生包囊进行口服连续传代,观察连续传代对小鼠脑内弓形虫包囊数量的影响.结果 以弓形虫速殖子、包囊、卵囊分别感染小鼠,感染第6~13天小鼠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感染第7~12天小鼠出现集中死亡.感染第30天时,感染速殖子、包囊、卵囊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67.0%、87.0%、53.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257.2)、(1 203.0±502.0)、(581.0±183.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4,P<0.01),感染速殖子、卵囊的小鼠脑内包囊数低于感染包囊的小鼠(P均<0.01).感染后第30天,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7.0%、87.0%、6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53.0±355.5)、(1 084.0±474.3)、(1 113.0±546.0)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2,P>0.05);雄、雌性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73.0%和80.0%,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946.4±411.4)、(932.1±322.4)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P>0.05).通过连续传代感染后,T、C1、C2、C3、C4组小鼠平均脑内包囊数量分别为(516.0±257.2)、(1 203.0±502.0)、(896.8±332.3)、(782.5±423.9)、(829.2±306.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2,P<0.01);C1组小鼠脑内包囊数高于速殖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小鼠口服20个包囊后,感染第20天首次查见脑内弓形虫包囊,随感染时间延长脑内包囊数量逐渐增加;至感染第30、90天时,脑内包囊数量分别达峰值,此后逐步下降,至感染第180天时仍能查见脑内包囊.结论 刚地弓形虫包囊较速殖子、卵囊感染后形成慢性感染的可能性更高,且慢性感染程度亦最严重;感染弓形虫包囊数量与慢性感染严重程度无关;脑内包囊形成数量于感染第30天和90天时达高峰.

    刚地弓形虫慢性弓形虫病包囊卵囊速殖子脑组织小鼠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用于老年肺结核与肺外结核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

    黄睿李帅王昌敏
    310-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特异性T细胞斑点试验(T cells spot test of MTB in-fection,T-SPOT.TB)用于老年活动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以2022年10月至2024年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60岁的疑似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T-SPOT.TB、抗酸染色和MTB/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方法(GeneXpert MTB/RIF)检测,以MTB病原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T-SPOT.TB、抗酸染色和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老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的效能.结果 173例老年疑似结核病患者中,肺结核患者44例、肺外结核患者30例、非结核病患者99例.74例结核病确诊患者中,T-SPOT.TB法、抗酸染色法和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灵敏度分别为86.5%、27.0%和54.1%.T-SPOT.TB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86.4%和86.7%,检测结核病的特异度为80.8%;GeneXpert MTB/RIF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56.8%和50.0%,特异度均为100.0%;抗酸染色法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灵敏度分别为31.8%和20.0%,特异度均为100.0%.T-SPOT.TB法、抗酸染色法和GeneXpert MTB/RIF法诊断老年结核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6、0.635和0.770.结论 T-SPOT.TB法对老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患者均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

    肺结核肺外结核T细胞斑点试验辅助诊断诊断价值

    CRISPR/Cas系统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闫书宁杨硕杨汉银辛怡...
    314-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及其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系统(CRISPR/Cas系统)为具有规律簇状短回文重复序列结构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干扰外源性核酸,保护原核生物免受外部侵害,是一种有效的基因编辑及核酸检测工具.CRISPR/Cas系统在病毒和细菌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寄生虫病领域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分类探讨了 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全面综述了其在寄生虫基因编辑与核酸检测中的应用,旨在为未来寄生虫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CRISPR/Cas系统寄生虫病基因编辑核酸检测

    雌蚊如何选择最佳雄配?

    李奕彤李东刘晓菲王英...
    32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80%以上的人口面临病媒传播疾病风险,其中蚊媒传染病是全球核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阻止蚊媒传染病传播的关键是控制蚊虫.本文从蚊虫体型、嗅觉、视觉、触觉和听觉等方面阐述雌蚊的择偶偏好,探究雌蚊选择最佳雄配的机制,为蚊媒传染病的控制提供新思路.

    蚊虫性选择交配系统蚊媒传染病

    南京市江宁区高质量推进消除血吸虫病工作

    后插1页

    脓毒症导致心肌损伤机制探讨

    隋婧
    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