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学校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学校卫生

执行总编:陶芳标

月刊

1000-9817

xwbjb@cjsh.org.cn

0552-2054276,2074779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胜利中路51号

中国学校卫生/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国家级学术类科技期刊,是一本指导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性杂志。主要内容为普及学生卫生保健科学知识,交流与推广国内外有关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智力开发的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介绍学校卫生医师、校医、保健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操作技术,刊登有关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报告,学校健康教育、营养指导,卫生监督监测、常见疾病防治措施经验与综述等。本刊于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连续4次被国家权威机构确定为全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被评为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期刊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注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

    陶芳标
    457-460,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是全球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城市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快速转型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往往起着推手作用,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如夜间光暴露、手机多任务操作、饮食节律失调以及社会时差等层出不穷.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维度广泛,常以心理问题、心血管代谢健康风险、颈肩腰背痛和健康危害行为聚集等最为突出并呈现新变化特征.为实现促进青少年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加强对新型环境行为风险因素的干预,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

    环境行为青少年健康促进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推动学龄儿童健康饮食的经验及启示

    李晓鹏徐成立田静许长春...
    461-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学校膳食高质量发展,文章系统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推动学校健康膳食的政策报告》,介绍了通过改变膳食的物理环境与调整膳食信息提供的手段,明确了基础调研—确定目标—确立方案—实施轻推—评估效果的五级实施步骤,指出了中国学校膳食发展正面临学校营养结构不合理、营养供给不平衡、学生营养意识较低、双重营养不良负担严重等现实困境.提出了合理使用轻推手段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饮食习惯、加强学校健康教育、降低学生双重营养不良负担的经验启示.

    饮食习惯健康促进世界卫生组织儿童

    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

    朱冬青陶舒曼谢阳万宇辉...
    465-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与抑郁症状间的纵向关联性,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于2021年10-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太原市、重庆市和深圳市各招募1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并于2022年5月开展随访调查,与基线调查匹配后有效人数为967名.使用青少年手机多任务行为评定问卷和患者健康问卷-9项分别评估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和抑郁症状.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结果 大学生基线和随访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35.2%和42.3%.以基线手机多任务指数低水平组为参照,基线手机多任务指数中等水平组和高水平组与基线抑郁症状(中等水平组:OR=1.74,95%CI=1.22~2.50;高水平组:OR=2.77,95%CI=1.94~3.95)及随访期抑郁症状(中等水平组:OR=1.41,95%CI=1.01~1.95;高水平组:OR=1.64,95%CI=1.17~2.29)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手机多任务指数持续低水平组相比,手机多任务指数保持中高水平(OR=2.94,95%CI=1.83~4.71)、增加(OR=2.07,95%CI=1.31~3.27)或减少(OR=2.02,95%CI=1.27~3.19)均会增加随访期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大学生手机多任务指数增加与新发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呈正相关(OR=1.87,95%CI=1.07~3.27)(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应减少大学生手机多任务行为,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便携式电话多媒体抑郁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青少年生物节律紊乱与健康危险行为共存的相关性

    翟娅妮王雪莱万宇辉陶芳标...
    470-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阐述青少年生物节律紊乱与健康危险行为共存的相关性,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3-4月基于方便抽样和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2 381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生物节律紊乱评定问卷(SQBRDA)、自编健康危险行为调查表调查青少年生物节律紊乱状况和9种健康危险行为,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青少年生物节律紊乱平均得分为(68.25±0.42)分.健康危险行为无共存、轻度共存、中度共存和重度共存组的检出人数分别为234(9.83%)、1 176(49.39%)、830(34.86%)和141(5.92%)名.生物节律紊乱总得分与健康危险行为共存发生风险呈正向关联,生物节律紊乱高分组的青少年发生健康危险行为轻度共存、中度共存、重度共存的风险分别是低分组的9.05倍(95%CI=4.25~19.15)、44.55倍(95%CI=20.75~96.05)、110.05倍(95%CI=40.65~297.95)(P值均<0.01).结论 上海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呈现较严峻的共存现象,生物节律紊乱与健康危险行为共存发生风险呈正向关联,可通过调节生物节律紊乱来综合性干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生物节律危险行为回归分析青少年

    儿童睡眠期间卧室夜间光暴露与体质量指数关联的随访研究

    李琪周艺丁文琴左敏...
    475-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睡眠期间卧室夜间光(LAN)暴露与1年后随访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新策略.方法 于2021年12月—2022年5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2所小学648名儿童中开展LAN暴露测量,使用便携式照度计评估儿童睡眠期间卧室LAN暴露,并于2022年5月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期间不同时段卧室LAN暴露与1年随访(2023年5月)BMI变化量的关联.结果 儿童睡眠期间平均LAN暴露为1.11(0.35,3.24)lx,27.5%的儿童睡眠期间LAN≥3 lx,19.0%的儿童睡眠期间LAN≥5 lx.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基线年龄、睡眠时长、家庭月收入、母亲学历后,睡后1 h LAN≥3 lx和睡后1 h LAN≥5 lx组儿童 1 年后随访 BMI 分别增加 0.25 和 0.34kg/m2[β值(95%CI)分别为 0.25(0.05~0.44),0.34(0.12~0.55),P 值均<0.05].结论 儿童睡眠期间卧室夜间LAN暴露与1年随访BMI变化量存在正关联.降低睡眠期间卧室LAN暴露水平可能是预防儿童肥胖的有效措施之一.

    睡眠环境暴露人体质量指数回归分析儿童

    青少年颈肩腰背疼痛和心理亚健康状况及其关联

    韩菲菲高欣谢阳陶舒曼...
    479-482,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青少年颈肩部疼痛(NSP)和腰背部疼痛(LBP)以及颈肩腰背疼痛与心理亚健康的关联,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10-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深圳、南昌、沈阳3个地区12所初、高中共抽取7 986名在校学生,使用青少年脊柱健康评定问卷(ASHY)和青少年心理健康评定简明问卷(BIOPHY)分别评定青少年NSP、LBP和心理亚健康状况.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NSP、LBP和颈肩腰背疼痛与心理亚健康的关联.结果 青少年NSP、LBP、颈肩腰背疼痛和心理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9.1%,9.8%,9.5%和10.0%,颈肩腰背疼痛与心理亚健康共患率为3.2%.在控制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等相关因素影响后,青少年NSP(OR=6.01,95%CI=5.02~7.19)、LBP(OR=5.08,95%CI=4.25~6.07)和颈肩腰背疼痛(OR=5.96,95%CI=4.98~7.12)与心理亚健康风险均呈正向关联(P值均<0.01);对性别分层后,有NSP、LBP和颈肩腰背疼痛的男生(OR值分别为6.84,5.80,6.74)心理亚健康风险较女生更高(OR值分别为5.52,4.65,5.49)(P值均<0.01).结论 青少年NSP、LBP和颈肩腰背疼痛与心理亚健康存在正向关联,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受NSP、LBP、颈肩腰背疼痛的影响更大.应采取措施改善青少年脊柱健康状况,以降低心理健康的发生风险.

    肩痛颈痛腰痛精神卫生回归分析青少年

    饮食节律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联

    张雅迪谢阳王娇娇张新宇...
    483-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描述青少年饮食节律和抑郁症状的流行现状及关联,为改善青少年不健康行为习惯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10-12月,采用立意抽样与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在沈阳市、徐州市、深圳市、太原市、南昌市、郑州市、重庆市、昆明市8个城市的城区和农村分别选取1所初中和1所高中,共22 868名在校初中和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评估青少年饮食节律,用患者健康问卷(PHQ-9)评定抑郁症状.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青少年饮食节律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联,并按照性别和体力活动水平进行分层分析青少年饮食节律与抑郁症状的关联性.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为44.4%.不同性别、体力活动水平、饮食节律紊乱程度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7.51,105.02,3 282.50,P值均<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情况、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学习负担、体力活动等混杂因素后,以饮食节律低紊乱组为参照,青少年饮食节律中紊乱组(OR=2.63,95%CI=2.45~2.83)、高紊乱组(OR=6.38,95%CI=5.93~6.86)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按性别分层后,男生和女生饮食节律中紊乱组(男:OR=2.62,95%CI=2.37~2.89;女:OR=2.67,95%CI=2.40~2.97)、高紊乱组(男:OR=5.74,95%CI=5.19~6.35;女:OR=7.11,95%CI=6.40~7.89)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按体力活动水平分层后,低、中等及以上体力活动水平青少年饮食节律中紊乱组(低体力活动:OR=2.91,95%CI=2.58~3.29;中等及以上体力活动:OR=2.50,95%CI=2.28~2.74)、高紊乱组(低体力活动:OR=6.51,95%CI=5.94~7.13;中等及以上体力活动:OR=6.18,95%CI=5.47~6.97)与抑郁症状均呈正相关(P值均<0.01).饮食节律与体力活动水平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存在交互作用,以中等及以上体力活动水平且饮食节律低紊乱组为参照,低体力活动水平且饮食节律中、高紊乱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更高(OR值分别为1.50,3.90,95%CI分别为1.39~1.61,3.63~4.19,P值均<0.01).结论 饮食节律紊乱与青少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呈正向关联.规律性膳食行为、增加体力活动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饮食习惯抑郁精神卫生回归分析青少年

    医学生焦虑症状与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的关联

    王凯永忠甜陈晋朱文华...
    488-491,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症状及其与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的关系,为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1年9-10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纳入1 274名太原市某医学院校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7和青少年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评定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医学生焦虑症状与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关联性.结果 医学生焦虑症状总检出率为16.2%.不同年级(大一:19.9%,大二:13.0%,大三:14.0%,大四:18.9%)和朋友数量(≤2个:22.8%,3~5个:14.4%,≥6个:11.8%)的医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70,16.34,P值均<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个人、家庭、学校、社区、政策、文化、时间维度及总和不同风险等级构成与焦虑症状得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3,0.25,0.32,0.16,0.15,0.16,0.16,0.35,P值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个人维度高风险与医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呈正相关(OR=3.32,95%CI=1.66-6.61),调整协变量年级和朋友数量后两者仍呈正相关(OR=2.98,95%CI=1.49-5.94)(P值均<0.01).结论 社会生态学风险因素中暴露于个人维度高风险会增加医学生焦虑症状的发生风险.应该重点关注个人层面对自身焦虑的影响,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焦虑累积生态风险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大学生社会时差和睡眠质量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联

    陈玉明陶舒曼邹立巍杨娅娟...
    492-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社会时差(SJL)和睡眠质量与心血管代谢风险之间的关联,为改善大学生身体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5-6月采用方便抽样和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合肥市和江西省上饶市2所高校的31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检.使用自评问卷调查大学生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就寝时间与起床时间,并根据工作日睡眠中点和休息日睡眠中点计算SJL,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评价大学生睡眠质量.根据生化检查、血压和人体形态学测量结果,获得大学生心血管代谢相关指标并计算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使用Mann-WhitneyU和K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差异,使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SJL和睡眠质量与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的关联.结果 大学生的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为-0.59(-1.85,1.11)分.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SJL>2h(β=1.03,95%CI=0.04~2.03)和睡眠质量差(β=1.67,95%CI=0.46~2.87)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调整性别、吸烟、饮酒、睡眠时型和睡眠时长等协变量后,SJL>2h(β=1.20,95%CI=0.04~2.03)和睡眠质量差(β=1.82,95%CI=0.55~3.08)与大学生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较高SJL和睡眠质量差与心血管代谢风险评分存在关联.应采取措施改善大学生的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质量,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睡眠心血管系统代谢模型,统计学学生

    不同运动方式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抑制控制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

    李华张萍甄志平
    497-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运动方式影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抑制控制的相对效果,为制定有效的运动处方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筛选运动干预ADHD儿童抑制控制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创建到2022年12月31日.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7.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以标准均数差(SMD)及95%CI为效应指标,比较各干预措施之间的效果差异,并进行排序.结果 最终纳入22篇文献,共计1 134名6~14.5岁参与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身心练习[SMD(95%CI)=1.08(0.50~1.66)]、认知+运动[SMD(95%CI)=0.81(0.13~1.48)]、球类运动[SMD(95%CI)=1.54(0.99~2.09)]的影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且球类运动的影响效果优于单一有氧运动[SMD(95%CI)=1.02(0.20~1.84)]、组合练习[SMD(95%CI)=1.08(0.28~1.88)](P值均<0.05).累计概率排名曲线下面积(SUCRA)结果显示,球类运动可能是改善ADHD儿童抑制控制的最佳手段(SUCRA=95.3).结论 应在体育活动中适当增加球类运动,以更有效地改善ADHD儿童的抑制控制.

    运动活动抑制(心理学)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Meta分析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