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学校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学校卫生

执行总编:陶芳标

月刊

1000-9817

xwbjb@cjsh.org.cn

0552-2054276,2074779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胜利中路51号

中国学校卫生/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国家级学术类科技期刊,是一本指导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性杂志。主要内容为普及学生卫生保健科学知识,交流与推广国内外有关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智力开发的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介绍学校卫生医师、校医、保健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操作技术,刊登有关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报告,学校健康教育、营养指导,卫生监督监测、常见疾病防治措施经验与综述等。本刊于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连续4次被国家权威机构确定为全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被评为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期刊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相关因素分析

    马彩霞杨田张秀红高昇...
    503-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遭受校园欺凌的风险,为防控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3年9月,在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103个旗县)范围内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89 117名中学生进行自填问卷调查,其中训练集62 381名,测试集26 736名。采用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列线图进行校园欺凌预测。结果 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3。49%。生活在郊县、处于非稳定家庭、非独生子女、父亲学历大学及以上、有时吃或从不吃早餐、超重肥胖、住校、过去30 d被家长打骂、吸烟、网络成瘾、有抑郁症状、有焦虑症状、为了高兴使用可溶性溶剂、除咳嗽外使用止咳剂、无医生许可使用镇静剂与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均呈正相关(OR 值分别为 1。18,1。40,1。12,1。33,1。13,1。72,1。12,1。17,1。82,1。32,1。83,3。92,2。40,2。25,1。51,1。63),高中生、女生、每周体育课节数(2~3,≥4)与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67,0。58,0。72,0。83)(P值均<0。01)。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校园欺凌风险列线图的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82,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值接近。结论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与家庭亲密度、不良日常行为、心理因素等有关。应有效识别校园欺凌干预对象,制定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防控策略,降低校园欺凌的发生。

    暴力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文献快报(3):童年早期食欲特征可预测青春期进食障碍风险

    DERKS I P MNAS ZHARRIS H A左敏...
    508页

    武陵山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及与学校联结的关联

    张天成周县委徐涛张福兰...
    509-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武陵山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潜在类别及其与学校联结的关联,为制定分类高效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3年3-6月,运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武陵山区8所学校的3 386名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基本信息问卷、危害健康行为问卷、学校联结量表进行调查。采用潜在类别分析探究武陵山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的潜在类别,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潜在类别与学校联结的关联。结果 武陵山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可分为外显行为高风险组(5。64%)、内隐行为高风险组(26。90%)、低风险组(67。45%)3个潜在类别;不同性别、民族、家庭类型的青少年在外显行为高风险组、内隐行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3个潜在类别组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7。91,22。55,21。51,P值均<0。05);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低风险组为参照,学校联结得分高与外显行为高风险组(OR=0。89,95%CI=0。88~0。91)和内隐行为高风险组(OR=0。90,95%CI=0。89~0。91)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武陵山区青少年危害健康行为类别特征明显,外显行为高风险组、内隐行为高风险组均与学校联结存在负向关联。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提高青少年学校归属感,降低危害健康行为的聚集共存状况。

    危险行为学校联结回归分析青少年

    上海市中小学生屏前时间与内外化行为问题的关联

    王红会童连
    514-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屏前时间与中小学生内外化行为问题的关联性,为儿童青少年内外化行为问题的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10-12月在上海市抽取2 178名中小学生,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及自编屏前时间问卷进行调查。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屏前时间与中小学生内外化行为的关联。结果 中小学生的内、外化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5%,23。7%。男生看电视和玩游戏≥2 h/d的报告率(9。2%,3。0%)均高于女生(5。2%,1。2%)(x2值分别为11。95,8。15,P值均<0。01)。校正性别、学生年龄、家庭年收入、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变量后,手机使用≥2h/d会增加中小学生内化问题的风险(OR=2。40,95%CI=1。53~3。79);学习日屏前时间≥2 h/d会增加中小学生内、外化行为问题的风险[OR值(95%CI)分别为1。93(1。38~2。69),1。63(1。14~2。32)](P值均<0。05)。结论 过长的屏前时间与中小学生内外化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建议合理控制儿童青少年的屏前时间。

    注视,眼时间行为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浙江省2018-2021年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顾昉杨颖郑卫军孟佳...
    520-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浙江省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实施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8-2021年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项目中中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部分,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浙江省11个市纳入所调查的所有初中、普通高中(简称普高)、职业高中(简称职高),共计73 309名中学生,2018-2021年分别为6 008,21 917,23 712,21 672名。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1年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4。8%,女生(17。1%)高于男生(12。7%),高中阶段(普高17。1%,职高17。6%)高于初中阶段(12。5%)(x2值分别为278。77,327。22,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份(2018:16。7%,2019:17。9%,2020:13。1%,2021:13。0%)、住校(是:16。3%,否:13。5%)、体质量指数分类(非超重肥胖:14。8%,超重:14。2%,肥胖:15。7%)、每周运动天数(0~2 d:17。1%,3~5 d:12。5%,6~7 d:13。1%)及有无校园欺凌(有:35。5%,无:10。7%)的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93。40,118。35,7。83,287。24,4 978。84,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普高、职高、肥胖、遭受校园欺凌与抑郁均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5,1。70,1。60,1。12,5。21),每周运动3~5和6~7 d与抑郁均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77,0。81)(P值均<0。01)。结论 浙江省中学生抑郁症状问题突出。应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给予关注,以减少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抑郁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

    任晓虹林岑岑雨何萍...
    525-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影响,为制定家庭干预策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7月—2022年7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纳入四川省南充市、内江市、泸州市23所初、高中学校的12 773名学生,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对父母离异组和对照组进行1∶1匹配,将匹配后个体特征进行比较,使用x2检验分析各变量在心理虐待与忽视间的差异,分别以心理虐待、忽视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匹配后父母离异组及对照组均为1 898例。两组在性别构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05)。调整性别、学段、父母学历、住校、长期照顾者等混杂因素后,相较于对照组,父母离异组中学生遭受心理虐待的风险(OR=1。43,95%CI=1。26~1。63)、忽视的风险(OR=1。53,95%CI=1。33~1。75)均增加(P值均<0。05)。结论 父母离异对中学生心理虐待与忽视有重要影响,应加强对离异或不稳定婚姻家庭中学生的支持与干预。

    家庭婚姻状况虐待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第九届《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编委会名单

    529页

    父母控制同伴关系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

    韩文耕戚志远赵继利倪虹...
    530-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父母控制水平、同伴关系和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6-7月,采用方便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宿州市、宣城市6所初中学校中初一至初三的2 56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控制问卷、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和初中生同伴关系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男生在父母控制、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父亲行为控制、母亲行为控制中得分(185。31±27。49,21。65±7。43,21。77±8。18,69。50±11。41,72。39±11。53)均高于女生(178。21±25。13,20。08±7。09,20。61±7。62,66。56±11。14,70。95±11。84)(t 值分别为 8。63,5。47,3。70,6。60,3。12),女生的同伴关系得分(48。41±11。26)高于男生(47。13±10。84)(t=2。95);初一年级学生在父母控制、父亲心理控制、母亲心理控制、父亲行为控制、同伴关系和攻击行为维度的得分(184。67±27。18,21。83±7。29,22。15±8。07,68。81±10。95,50。21±9。57,80。23±17。66)均高于初二(180。98±25。46,20。16±7。82,20。21±7。55,68。29±11。69,45。47±11。67,74。08±17。70)和初三(179。21±26。79,20。53±7。22,21。17±8。06,66。81±11。39,47。54±11。43,75。75±16。29)年级(F 值分别为9。44,12。87,13。61,6。84,42。85,30。40)(P值均<0。01)。父母控制、同伴关系得分均与攻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0。47,P值均<0。01)。同伴关系在父母控制和攻击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4,占父母控制对攻击行为总效应的26。39%。结论 父母控制高及同伴关系差与攻击行为水平均呈正相关。应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教养模式,抵制校园暴力、维护良好社会准则等方式改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人际关系攻击精神卫生法定监护人学生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孤独感与负性情绪症状调查

    冯晖艳曾珠微罗晓红黄红清...
    535-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孤独感和负性情绪症状的现状及关系,为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3年5月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广东省和云南省10所高校3 017名大学生,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和孤独感量表(ULS-6)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孤独感量表总分为(12。38±4。16)分,非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为(11。89±4。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P<0。05)。家庭第一代大学生DASS-21量表总分为(71。13± 26。97)分,非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为(70。20±26。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9,P<0。05)。在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中,男生DASS-21量表总分(77。55±29。36)高于女生(70。43±25。03),城镇学生孤独感得分和DASS-21量表总分(12。00±4。15,70。34±25。68)低于农村学生(12。62±4。15,74。93±27。63),不同专业成绩排名在抑郁分量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5。79,-3。42,-3。94,4。25,P值均<0。05)。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焦虑、压力及DASS-21量表得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62,0。64,0。66,P值均<0。01)。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与DASS-21量表各维度及总分均有正向关联,可解释负性情绪症状44%的变异量。结论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孤独感与负性情绪症状存在正相关。改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孤独感,有助于降低其负性情绪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孤独情绪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多感官刺激干预对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状态与神经生物学及电生理指标的影响

    李科杨昆鹏张姗姗
    539-54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多感官刺激干预对网络成瘾综合征(IAD)大学生心理状态、神经生物学及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IAD干预方案的优化提供高质量证据。方法 于2022-2023学年的春季学期开学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大一、大二年级IAD大学生11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体育锻炼组、观察组(各28人)。对照组进行常规心理干预,体育锻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常规体育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多感官刺激干预;多感官刺激干预包括色彩、香薰、音乐、含片、揿针、推拿、太极、静功8种手段。干预时间为2023年4月1日至6月30 日,3组均干预12周。观察干预前后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自我控制量表(SC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测量血浆多巴胺(DA)和β-内啡肽(β-EP)质量体积浓度,并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分析N200的波幅和潜伏期水平。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CIAS-R评分(36。08±4。98)低于体育锻炼组(49。55±5。19)和对照组(54。82±4。10),SCS评分(76。08±1。98)高于体育锻炼组(66。16±1。92)和对照组(52。59±1。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08,13。18,P值均<0。05);SCL-90各个维度得分比较,观察组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4个维度均低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11,8。92,8。17,8。48,P值均<0。05);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其他3个维度观察组低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4。20,5。16,5。60,P值均<0。05);3组在恐怖、偏执2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24,0。19,P值均>0。05);观察组在血浆DA、β-EP及N200的波幅和潜伏期水平均优于其余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92,8。93,6。24,8。05,P值均<0。05)。结论 多感官刺激干预可以缓解IAD大学生的相关症状,改善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电生理指标。

    因特网行为,成瘾精神卫生神经生物学干预性研究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