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学校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学校卫生

执行总编:陶芳标

月刊

1000-9817

xwbjb@cjsh.org.cn

0552-2054276,2074779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胜利中路51号

中国学校卫生/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国家级学术类科技期刊,是一本指导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性杂志。主要内容为普及学生卫生保健科学知识,交流与推广国内外有关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智力开发的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介绍学校卫生医师、校医、保健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操作技术,刊登有关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报告,学校健康教育、营养指导,卫生监督监测、常见疾病防治措施经验与综述等。本刊于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连续4次被国家权威机构确定为全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被评为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期刊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睡眠质量与中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的关系及其中介因素分析

    陈萍王文娟盛庆超于航...
    1008-1011,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睡眠质量与中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的关系,并分析日间功能障碍、社会排斥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中介作用机制,为改善中学心理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10-11月通过方便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蚌埠市抽取4所学校806初、高中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自我控制量表简明版和简版情绪调节困难量表(DERS-16)进行评估。使用PROCESS程序中的模型6和5 000 Bootstraps进行链式中介模型分析。结果 日间功能障碍与睡眠质量(r=0。57)、社会排斥(r=0。19)、自我控制(r=0。29)均呈正相关,自我控制与情绪调节困难呈正相关(r=0。54)(P值均<0。01)。不良睡眠质量正向影响日间功能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进而影响社会排斥、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困难(β值分别为0。86,0。60,1。27,1。56,P值均<0。01)。日间功能障碍、社会排斥和自我控制在睡眠质量与情绪调节困难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估计值=0。11,95%CI=0。04~0。20,P<0。05)。结论 睡眠质量与中学生情绪调节困难之间具有复杂关系,可为青少年睡眠改善和心理健康干预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睡眠情绪精神卫生学生

    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关系的Meta分析

    黄月杜鑫薛云珍郑川薇...
    1012-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期虐待经历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筛选后获得的30篇文献,93个独立效应值,19 354个样本量进行元分析,采用比值比(OR)对两者之间关系进行整合。结果 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r=0。22),情感虐待(EA)、情感忽视(EN)、情感虐待综合指数(EM)、身体虐待(PA)、身体忽视(PN)、性虐待(SA)亚类型均正向预测社交焦虑(OR值分别为3。14,1。97,2。42,1。78,1。68,1。54)(P值均<0。01)。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文化背景能调节EN和儿童期虐待综合指数(CI)与社交焦虑的关系(Qb值分别为3。95,3。93),年龄阶段能调节EA、CI与社交焦虑的关系(Qb值分别为7。65,8。72)(P值均<0。05)。结论 儿童期虐待正向预测社交焦虑,文化背景、年龄阶段在儿童期虐待与社交焦虑的关系间存在调节效应,而性别不存在调节效应。

    虐待儿童焦虑精神卫生儿童

    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焦虑现状及其与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关系

    赵海王路孙冰洁郭欣...
    1017-1020,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焦虑流行现状及其与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关系,为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23年9-11月间抽取北京市16个区共计18 379名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分析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和欺凌等伤害相关行为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抑郁焦虑现状与伤害相关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2%,焦虑症状检出率为8。6%,二者共患检出率为7。6%;被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3。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23)、普通高中(OR=1。85)和职业高中(OR=1。91)、被校园欺凌(OR=3。83)、被家长打骂(OR=3。32)和被网络暴力(OR=4。43)均是抑郁症状的正性相关因素;不住校(OR=0。87)是抑郁症状的负性相关因素(P值均<0。05)。女生(OR=1。32)、普通高中(OR=1。77)和职业高中(OR=1。50)、被校园欺凌(OR=3。63)、被家长打骂(OR=3。41)和被网络暴力(OR=3。33)均是焦虑症状的正性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抑郁、焦虑症状与被校园欺凌和经受来自家长或网络的暴力等行为相关。应采取多种措施减少中学生被欺凌、被家长打骂和被网络暴力等情况,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

    抑郁焦虑暴力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与不同部位脂肪质量指数的关联

    马奇陈曼曼马莹高迪...
    1021-1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7~18岁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与身体不同部位脂肪质量指数(FMI)的关联,为促进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9-12月和2022年8月,采用立意抽样方法从北京市通州区4所学校抽取1 531名7~18岁学生。问卷调查收集生活方式信息,包括饮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吸烟饮酒行为、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采集不同部位脂肪含量,计算全身、腹部、躯干、大腿、臀部和上肢FMI。采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Lo-gistic 回归分析生活方式与不同部位 FMI的关联。结果 与健康生活方式组相比,不健康生活方式组高-躯干FMI的风险更高(OR=1。40,P<0。05)。调整性别和年龄后,与健康生活方式组相比,不健康生活方式组高-总FMI、高-腹部FMI和高-躯干FMI的风险更高(OR值分别为1。37,1。37,1。50,P值均<0。05)。分层分析后,仅在7~12岁女生中不健康生活方式与高-总FMI、高-腹部FMI、高-躯干FMI和高-大腿FMI关联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2。13,2。46,2。13,2。13,P值均<0。05)。结论 不健康生活方式与全身、腹部和躯干脂肪增高有关。在青春期尤其是青春期之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减少全身脂肪,促进其体成分均衡分布。

    生活方式脂肪质量指数生长和发育回归分析儿童青少年

    童年不良经历和非自杀性自伤交互作用与初中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

    刘爱妮罗宇张荣慧楠杨思维...
    1026-1030,1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童年不良经历(ACEs)和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初中生自杀相关行为的关联,为预防初中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重庆市3个区县7 392名初中生,采用中文版儿童期创伤量表、青少年NSSI评定问卷、自杀相关行为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再进行相加交互分析,计算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和交互作用指数(S)的估计值及95%CI。结果 初中生NSSI报告率为38。03%,ACEs报告率为41。76%,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分别为27。99%,9。90%,4。75%。ACEs及其各维度和NSSI均是自杀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OR=1。83-10。66,P值均<0。01)。相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ACEs和NSSI、躯体忽视(PN)和NSSI、情感虐待(EA)和NSSI、情感忽视(EN)和NSSI对自杀相关行为均有相加交互作用(RERI=0。45~39。15,AP=0。10~1。09,S=1。02-13。92);同时存在ACEs和NSSI的初中生发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风险是无ACEs且无NSSI的11。45,20。38,28。76倍(P值均<0。05)。结论 ACEs和NSSI对初中生自杀相关行为具有相加交互作用。应减少ACEs和NSSI,以预防初中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生活变动事件自我伤害行为自杀回归分析精神卫生学生

    空气PM2.5成分的混合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的急性影响

    陈璐张经纬袁雯董彦会...
    1031-1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细颗粒物(PM2。5)成分的混合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的急性影响,为保护儿童呼吸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在天津市分层随机方法选取2 120名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进行肺功能测试。同时,结合PM2。5成分和学生住址,模拟短期暴露水平,并采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GLM)和加权分数之和(WQS)回归模型分析PM2。5混合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的急性影响。结果 2019-2021年天津市空气中PM2。5日均水平的平均值为81。14 μg/m3,高于国家标准。肺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天津市不同地区小学生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75%的用力呼气量(FEF75)和25%的用力呼气量(FEF25)等肺功能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3,0。87,2。34,1。56,0。98,P值均>0。05)。但GLM分析结果显示,空气中PM2。5各成分均对小学生的肺功能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当芴和芘的成分质量浓度每增加10 ng/m3时,小学生的肺功能FVC指标会分别降低166。44和61。94 L。WQS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混合暴露对小学生肺功能指标的影响中,多环芳烃中的芴、芘以及重金属铅所占的比例权重较大。结论 空气中PM2。5各成分的单一暴露和混合暴露均对小学生的肺功能指标产生不利影响,其中多环芳烃中的芴和芘以及重金属铅的影响尤为显著。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对可能的污染来源进行加强控制,以保护小学生的呼吸系统健康。

    颗粒物环境暴露回归分析学生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与家长运动观念行为的关联

    张梦楠王晓娟成童许梦雪...
    1036-1039,1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家长运动观念及行为对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为儿童家庭运动健康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0年11-12月,采用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在北京、沈阳和西安各选择1所幼儿园共283名儿童进行调查。受试儿童连续1周配戴ActiGraph GT9X加速度计,收集儿童不同强度的身体活动时间;使用学龄前儿童园外运动行为问卷调查家长运动观念及行为。身体活动水平、身体活动达标率的性别差异分析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x2检验;家长运动观念及行为与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家长运动观念与儿童的平均每日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总身体活动(TPA)呈正相关(r=0。12~0。16);家长运动行为与儿童的平均每日TPA呈正相关(r=0。25)(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家长运动观念与男、女童平均每日MVPA和TPA均呈正性相关(B=0。65~0。83),而家长运动行为仅与男童平均每日MVPA、TPA呈正性相关(B=0。24~0。25)(P值均<0。05)。结论 家长运动观念及行为可影响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水平,并呈现性别差异。今后家庭养育的运动指导,需考虑家长运动观念及行为因素,并注意儿童性别的影响。

    运动活动法定监护人行为回归分析生长和发育儿童,学龄前

    颈围在儿童青少年筛查超重肥胖中的应用价值

    刘芳袁淑娴李园郝会民...
    1040-1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颈围用于筛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应用价值,为筛查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方法 于2023年5-7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郑州市3所学校的3~16岁儿童青少年共2 493名,收集一般资料及颈围、体质量指数(BMI)、腰高比等信息。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6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为33。05%,腹型肥胖率为28。33%。男女童超重肥胖组颈围在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与正常体重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6。69~-4。54,P值均<0。05)。不同性别各年龄分期儿童青少年颈围与BMI均呈正相关(r=0。50~0。79,P值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男女童颈围在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时协助筛查超重肥胖发生准确性较好[男童AUC值(95%CI)分别为0。80(0。71~0。89),0。89(0。86~0。91),0。84(0。81~0。87);女童分别为 0。76(0。67~0。86),0。81(0。74~0。88),0。73(0。68~0。77),P值均<0。01],男童最佳颈围界值分别为26。95,28。95,33。55 cm,女童分别为25。05,26。55,28。35 cm。男女童在学龄期、青春期颈围与腰高比均呈正相关(r=0。41~0。70,P值均<0。01)。ROC曲线显示男女童颈围在学龄期、青春期时协助筛查腹型肥胖发生准确性较好[男童AUC值(95%CI)分别为 0。89(0。86~0。92),0。82(0。78~0。85);女童分别为 0。84(0。75~0。93),0。87(0。75~0。93)],男童最佳界值分别为28。95,32。75 cm;女童最佳界值分别为26。45,31。85 cm。结论 颈围可应用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筛查,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控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超重肥胖症ROC曲线儿童青少年

    北京市中学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罗慧娟孙冰洁赵海陈东妮...
    1045-1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中学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常见病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2年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北京市16个区抽取11 262名初中、普通高中(普高)、职业高中(职高)在校学生开展自填式问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和视力检查。分别采用x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检出率的组间差异和共患的相关因素,采用分层分析健康危险行为与共患的关联。结果 2022年北京市中学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检出率为3。35%,职高学生共患检出率(4。61%)高于初中学生(2。80%)和普高学生(3。41%),郊区学生共患检出率(3。66%)高于城区学生(2。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5。02,4。63,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不良饮食行为(OR=1。59)、视屏时间过长(OR=1。70)的中学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风险更高;无论男、女生,存在不良饮食行为(OR值分别为1。63,1。69)、视屏时间过长(OR值分别为1。45,2。23)均更易发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初中和普高学生存在不良饮食行为(OR值分别为2。16,1。47)、视屏时间过长(OR值分别为2。20,1。63)均更易发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P值均<0。05)。结论 北京市中学生近视肥胖抑郁症状共患现状不容乐观;学校和家长应集成合力,引导学生养成均衡饮食、适度视屏等健康行为,以达到共同控制近视、肥胖和抑郁症状的目的。

    近视肥胖症抑郁共病现象回归分析学生

    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晓宁郭齐雅张倩许娟...
    1050-1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生素D(VitD)缺乏在全球普遍存在,儿童肥胖的患病率也呈全球增长趋势。多项研究证明Vit D缺乏可能是导致儿童肥胖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同时肥胖儿童体内血清Vit D水平降低,二者间通过直接因素、分子机制以及环境因素等相互影响,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未来可开展循证医学级别更高的研究,以探明儿童肥胖与Vit D缺乏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为防控儿童Vit D缺乏和肥胖提供科学证据。

    维生素D缺乏肥胖症儿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