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田子朴

双月刊

1007-4848

zgxxzz@vip.163.com

028-85422502,85422503

610041

成都市国学巷37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的全国性胸部及心脏血管外科高级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该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诊治经验、手术改进技术,以及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评论。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Abstract Journals》、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主动脉瓣上狭窄术后早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临床危险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章思梦韦才奕吕力知彭博...
    1448-1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主动脉瓣上狭窄(supravalvar aortic stenosis,SVAS)矫治术后早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02-2019年于北京及云南阜外医院接受手术矫治的SVAS患者.根据术后早期(住院期间和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MACEs,将患者分为MACEs组和non-MACEs组.获取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纳入302例患者,其中男199例、女103例,中位年龄63.0(29.2,131.2)个月.SVAS矫治术后早期MACEs发生率为7.0%(21/3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早期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住ICU时间[OR=1.01,95%CI(1.00,1.01),P=0.032]、术中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OR=1.02,95%CI(1.01,1.04),P=0.014]、主动脉瓣环直径[OR=0.65,95%CI(0.43,0.97),P=0.035]、主动脉窦内径[OR=0.75,95%CI(0.57,0.98),P=0.037]和狭窄部内径[OR=0.56,95%CI(0.35,0.90),P=0.016].结论 SVAS矫治术后早期MACEs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住ICU时间、术中CPB时间、主动脉瓣环直径、主动脉窦内径和狭窄部内径.及早明确MACEs高危人群有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

    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上狭窄外科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危险因素

    冷冻消融迷宫术联合二尖瓣置换治疗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梁汉青韩劲松尹宗涛张建...
    1455-1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对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atrial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AFMR)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6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行二尖瓣置换AFM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为消融组,未行冷冻消融迷宫术为非消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资料、疗效和预后情况.结果 共纳入85例患者.消融组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58.65±6.86)岁;非消融组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61.29±8.30)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非消融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 d引流量、术后不良事件(临时起搏器应用、术后电复律、胸腔穿刺引流、住院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组出院时、术后3、6、12、24个月窦性心律恢复率与非消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4个月超声指标:消融组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肺动脉收缩压的下降值较非消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较术前显著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FMR患者二尖瓣置换同期行冷冻消融迷宫术,未增加手术风险,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较高,有利于左心房、左心室重塑和肺动脉收缩压降低,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冷冻消融迷宫术二尖瓣置换心房颤动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王勇孙岩
    1462-1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的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0月-2021年11月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肠系膜下动脉来源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5例患者,男12例、女3例,年龄57~89(68.00±7.84)岁.11例患者经肠系膜上动脉-中结肠动脉-Riolan弓-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途径栓塞腹主动脉瘤瘤腔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段.3例患者经上述途径栓塞肠系膜下动脉起始段.1例行开腹剖开瘤体,瘤腔内缝扎肠系膜下动脉后并保留支架.15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6例患者术后腰痛、腹痛、腹胀等症状消失,无围手术期死亡或并发症.出院后随访中位时间11.00(9.00,18.00)个月,随访期内2例患者Ⅱ型内漏复发,入院行二次栓塞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Ⅱ型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肠系膜下动脉来源最为多见.导致瘤腔持续扩张的Ⅱ型内漏需积极干预.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肠系膜下动脉Ⅱ型内漏

    "一站式"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联合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治疗多瓣膜病变的早期疗效分析

    龚文辉韦小勇高晓天许金国...
    1467-1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危主动脉瓣病变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采用"一站式"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联合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edge-to-edge repair,TEER)的可行性及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2023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一站式"经心尖TAVR+TEER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5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66.6±1.8)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二尖瓣反流4例,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合并二尖瓣反流1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经心尖TAVR+TEER,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均无轻度以上瓣周漏和二尖瓣反流,人工瓣膜位置和功能良好.术后7d,5例患者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无移位,二尖瓣夹无脱落,瓣叶无损伤.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4例患者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患者出院后2个月余突发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3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未出现轻度以上瓣周漏和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心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结论 对于高危主动脉瓣病变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的多瓣膜病变,"一站式"经心尖TAVR+TEER早期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具备可行性.

    危重多瓣膜病变"一站式"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心尖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

    基于机器学习的体外循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m6A相关基因聚类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

    唐垚陈文栋王燕琼杨伟...
    1475-1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确定体外循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中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相关的特征基因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及免疫浸润分析.方法 通过GEO中数据集GSE132176,筛选m6A甲基化相关的差异基因,基于差异基因表达谱对该数据集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后m6A簇的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以确定m6A簇基因功能.通过R软件从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和随机森林(RF)模型中确定更优模型,用于筛选MI/RI中m6A相关的特征基因,并构建特征基因列线图以预测疾病的发病率.运用R软件分析特征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并运用在线网站构建特征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该数据集中共筛选出5个m6A相关的差异基因,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基因表达谱分为两簇.对m6A簇进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调节单核细胞分化、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细胞对氧气水平下降的反应、DNA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剂活性、RNA聚合酶Ⅱ特异性、NOD样受体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介素(IL)-17信号通路等.利用R软件确定RF模型为更优模型,该模型确定METTL3、YTHDF1、RBM15B、METTL14为MI/RI的特征基因,免疫浸润分析发现肥大细胞、1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17型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巨噬细胞与体外循环后MI/RI相关.结论 机器学习获得4个特征基因METTL3、YTHDF1、RBM15B、METTL14,同时聚类分析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更好地揭示体外循环后MI/RI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过程.

    体外循环N6-甲基腺苷RNA甲基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器学习

    吲哚菁绿荧光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应用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张成龙王瑞尧肖阔陈军...
    1486-1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吲哚菁绿荧光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应用于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指标,以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Clinicaltrials.gov,收集有关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法及改良膨胀萎陷法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年1月1日-2023年5月1日,应用Stata14MP、RevMan5.4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1 156例患者.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优于改良膨胀萎陷法,其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降低[OR=0.51,95%CI(0.36,0.71),P<0.0001]、术后肺漏气发生率降低[OR=0.50,95%CI(0.31,0.80),P=0.004]、手术时间缩短[MD=-25.81,95%CI(-29.78,-21.84),P<0.00001]、术后住院时间缩短[MD=-0.98,95%CI(-1.57,-0.39),P=0.001]、段间交界线清晰显示率升高[OR=5.79,95%CI(2.76,12.15),P<0.000 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改良膨胀萎陷法,吲哚菁绿荧光法可更快速、清晰地显示段间交界线,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靶肺段精确切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吲哚菁绿荧光法改良膨胀萎陷法Meta分析系统评价

    肺亚段与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张金龙林兆昊闵卫润曹炜...
    1496-1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肺亚段与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万方、维普和中国知网数据库,搜集建库至2024年4月公开发表的关于肺亚段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小结节近期疗效与安全性的相关文献.由两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所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结果 最终纳入15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2 417例患者,其中796例患者行肺亚段切除,1621例患者行肺段切除.文献NOS评分均≥6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肺段切除术相比,肺亚段切除术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0.54,95%CI(0.39,0.75),P<0.01]、淋巴结清扫个数少[MD=-0.43,95%CI(-0.81,-0.06),P=0.02];两组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MD=5.11,95%CI(-4.02,14.23),P=0.27]、术中出血量[MD=-14.62,95%CI(-29.58,0.34),P=0.06]、术后住院时间[MD=-0.24,95%CI(-0.49,0.01),P=0.06]、术后引流时间[MD=-0.14,95%CI(-0.46,0.18),P=0.40]、术中切缘宽度[MD=0.10,95%CI(-0.16,0.35),P=0.46]、复发率[OR=1.57,95%CI(0.53,4.61),P=0.4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在使用单孔电视胸腔镜进行手术时,与肺段切除术相比,肺亚段切除术的术中出血量更少[MD=-15.57,95%CI(-28.84,-2.30),P=0.02]、术后住院时间更短[MD=-0.49,95%CI(-0.63,-0.35),P<0.01]、术后引流时间更短[MD=-0.19,95%CI(-0.35,-0.03),P=0.02]、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0.55,95%CI(0.31,0.98),P=0.04].结论 肺亚段切除术可获得与肺段切除术相似的疗效,且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肺亚段切除能达到和肺段切除相近的切缘范围.术中行单孔胸腔镜操作时,肺亚段切除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引流时间上较肺段切除更具优势.

    肺亚段切除术肺段切除术早期肺癌肺部小结节电视胸腔镜手术系统评价/Meta分析

    术后辅助治疗对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切除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胡子豪宋佩东陈东来徐塑凯...
    1505-1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辅助治疗能否给接受新辅助治疗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11月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研究目的的研究,从中提取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结局指标.通过RevMan 5.4与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9项研究,共计1 340例患者.与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NS)组相比,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术后辅助治疗(NS+A)组在 OS 上无显著获益[HR=0.88,95%CI(0.75,1.02),P=0.09],而在 RFS 上有显著获益[HR=0.75,95%CI(0.58,0.97),P=0.03].按术后淋巴结状态进行亚组分析表明,辅助治疗可延长淋巴结阳性患者的RFS.术后淋巴结包含阳性与阴性的患者有OS获益,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未见OS获益.针对辅助治疗用药方案的亚组分析中,三联用药的术后用药方案仅在延长RFS上具有优势,未能改善OS.而二联用药方案对患者生存无显著改善.对于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亚组分析显示,术后辅助放化疗与术后辅助化疗均未改善OS,仅术后辅助放化疗可延长RFS.结论 术后辅助治疗对于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后的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有所改善.

    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系统评价/Meta分析

    经剑突下与经肋间入路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围术期结果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曾伟强党海丽苟云久
    1514-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subxiphoid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SVATS)与经肋间入路胸腔镜手术(intercostal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IVATS)治疗前纵隔肿瘤围术期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 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筛选有关SVATS与IVATS治疗前纵隔肿瘤临床效果比较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19日.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对纳入的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研究,包括1 517例患者.NOS评分≥6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IVATS相比,SVATS术中出血量更少[MD=-17.76,95%CI(-34.21,-1.31),P=0.030],术后引流总量更少[MD=-70.46,95%CI(-118.88,-22.03),P=0.004],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更短[MD=-0.84,95%CI(-1.57,-0.10),P=0.030],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更低[OR=0.33,95%CI(0.16,0.70),P=0.004],术后 24 h[MD=-1.95,95%CI(-2.64,-1.25),P<0.001]、72 h[MD=-1.76,95%CI(-2.55,-0.97),P<0.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更低,术后住院时间更短[MD=-1.12,95%CI(-1.80,-0.45),P=0.00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膈神经麻痹发生率、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VATS治疗前纵隔肿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IVATS相比,患者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更低、术后短期疼痛更轻、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电视胸腔镜手术前纵隔肿瘤微创手术经剑突下入路系统评价/Meta分析

    胸腺瘤切除术后辅助放疗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阙昌浩王亚平叶智博李可勇...
    1522-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胸腺瘤切除术后放疗(postoperative radiation therapy,PORT)的疗效.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建库至2024年1月公开发表的比较胸腺瘤切除术和胸腺瘤切除术+PORT治疗胸腺瘤的疗效及有效性的相关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均为回顾性研究.共计13742例患者,其中手术组6980例,男3321例、女3659例,平均年龄54.08岁;手术+PORT组6762例,男3385例、女3377例,平均年龄53.76岁.纳入文献的NOS评分均≥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手术组相比,手术+PORT组的1年总生存率[OR=0.32,95%CI(0.25,0.42),P<0.001]、3年总生存率[OR=0.55,95%CI(0.48,0.64),P<0.001]、5年总生存率[OR=0.66,95%CI(0.58,0.75),P<0.001]、10年总生存率[OR=0.71,95%CI(0.57,0.88),P=0.002]、1年无病生存率[OR=0.47,95%CI(0.23,0.93),P=0.030]、5年无病生存率[OR=0.61,95%CI(0.45,0.84),P=0.003]、3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OR=0.44,95%CI(0.35,0.55),P<0.001]、5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OR=0.53,95%CI(0.44,0.63),P<0.001]和 10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OR=0.53,95%CI(0.35,0.82),P=0.004]均更高.但两组在 3年无病生存率[OR=0.86,95%CI(0.61,1.22),P=0.400]、10年无病生存率[OR=0.70,95%CI(0.47,1.05),P=0.080]和 1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OR=0.83,95%CI(0.55,1.26),P=0.380]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腺瘤切除术后辅助放疗在1、3、5、10年总生存率,1、5年无病生存率,3、5、10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方面比单纯手术治疗胸腺瘤更有优势.

    胸腺瘤术后放疗胸腺瘤切除术系统评价/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