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田子朴

双月刊

1007-4848

zgxxzz@vip.163.com

028-85422502,85422503

610041

成都市国学巷37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的全国性胸部及心脏血管外科高级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该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诊治经验、手术改进技术,以及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评论。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Abstract Journals》、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4K荧光高端国产医用内窥镜全国胸外科临床应用评价专家共识(2023)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外科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肺部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胡坚...
    337-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共识旨在介绍4K高清技术、荧光技术在胸外科的应用场景,总结归纳肺段手术相关技术支撑,创新性提出精准肺段袖式切除术式技术支撑,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为国产高端腔镜的研发、创新指出方向,推动优秀国产医用内窥镜的普及应用,促进国产医用设备的发展.

    4K荧光医用内窥镜胸外科临床应用评价专家共识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4年第3期封面赏析

    胡坚
    342页

    《2016年中国癌症发病死亡数据》要点解读

    徐睿锋孙鑫田雨任娜...
    343-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了全国各肿瘤登记处上报的2016年肿瘤登记数据,其中主要包含发病和死亡的数据.癌症仍然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需要广大社会的长期合作.本文针对我国最新的癌症流行数据要点进行解读分析,有利于不同地区根据国家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癌症预防和控制计划,以帮助减轻我国癌症负担.

    癌症数据癌症发病率癌症死亡率癌症防治2016年癌症数据解读

    18F-FDG PET/CT联合CT三维重建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陈勇吴俊陆世春孙超...
    357-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联合 CT 三维重建(CT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CT-3D)对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8月于苏北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肺结节患者.提取患者术前18F-FDG PET/CT和胸部增强CT-3D等影像学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筛选具有诊断意义的参数,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别建立 PET/CT 预测模型(PET/CT prediction model,MOD PET)、CT-3D 预测模型(CT-3D prediction model,MOD CT-3D)和PET/CT联合CT-3D的预测模型(MOD combination),再通过ROC曲线验证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125例患者,其中男57例、女68例,平均年龄(61.16±8.57)岁.良性病变46例,恶性肿瘤79例.共提取2个PET/CT参数和5个CT-3D参数,其中PET/CT参数中SUVmax≥1.5(AUC=0.688)和肺门/纵隔淋巴结代谢摄取异常(AUC=0.671)被纳入回归模型,CT-3D参数中CT直方图峰(AUC=0.694)和三维形态(AUC=0.652)被纳入回归模型.最后验证MOD PET的AUC为0.738[95%CI(0.651,0.824)],敏感性为74.7%,特异性为 60.9%;MOD CT-3D 的 AUC 为 0.762[95%CI(0.677,0.848)],敏感性为 51.9%,特异性为 87.0%;MOD combination 的 AUC 为 0.857[95%CI(0.789,0.925)],敏感性 77.2%,特异性 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18F-FDG PET/CT联合CT-3D可提高肺结节的诊断效能,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优于单种影像学诊断方法;联合预测模型对肺结节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为肺结节诊断人工智能化提供理论依据.

    肺结节三维重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logistic模型人工智能

    反穿刺法微创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在食管下段癌中应用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

    费翔杨立信李鑫朱吉...
    364-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反穿刺法行微创Ivor-Lewis食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20年12月因食管下段癌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行反穿刺法全腔镜Ivor-Lewis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优化的微创Ivor-Lewis手术技术要点:(1)幽门充分游离;(2)腹腔镜下管状胃制作;(3)半俯卧位单腔气管插管,人工气胸下游离食管及胸腔淋巴结清扫;(4)支气管封堵器完成左肺单肺通气;(5)反穿刺吻合技术行食管胃胸顶部吻合.结果 纳入248例患者,其中男206例、女42例,平均年龄(63.3±7.4)岁.所有患者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76±35)min,术中出血量(110±70)mL,清扫淋巴结个数(24±8)个,淋巴结转移率43.1%(107/248).肺部总并发症13.7%(34/248),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2例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出血5例,2例行腔镜探查止血;Ⅲ型乳糜胸1例,行胸腔镜下胸导管结扎;Ⅱ型吻合口漏3例,其中1例患者因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死亡;迟发性气管胸胃瘘1例,二期手术后痊愈;Ⅰ型喉返神经损伤10例,均保守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至少随访1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患者3年生存率71.8%,5年生存率57.8%.结论 优化的反穿刺法微创Ivor-Lewis手术治疗食管下段癌安全可行,长期生存效果满意.

    食管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Ivor-Lewis反穿刺吻合预后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白向豆苟文曦洪子强崔百强...
    37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手术人路治疗Siewert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一2019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胸外一科收治的行手术治疗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经腹膈肌食管裂孔入路患者为经腹组,胸腹联合右胸入路患者为胸腹联合组.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结果 共纳入87例患者,经腹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平均年龄(60.85±8.47)岁;胸腹联合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13±8.51)岁.两组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分期等基线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胸腹联合组相比,经腹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更短或更少,术后第3 d疼痛视觉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胸腹联合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胸腔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胸腔阳性淋巴结数目均高于经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胸腹联合组和经腹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5.85个月和20.86个月,胸腹联合组的3年总生存率高于经腹组(46.2%vs.38.9%,x2=5.995,P=0.014).而两组在术后带管时间、食管及胃切缘距离、腹腔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阳性淋巴结数目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胸腹联合右胸人路手术安全有效,胸腔淋巴结清扫更具优势,且患者生存获益更多,建议临床推广.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SiewertⅡ型经腹膈肌食管裂孔人路胸腹联合右胸人路淋巴结清扫生存获益

    预后营养指数在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McKeown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

    梁秋豪马敏杰蔺瑞江王晨晗...
    376-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在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McKeown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19年1月—2022年6月行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McKeown手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探究PNI预测术后并发症的最佳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高PNI组和低PNI组.分析两组患者之间的基本特征和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和有并发症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相关指标对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McKeown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结果 12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9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2.82±7.82)岁.高PNI组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术前血淋巴细胞计数、术前血白蛋白量和术前血总胆固醇量均高于低PN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PNI组与低PNI组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率、胸腔积液发生率和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可能引起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指标纳入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血淋巴细胞计数、术前血红蛋白含量、术前血单核细胞计数、术前血白蛋白量和PNI是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McKeown术后并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将这些影响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PNI、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PNI在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McKeown术后并发症中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NI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前提高食管癌患者的PNI水平或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预后营养指数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McKeown手术术后并发症

    盐亭县食管癌高发区危险因素聚集性的相关分析

    罗瑞武黄桁程豪倪思语...
    385-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对食管癌高发区饮食模式现状的调查,探究与高发特征相关的危险因素聚集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7-8月采用特制结构式问卷对四川省盐亭县农村居民饮食模式开展入户调查,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分析食管癌危险因素聚集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838份有效问卷纳入分析,使用自来水等清洁水的农村居民共占90.8%.近1年,对水果蔬菜、豆制品和葱蒜食用频率高的农村居民分别占69.5%、32.8%和74.5%;对泡菜、腌菜、酸菜、烧烤、烫热食物和霉变食物食用频率较低的农村居民分别占59.2%、79.6%、68.2%、90.3%、80.9%和90.3%.73.3%居民存在食管癌危险因素聚集,同时具有2种危险因素的聚集模式最常见(28.2%),其中肿瘤史+腌制食品是主要的聚集模式(4.6%).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是食管癌危险因素聚集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大部分盐亭县食管癌高发区农村居民具有较好的饮食习惯,但仍存在高水平的危险因素聚集性,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是食管癌危险因素聚集的影响因素.

    食管癌高发区饮食习惯危险因素聚集性

    多学科诊疗联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丁仁泉成名徐惟吴琼...
    392-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联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2020年7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经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是否采用MDT模式,将患者分为MDT组和普通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共纳入187例患者,其中男81例、女106例,年龄63(56,67)岁.MDT组85例,普通组102例.在同种手术模式下,与普通组相比,MDT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9.4%vs.29.4%,P=0.017),手术时间更短[55(45,61)minvs.79(65,90)min,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25(20,30)mL vs.30(20,50)mL,P=0.029].另外,MDT组患者术后第2d胸腔引流量[270(200,350)mL vs.215(190,300)mL,P=0.004]、术中清扫淋巴结组数[6(5,6)组vs.5(3,6)组,P=0.004]与枚数[16(13,21)枚vs.13(9,20)枚,P=0.005]显著优于普通组.两组患者在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T模式联合达芬奇机器人可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

    多学科诊疗非小细胞肺癌达芬奇机器人术后并发症加速康复外科

    带金属支撑的多侧孔超细引流管对单孔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残腔形成影响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韩志伟胡文滕马敏杰蔺瑞江...
    397-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带金属支撑的多侧孔超细引流管对单孔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残腔形成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一2022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收治的行单孔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肺癌根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使用超细引流管类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使用带金属支撑的多侧孔 10F超细引流管)与对照组(使用普通12F超细引流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残腔发生率及手术相关资料.结果 共纳入200例患者,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平均年龄57.52岁.试验组90例,对照组110例.试验组术后胸腔残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使用镇痛泵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胸腔穿刺引流次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肺不张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肺漏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带金属支撑的多侧孔超细引流管可降低单孔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残腔发生率,增加下床活动时间,减轻疼痛和经济负担,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单孔胸腔镜肺上叶切除术中应用带金属支撑的多侧孔超细引流管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超细引流管单孔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肺上叶切除术胸腔残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