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田子朴

双月刊

1007-4848

zgxxzz@vip.163.com

028-85422502,85422503

610041

成都市国学巷37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的全国性胸部及心脏血管外科高级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该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诊治经验、手术改进技术,以及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评论。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Abstract Journals》、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直径≤2cm肺结节胸外科合理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

    胡坚支修益刘伦旭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癌医学教育委员会...
    1077-1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肺结节被早期发现.肺结节,尤其是直径≤2cm的结节,由于存在进展为肺部肿瘤性病变的可能,已成为临床诊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着"不过度""不错过"的两"不"原则,以规范肺结节的临床诊疗为目标,主要基于大型临床研究数据,参考国内外指南及共识,会同国内胸外科领域近百位专家反复商讨后制定《直径≤2cm肺结节胸外科合理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共形成29条共识;主要根据肺结节的大小、成分、发病部位等不同特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筛查、随访、诊断准则,以及个体化治疗、手术方案及术后快速康复的推荐.

    肺结节(≤2cm)胸外科专家共识

    编后语

    胡坚
    1089页

    中国心脏二尖瓣生物瓣毁损介入瓣中瓣技术多中心专家建议

    张海波潘湘斌郭应强魏来...
    1090-1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脏二尖瓣置换是我国心脏瓣膜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瓣膜疾病退行性病变增多和患者基础年龄增大以及生物瓣抗钙化技术进步,心脏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比例逐年增加.传统的二尖瓣生物瓣毁损之后需要再次开胸二次换瓣手术,但是心脏和胸骨粘连以及体外循环和心脏停跳导致的损伤对老年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患者创伤较大,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近年介入瓣膜手术,特别是瓣中瓣介入手术发展很快,心脏跳动下完成对毁损二尖瓣功能的矫治,但其技术流程与常规的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存在较多差异,因此我们组织撰写二尖瓣生物瓣毁损的介入瓣中瓣技术流程的多中心专家建议,对于此项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具有较大意义.

    二尖瓣生物瓣毁损介入瓣中瓣专家建议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4年第8期封面赏析

    刘雪梅
    1095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改善中远期临床预后:DACAB-FE研究解读

    瞿建宇陈思王志坚周康...
    1096-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冠心病最有效的血运重建治疗手段之一,CABG后以抗血小板、降脂等药物为基础的二级预防策略是保证血运重建治疗效果持久性、预防中远期再发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关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赵强教授团队的前期研究(DACAB研究)结果表明,CABG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即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可提高静脉血管通畅率,但DAPT能否进一步改善CABG患者中远期临床预后仍不清楚.近期,该团队报道了 DACAB研究中远期随访结果(DACAB-FE研究),发现CABG术后DAPT可降低5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中远期临床预后.本文将就DACAB-FE研究的方法学亮点及其重要临床意义进行解读.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远期结果

    3D打印心脏模型对先天性心脏病教学效果影响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毕思伟周彦楠古君武忠...
    1101-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性评价利用3D打印心脏模型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教学的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中关于3D打印心脏模型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教学的文献,并用Meta分析评估其效果.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10日.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文献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文献评价标准,横断面和队列研究采用JBI评价量表.使用R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筛选后纳入23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7篇、横断面研究15篇、队列研究1篇.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低风险偏倚,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均存在潜在偏倚.3D打印心脏模型与2D图像教学比较的文献有4篇,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对理论成绩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31,95%CI(-0.28,0.91),P=0.05].结论 3D打印心脏模型对先天性心脏病教学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未来仍需要更多随机对照试验提供相关证据.

    3D打印心脏模型教学效果先天性心脏病系统评价/Meta分析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胸腺瘤风险程度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任清林何文博岳佳瑞肖洪壁...
    1109-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基于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T,CECT)的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术前胸腺瘤风险程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胸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每例患者胸部CECT的动脉期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影像组学特性选择,极端随机树(extremely randomized trees,ExtraTrees)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特征模型和影像组学标签(rad signature).基于患者临床特征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来的影像特征、临床特征构建临床特征模型.结合影像组学标签和临床特征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指标评估模型性能,绘制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模型准确度和临床获益.结果 共纳入120例患者,其中女59例、男61例,平均年龄(56.30±12.10)岁.其中训练组84例,测试组36例;低风险胸腺瘤患者62例,高风险胸腺瘤患者58例.提取影像组学特征1 038个,从中筛选出6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包含临床因素和影像组学标签的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中AUC为0.872,测试组中的AUC为0.833.决策曲线表明列线图模型在临床实用性方面优于影像组学标签和临床模型.结论 影像组学列线图对于胸腺瘤风险程度有较好的鉴别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了一种无创、有效的方法.

    胸腺瘤影像组学增强CT列线图

    剑突下与肋间入路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卢高俊王若天刘宝东苏雷...
    1119-1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入路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疗效,探讨影响MG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21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患者.根据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剑突下入路组和肋间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良好结局定义为完全稳定缓解(complete stable remission,CSR)、药物缓解(pharmacological remission,PR)或微小表现状态(minimal manifestations state,MMS),不良结局定义为比MMS更差的结局.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G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87例MG患者,其中男82例、女105例,中位年龄50.0(36.0,60.0)岁.肋间入路组134例,剑突下入路组53例.与肋间入路组相比,剑突下入路组虽然手术时间更长[200.0(172.0,232.0)min vs.141.0(118.0,169.0)min,P<0.001],但术中出血量更少[10.0(10.0,20.0)mL vs.20.0(10.0,50.0)mL,P<0.00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3.0(2.5,4.0)d vs.5.0(3.0,7.0)d,P<0.001],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1.9%)vs.26(19.4%),P=0.001].159例(85.0%)患者进行了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6(13,99)个月,良好结局率为90.6%,其中CSR率为33.3%.剑突下入路组的PR、MMS和总良好结局率与肋间入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是MG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剑突下入路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MG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手术方式.

    重症肌无力胸腺扩大切除术手术入路围术期预后

    细支气管腺瘤25例临床及CT征象

    张明辉隋洺骅邱甜甜孙雪...
    1127-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细支气管腺瘤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方法 纳入2016-2021年临沂市人民医院及烟台毓璜顶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为细支气管腺瘤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 纳入患者25例,其中男6例、女19例,年龄32~73(58.6±10.1)岁.所有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核增殖抗原Ki-67(MIB1)均<5%.病变位于双肺上中叶9例,双肺下叶16例;位于肺外带22例,肺内中带3例;病变类圆形11例,不规则形14例;边界清楚22例;纯磨玻璃/混合磨玻璃结节6例,实性结节19例;有中心小空洞11例;有单支细支气管血管连接征18例;与邻近胸膜无粘连19例;无纵隔淋巴结肿大24例.结论 细支气管腺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多发生于双肺下叶、外周肺野,患者多无任何临床症状,术后预后良好;CT上可表现较大结节或肿块、纯磨玻璃/混合磨玻璃结节、不规则实性小结节、中心小空洞.形态不规则的星芒样小结节、中心小空洞影、单支细支气管血管束与病变相连为细支气管腺瘤相对特异的影像学表现.

    细支气管腺瘤良性肿瘤临床特征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特征

    保留乳头的乳头内病变乳管剜出术用于乳腺癌保留乳房皮肤手术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梁法清贺涛谢妍妍吕青...
    113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伴有乳头溢液或中央区病变但肿瘤未累及乳头乳晕皮肤的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头的乳头内病变乳管剜出术的可行性及初步的肿瘤学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5月-2023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者医疗组伴有乳头溢液或中央区病变、但术前影像学评估肿瘤未累及乳头乳晕皮肤的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头乳晕皮肤的乳腺皮下腺体切除,同时在乳头顶部行1个直径3~4 mm的圆形切口剜出乳头内病变乳管,再塑形乳头;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早期并发症、随访肿瘤学疗效,并用乳房整形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BREAST-Q)分析患者对乳头美观度的评价.结果 共对39例女性患者实施该手术.年龄27~57(39.0±7.6)岁.术后乳腺癌病理分期:0期2例(5.1%),Ⅰ期1例(2.6%),Ⅱ A期15例(38.5%),ⅡB期21例(53.8%).肿瘤类型:单纯原位癌5例(12.8%),浸润癌14例(35.9%),其中浸润癌同时伴有原位癌20例(51.3%).术后3例(7.7%)患者出现乳头轻度缺血所致去色素化;无乳头坏死丢失;术后1例(2.6%)患者出现乳头重建失败(无乳柱,术后外敷料压迫所致乳柱消失);全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并发症、皮下气肿、乳房内血肿,有2例(5.1%)因假体腔感染,经清创、换药、重新引流等导致假体外露而行假体取出及乳头乳晕多余皮肤切除术.中位随访时间15.0(2~66)个月.截至2024年4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BREAST-Q评分显示,患者对乳头的满意度达97.4%.结论 伴有乳头溢液或中央区病变但影像学评估肿瘤未累及乳头乳晕皮肤的乳腺癌患者,采取保留乳头乳晕皮肤的乳头内病变乳管剜出的乳腺癌皮下腺体切除假体乳房重建手术,在不增加近期肿瘤复发转移风险的前提下,提高了术后乳房局部尤其是乳头乳晕复合体的美容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乳头溢液乳头内病变乳管剜出术保留乳头乳晕皮肤的乳腺皮下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