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田子朴

双月刊

1007-4848

zgxxzz@vip.163.com

028-85422502,85422503

610041

成都市国学巷37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的全国性胸部及心脏血管外科高级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该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诊治经验、手术改进技术,以及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评论。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Abstract Journals》、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国胸外科协会磨玻璃结节管理专家共识2023》解读

    江晨宇陈海泉邓朝强
    1249-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像学表现为亚实性结节的肺癌是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及良好预后的亚型.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近日颁布了《美国胸外科协会磨玻璃结节管理专家共识2023》.我们基于最新文献和当前临床经验提出了亚实性结节管理的最新策略,重点关注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类的相关性、亚实性结节的个体化随访和外科处理策略,以及针对多发亚实性肺结节的多模式治疗.

    磨玻璃结节专家共识多学科解读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4年第9期封面赏析

    雷芳刘雪梅
    1252页

    2024年第2版《NCCN肿瘤临床实践指南——肺癌筛查》更新解读

    董懂张亚杰李鹤成
    1253-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每年更新《NCCN肿瘤临床实践指南——肺癌筛查》,2024年第2版已于2023年10月发布.2024版指南在2023版的基础上对肺癌筛查的肺癌风险因素及评估、初次及后续筛查发现肺结节评估及随访策略、低剂量CT筛查策略和成像方式等方面均进行了部分更新.本文将围绕上述几个更新点进行解读,结合国内相关指南及共识,为我国肺癌筛查提供参考.

    肺癌筛查指南解读

    CT引导下Hook-wire精准定位孤立磨玻璃结节的危险因素及其Nomogram预测模型构建

    王江南严卫亚蔡健丁学兵...
    1258-1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影响CT引导下Hook-wire精准定位的风险因素,确定最佳定位管理策略,并制定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18年7月-2022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行CT引导下Hook-wire穿刺定位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CT引导下Hook-wire精准定位的风险因素,根据风险因素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并进行拟合优度检验和临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 共纳入199例CT引导下Hook-wire穿刺定位患者,其中男72例、女127例,年龄25~83岁.训练集139例,验证集60例.训练集中精确定位患者70例(50.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高[OR=3.46,95%CI(1.44,8.35),P=0.006]、定位针垂直于水平面[OR=3.40,95%CI(1.37,8.43),P=0.008]、定位针垂直于皮肤表面切线[OR=6.01,95%CI(2.38,15.20),P<0.001]、CT 扫描次数[OR=3.03,95%CI(1.25,7.33),P=0.014]、遮挡[OR=10.56,95%CI(1.98,56.48),P=0.006]是影响 CT 引导下Hook-wire精准定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CT引导下Hook-wire精准定位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43[95%CI(0.776,0.910)],校正曲线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利用验证集数据进行内部验证,AUC=0.854[95%CI(0.759,0.950)].决策曲线显示训练集阈值概率为8%~85%,验证集阈值概率为18%~99%时,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 身高、定位针垂直于水平面、定位针垂直于皮肤表面切线、CT扫描次数、遮挡是影响CT引导下Hook-wire精准定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Nomogram模型可准确评估和量化CT引导下Hook-wire精准定位的风险.

    肺结节CT引导精准定位预测模型列线图

    计算机辅助设计修饰3D打印模型用于早期肺癌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张欣宇李林倩李浩然郭强...
    1266-1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三维可视化(three-dimensional visual,3DV)模型、三维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3DP)模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修饰的3DP模型在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亚肺叶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2022年8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行VATS亚肺叶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使用的辅助工具,将患者分为3DV组、3DP组和CAD-3DP组.比较3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术者及家属的主观评价.结果 共纳入22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17例,年龄32~77(56.95±12.50)岁.3DV组9例,3DP组6例,CAD-3DP组7例.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名术者的7项主观评价中,CAD-3DP组在术前规划效率(P=0.025)、直观性(P=0.045)和医患沟通难易度(P=0.034)方面优于3DV组;在整体满意度(P=0.023)、术前规划难易度(P=0.046)和效率(P=0.014)方面优于3DP组.而患者及家属的7项主观评价中CAD-3DP组在帮助了解肿瘤周围脉管(P=0.016)、手术步骤(P=0.020)、方案选择(P=0.029)和整体满意度(P=0.048)方面优于3DP组;在帮助了解肿瘤大小(P=0.038)方面优于3DV组.结论 CAD修饰的3DP模型在VATS亚肺叶切除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及医患沟通中有一定优势.

    计算机辅助设计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3D打印亚肺叶切除

    预防性使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减少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涂秀华雷妹陈彦清林嵘嘉...
    1274-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性使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对减少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PPC)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3月于福建省立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老年(>60岁)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使用HFNC将患者分为常规氧疗(conventional oxygen therapy,CO)组和HFNC组,按1:1倾向性评分将两组进行匹配.比较两组PPC发生率,术后第1 d、3d、5d白细胞、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共纳入343例患者,其中男165例、女178例,平均年龄(67.25±4.79)岁.53例(15.45%)术后使用HFNC.匹配前,两组性别、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比例、病理类型和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各有42例患者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匹配后结果显示,HFNC组PPC发生率明显低于CO组[10/42(23.81%)vs.19/42(45.23%),P=0.039];HFNC组术后第3 d白细胞及降钙素原和术后第5 d白细胞水平明显低于CO组[(8.92±2.91)×109/L vs.(10.62±2.67)×109/L;0.26(0.25,0.44)μg/L vs.0.31(0.25,0.86)μg/L;(7.68±1.58)×109/L vs.(8.86±1.76)×109/L;P均<0.05].其余炎症指标水平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使用HFNC可降低老年NSCLC患者PPC发生率和术后炎症指标水平,但无法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肺部并发症老年患者

    单孔胸腔镜后入路右肺中叶切除术52例前瞻性队列研究

    颜秀岌张含露陈龙奇顾一敏...
    1281-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改进的单孔胸腔镜右肺中叶切除术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过改进设计,单孔胸腔镜后入路右肺中叶切除术的切口位于肩胛下角下方第6/7肋间隙,术者站于患者背侧.其手术流程遵循"单向式"胸腔镜肺叶手术推进流程,由近至远、由表及里.依次离断下斜裂、右肺中叶静脉、右肺中叶支气管、右肺中叶动脉分支和水平裂,对于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为肺癌的患者,继续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清扫.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围术期指标,评估该术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结果 共纳入2021年1月-2023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连续接受该手术方式的52例患者,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48.0±10.5)岁.无中转开胸、中转多孔胸腔镜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平均手术时间(68.1±16.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6.5±4.9)mL,术后中位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2(2~22)d,术后中位住院时间3(3~24)d.术后第1、2、3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1.5±0.8、1.7±0.4、0.8±0.7.所有患者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术后肺部漏气(>5 d),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 单孔胸腔镜后入路右肺中叶切除术安全易行,为单孔胸腔镜右肺中叶切除提供了更佳的视野和操作角度,降低了手术难度.

    单孔胸腔镜手术右肺中叶切除术手术技术改进

    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决策参与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马凤艳任娜田梦白刘燕...
    1288-1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肺癌患者手术治疗决策参与的现状,探索其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决策期待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022年2-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有效率95.6%.在治疗决策过程中患者期望参与方式为被动型145例(42.2%),而实际参与方式更倾向于主动型154例(44.8%),患者期望和实际参与方式符合率为61.9%(Kappa=0.437,P<0.001).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教育程度是肺癌患者实际参与手术治疗决策的影响因素(P=0.029).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实际参与手术治疗决策与领悟社会支持(r=0.159,P<0.01),及其各维度包括家庭支持(r=0.152,P<0.01)、朋友支持(r=0.133,P<0.05)、其他社会支持(r=0.142,P<0.01)均呈正相关.结论 患者期待决策参与方式与实际决策参与方式一致性一般,实际决策参与方式受文化教育程度影响,且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决策的参与方式,根据不同教育程度制定决策辅助工具,并从提高社会支持角度出发,制定个体化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护理满意度.

    肺癌手术决策参与领悟社会支持

    新生儿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鲁超曹忠明钟锋王晟...
    1294-1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单中心新生儿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相关的临床经验,分析新生儿心脏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探讨新生儿心脏术后合并AKI是否与围术期短期结局独立相关.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2021年9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开胸心脏手术的新生儿.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将患儿分为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及术后AKI与术后早期结局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609例患儿,其中男395例、女214例,手术年龄1.0~28.0 d,手术体重1.9~4.8 kg.术后139例患儿发生AKI.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尿量较少[OR=0.96,95%CI(0.94,0.99),P=0.005]、术中红细胞输注量较多[OR=1.49,95%CI(1.16,1.91),P=0.002]、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较长[OR=1.02,95%CI(1.00,1.04),P=0.020]、转入 ICU 时正性肌力药物评分较高[OR=1.03,95%CI(1.01,1.04),P<0.001]及血清乳酸升高>5 mmol/L[OR=2.90,95%CI(1.76,4.76),P<0.001]是心脏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AKI是院内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61,95%CI(3.00,37.48),P<0.001].结论 新生儿心脏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中尿量较少、术中红细胞输注量较多、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较长、转入ICU时正性肌力药物评分较高、转入ICU时血清乳酸升高,而新生儿心脏术后AKI又是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肾损伤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危险因素

    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一期根治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宋海龙张会军
    1300-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行一期根治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7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一期根治术的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一期根治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男70例,女82例.术后22例患儿死亡,平均年龄(30.73±9.21)d,存活患儿平均年龄(37.62±11.06)d.低龄[OR=0.551,95%CI(0.320,0.984),P=0.004]、低体重[OR=0.632,95%CI(0.313,0.966),P=0.003]、室间隔缺损直径/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大[OR=2.547,95%CI(1.095,7.517),P=0.044]、体外循环时间长[OR=1.374,95%CI(1.000,3.227),P=0.038]、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OR=3.959,95%CI(1.123,9.268),P=0.015]为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主动脉弓中断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低龄、低体重、室间隔缺损直径/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大、体外循环时间长、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为一期根治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主动脉弓中断室间隔缺损左室流出道梗阻体外循环体外膜肺氧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