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科大学

彭司勋

双月刊

1000-5048

cpuxuebao@sohu.com;

025-83271566/83271562

210009

南京市童家巷24号28信箱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药学类综合刊物,1956年创刊,双月刊,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中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生物技术、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学科的原始研究论著。本刊分别被国内权威检索机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列为药学类核心期刊。同时进入“CA千种表”、“国际药学文摘”、Elsevier数据库等国外权威检索数据库。屡获国家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教育部等各种奖项。据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2003-2004)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年的影响因子为0.844,2004年的影响因子为0.810,分别位居高校学报(医药卫生)第1位和第2位。在药学学术期刊中也是名列前茅(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8位),在药学期刊界享有较高声誉。本刊突出创新成果、前导预测、科研跟踪、权威评述,具有“药学前沿”、“获奖成果”,“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交流”,“综述”等品牌栏目,因此具有前瞻性、权威性、创新性、实用性、发行数量大、出版周期短的特点。本刊坚持以高学术品味示人,为医药科技人员报道新成果、提供新思路、应用新方法、开拓新视野架起了科技交流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对阿司匹林的药动学和抗凝作用的影响研究

    沈丹丹杨忠慧黄吉偶鹰飞...
    795-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药动学角度出发结合抗凝等药效学指标,探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safflower yellow injection,SYI)对阿司匹林作用的影响.采用定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法检测血浆样品中水杨酸,评价阿司匹林与SYI联合使用后对阿司匹林的水解产物水杨酸的药动学影响;采用试剂盒检测血浆血栓烷B2(thromboxane 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评价2种药物长期联合使用后抗凝效果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显示,与阿司匹林组比较,联合使用红花黄色素组的大鼠血浆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联合使用组的血浆TXB2与阿司匹林组相比显著下降(P<0.01).但6-keto-PGF1α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清BUN、Scr、AST和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SYI与阿司匹林联用不会引起水杨酸血药浓度明显改变,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没有影响.

    阿司匹林红花黄色素药物相互作用水杨酸

    IL-27抑制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的作用研究

    武陵溪杜怡萱高向东
    801-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分析GEO数据库,发现IL-27在AD患者大脑皮质和海马中表达均下降.本研究建立了 Aβ1-42损伤BV-2细胞的AD细胞模型、脂多糖(LPS)损伤BV-2细胞的炎症细胞模型和炎症动物模型,给予IL-27以评估其对调节小胶质细胞表型和神经炎症的作用.在动物模型中,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海马中Iba1+小胶质细胞数量,通过qPCR、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表达水平;在细胞模型中,通过qPCR检测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探究IL-27的作用机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给予IL-27和Aβ1-42后小胶质细胞中NF-κB、p-NF-κB、IκBα和p-IκBα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IL-27缓解了 LPS诱导的脑内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降低TNF-α、IL-1β和IL-6等促炎因子表达水平;将LPS或Aβ1-42诱导的小胶质细胞从神经毒性的M1型转化为神经保护的M2型,改善了 Aβ1-42诱导的细胞内NF-κB和IκBα的异常磷酸化水平.本研究提示IL-27可调控Aβ1-42或LPS诱导下的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进而缓解神经炎症.

    阿尔茨海默病小胶质细胞脂多糖IL-27极化

    铜绿假单胞菌PmrB△Leu172缺失突变对多黏菌素B耐药的影响

    邓珍黄维王晓琴
    809-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mrB△Leu172突变对多黏菌素B耐药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铜绿假单胞菌PmrB△Leu172突变株,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黏菌素B对野生株和突变株的最低抑菌浓度,利用转录组测序明确PmrB△Leu172缺失突变对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PCR验证PmrB△Leu172缺失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中受PmrB调控的基因表达水平影响.PmrB△Leu172缺失突变株较野生株最低抑菌浓度与最低杀菌浓度分别提高了 4和2倍,突变株表现出对多黏菌素B更强的耐受性;突变株中受PmrB调控的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铜绿假单胞菌PmrB△Leu172缺失突变可引起PmrA-PmrB双组分系统的调控能力提升,从而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黏菌素B产生抗性.

    铜绿假单胞菌pmrB耐药性多黏菌素B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最新进展

    穆峣赵慧敏刘昊晨柳晓泉...
    816-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涉及到多种病理过程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记忆缺失和认知功能障碍.AD的病理过程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存在多种假说如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和神经元突触丢失等,研究人员以此为基础开展药物研发.2021年之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物均以调节神经递质为靶点,然而疗效非常有限.近几年来,两款抗Aβ单抗药物的获批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临床获益,但仍没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AD药物研发仍亟待探索新的机制和靶点.目前针对AD的新机制和新靶标药物研发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向:抗Aβ药物、抗Tau蛋白药物、抗神经炎症免疫药物、改善线粒体功能药物、促进神经发生药物以及突触保护类药物.本文对这几个方向近10年来进入临床试验的AD新药进行概述,详细介绍了部分代表药物,并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内容给出总结与展望.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临床试验抗Aβ药物抗Tau蛋白药物抗神经炎症免疫药物

    药学院王磊/尤启冬团队在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靶向分子伴侣系统的小分子药物研究

    药学院
    825页

    雷公藤红素抗肿瘤类衍生物研究进展

    张雪玲李娜陈莉
    826-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雷公藤红素是从中药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根皮中分离得到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可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但也存在毒性大、水溶性差、靶向性欠佳等缺陷.因此,对其进行结构修饰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已报道的雷公藤红素结构修饰主要集中在C-20-COOH及AB环的C-2、C-3、C-6位或多位点同时优化.本文主要依据不同的修饰位点、修饰目的(提高Hsp90-Cdc37 PPI抑制作用等)和修饰手段(基于骈和原理和特定靶点等),综述近年来雷公藤红素抗肿瘤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此外,还简要讨论了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以期能够为发现新的高效、低毒、选择性强的CEL衍生物提供理论指导.

    雷公藤红素抗肿瘤结构修饰构效关系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王乐乐强伟杰王建军葛卫红...
    837-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银杏是银杏科银杏属植物,其根、叶、果实均可入药,具有活血养心、敛肺涩肠的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改善血液循环.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是基于银杏叶的主要提取物银杏内酯类成分研发的中药五类新药.研究发现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记忆、心肌细胞保护及炎症损伤保护等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脑梗死合并症等,其作用机制和靶点也有深入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临床药物选择和深入研发提供参考依据.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神经保护心肌保护

    产学研合作视角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共同申请专利分析

    李和鹏王崴孙劲楠丁佐奇...
    845-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近1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把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现状,探寻现存的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向政府及相关机构提出建议,推进产学研专利合作的发展.研究使用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获取所需专利数据,构建产学、产研和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数据集.从合作类型、地理分布、申请主体情况、法律状态、技术分类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江苏省专利数据,绘制了合作网络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正处于稳定发展期,但产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发展相对较缓慢;共同申请专利的类型主要为产学共同申请专利;专利数量的地理分布不平衡,表现出"东多西少"的情况;A61P35/00(抗肿瘤药物)是开展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合作最多的技术领域,且合作涵盖对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等多维度的技术功效;部分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未能实现技术向产品的转进,共同申请专利带来的实际效益不足;合作网络中大量的合作为偶发性合作和单一合作,小微企业和普通院校等边缘节点尚未深入参与产学研合作等.政府及相关机构可以通过树立激励政策、畅通专利信息渠道、牵头带动跨区域合作等方式,对产学研共同申请专利加以引导.

    生物医药专利分析产学研合作社会网络分析共同申请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