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李国平

月刊

1000-6710

ydyx@chinajournal.net.cn

010-67192754;67116611-405

100061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4号西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介绍我国运动医学研究成果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本刊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体育、科技方针政策以及“双百”方针,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运动医学科研与临床工作的重要进展,促进国内外运动医学学术交流,为增强我国国民体质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膝关节解剖因素与前交叉韧带磁共振成像信号强度相关性分析

    孙婧怡钱驿赵盈绮高奉...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人群膝关节解剖因素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信号强度的关系.方法:2023年1~5月招募健康受试者100例,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36.87±7.21(20~50)岁.通过MRI测量胫骨平台骨性后倾角、胫骨平台软组织后倾角、半月板-胫骨平台角(meniscus-bone angle,MBA)、髁间窝宽度指数(notch width index,NWI)、髁间嵴高度及ACL信号强度.首先分析性别、年龄、胫骨平台骨性后倾角、胫骨平台软组织后倾角、MBA、NWI、髁间嵴高度与ACL信号强度是否具有相关性,然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对健康人群ACL信号强度的影响.结果:性别、外侧MBA与ACL的信号与噪音比值(the signal to noise quotient,SNQ)均呈现显著相关性(r=-0.283,P=0.004;r=-0.213,P=0.033),而年龄、内侧胫骨平台骨性后倾角、内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后倾角、外侧胫骨平台骨性后倾角、外侧胫骨平台软组织后倾角、内侧MBA、NWI、内侧髁间嵴高度、外侧髁间嵴高度与ACL的SNQ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t=-2.907,P=0.005)和外侧MBA(t=-2.126,P=0.036)均为健康人群ACL在MRI上信号强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在健康人群中,外侧MBA、性别与ACL的SNQ均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外侧MBA越大,ACL信号强度越低,女性ACL信号强度较男性更低.

    解剖因素前交叉韧带MRI信号强度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源刊核心库

    93页

    全膝关节置换假体的生物力学分析

    苏德君曹雪坤马洪浩张吉超...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究全膝关节置换(TKA)后膝关节假体在不同角度屈膝过程中的应力变化.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截骨,并装配后稳定型(PS)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CS)两种膝关节假体.根据步态过程中屈膝角度和轴向载荷间的变化,选择0°、10°、20°和30°四个角度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股骨假体、胫骨假体和衬垫上的Mises应力分布和接触面积,探究术后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行为变化.结果:在同一角度下PS型衬垫的应力峰值大于CS型衬垫,屈膝20°和30°时衬垫上出现Mises应力峰值最大值.PS型衬垫内侧的应力峰值大于外侧,而CS型则相反.衬垫的接触面积在多数情况下,外侧大于内侧.PS型衬垫内、外侧的接触面积相对平衡,但CS型衬垫则相差较多,且在屈膝10°时内侧的接触面积最小,这可能会引起衬垫磨损.金属假体的应力峰值位置多出现在与骨组织的连接部位.结论: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加,衬垫内、外侧的Mises应力峰值表现出相应增大的趋势,应尽量减少大角度的屈膝行为,并配合适量的康复运动.同时,注意日常行走的步伐,避免内、外翻带来的假体单侧应力过大.

    膝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生物力学有限元法

    发作间歇期痛风患者步态特征研究

    李慧丹李阔弟李晓丁魏星...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发作间歇期痛风患者的步态特征,为痛风的临床康复治疗尤其是运动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共纳入24例痛风患者(痛风组)和24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并对痛风患者进行曼彻斯特足痛和残疾指数(Manchester foot pain and disability index,MFPDI)评分.利用步态录像解析法采集所有受试者的运动学参数,Novel Pedar足底压力测试系统采集受试者的足底压力参数;比较两组受试者运动学和足底压力参数的差异.结果:①痛风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膝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及屈伸幅度均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双支撑时间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②痛风组大拇趾区峰值压力和压力-时间积分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足中部峰值压力和第一跖骨区压力-时间积分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③痛风患者大拇趾区峰值压力与步态运动学参数相关性分析发现:大拇趾区峰值压力与步长、步幅、步频、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呈正相关(P<0.05),与双支撑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痛风间歇期患者步态存在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步长和步幅减小,步速和步频减慢,双支撑时间延长;膝、踝关节活动幅度减小;步行中前足内侧负荷降低而足中部负荷增大,这表明了一种疼痛避免策略,这些变化有可能导致痛风患者步行模式的改变和足部功能受损.

    痛风步态时空特征足底压力

    本刊对论文中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
    110页

    超重人群与正常人群落地纵跳过程中下肢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徐玉鹏姚军威马勇郑伟涛...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超重人群与正常人群落地纵跳过程中下肢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采用Vic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和Kistler三维测力台共同采集12名正常体重和12名超重男性大学生在落地纵跳过程中的下肢生物力学相关数据,并通过Visual 3D软件计算出下肢运动学、动力学数据.比较两组人群关节活动度、力矩及刚度的差异,通过线性回归统计分析超重人群关节刚度对下肢刚度的贡献程度.结果:运动学方面,超重组踝、膝、髋三关节离心末期关节角度均小于正常组(P<0.05),下肢三关节关节活动度均小于正常组(P<0.05).动力学方面,超重组髋、膝关节最大蹬伸力矩及功率出现时间均较正常组延迟(P<0.05),超重组膝关节最大蹬伸力矩大于正常组(P<0.05),膝关节、踝关节最大蹬伸功率小于正常组(P<0.05).刚度方面,超重组下肢刚度大于正常组(P<0.05),膝关节刚度、踝关节刚度大于正常组(P<0.05),超重组膝关节刚度对整体下肢刚度有显著贡献(P<0.05).结论:在落地纵跳过程中,与正常人群相比,超重人群关节活动度不足,膝关节力矩过大,从而导致了下肢刚度过大.超重人群较正常人群有较高的损伤风险.超重人群在训练中要注重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同时注意膝关节防护,避免膝关节产生运动损伤.

    超重人群落地纵跳生物力学刚度损伤预防

    本刊对期刊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
    117页

    太极康复六式训练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

    杨尚林林巧婷钟叶蓓李洪亮...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太极康复六式训练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心脾两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CFS心脾两虚证患者分为治疗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归脾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太极康复六式训练.比较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随访4周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及疲劳量表-14(FS-14)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 8 周检测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间点的中医症状积分及FS-14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和FS-14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和FS-14评分随时间而改变.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4周、治疗8周以及随访4周的中医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8周以及随访4周的FS-1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治疗组血清SOD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27/29),高于对照组的72.41%(2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康复六式训练有助于改善CFS心脾两虚证患者躯体疲劳及精神疲劳症状,提高抗氧化能力,进而辅助提高临床疗效.

    慢性疲劳综合征功法/太极康复六式训练临床疗效氧化应激

    董氏倒马针法改善青年跑步爱好者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康复结局:一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林彦琛李晶晶贺思健英草...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董氏倒马针法对青年跑步爱好者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MTSS)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连续纳入2021年1~12月在某三级医院门诊就诊的MTSS青年跑步爱好者,剔除不符合入组条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休息、口服止痛药、物理治疗等常规方法,针刺组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用董氏倒马针法,以倒马针直刺阳陵泉、阳交和绝骨三穴,每间隔10分钟运针1次,共计40分钟,每周5次,共4周,或总共20次.对照组按相同方法运用Park装置进行假针刺治疗.治疗2周、4周时观察患者康复效果,主要结局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次要结局指标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病情分级,其他结局指标为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F-12(包括躯体生活质量SF-12-PCS和心理生活质量SF-12-MCS),以及无痛跑步里程数.记录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共招募青年MTSS跑步爱好者106例,剔除不符合入组条件者后,随机分入针刺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最终各有40例患者完成试验,干预保留率为91%,基线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2周和4周,针刺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低于对照组(P<0.05);SF-12-PCS和SF-12-MCS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无痛跑步里程高于治疗前(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MRI病情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董氏倒马针法可较好改善青年跑步爱好者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的康复结局.

    胫骨内侧压力综合征董氏奇穴跑步爱好者康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重要声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编辑部
    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