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李国平

月刊

1000-6710

ydyx@chinajournal.net.cn

010-67192754;67116611-405

100061

北京东城区体育馆路4号西门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介绍我国运动医学研究成果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本刊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体育、科技方针政策以及“双百”方针,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运动医学科研与临床工作的重要进展,促进国内外运动医学学术交流,为增强我国国民体质和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术中透视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的效果分析

    董岩崔鹏高奉周敬滨...
    507-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进行解剖重建手术中,采用透视方法定位骨道位置前、后股骨骨道的分布情况.方法: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集在我科进行关节镜下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的患者46例,其中男34例,女12例,左膝27例,右膝19例,平均年龄31.8±4.9岁.股骨骨道初次定位时依据术者经验进行定位,然后根据透视结果调整股骨侧骨道的定位位置.在股骨侧位视图上绘制矩形框,根据骨道中心点在此矩形框的深-浅方向及高-低方向上所占比例而定位骨道位置,比较初次定位及透视定位后,股骨骨道位置在各方向的分布情况及骨道位置良好程度.结果:透视定位前、后骨道位置在x轴情况:偏后7例调整为4例(9%),正常29例调整为36例(78%),偏前10例调整为6例(13%);y轴情况:偏高30例调整为19例(41%),正常14例调整为27例(59%),偏低2例调整为0例(0%).初次定位时股骨骨道位置良好11例(24%),透视定位调整后骨道位置良好25例(54%).结论:ACL单束解剖重建手术中,采用术中透视进行股骨骨道定位,有助于改善股骨侧骨道位置分散情况.

    ACL断裂解剖重建透视骨道位置

    关节镜下桡尺远侧韧带重建治疗慢性PalmerⅠD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疗效观察

    杨顺程亚博向往张静...
    512-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下异体肌腱重建桡尺远侧韧带治疗慢性 PalmerⅠD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伴桡尺远侧关节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5例慢性PalmerⅠD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均给予腕关节镜辅助下异体肌腱重建桡尺远侧韧带治疗,术后随访并评价腕关节的活动度、腕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握力、腕关节功能评分(改良Mayo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15±2.20个月.术后15例患者腕关节疼痛VAS评分为2.56±0.69分,与术前的6.78±1.2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显著缓解.术后患侧手和健侧手的握力比率为(76.18±9.72)%,与术前的(50.18±6.7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握力显著增大.术后腕关节旋转活动度为(151.09±12.38)°,较术前的(142.87±10.19)°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Mayo评分,优8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3%.结论:腕关节镜辅助下异体肌腱重建桡尺远侧韧带治疗慢性 PalmerⅠD型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伴桡尺远侧关节不稳疗效确切,可促进疼痛、握力、旋转活动度的改善.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腕关节镜韧带重建

    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中老年肥胖女性心血管危险生物标记物的影响

    孙托托方虹封文平刘琼...
    518-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对中老年肥胖女性体成分及心血管危险生物标记物相关指标的影响效果,为HIIT和MICT降低心血管风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中老年肥胖女性选取适合高效的运动方式提供参考.方法:34名符合研究标准的中老年肥胖女性随机分为HIIT组(n=13)、MICT组(n=12)和对照组(CON组,n=9).受试者均在干预前进行实验室VO2max测试,以此确定相应运动负荷,HIIT组以80%~85%VO2max强度运动2 min、30%VO2max强度运动1 min为1组,重复10组.MICT组以65%VO2max强度持续运动30 min.两运动组均采用功率自行车完成为期8周、3次/周的运动干预,CON组保持原有生活方式不变.在干预前后分别测试受试者体重、体脂量、肌肉量、体脂率及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8周后HIIT组体脂量、体脂率显著降低(P<0.05),肌肉量显著增加(P<0.05),MICT组体脂量、体脂率、肌肉量无显著变化(P>0.05);HIIT组hs-CRP、ET-1显著降低(P<0.01),Lp(a)、Hcy无显著性变化(P>0.05),MICT组hs-CRP、ET-1、Lp(a)、Hcy无显著变化(P>0.05),CON组Hcy、Lp(a)显著升高(P<0.01).干预前后变化值的组间比较显示,HIIT组hs-CRP(P<0.05)、Lp(a)(P<0.05)、Hcy(P<0.01)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CON组,MICT组Hcy降低幅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组间比较两运动组干预效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IIT在改善中老年肥胖女性体成分,降低血清hs-CRP、ET-1方面优于MICT,对改善慢性炎症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有积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老年肥胖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危险.

    高强度间歇运动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肥胖心血管危险生物标记物

    肥胖青少年间歇训练中的情感反应:一项随机对照研究

    曹甍于丰源邹昱唐玉成...
    527-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肥胖青少年在高强度和中等强度两种强度间歇运动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及动态变化特征.方法:2023年2月~7月,共招募42名肥胖青少年[年龄12.3±0.5岁,体重指数(BMI)24.0±1.1 kg/m2])随机分配到高强度间歇训练组、中等强度间歇训练组和无训练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分别测量受试者的体重、BMI、身体成分(体脂率、内脏脂肪)、心肺适能(VO2max)和运动中的情感反应(情感效价、感知唤醒度、主观疲劳度)和运动后愉悦感,并比较不同指标的变化和组间差异.结果:与干预前相比,12周干预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受试者的BMI、体脂率和内脏脂肪显著降低(P<0.05),VO2max显著提高(P<0.05);组间比较的结果显示,12周干预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受试者的VO2max水平显著高于中等强度间歇训练组(P<0.05).此外,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和中等强度间歇训练组受试者均具有正向情感效价和运动愉悦感;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中等强度间歇训练组比高强度间歇训练组情感反应更积极,但高强度间歇训练组负荷期的唤醒度(P<0.01)和整个干预期间的运动愉悦度得分(P<0.05)均显著高于中等强度间歇训练组.结论:间歇训练是改善肥胖青少年身体成分和心肺适能的有效手段,较高的运动强度和唤醒度可能是影响改善作用大小的关键因素;间歇训练产生的积极情感反应和运动愉悦感能够使肥胖青少年保持较高的锻炼依从性,进而发挥长效促进作用.

    青少年肥胖间歇训练情感反应运动愉悦感

    不同方式急性运动对超重个体抑制功能的影响——基于行为和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

    孙波任杰
    537-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HIIE)和急性持续中等强度有氧运动(continuous 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CMIAE)对超重个体冲突抑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被试内设计,以超重个体(n=28)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测量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记录超重个体完成认知任务(Flanker任务)时的大脑活动变化,比较急性HIIE和CMIAE对超重个体冲突抑制功能行为表现和大脑活动特征的影响.结果:1)与安静对照条件和急性HIIE相比,急性CMIAE条件下Flanker任务P3振幅显著提高(P<0.01),反应时与安静对照条件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与安静对照条件和急性CMIAE相比,急性HIIE条件下Flanker任务反应时缩短(P<0.05),P3振幅与安静对照条件和急性CMIAE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Flanker任务正确率运动条件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1)急性HIIE和急性CMIAE运动对超重个体冲突抑制具有促进作用,但行为和神经电生理表现有所不同,急性CMIAE可增强超重个体大脑唤醒水平,而急性HIIE可能通过加速认知刷新速率提升冲突抑制表现,推测两种运动对超重个体冲突抑制的调控可能存在不同机制;2)由于本研究中HIIE方案时长更短,因此推测急性HIIE对于超重个体冲突抑制的促进可能是一种更为省时有效的运动方式.

    急性运动超重冲突抑制功能ERP

    不同模式低氧训练影响小鼠骨骼肌线粒体自噬与血管生长研究

    赵永才高炳宏
    546-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运动训练、低氧暴露和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小鼠骨骼肌线粒体自噬及血管生长信号的影响.方法:4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5组:对照组(C组)、低氧暴露组(H组)、运动训练组(E组)、高住低练组(LHTL组)及低住高练组(LLTH组),8只/组.H组每天进行8小时低氧暴露(14.8%~12.5%氧浓度);E组每天常氧下进行一次跑台训练;LHTL组结合H组和E组的干预;LLTH组每天进行一次低氧运动;干预6周,5天/周.干预结束后取骨骼肌,冷冻或组织学固定,Western blot测定腓肠肌蛋白,免疫组化评估股四头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腓肠肌线粒体形态.结果:(1)自噬信号方面,相比C组,LHTL组自噬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Ⅰ比值(LC3Ⅱ/LC3Ⅰ)显著提高(P<0.01),E组和LHTL组Unc51样自噬激活激酶1磷酸化水平(p-Ulk1)提高(P<0.05).(2)线粒体自噬信号方面,相比C组,LHTL、LLTH组帕金蛋白(Parkin)和H、LHTL、LLTH组PTEN诱导激酶1(Pink1)蛋白表达均显著提高(P<0.05);E、LHTL及LLTH组BCL2/腺病毒E1B19kda相互作用蛋白3样(Nix)表达显著提高(P<0.05).其中LHTL组LC3Ⅱ/LC3Ⅰ和Pink1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E组(P<0.05).(3)血管信号方面,相比C组,H、E、LHTL、LLTH组骨骼肌VEGF和LHTL、LLTH组CD31表达均显著提高(P<0.05).电镜观察发现E、LHTL组骨骼肌线粒体体积变大,各组肌原纤维形态正常.结论:低氧训练,尤其高住低练模式明显增强小鼠骨骼肌线粒体自噬信号,并提高血管生长水平,在提升骨骼肌线粒体自噬方面,低氧训练有好于运动训练或低氧暴露的趋势.

    运动骨骼肌线粒体自噬血管生成低氧训练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在肌电信号中的应用进展

    雷钧天白震民张瀚月董晓升...
    554-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肌肉系统是一个实时变化的复杂系统,不仅受运动类型和收缩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还受中枢神经控制、外周体液调节等系统内各部分错综复杂的交互影响.应用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phic signal,EMG)的传统线性分析方法监测神经肌肉系统活动会忽略神经肌肉系统在实际收缩过程中的复杂变化,存在众多局限.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可综合考虑系统的实时变化性和复杂性,量化系统的动力学过程.本研究梳理了非线性动力学方法的发展历程,探讨神经肌肉系统EMG的非线性特征,并总结了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在EMG中的应用及未来研究展望.结果显示:1)神经肌肉系统属于复杂系统,EMG具有混沌和分形的特征;2)在诸多实际条件下,EMG非线性分析方法的信效度高于传统线性分析方法,可提取到传统线性分析方法无法监测到的EMG特征;3)非线性分析方法在运动领域还有很大应用潜力,未来研究可集中于EMG信号与其他生物信号非线性特征的联合分析,这有助于建立综合全面的神经肌肉系统动力学理论模型,对于进一步揭示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系统的深层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非线性动力学肌电运动分形

    不同类型细胞调控骨骼肌修复再生研究进展

    董云峰王海邱俊强
    563-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骼肌的修复再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多种细胞类型:骨骼肌干细胞(即肌卫星细胞)、成纤维脂肪祖细胞、炎性细胞(如巨噬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血管细胞(如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细胞中,除了肌卫星细胞直接参与骨骼肌损伤修复外,其他非卫星细胞也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同时这些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也决定了肌肉损伤恢复的有效性和时间进程.本文就骨骼肌内不同类型细胞在肌肉修复再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和讨论,旨在更深层次地了解肌肉再生机制,为骨骼肌再生医学及肌肉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肌卫星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骨骼肌再生

    运动干预对学龄儿童青少年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作用研究进展

    何畅爽黄欢郭绍瑜金志娟...
    572-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学龄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运动干预因其无副作用和操作简便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改善学龄儿童青少年ADHD各类损害.通过系统梳理ADHD不同层次损害间的关系并综述运动干预的作用发现,ADHD由外至内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核心症状、执行功能障碍和脑功能障碍,且急性与长期运动对ADHD各损害均表现出积极的改善作用.因此,建议将运动干预作为学龄儿童青少年ADHD治疗的必要辅助手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龄儿童青少年运动干预

    站桩功的中医理论诠释

    陈秋言邹灿万李吴贤波...
    58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运动养生功法是我国伟大的文化瑰宝,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养生方法和手段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机体进行养护与保养.站桩功属中医运动养生功法之一,其运动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哲学思想与中医学理论.本文从中医整体观、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动静观以及脏腑理论等方面诠释站桩功蕴含的中医理论,以期为进一步推广与研究奠定基础.

    站桩功中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