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房
中国药房

张幸国

周刊

1001-0408

info@china-pharmacy.com

023-68586827;68585211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129号四环大厦8层

中国药房/Journal China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王不留行炮制前后的UPLC指纹图谱比较及刺桐碱和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含量测定Δ

    曹斯琼吴文平罗宇琴马瑞瑞...
    2365-2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王不留行炮制(清炒)前后的指纹图谱差异,并测定其炒制前后刺桐碱、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含量.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色谱柱为YMC Trait C18,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35 mL/min,检测波长为219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μL.以王不留行黄酮苷为参照,绘制王不留行生品及其炮制品(各17批,编号分别为S1~S17、CS18~CS34)的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及共有峰指认;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采用上述UPLC法测定王不留行生品及其炮制品中刺桐碱、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含量.结果:17批王不留行生品及其炮制品的UPLC指纹图谱中均有共有峰5个,相似度均大于0.99;共指认了刺桐碱和王不留行黄酮苷等2个共有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1~S17聚为一类,CS18~CS34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第1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76.418%,刺桐碱、王不留行黄酮苷在第1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特征值分别为0.976、0.966).刺桐碱、王不留行黄酮苷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6.437~321.832、7.729~386.437μg/mL(r均大于0.999);检测限、定量限分别为0.085、0.284 ng(生品)和0.739、2.465 ng(炮制品);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12 h)、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n=6或n=5);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42%(RSD=0.85%,n=6)、99.13%(RSD=1.74%,n=6).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0.11%~0.20%、0.42%~0.63%(生品)和0.08%~0.11%、0.34%~0.50%(炮制品).结论:成功建立了王不留行生品及其炮制品的UPLC指纹图谱.王不留行炒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虽一致性较好,但炒制后刺桐碱、王不留行黄酮苷的含量均有所降低.

    王不留行炮制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刺桐碱王不留行黄酮苷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芫参颗粒对正常小鼠抗氧化和抗缺氧作用的研究Δ

    谢红军旦增久美雪嘎土登益西...
    2371-2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芫参颗粒对正常小鼠的抗氧化和抗缺氧作用.方法:将80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芫参颗粒低、中、高剂量组(10、20、40 g/kg)和红景天口服液组(阳性对照,2 mL/kg),每组160只.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30 d;空白对照组小鼠同法灌胃等容生理盐水.分别在给药后第1、3、7、14、30天各时间点,各组均随机选取8只小鼠分别进行常压、减压耐缺氧实验,心肌、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测定,以及H2O2诱导的红细胞溶血情况考察.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芫参颗粒各剂量组小鼠的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和减压耐缺氧存活时间(自给药7d后)均显著延长(P<0.05);心肌、脑组织中MDA含量(分别自给药3或7 d后和自给药3、7或14 d后)均显著降低(P<0.05),SOD含量(分别自给药7、14或30 d后和自给药7 d后)均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溶血率(自给药3或7 d后)显著降低(P<0.05).芫参颗粒中、高剂量组上述指标在部分时间点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红景天口服液组(P<0.05).结论:芫参颗粒可有效延长正常小鼠的耐缺氧存活时间,对正常小鼠有抗氧化和抗缺氧的作用,且其中、高剂量的效果优于红景天口服液.

    芫参颗粒抗氧化抗缺氧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小鼠

    基于Met/PI3K/Akt信号通路研究五味子甲素对人鼻咽癌细胞HONE-1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Δ

    陈腾祥梁黎曾智锐雷珊...
    2376-2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五味子甲素对人鼻咽癌细胞HONE-1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以HONE-1细胞为研究模型,使用不同浓度[0(空白对照)、10、20、40μmol/L]的五味子甲素处理后,分别采用CCK-8试验、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变化;通过计算机分子对接分析五味子甲素与酪氨酸蛋白激酶(Met)蛋白的结合能力;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磷酸化酪氨酸蛋白激酶(p-Met)、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B淋巴细胞瘤2(Bcl-2)和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比较,10、20、40μmol/L五味子甲素处理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减弱(P<0.05);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五味子甲素能与Met蛋白的活性口袋稳定结合;Western blot-ting试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比较,10、20、40μmol/L五味子甲素处理后细胞中p-Met、p-PI3K、p-Akt、Bcl-2和N-cadher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五味子甲素可通过抑制Met/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来抑制HONE-1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五味子甲素增殖迁移侵袭酪氨酸蛋白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酸蛋白激酶B人鼻咽癌细胞HONE-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藤茶不同极性部位在小鼠体内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Δ

    刘雯刘云刘进宝郭海姣...
    2382-2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藤茶不同极性部位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与其体内抗炎作用的谱-效关系.方法:取藤茶药材,以70%乙醇回流提取,再分别以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或直接以水煎煮,浓缩后获得藤茶不同极性部位.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以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分别考察藤茶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采用HPLC法建立藤茶不同极性部位的指纹图谱,色谱柱为Poroshell 120 EC-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365 nm,进样量为5μL.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藤茶不同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共有峰与其抗炎药效之间的谱-效关系,计算关联系数、关联度并进行排序.结果:小鼠抗炎实验结果显示,藤茶70%乙醇提取总部位、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水提取部位的抗炎活性最明显(小鼠耳肿胀抑制率分别为54.07%、30.54%、30.45%).藤茶不同极性部位HPLC指纹图谱中共确定了5个共有峰.谱-效关系分析结果显示,5个共有峰的关联度均大于0.6;其中,抗炎效果较强的是3号峰和2号峰(二氢杨梅素),两者的关联度均大于0.8.结论:藤茶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抗炎作用是多组分协同作用的结果;3号峰未知成分和二氢杨梅素可能是藤茶抗炎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藤茶指纹图谱抗炎活性谱-效关系灰色关联分析

    淫羊藿次苷Ⅱ调节miR-141-3p/Notch/Nrf2轴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Δ

    高琛支应鹏
    2386-2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淫羊藿次苷Ⅱ(ICSⅡ)通过调节微核醣核酸-141-3p/Notch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miR-141-3p/Notch/Nrf2)轴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20 mg/kg)和ICSⅡ低、中、高剂量组(4、8、16 mg/kg),每组20只.构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24 h后,分别灌胃生理盐水或相应药物,每天2次,连续给药3 d.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体积;测定大鼠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miR-141-3p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Notch、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组织中Notch-1、Nrf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miR-141-3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脑皮质细胞分布杂乱,可见大量神经细胞炎性浸润和坏死.与模型组比较,ICSⅡ各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脑组织中Notch-1、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miR-141-3p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脑皮质细胞排列规则,神经细胞炎性浸润和坏死数明显减少.结论:ICSⅡ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这可能与下调miR-141-3p水平,从而激活Notch/Nrf2轴有关.

    淫羊藿次苷Ⅱ微核醣核酸-141-3pNotch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

    2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经济学评价模型的分析研究Δ

    刘海娇王雅洁吴玉霞刘朝一...
    2392-2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近5年2型糖尿病(T2DM)治疗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中涉及模型的基本特征及其应用情况,为T2DM药物经济学评价模型的选择和完善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等数据库中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的T2DM治疗药物的经济学评价文献,从模型基本结构、治疗方案设定、短期治疗效果、并发症模拟、模型有效性验证、应用频次等方面对纳入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1篇文献,涉及14个模型,如CORE模型、Cardiff模型、ECHO模型等;模型多以第三方付费者角度,采用马尔可夫或微观马尔可夫模拟方法测算患者终身的健康产出和成本;7个模型可模拟设定2~4个治疗方案;模型中分析的短期治疗效果主要包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体质量等)和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多数模型采用中间指标模拟并发症发生情况,涵盖的并发症数量介于3~15个之间;模型有效性的效度包括表面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等;14个模型中,近5年应用频次较多的模型主要为经过有效性验证的长期模型,其中CORE模型应用次数(38/81,46.91%)最多、Cardiff模型(12/81,14.81%)次之.结论:14个模型的基本结构类似,模型差异主要体现在治疗方案设置、考量的短期治疗效果、并发症数量及其模拟方法等3个方面.现有证据下较理想的模型选择为CORE模型和Cardiff模型.

    2型糖尿病药物经济学模型

    口服索马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Δ

    覃渝左丹妮高倩夏培元...
    2399-2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口服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药索马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T2DM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linicalTrials.gov、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20年5月间发表的口服3、7、14 mg索马鲁肽(试验组)对比安慰剂或其他降糖药(对照组)治疗T2DM的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RCT,合计53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方案可显著降低HbA1c水平{治疗26周[MD=-0.62,95%CI(-0.88,-0.36),P<0.001]、52周[MD=-0.51,95%CI(-0.72,-0.29),P<0.001]}、FPG水平{治疗26周[MD=-0.89,95%CI(-1.31,-0.48),P<0.001]、52周[MD=-0.68,95%CI(-1.05,-0.31),P<0.001]},显著提高HbA1c<7.0%达标率{治疗26周[RR=2.22,95%CI(1.68,2.93),P<0.001]、52周[RR=2.02,95%CI(1.51,2.70),P<0.001]},同时可显著降低治疗26、52周的自测血糖水平、体质量和收缩压(DBP),治疗26周的自测餐后血糖水平和治疗52周的舒张压(SBP)(P<0.05).索马鲁肽不同剂量的亚组分析中,与对照组比较,3 mg亚组方案可显著降低治疗26、52周的体质量以及治疗52周的DBP;7 mg亚组方案可显著降低治疗26、52周的HbA1c水平以及体质量,治疗26周的FPG水平、自测血糖水平以及治疗52周的SBP,提高治疗26周的HbA1c<7.0%达标率;14 mg亚组方案可显著降低治疗26、52周的HbA1c、FPG、自测血糖水平、体质量和SBP以及治疗26周的自测餐后血糖水平,提高治疗26、52周的HbA1c<7.0%达标率(P<0.05).试验组患者低血糖事件发生率[RR=0.84,95%CI(0.72,0.97),P=0.02]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不良事件发生率[RR=1.23,95%CI(1.09,1.40),P=0.001]和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RR=1.99,95%CI(1.55,2.57),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索马鲁肽可有效降低T2DM患者血糖水平、提高HbA1c<7.0%达标率、减轻体质量、降低血压水平,其中以14 mg亚组疗效最优.但在使用索马鲁肽时应注意不良事件尤其是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

    索马鲁肽2型糖尿病疗效安全性系统评价

    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重复用药评价标准的构建Δ

    胡珀金炎沈夕坤李孟洋...
    2406-2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临床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重复用药处方评价标准,为临床中(成)药处方点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改进德尔菲法,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15位中医药专家,进行两轮问卷调查,收集问卷数据、整合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建立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重复用药评价指标体系.结果:两轮问卷中,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程度分别为0.711、0.752;问卷信度分别为0.830、0.926;专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579(P<0.01)、0.721(P<0.01).最终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条目(组分重复、功能与主治重复、毒理重复、其他)、10个二级条目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重复用药评价标准.结论:参与构建标准的专家积极系数及其权威程度较高,问卷信度良好;初步形成了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重复用药评价标准.

    改进德尔菲法重复用药中药饮片中成药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开展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药物重整实践Δ

    司方莹薛莹岳晓红
    2410-2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临床药师开展慢性肾脏病(CKD)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以2019年1月1日-9月30日收入或转入我院肾内科的诊断为CKD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由临床药师主导,通过药学问诊、查看病历、分析总结药物相关问题并进行药物重整,向医师提出药物重整建议,为患者提供重整后用药清单并进行用药教育.结果 与结论:共获得130例CKD患者的用药情况,临床药师对其中85例进行了药物重整,重整率为65.38%,85例患者涉及193条医嘱,其中占医嘱比例居前3位的药物相关问题分别是用法用量不适当(41.96%)、药物相互作用(18.13%)、药物选用不适当(14.51%);居前3位的重整药物类别分别为心血管系统类药物(26.94%)、纠正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的药物(22.28%)、抗菌药物(16.02%).临床药师的重整方案以改药(71例,36.78%)、停药(42例,21.76%)和加药(35例,18.13%)为主,其次为更改服药时间、调整剂量,多数(88.08%)被医师和患者接受.临床药师通过药物重整,可减少药物相关问题的发生.鉴于CKD患者多数年龄较大、并发症多、服药种类多,且部分药物因患者肾功能改变需进行剂量调整,故临床药师开展CKD患者的药物重整时应重点关注用法用量问题,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类药物、纠正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的药物,协助医师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临床药师慢性肾脏病药物重整

    我院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实践Δ

    汪铁山王穗琼庄少雄陈明进...
    2415-2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我院门诊药房应用自动化发药系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为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我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药房模块的功能,以及药师发药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建设我院自动化发药系统(包括自动发药机、处方调配与发药模式、智能药筐),并进行运行与持续优化.结果:经过6个月的使用磨合过程,自动发药机的硬件已趋于稳定,软件功能得到了优化,软硬件的优化包括预配药模式、药品储位、系统提示、出药数量、药品有效期管理、取药高峰期配药模式等方面;同时,制定了自动发药系统应急预案.自动化发药系统日均可分担药师80%的处方调配工作,节省了人力成本(约可减少2个药师的人力成本),缩短了患者取药等候时间(平均由7.45 min缩短至6.61 min,P<0.01),降低了处方调剂未出门差错率(由0.0409%降至0.0195%,P<0.01).结论:我院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立,减轻了药师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调配差错,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

    自动化发药系统自动发药机门诊药房建设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