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房
中国药房

张幸国

周刊

1001-0408

info@china-pharmacy.com

023-68586827;68585211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129号四环大厦8层

中国药房/Journal China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艾司洛尔用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后患者的临床观察

    杨树涵周姝任彦锋郭晶晶...
    2903-29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艾司洛尔对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患者心功能、炎症因子和血清中微小RNA(miR)-29a、miR-129-5p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6月于我院行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高峰射血分数、心输出量)、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髓过氧化物酶、白细胞介素6、脑利尿钠肽、同型半胱氨酸)、心肌酶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MB、β2-微球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和血清中miR-29a、miR-129-5p表达量,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高峰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和血清中miR-129-5p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炎症因子水平、心肌酶指标水平和血清中miR-29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除肌酸激酶同工酶MB水平)(P<0.05).两组患者的症状性低血压、症状性心动过缓、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洛尔能改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减少心肌损伤,调节血清中miR-29a、miR-129-5p表达,且安全性较好.

    艾司洛尔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术安全性炎症因子miR-29a

    利拉鲁肽对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调节作用的Meta分析

    王岩靳方馨李敏讷李如江...
    2908-2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利拉鲁肽对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调节作用,为临床治疗1型糖尿病时防控低血糖提供循证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VIP),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6月30日.检索并按纳排标准筛选利拉鲁肽作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分组及亚组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1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68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2 mg利拉鲁肽治疗1型糖尿病时可降低患者低血糖发生频率[OR=0.81,95%CI(0.74,0.88),P<0.01],但1.8 mg利拉鲁肽治疗时则可提高患者低血糖发生频率[OR=1.33,95%CI(1.23,1.44),P<0.01].利拉鲁肽对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作用与低血糖持续时间无关[MD=-0.29,95%CI(-1.21,0.63),P=0.53],且不增加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发生率[OR=0.87,95%CI(0.57,1.33),P=0.53].利拉鲁肽可降低1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MD=-1.39,95%CI(-2.65,-0.13),P=0.03]、体重[MD=-4.28,95%CI(-5.01,-3.55),P<0.01]和体重指数[MD=-1.20,95%CI(-1.80,-0.60),P<0.01].结论 利拉鲁肽对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作用与利拉鲁肽的剂量相关,即适量利拉鲁肽(1.2 mg)可抑制T1DM患者低血糖的发生,增量利拉鲁肽(1.8 mg)则可促进1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

    利拉鲁肽1型糖尿病低血糖双向调节

    复方丹参制剂联合化学药治疗消化性溃疡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詹亚坤曾瑾胡紫微陈举亮...
    2915-2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复方丹参制剂联合化学药常规治疗消化性溃疡(PU)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PU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起至2023年9月30日.对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纳入26篇文献,合计患者2451例,其中试验组(复方丹参制剂+化学药常规治疗)1243例、对照组(化学药常规治疗)1208例.有效性方面,试验组患者的溃疡愈合率[OR=4.66,95%CI(3.53,6.15),P<0.00001]、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OR=1.90,95%CI(1.12,3.22),P=0.02]、疼痛缓解率[OR=3.91,95%CI(2.31,6.61),P<0.0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溃疡复发率[OR=0.22,95%CI(0.15,0.32),P<0.00001]和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水平[SMD=-1.92,95%CI(-2.25,-1.58),P<0.00001]、PGⅡ水平[SMD=-3.88,95%CI(-4.35,-3.41),P<0.00001]、G-17水平[SMD=-3.44,95%CI(-3.87,-3.00),P<0.0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为腹部不适、头痛头晕、口干、面色潮红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8,95%CI(0.75,1.54),P=0.69].按照不同剂型对溃疡愈合率和HP根除率2个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的HP根除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其余结果与上述相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得结果较稳健.发表偏倚结果显示,本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结论 与单纯使用化学药常规治疗相比,联用复方丹参制剂能有效改善PU患者临床症状并且安全性相当.

    复方丹参制剂消化性溃疡有效性安全性

    PD-1/PD-L1抑制剂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罗红梅邹佳凤赵久凤孙成新...
    2923-2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在含铂双药治疗基础上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PD-L1)抑制剂和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4月25日.收集含铂双药联合PD-1/PD-L1抑制剂及贝伐珠单抗(试验组)对比含铂双药联合或不联合PD-1/PD-L1抑制剂或贝伐珠单抗(对照组)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队列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涉及13项研究,共计3282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有更高的部分缓解率[RR=0.75,95%CI(0.68,0.82),P<0.00001]、完全缓解率[RR=0.47,95%CI(0.29,0.76),P=0.002]、疾病进展率[RR=1.23,95%CI(1.11,1.37),P<0.0001]、客观缓解率[RR=0.72,95%CI(0.67,0.79),P<0.00001]和疾病控制率[RR=0.85,95%CI(0.77,0.95),P=0.003],两组患者的疾病稳定率[RR=1.25,95%CI(0.86,1.83),P=0.25]和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RR=0.95,95%CI(0.90,1.00),P=0.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表明,所有结局指标的分析结果均稳健可靠.结论 在含铂双药治疗基础上,PD-1/PD-L1抑制剂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提高患者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等临床获益,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非小细胞肺癌PD-1/PD-L1抑制剂贝伐珠单抗疗效安全性

    基于药品监测大数据的内蒙古自治区儿童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赵玉芳雷雯朴刘治恩杨胜男...
    2929-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公立医疗机构儿童药品使用情况,为全区儿童药品的合理应用以及儿童药品目录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儿童药品的通用名、规格以及剂型等信息,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和排序比(B/A)分析法挖掘全区儿童药品的用药频度、日均费用以及药物经济性,并且统计全区公立医疗机构儿童药品剂型、药物类别和用药衔接度.结果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区1751家公立医疗机构配备的儿童药品品规数共计267个,包含12个药物类别,剂型以颗粒剂、口服溶液剂和糖浆剂为主,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品主要为解热、镇痛及抗炎药(多为中成药)和呼吸系统用药.三级、二级以及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儿童药品中用药频度最高的药品日均费用均较低,且大多数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品的B/A值均在1附近;但是部分药品的B/A值较高,可能存在过度使用的现象.基层公立医疗机构与二级、三级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衔接度均不足50%.结论 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儿童药品涉及的药物类别较为全面,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性良好,但是剂型较为单一且儿童专用品规和剂型较少.基层和二级公立医疗机构中成药的比例较高,用药风险不容忽视;基层医疗机构儿童药品与上级医疗机构衔接性略差.

    儿童用药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剂型用药频度日均费用B/A值基本药物

    多学科协作诊疗持续药学监护系统在抗感染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谭瑞邹婷婷孙伟彭礼波...
    2936-29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持续药学监护系统在抗感染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团队通过创新研发一套MDT持续药学监护系统,将其应用于因感染经MDT后的抗感染治疗病例,以此实现持续用药监护模式创新.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2021年1-10月重症医学科经传统抗感染MDT的15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1-10月重症医学科因抗感染治疗实行MDT持续药学监护系统管理的130例患者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持续跟踪管理情况、抗感染治疗转归情况、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指标以及相关医务人员对临床药师药学服务的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持续跟踪管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持续跟踪管理发起人员、发起原因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抗感染治疗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指标(总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药品总费用、抗菌药物使用量)低于对照组,医务人员综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抗菌药物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系统应用于经MDT后的抗感染治疗患者,可实现以临床药师为核心的持续多学科跟踪管理,有利于提高MDT团队随访效率,提升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质量,改善治疗结局,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多学科协作诊疗持续药学监护系统药学服务抗菌药物跟踪管理满意度

    基于DRG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价细则构建及多部门协作管控成效

    邱昌露毕红朋代雪飞
    2941-2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呼吸系统感染/炎症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为抓手,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创建呼吸系统感染/炎症患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合理性评价细则(包括药物选择、集采品种、用法用量等12项评价指标),并运用属性层次模型赋予各指标评分权重.采用加权优劣解距离(TOPSIS)法对2021年1-9月(多部门协作管控前,对照组)的102例及2022年1-9月(多部门协作管控后,干预组)的103例用药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各评价指标与最优方案的相对接近度,并比较多部门协作管控前后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抗菌药物相关评估指标、卫生经济评估指标及诊疗结局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干预组患者抗菌药物总体使用不合理率、平均累计限定日剂量(DDD)及联合用药使用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卫生经济评估指标中,干预组患者的次均抗菌药物费用及次均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在诊疗结局相关指标中,干预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但两组间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在平均累计DDD上,对于ES31、ES33及ES35病组,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在联合用药使用率上,对于ES31、ES35病组,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在次均抗菌药物费用上,对于ES35病组,干预组患者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干预组中ES35、ES33病组患者的次均抗菌药物费用均显著低于ES31病组(P<0.05).结论 基于DRG构建的呼吸系统感染/炎症患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合理性评价细则,可对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多部门协作管控可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多部门协作管控加权TOPSIS法呼吸系统感染/炎症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

    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的抗凝药学服务模式构建与应用

    梁侠兵凡保华文志萍王晓义...
    2948-2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药师主导的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ITHBC)的抗凝药学服务模式,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并征求药学部、呼吸科、血管外科等科室共8名多学科专家意见,最终形成药师主导的基于ITHBC的抗凝药学服务模式.选择2023年12月-2024年6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VTE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58例)和对照组(60例).干预组采取药师主导的基于ITHBC的抗凝药学服务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抗凝药学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启动抗凝治疗3个月时的抗凝达标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依从性评分、抗凝药物处方依从率,并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 在启动抗凝治疗3个月时,干预组患者抗凝达标率、用药依从性评分、抗凝药物处方依从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增加1%的抗凝达标率,医院需多投入的药师服务费用为4.35元.与202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89358元)相比,增加50%抗凝达标率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值远低于1倍人均GDP.结论 药师主导的基于ITHBC的抗凝药学服务模式可有效改善VTE患者抗凝治疗结局,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患者对抗凝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治疗药学服务用药依从性

    治疗肺部疾病的中药活性成分可吸入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程方瑞孙爽张欢李永吉...
    2954-2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部给药能直接将药物运送至肺部,是肺部疾病的优选给药方式.中药活性成分如槲皮素、紫杉醇等对肺部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存在水溶性差和肺清除率高等问题.将中药活性成分负载在纳米给药系统中,可提高药物的水溶性、稳定性及其在肺部的渗透性和滞留性.基于此,本研究综述了治疗肺部疾病的中药活性成分可吸入纳米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发现有基于壳聚糖、脂质(包括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靶向配体(包括靶向叶酸受体、靶向转铁蛋白受体、外泌体)的中药活性成分可吸入纳米给药系统,这些纳米给药系统综合考虑了粒径、表面电荷和疏水性等关键因素,可避免药物被黏液、纤毛和巨噬细胞清除,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可吸入纳米给药系统中药活性成分肺部疾病

    基于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的核酸类药物生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孙淑萌林琳张岱州李欣...
    2959-2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酸类药物的生物分析方法主要有基于配体结合分析、基于聚合酶链反应和基于液相色谱分离技术3大类,前两者灵敏度虽高,但选择性较差,很难区分寡核苷酸本身及其较短的代谢产物.基于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生物分析方法的灵敏度虽略有逊色,但由于其具有高选择性,能够区分寡核苷酸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故在核酸类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该类方法中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HPLC-UV)法、高效液相色谱-荧光(HPLC-FL)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微流液相色谱-串联质谱(microflow LC-MS/MS)法、杂交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特点及其在核酸类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情况,发现除HPLC-UV法的检测灵敏度较低以外,其余方法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尚存在一些不足,如HPLC-FL法需要设计合适的探针、LC-MS/MS法需要标准物质、microflow LC-MS/MS法成本较高等.另外,一些相关策略及技术(如非特异性吸附解决策略、样品前处理技术等)的发展,在提高方法灵敏度的同时,也进一步加速了基于液相色谱分离技术的核酸类药物生物分析方法的发展.

    核酸类药物寡核苷酸生物分析液相色谱分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