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房
中国药房

张幸国

周刊

1001-0408

info@china-pharmacy.com

023-68586827;68585211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129号四环大厦8层

中国药房/Journal China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述评(1985-2019年)

    魏麟李春雷
    2945-2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今后开展药品安全立法和科学执法司法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主题=药品犯罪或食药犯罪或药品并含刑事"且不含"主题=毒品"为检索式检索中国知网中198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发表的期刊类文献.筛选文献,以内容分析为主,借助CiteSpace 5.6.R4软件的可视化分析手段,对我国药品安全的立法动态和典型药害事件进行梳理与分析,从研究成果产出、研究学术群体、研究学科视角和研究热点聚焦等4个方面分析我国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发展概况,进而从刑事政策、刑事立法、重大药害案件、行政监管理念和行政立法层面梳理和挖掘影响各阶段研究变迁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相关研究进行审视,对其完善路径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52篇,纳入有效文献473篇.我国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历经研究的探索期(1985-1996年)、转型期(1997-2010年)、蓬勃期(2011-2019年),成果产出数量不断增长,学术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以刑法学研究为主、公安学研究为辅、自然科学研究为外援的学科分布,并围绕立法、司法和刑法价值等问题形成学术热点聚焦,如以重大危害药品案件为切入点进行的各类学术研究等.其中,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变迁的影响因素中,刑事政策与立法、行政立法与监管沿革是其遵循的内在逻辑,突发药害事件则是重要外因.为此,应当以全链条为着眼点,以交叉学科为研究视角,以思辨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推动危害药品安全犯罪领域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危害药品安全犯罪研究热点影响因素完善路径述评

    制药企业实施药品患者援助项目的行为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蒋蓉葛文霞邵蓉
    2955-2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提升我国制药企业参与药品患者援助项目意愿度、提高我国患者的用药水平和创新药品的可及性、充分挥发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作用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提出制药企业实施药品患者援助项目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通过对我国制药企业内了解或参与患者援助项目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上述理论框架进行实证研究,采用Smart PLS 3.0软件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不同因素对制药企业参与患者援助项目意愿度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与结论:经济效益、市场竞争、社会效益、政策环境对制药企业实施药品患者援助项目的意愿度有显著影响,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244(P<0.01)、0.236(P<0.01)、0.235(P<0.05)、0.228(P<0.01),而人力资源效益、合作单位对制药企业实施药品患者援助项目的意愿度无显著影响(P>0.05).经济效益符合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影响程度最为密切,因而企业自身对药品的定价策略和政府部门的税收政策至关重要.参与市场竞争亦是企业参与患者援助项目的重要因素,越早实施患者援助,相关药品就越有机会抢占更多市场.社会效益表现为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口碑效应.政策环境一般包括法律环境和医保政策,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制药企业的捐赠行为造成限制,但相应的监管措施仍必不可少.医保政策与患者援助项目的设立与调整息息相关,医保准入与患者援助项目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从企业角度,建议应当建立药品患者援助项目成本与收益测算体系,拓宽项目的宣传渠道并加大宣传力度;从政府角度,建议应当加大捐赠税收优惠,完善患者援助监管体系,明确患者援助项目药品的医保准入和调整规则,促进制药企业积极参与患者援助项目,以助力提高患者用药水平及药品可及性.

    患者援助项目制药企业行为意愿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

    中、美、日、欧等国家/地区生物类似药监管措施的比较研究

    刘聿砚张相林
    2961-2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我国生物类似药的药政监管提供参考.方法:查阅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FDA、欧洲药品管理局以及日本药品医疗器械管理局等药政相关监管部门官方网站公布的权威文件,比较其关于生物类似药的定义、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应用等药政监管措施,并对我国生物类似药监管措施的完善提出建议.结果与结论:各国/地区对生物类似药的定义虽然表述形式不同,但均要求生物类似药应与其对应的参照药具有相同的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美国、欧盟和日本均要求企业提供生物类似药和参照药具有前期药学相似性的研究、药理学和毒理学等非临床研究,以及免疫原性、药动学、药效学等临床研究数据;而我国尚未要求生物类似药和参照药在前期药学研究中具有相似性.各国/地区均对生物类似药的适应证外推持支持态度,其中美国和欧盟要求生产企业提供详尽的数据资料;日本只是提到了生物类似药适应证外推的相关概念,但未提及具体的数据要求,我国对生物类似药适应证外推条件的相关表述也不够清晰,其在我国的应用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药物互换性方面,美国虽允许在州法律许可的条件下以具有可互换性的生物类似药替代参照药,但目前尚无相关生物类似药获得批准;欧洲各国对生物类似药的可互换性规定各不相同;而我国和日本在生物类似药的可互换性方面尚无文件明确提及.建议我国在保障生物类似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比对原则,适当从严要求;在适应证外推领域,应当提出更详尽的数据要求,并需科学评估外推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在生物类似药的可互换性方面,建议尝试推行生物类似药的转换原则,但需经医师、药师和患者共同协商后使用,并实时监测用药安全,同时建立完善的可追溯体系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生物类似药有效性安全性适应证外推可互换性美国日本欧洲

    基于中药数据策略模式分析平台分析治疗原发性肝癌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

    潘树茂章新友吴地尧郭永坤...
    2966-2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中药数据策略模式分析平台"(TCMDP),并据此对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中药处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为临床治疗PHC提供有益参考.方法:根据策略模式思想研发了封装有频次统计、关联、聚类、分类等多个方法及其涵盖的不同算法的TCMDP软件.从南昌市4所省级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系统和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中,收集治疗PHC的中药有效处方并建立相应的PHC处方数据库(PDOPHC).将该数据库中的中药处方导入TCMDP,借助CMC-DD改进聚类算法、融合深度和宽度搜索后改进的WD-Get Rules算法和频次统计方法分析上述处方的证型分布,并以其中的痰瘀互结证型肝癌(TYPHC)为例进行药物功效类别、四气五味归经、药性组合、核心药对和核心药物组合的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到907张治疗PHC的中药处方,主要涉及痰瘀互结证、正虚瘀结证、肝脾血瘀证等10个证型.其中,TYPHC相关的中药处方中常用补虚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等;四气多为寒、温、平,五味多为甘、苦、辛,归经多为脾、肝、胃、肺、心、肾经;药性组合多为温甘脾、温辛脾和寒苦肝等模式;用药频次≥30次的药对共有36对;处方中的强关联规则共31条,核心药物组合8组.WD-Get Rules算法结果显示,临床治疗TYPHC的处方中以白术、党参、茯苓、甘草等4味中药处于核心地位,且常与多种药物配伍出现,这与四者通常组方为四君子汤以达健气补脾之功有关;CMC-DD算法结果显示,临床治疗TYPHC以健补脾胃、补益气血为主,同时又从疏肝理气、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滋阴等多角度治疗TYPHC.结论:临床上治疗TYPHC的中药处方主要采用健脾益气、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方法多角度进行治疗,符合医家"扶正祛邪"的用药法则;应用TCMDP能多层次、多方位地实现中药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可为中药方剂配伍规律的挖掘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中药数据策略模式分析平台策略模式中药处方原发性肝癌痰瘀互结证型数据挖掘组方规律

    紫铆花素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研究

    刘珂娣段佳林苏晶陶星茹...
    2974-2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紫铆花素对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鼠PC12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溶剂对照组(1‰二甲基亚砜)和紫铆花素高、中、低浓度组(2、1、0.5μmol/L).后4组给予相应试剂/药物干预24 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的其余组均以100 mU/mL葡萄糖氧化酶诱导氧化应激模型.培养4 h后,检测细胞存活率、凋亡率和细胞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三磷酸腺苷(AT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或活性以及线粒体膜电位(MMP)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和SOD、CAT、GSH-Px、ATP活性或水平均显著降低,凋亡率、ROS含量和MDA、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MMP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溶剂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紫铆花素高、中、低浓度组细胞存活率和SOD(除中、低浓度组外)、CAT、GSH-Px(除中、低浓度组外)、ATP(除低浓度组外)活性或水平均显著升高,凋亡率、ROS含量和MDA、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MMP明显增加.结论:紫铆花素可通过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稳定线粒体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增加能量生成,进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最终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

    紫铆花素PC12细胞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炎症细胞凋亡神经保护

    黄芪地上、地下部分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韩宪忠沈正泽袁文霄黄英如...
    2981-2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黄芪地上、地下部分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差异,为黄芪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40只ICR小鼠平行分为4批,每批60只,雌雄各半.各批小鼠均按体质量及性别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黄芪地上、地下部分低、高剂量组(均为3、6 g/kg,以生药量计),每组10只.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均灌胃生理盐水,黄芪组小鼠灌胃相应浓度的药物,灌胃体积均10 mL/kg,每日1次,连续给药30 d.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自给药第24天起腹腔注射环磷酰胺40 mg/(kg·d),连续注射3 d,建立免疫低下模型.检测各组小鼠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炎症因子[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2(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半数溶血值,测定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吞噬指数、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二硝基氟苯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以左右两耳的质量差反映)和溶血空斑数.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吞噬指数、NK细胞活性、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溶血空斑数、半数溶血值均显著降低(P<0.05),炎症因子水平、左右耳片质量差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各给药组小鼠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且均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P<0.05);与黄芪地下部分组比较,黄芪地上部分同剂量组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黄芪地上、低下部分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地上部分的作用优于地下部分.

    黄芪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免疫力药效学

    黄芪不同有效成分对电离辐射致BMSCs DNA损伤防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李洋洋张苡铭魏孔熙周婷...
    2987-2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黄芪不同有效成分对电离辐射致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DNA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采用2 Gy X射线直接辐照BMSCs建立辐射细胞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25、50、75、100μg/mL)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芪黄酮辐射前干预1 d+辐射后干预1~5 d对辐射BMSCs增殖的影响,筛选给药浓度和辐射后继续干预时间.将辐射BMSCs分为辐射组、黄芪多糖组、黄芪皂苷组、黄芪黄酮组,后3组辐射前后均使用适宜的相应药物进行干预,另设空白组进行比较;采用胞浆分裂阻滞微核法检测辐射后干预适宜时间的微核细胞率和细胞微核率,免疫荧光法检测辐射后干预适宜时间细胞中53BP1焦点簇数量,并对不同时间点(0.5、2、12、24 h)的53BP1焦点簇数量进行比较.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辐射组BMSCs的OD值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辐射组比较,50μg/mL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芪黄酮继续干预2~3 d时BMSCs的OD值均显著升高,其余剂量组仅部分时间点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综合考虑确定给药浓度为50μg/mL,辐射后继续干预时间为2 d.与空白组比较,辐射组、黄芪多糖组、黄芪皂苷组、黄芪黄酮组微核细胞率和细胞微核率均显著升高,辐射组和黄芪多糖组细胞中53BP1焦点簇数量均显著增加(P<0.01).与辐射组和黄芪黄酮组比较,黄芪多糖组和黄芪皂苷组微核细胞率、细胞微核率和53BP1焦点簇数量(辐射后干预0.5、2、12 h)均显著降低或减少,且黄芪多糖组微核细胞率和细胞微核率均显著低于黄芪皂苷组(P<0.05);超过24 h检测不出53BP1焦点簇.结论:黄芪多糖和黄芪皂苷对辐射所致的BMSCs DNA损伤均有防护作用,其中黄芪多糖防护效果优于黄芪皂苷;黄芪黄酮对辐射所致的DNA损伤无防护作用.

    黄芪多糖黄芪黄酮黄芪皂苷电离辐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DNA损伤

    人参总皂苷对D-半乳糖致PC12细胞衰老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乔巨慧赵大庆刘美辰睢博文...
    2993-2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人参总皂苷对D-半乳糖致PC12细胞衰老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用D-半乳糖处理以建立细胞衰老模型.采用CCK-8法筛选D-半乳糖的建模浓度和人参总皂苷的给药浓度.试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人参总皂苷低、高浓度组,检测各组细胞衰老情况、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和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MMP)、三磷酸腺苷(ATP)、活性氧(ROS)水平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及其相关蛋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和氧化损伤相关蛋白[核因子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水平,另设阳性药物组[5 mmol/L N-乙酰-L-半胱氨酸(NAC)]和阳性对照组[D-半乳糖+5 mmol/L NAC]比较氧化损伤相关蛋白水平.结果:D-半乳糖能显著抑制PC12细胞的存活率,临界浓度为20 mg/mL;人参总皂苷可显著增加D-半乳糖诱导衰老细胞的存活率,半数效应浓度为65μg/mL,故将后续试验人参总皂苷的低、高浓度设置为55、65μg/m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衰老细胞数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和G1期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S期细胞比例、细胞中MMP、ATP含量和Bcl-2蛋白以及线粒体中Cyt-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ROS含量和Bax、Nrf2蛋白及胞浆内Cyt-C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人参总皂苷低、高浓度组衰老细胞数明显减少,细胞凋亡率和G1期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S期细胞比例、细胞中MMP、ATP(除低浓度组外)含量和Bcl-2、Nrf2、HO-1蛋白以及线粒体中Cyt-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ROS(除低浓度组外)含量和Bax蛋白及胞浆内Cyt-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阳性对照组细胞内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均低于人参总皂苷组.结论:人参总皂苷可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P12细胞衰老,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抗氧化信号途径拮抗D-半乳糖诱导的氧化应激、缓解其所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人参总皂苷D-半乳糖PC12细胞衰老线粒体凋亡相关蛋白氧化损伤相关蛋白

    怀牛膝饮片的质量标准及指纹图谱研究

    王小燕常军民郭常润陈丽...
    3000-3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怀牛膝饮片的质量评价标准并建立不同产地饮片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鉴别怀牛膝饮片;按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方法检查怀牛膝饮片的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甾酮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β-蜕皮甾酮的含量;采用HPLC法建立10批怀牛膝饮片的指纹图谱,以β-蜕皮甾酮(10号峰)为参照,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确定共有峰;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评价怀牛膝饮片的综合质量.结果:TLC鉴别结果显示,在供试品色谱中,与β-蜕皮甾酮、人参皂苷Ro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10批怀牛膝饮片的平均水分含量为4.07%~6.33%,总灰分含量为5.04%~6.43%,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6.57%~11.12%.总甾酮(以β-蜕皮甾酮计)、β-蜕皮甾酮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0.08、68.5~479.5µg/mL(R2均大于0.999),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85%(RSD=1.89%,n=6)、100.34%(RSD=2.12%,n=9),平均含量分别为0.34%~0.56%、0.07%~0.09%.10批怀牛膝饮片共有24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0批怀牛膝饮片可聚为4类,其中S1、S3、S6、S10为一类,S2、S7、S8为一类,S4、S9为一类,S5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774%.综合质量高低依次为S8>S5>S9>S4>S3>S7>S6>S10>S2>S1.结论:所建质量标准、含量测定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稳定、准确性好,可用于全面评价怀牛膝饮片的质量.

    怀牛膝饮片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南、北五味子"辨色论质"机制及其定性识别模型研究

    焦美钰佟月吴浩善康廷国...
    3007-3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南、北五味子药材颜色判断质量("辨色论质")的内在机制,构建基于颜色量化值的定性识别模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9批药材样品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采用色差仪测定其三色空间值[明暗程度值(ΔL*)、红绿色色调值(Δa*)、黄蓝色色调值(Δb*)],采用SPSS 24.0软件对6种有效成分含量与三色空间值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分析,采用SIMCA-P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五味子酯甲检测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2048~2.5600、0.0493~0.6163、0.0984~1.2300、0.0463~0.5788、0.0106~0.1320、0.1000~1.5000μg(r均大于0.9990);精密度、稳定性(12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14%~101.53%(RSD=1.08%,n=6)、97.16%~101.05%(RSD=1.54%,n=6)、98.29%~101.41%(RSD=1.29%,n=6)、97.17%~100.36%(RSD=1.20%,n=6)、97.32%~102.43%(RSD=1.77%,n=6)、98.02%~100.40%(RSD=0.84%,n=6).39批南、北五味子中上述6种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5~7.39、0.96~1.98、0.46~4.74、1.62~2.60、0.06~0.58、0.48~6.11 mg/g.北五味子的平均ΔL*为-80.79~-70.54,平均Δa*为2.54~5.34,平均Δb*为5.20~12.83,平均ΔE*为71.13~81.23;南五味子的平均ΔL*为-75.90~-69.16,平均Δa*为3.77~7.82,平均Δb*为8.59~17.23,平均ΔE*为69.99~77.9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酯甲的含量与ΔL*、Δa*、ΔE*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与Δb*均不相关(P>0.05);五味子丙素的含量与ΔL*、Δa*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与Δb*、ΔE*不相关(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9.8%,且南、北五味子可明显区分.结论:北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含量较高,南五味子中五味子酯甲含量较高,且南五味子中未检出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和五味子乙素.南、北五味子的三色空间值存在差异,即北五味子亮度小,颜色偏黑,南五味子颜色偏红、偏黄.南、北五味子有效成分含量与三色空间值具有相关性,即药材颜色越暗、红色程度越弱,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乙素、五味子丙素的含量越高;药材表面颜色越亮、红色程度越高,五味子甲素、五味子酯甲的含量越高;所建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好,可用于测定南、北五味子的含量;所建颜色定性识别模型可用于南、北五味子的鉴别.

    南五味子北五味子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三色空间值相关性分析辨色论质定性识别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