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房
中国药房

张幸国

周刊

1001-0408

info@china-pharmacy.com

023-68586827;68585211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129号四环大厦8层

中国药房/Journal China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临床药师通过不同切入点参与会诊的4个典型案例分析

    李纳张爱玲刘楠汤姝...
    358-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积累临床药师会诊工作经验,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通过不同切入点,临床药师分别对1例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出现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过高;1例咯血伴发肺部感染患者使用抗感染和止血药物治疗后,出现纤维蛋白原下降;1例肺移植术后伴发肺部感染患者使用抗感染治疗后,出现尿素和肌酐升高;1例肾移植术后突发癫痫患者给予苯巴比妥、地西泮抗癫痫治疗后,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出现明显下降等4个会诊案例的用药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药学会诊意见,优化治疗方案.结果:临床药师对4个会诊案例分别提出的建议均被医师采纳.病例1停用伏立康唑、奥美拉唑,换用泮托拉唑后,患者伏立康唑稳态谷浓度由12.38μg/mL降至6.86μg/mL,转氨酶、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均好转.病例2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白眉蛇毒血凝酶,给予维生素K1、纤维蛋白原并输注冷沉淀和血浆进行对症治疗后,患者纤维蛋白原由0.74 g/L逐步升至2.88 g/L,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病例3调整肾毒性相关药物(美罗培南调整为1 g,q12 h;左氧氟沙星调整为250 mg,qd;更昔洛韦调整为94 mg,qd;复方磺胺甲噁唑调整为2片,qd)的给药剂量后,患者肾功能指标尿素由37.6 mmol/L降至7.8 mmol/L,肌酐由173μmol/L降至68μmol/L,肾功能恢复正常,同时感染性指标也得到改善.病例4调整他克莫司口服剂量为2 mg,q12 h+五酯软胶囊口服剂量为1 g,bid后,患者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由0.8 ng/mL升至5.9 ng/mL,达到预期值,住院期间未再出现波动.结论:临床药师会诊可在个体化治疗方案调整、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与救治、特殊人群用药方案调整、药物相互作用的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可为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临床药师会诊案例分析肺部感染癫痫药品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

    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系统在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开发与应用

    沈国荣王永金唐慧洪晓...
    364-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介绍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系统在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开发与应用情况.方法:基于现有的PI-VAS条码管理系统,结合自动混合调配设备,我院开发并设计了可实现药品实时扫描计费、混合调配参数设置以及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的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系统.通过与人工调配模式比较,考察5名工作人员共调配注射用复合辅酶、注射用卡络磺钠各300袋静脉输液的加药效率和空瓶内药液残留量,评价该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该系统实现了静脉输液的自动化混合调配,且在人工调配与系统自动调配模式下,注射用复合辅酶的加药效率分别为(96.6±10.0)、(193.5±20.0)袋/h(P<0.001),空瓶内药液残留量分别为(0.09±0.02)、(0.11±0.01)mL;注射用卡络磺钠的加药效率分别为(83.8±12.9)、(118.8±6.7)袋/h(P<0.001),空瓶内药液残留量分别为(0.08±0.02)、(0.12±0.01)mL;残留量均低于注入溶剂体积不超过5%(≤0.15 mL)的内控标准.结论:我院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系统可提高静脉输液调配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人员的强度.

    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系统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混合调配自动化加药效率残留量

    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品输液标签的设计升级

    邱季潘爱红邓婷婷李睿...
    368-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合肥滨湖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成品输液标签进行设计升级,以提高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通过调研PIVAS药师及临床护理人员对输液标签的使用体会及相关建议,以清晰、简洁、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信息全面等为改进原则,对原标签信息布局进行设计升级;并以升级前、后各30 d内标签(分别为94701、113759组)的扫描识别率、扫描时间、扫描速率,药师摆药核对正确率、摆药核对时间、摆药核对速率及针对PIVAS药师(30人)、护理人员(50人)和患者(49人)进行的标签满意度调查结果为指标评价升级后效果.结果:升级后的标签简化了部分内容并优化了布局结构,删除了冗余内容,重点显示了护理人员核对时需要关注的患者安全信息,增添了输液顺序及输液注意事项的标注,并通过将条形码换为二维码同时增设隐显功能,提供了更多与患者输液相关的药品及合理用药知识信息.与原标签比较,升级后新标签扫描识别率由99.27%上升至99.96%,扫描时间由3518.75 s/d缩短至2110.10 s/d,扫描速率由0.57组/s提升至0.95组/s,摆药核对正确率由99.73%上升至99.91%,摆药核对时间由5423.55 s/d缩短至4818.85 s/d,摆药核对速率由0.36组/s提升至0.41组/s;药师满意度由70.00%提升至93.33%,护理人员满意度由62.00%提升至90.00%,患者满意度由20.40%提升至89.80%.结论:成品输液标签的设计升级可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药学服务、护理质量及满意度,促进患者静脉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成品输液标签信息显示设计升级合理用药

    多维度关注生物类似药的管理与临床应用

    梅丹都丽萍张钰宣
    373-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提高生物类似药的管理与临床应用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药品监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生物类似药审批和应用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从药品全生命周期、通用名和处方、适应证外推、临床用药互换、药物警戒、医保支付体系、教育培训等多维度对生物类似药进行梳理.结果与结论:生物类似药是指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已获准上市的参照药具有相似性的治疗性生物制品.在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监管全生命周期系列环节中的管理在不同国家/地区/组织各有特点,其在研发阶段不需再独立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只需用分析方法逐步从结构和功能上阐明其与参照药高度相似性即可;我国的生物类似药命名与原研药相同,采用通用名处方;美国FDA批准生物类似药的适应证外推需要基于其申请时的数据和信息、参照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信息及适应证相关科学要素的考量,需要经过评估,在监管下有条件地使用;美国FDA审批可替换生物类似物的标准严格,即实现互换的审批标准要高于生物相似的审批标准,但我国目前尚无这一概念;医药企业、监管机构、学术机构、医院药房之间需沟通交流,共同加强上市后风险控制和安全性监测;我国医疗保障部门需建立适宜的支付体系并通过支付制度鼓励生物类似药的使用;医务工作者要学习生物类似药的特点,才能在了解其技术审评的基础上,于实践中用好生物类似药.

    生物类似药药品管理临床应用

    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张巍徐继轩叶生亮刘凤娟...
    378-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SCIg)在我国的生产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机制""药品管理""不良反应""Subcutaneous immunoglobulin""Mechanism""Drug administration""Adverse reaction"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pring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1990年1月-2019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SCIg的发展历程、作用机制、临床适应证、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和临床使用建议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68篇,其中有效文献61篇.国外自2002年12月第一个专供于皮下注射用的免疫球蛋白Vivaglobin?问世以来,不同浓度、不同规格的SCIg相继出现(如CSL公司的Hizentra?、Shire公司的CuvitAK`ru等);但我国暂无SCIg的生产研发,且国内医务人员对SCIg的临床应用知之甚少.SCIg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主要成分免疫球蛋白G(IgG)有关,可通过作用于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临床上SCIg可用于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成人和儿童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等;具有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经济成本较低、患者满意度较高、可维持稳定的生理水平的血清IgG浓度、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自我给药、易于患者自我管理等优势.因此,建议我国血液制品研究人员和企业可对SCIg的研发加以重视,以满足未来更广泛的临床需要.

    皮下注射免疫球蛋白作用机制临床适应症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