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房
中国药房

张幸国

周刊

1001-0408

info@china-pharmacy.com

023-68586827;68585211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129号四环大厦8层

中国药房/Journal China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3D景深合成技术的蝉蜕药材鉴别研究

    郭利霄薛紫鲸侯芳洁孙宝惠...
    447-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蝉蜕药材的现场快速鉴别方法.方法:采用3D景深合成技术,从样品喙的长短、上唇的大小及明显程度、下唇突出的程度及其上横沟的颜色、足部主刺和侧刺的数量以及形态、腹部气门的明显程度、腹板数目、侧板的数目及形态、背板环数、尾器等方面对50批蝉蜕及其混淆品样品进行鉴别.结果:50批样品中,S1~S5、S26~S30、S36~S50为真品蝉蜕;S21~S25为真品蝉蜕增重后的混淆品;S31~S35为真品蝉蜕提取后的混淆品;S6~S20分别为焰螓蝉、山蝉、北京僚蝉蜕皮,均为混淆品.蝉蜕与其混淆品的主要鉴别特征为真品蝉蜕腹部腹面呈三角形,其余品种腹部腹面近平行;山蝉蜕皮气门明显,其余品种气门不明显;山蝉蜕皮尾器侧面观较其余品种尖锐;焰螓蝉蜕皮前足副刺和端刺呈锐角,北京僚蝉蜕皮前足副刺和端刺呈钝角.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现场快速鉴别蝉蜕及其混淆品种.

    3D景深合成技术蝉蜕混淆品现场快速鉴别

    粉葛资源产业化过程废弃物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分析

    曾慧婷陈超禇怀亮朱邵晴...
    451-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粉葛采收及加工过程废弃物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为该品种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江西产粉葛品种"赣葛2号"为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检测葛根(带皮或去皮)、葛根皮、葛花、葛须根、葛茎、葛根头、葛根渣(带皮或去皮)以及沉淀葛粉后的工业废水(带皮或去皮)干物质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结果:所建立的7种黄酮类成分(葛根素、大豆苷、鸢尾黄素-7-O-木糖葡萄糖苷、染料木苷、鸢尾苷、大豆苷元、葛花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的线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加样回收率均符合要求.共鉴定出12个黄酮类化学成分,其中葛根、葛根皮、葛茎、葛须根、葛根头、葛根渣和工业废水干物质中的黄酮类成分种类基本一致,主要为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元、丙二酰基黄豆苷元;葛花中主要含有鸢尾黄素-7-O-木糖葡萄糖苷、染料木苷、鸢尾苷、葛花苷、6″-O-木糖基黄豆黄苷,但未检出葛根素、大豆苷及苷元等成分.葛根素含量以葛根头中最高,达5.765%;葛根、葛根渣及废水干物质各带皮样品中葛根素含量均较相应的去皮样品更高.结论:粉葛资源产业化过程的废弃物含有种类丰富、含量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作为获取葛根素等黄酮类化学成分的重要原料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粉葛废弃物黄酮类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构鉴定含量测定

    芹菜素纳米混悬剂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徐世一吕畅霍元子郝若祎...
    457-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芹菜素纳米混悬剂(AP-NPs)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特点及靶向特性.方法:采用超声微量沉淀法制备AP-NPs.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芹菜素(AP)溶液组和AP-NPs混悬液组,各45只.各组小鼠单次灌胃相应药物溶液(80 mg/kg),分别于给药前(0 h)以及给药后0.25、0.5、1、2、4、6、8、10 h摘取眼球取血500μL,并于末次取血后处死,取其心、肝、脾、肺、肾、脑组织.血浆和各组织样品分别经甲醇沉淀蛋白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谱柱为Shimadzu ODS-SP,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V/V),检测波长为340 nm,柱温为35℃,流速为1.0 mL/min,进样量为20μL.根据标准曲线法计算AP在不同样品中的质量浓度,采用DAS 2.0软件和Excel 2010软件计算AP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cmax等)和峰浓度比值(ce)、相对摄取率(RUE)、摄取占比及其改变值,以分析其组织分布及靶向特性.结果:AP在血浆和各组织中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均为0.1~25.0μg/mL(r均大于0.99),定量下限均为0.1μg/mL;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5%,准确度为94.37%~117.48%,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0%.与AP溶液组比较,AP-NPs混悬液组小鼠血浆(0.5~6 h各时间点)以及肝(0.25~8 h各时间点)、脾(0.25~8 h各时间点)、脑(0.25~4 h各时间点)组织样品中AP的质量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以肝中含量最高;而心脏(6 h)、肝(10 h)、肺(0.5 h)、肾(0.25~10 h各时间点)组织样品中AP的质量浓度则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两组小鼠血浆/组织样品中AP的AUC、cmax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组织的ce、RUE、摄取占比及其改变值均最大,分别为1.34±0.40、1.99±0.29、48.49%、15.71%.结论:将AP制成纳米混悬剂后,药物的组织分布有所改变,尤其对肝组织的靶向作用有所提高.

    芹菜素纳米混悬剂组织分布靶向小鼠高效液相色谱法

    蒿甲醚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对小鼠人脑胶质瘤皮下移植瘤的抑瘤作用研究

    张亚红王丽娟林凤云兰作平...
    464-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蒿甲醚(ARM)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MEDDS)对人脑胶质瘤皮下移植瘤模型小鼠的抑瘤效果.方法:以人脑胶质细胞瘤细胞株SHG44接种,并以组织块移植传代,建立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分别于接种后的第5、10、15、20、25天时测量小鼠肿瘤组织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确定肿瘤快速增殖初期.取裸小鼠30只,同法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并于肿瘤快速增殖初期时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ARM混悬液组[60 mg/(kg·d)]和ARM-SMEDDS低、中、高剂量组[10、20、30 mg/(kg·d)]并灌胃给予生理盐水或相应药液,每日1次,连续给药30 d.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及一般情况,测定肿瘤组织体积变化并计算相对肿瘤增殖率.结果:皮下移植肿瘤块组织后第10天左右即进入肿瘤快速增殖初期.给药期间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反应.自给药第10天起,ARM-SMEDDS各剂量组小鼠的肿瘤组织体积均较对照组显著缩小(P<0.05);自给药第15天起,ARM-SMEDDS各剂量组小鼠的肿瘤组织体积均较ARM混悬液组显著缩小(P<0.05).末次给药后,ARM-SMEDDS各剂量组小鼠的相对肿瘤增殖率均较ARM混悬液组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ARM-SMEDDS具有明显的抑制人脑胶质瘤增长的效果,抑瘤效果优于剂量更高的ARM混悬液剂型.

    蒿甲醚自微乳化给药系统人脑胶质瘤细胞皮下移植瘤小鼠抑瘤作用

    海藻及其混伪品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张晓萍张文戚鹏飞朱仁愿...
    468-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海藻及其混伪品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聚类分析,为海藻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取18批样品(S1~S6为真品、S7~S18为混伪品),经酸水解后,采用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测定氨基酸含量.色谱柱为LCAK06/Na型磺酸基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柱,流动相为缓冲液-再生液系统(梯度洗脱),流速为洗脱泵0.45 mL/min、衍生泵0.25 mL/min,检测波长为440 nm(脯氨酸)、570 nm(其余氨基酸),进样量为50μL.采用PASW Statistics 18.0软件,以"平方Euclidean距离"为度量标准使用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对18批样品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7种氨基酸均分离良好,空白无干扰;其质量浓度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8),线性范围上下限分别为48.06μg/L(胱氨酸)、1.501μg/L(甘氨酸);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RSD均小于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0.60%~101.56%(RSD为0.88%~2.15%,n=6).海藻及其混伪品样品中均检出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的含量相对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批样品可以聚为4类,S1~S6为一类,S7~S9为一类,S10~S12、S16~S18为一类,S13~S15为一类,与海藻真品与其混伪品的鉴定结果相一致.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海藻及其混伪品的氨基酸定量分析及真伪区分.

    海藻混伪品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柱后衍生氨基酸

    奈达铂与顺铂治疗晚期或复发性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的成本-效果分析

    戴冰占美吴斌吴逢波...
    473-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临床选择更具经济性的晚期或复发性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方案、降低患者费用负担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已发表的一项高质量的Ⅲ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疾病发展过程建立Markov模型,将鳞状细胞NSCLC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归为无进展生存状态、疾病进展状态和死亡状态,结合我院的治疗成本数据,对含奈达铂的ND方案与含顺铂的CD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并采用单因素敏感度分析和概率敏感度分析对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价.结果:根据Markov模型分析结果,ND方案的成本-效果比为54995.58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CD方案为50274.36元/QALYs,ND方案相对于CD方案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86327.27元/QALYs,低于我国居民的意愿支付阈值(193932.00元/QALYs).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对成本-效果分析结果的影响最大;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提示,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ND方案具有成本-效果的概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结论:与CD方案相比,ND方案治疗晚期或复发性鳞状细胞NSCLC更具成本-效果优势.

    奈达铂顺铂多西他赛晚期复发性鳞状细胞非小细胞肺癌成本-效果分析

    肾移植患者基因多态性对五酯胶囊增加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

    冯玘杨春兰冯丽娟彭凯...
    47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CYP3A4、CYP3A5等基因多态性对五酯胶囊增加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1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肾脏移植手术并行门诊复查的汉族肾移植患者194例,根据其是否联合使用五酯胶囊分为单药组(107例)和联合组(87例).单药组患者术后口服他克莫司胶囊0.1~0.15 mg/kg,bid+吗替麦考酚酯胶囊0.5~0.75 g,bid或麦考酚钠肠溶片360~540 mg,bid+醋酸泼尼松片10 mg,qd;联合组患者在单药组基础上加服五酯胶囊2粒,bid.两组患者均用药至少7 d.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临床资料;采用酶放大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他克莫司稳态血药谷浓度,并计算血药谷浓度/日剂量(C/D)值;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患者CYP3A5基因rs4646457、rs15524、rs776746,CYP3A4基因rs4646437、rs2242480、rs35599367,ABCB1基因rs1128503,ABCC2基因rs3740066,NR1I2基因rs3814055,POR基因rs1057868,PPARA基因rs4253728,IL-3基因rs181781,IL-10基因rs1800896,CTLA4基因rs4553808,CYP2C19基因rs4244285、rs4986893位点的分型.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或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各因素与他克莫司C/D值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94例肾移植患者中,仅检出CYP3A4基因rs35599367、PPARA基因rs4253728野生型,其余各基因的分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是否联用五酯胶囊以及CYP3A5基因rs776746位点多态性与他克莫司C/D值有关(P<0.05).单药组和联合组CYP3A5基因不同分型患者C/D值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单药组GG、AG型患者C/D值均显著低于联合组同基因型患者(P<0.05);两组AA型患者C/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五酯胶囊与否、CYP3A5基因rs776746位点多态性与汉族肾移植患者体内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有关;联用五酯胶囊能提高该基因GG、AG型患者体内他克莫司的血药浓度,而对AA型患者的影响并不明显.

    他克莫司五酯胶囊肾移植汉族血药浓度基因多态性

    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对比口服水合氯醛用于儿童程序化镇静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刘克锋杨勇杰张晓坚康建...
    484-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对比口服水合氯醛用于儿童程序化镇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试验组)对比口服水合氯醛(对照组)用于儿童程序化镇静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Cochrane 5.1.0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RCT,共计141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镇静成功率[RR=1.13,95%CI(1.02,1.25),P=0.02]、镇静起效时间[MD=-1.07,95%CI(-1.82,-0.31),P=0.006]、镇静持续时间[MD=-8.25,95%CI(-14.02,-2.47),P=0.005]、苏醒时间[MD=-9.63,95%CI(-15.40,-3.86),P=0.001]、恶心呕吐发生率[RR=0.05,95%CI(0.02,0.14),P<0.00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血氧饱和度<95%发生率[RR=0.60,95%CI(0.24,1.54),P=0.29]、低血压发生率[RR=1.18,95%CI(0.51,2.74),P=0.71]、心动过缓发生率[RR=1.33,95%CI(0.18,9.88),P=0.7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给予右美托咪定相较于口服水合氯醛用于儿童程序化镇静的效果更优,且安全性较好.

    右美托咪定鼻内给药水合氯醛口服儿童程序化镇静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经方辨证对比抗组胺药治疗湿疹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雷鸣姚斌刘瑞王雯晶...
    490-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经方辨证对比抗组胺药治疗湿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经方辨证(试验组)对比抗组胺药(对照组)治疗湿疹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改良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RCT,共计18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湿热蕴肤型[OR=5.67,95%CI(3.44,9.33),P<0.00001]、脾虚湿蕴型[OR=4.23,95%CI(1.89,9.46),P=0.0004]、血虚风燥型[OR=3.57,95%CI(2.36,5.41),P<0.00001]患者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湿热蕴肤型[OR=0.72,95%CI(0.21,2.41),P=0.59]、脾虚湿蕴型[OR=0.31,95%CI(0.01,13.57),P=0.54]、血虚风燥型[OR=1.08,95%CI(0.18,6.59),P=0.93]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湿热蕴肤型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SMD=-1.67,95%CI(-2.04,-1.31),P<0.00001]、白细胞介素6[SMD=-1.53,95%CI(-1.88,-1.17),P<0.00001]、白细胞介素8[SMD=-1.75,95%CI(-2.28,-1.21),P<0.0000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4+水平[SMD=1.51,95%CI(-0.37,3.38),P=0.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方辨证治疗湿疹的效果显著优于抗组胺药治疗,且安全性相当;龙胆泻肝汤加减可显著降低湿热蕴肤型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经方辨证湿热蕴肤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抗组胺药湿疹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

    输液顺序智能调控对促进静脉合理用药的效果分析

    邱季潘爱红杨樟卫邓婷婷...
    495-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输液顺序智能调控对促进静脉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在智能提醒人工标注输液顺序的基础上,采用马尔科夫链机器学习法实现输液顺序智能调控.选取合肥市滨湖医院2017年1-9月164800例住院患者的用药医嘱为输液顺序智能调控前样本,2018年1-12月264600例住院患者的用药医嘱为输液顺序智能调控后样本.比较调控前后配伍禁忌、储存时限、给药频次、时辰药理学、预防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辅助用药、静脉刺激性药物的输液顺序正确率以及冲管次数、冲管输液费用、输液管内液体性状变化情况.结果:调控后配伍禁忌、储存时限、给药频次、时辰药理学、药物相互作用、辅助用药的输液顺序正确率均显著高于调控前,预防用药、静脉刺激性药物的输液顺序正确率以及冲管次数、冲管输液费用、输液管内液体变化例数(占比)均显著低于调控前(P<0.001).结论:输液顺序智能调控可一定程度地提高患者静脉用药顺序的合理性.

    静脉用药输液顺序智能调控输液顺序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