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景观的时间性

    王向荣
    2-3页

    云窟:网师园历史时空中的观与照

    张彤闵天怡
    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园林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和艺术集成.以网师园为历史基底和空间载体,实验性设计作品"云窟"以"冰裂纹"几何图形的三维数字生成及对山石云起之形态的空间再现,用轻质透明材料构筑了一处文化装置.意于网师园历史文化时空图景中,借由古典语境对话现代技术的"多元时空体文本",表达时间层序与空间图景的时空因对与古今观照.该作品受邀参展于威尼斯举办的欧洲文化中心2023"时间-空间-存在"建筑双年展,激发了全球语境下关于文化形态的历时性交互和多样态共存的探讨.

    风景园林云窟网师园古今观照时空因对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材料的周期性营造技艺与维护管理

    李宾蔡哲铭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现有园林图像和文本,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材料营造技艺与维护管理进行深入讨论,重点关注整体园林营造与维护过程中多样的时间性和具身性体验.首先,以竹材作为切入点,在分析竹子自身材料特性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周期性""可生长"竹庐与柏亭的营造和维护,并进一步关注园林营造中以竹作材的竹篱与竹屏.其次,聚焦"柳枝"这一关键的园林营造材料,重点探讨了柳的形态、"去稍"修剪管理及其相关审美,并将柳的种植与管理置于区域性景观生产和基础设施营造的文脉中进行探讨.以竹材与柳枝作为研究对象,发掘其材料特质、技艺与自然审美,为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提出一个从文人到非文人,从图像到物质,从文本到技艺的研究新视角.

    风景园林园林植物材料园林研究方法时间性具身性

    引导自然的自发秩序——以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内各野生动物种群的环境适应情况为例

    何洋沈实现晋亚日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市"再野化"景观的营造,为城市自然栖息地的存续提供庇护,也为市民近距离观察、欣赏自然全貌提供可能.以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为例,真实还原城市公园的"再野化"景观设计举措对城市野生动物生存产生的深远影响.基于园内陆生野生动物的生境分布情况及行为特点,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栖息于此的野生动物进行持续观察研究,发现以下生态设计策略对"引导自然自发秩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演替:1)生境岛的留存及栈道的设置有利于减少游客对栖息地的干扰;2)降低灯光亮度、采用LED光源和减少照明时长能有效保护附近鸟类和昆虫:3)提高果树、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的比例能有效提高鸟类和昆虫的丰富性;4)减少灭虫化学药剂的使用、保留林间朽木能够显著提升昆虫的多样性,同时为小兽栖息提供庇护.从园内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情况及特殊习性的形成3个方面人手,分析景观设计对野生动物栖息产生的影响,以及为未来的相关设计提供建议和启发.

    风景园林城市公园再野化景观自发秩序城市野生动物低干预设计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

    植物与时间:关于慢速植物知识的探讨

    马特·达洛斯佟思明边思敏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景园林师通常更倾向以季相特征的方式去理解植物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认为从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的时间推移(time lapse)概念中汲取灵感,并通过时间性的概念来思考植物,将有机会改变风景园林师认知和设计植物的方式.虽然这种种植设计方法不直接指向一种形式(form),但它确实与当前称为生态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种植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调查了2个建成项目——格伦斯通博物馆(Glenstone Museum)和布鲁克林大桥公园(Brooklyn Bridge Park),以理解时间性是如何影响设计的.最后,提出了通过慢速植物知识(slow plant knowledge)引导设计的新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植物植物设计视觉表达设计方法论自然主义种植设计过程多物种组合

    唐王维时期至今的"辋川别业"山水空间变迁探究

    张宁朱育帆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王维辋川别业诗、画、园兼备,是现代园林史研究者公认的最重要的唐代造园案例之一.以往研究多集中在辋川诗文、绘画与二十景现地方面.由于考古数据的缺失,很少有涉及辋川别业山水空间层面的研究.对于园林研究来说,"空间"层面的研究是无法回避一部分,以当今辋川地理山水空间为基础,利用古文献、地理信息数据和20世纪60年代卫星图等资料,分析王维至今一千多年以来辋川别业所在地——辋谷可能发生的山、水变迁内容,最后大致推测出王维时期的"辋川别业"山水空间形态.

    风景园林辋川别业王维山水空间地理空间

    时景起源与变迁研究

    陆磊范颖佳金荷仙鲍依依...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景"也称时间景观,是中国风景园林的重要组成,是风景属性、时间属性与人文属性的结合,体现了"天-地-人"的彼此联系.通过对历代重要诗词、哲学文献、园林文献的分析,探讨背后的时间逻辑,得出时景观念源于"对时育物"的传统,与观象授时、物候观测确定时间密不可分,时景审美源于天体观测与崇拜中诞生的美学雏形,以及物候农业劳作中产生的观生意审美.时景审美经历了"雏形-建构-繁荣-世俗化"4个重要时期,并与山水诗画的产生和发展紧密相关.时景发展历程的分期特征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既关联又具有独特性,同时体现了待时而动、阶段发展、时境相依的生态哲学思想,对时景营建、风景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风景园林时景对时育物起源变迁

    成都人民公园空间的层积分析及变迁动因研究

    周波曹雯畅冯田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都人民公园是中国重要的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之一,是见证城市发展与公共需求变化的重要城市历史公园,具有不可忽视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采用历史层积分析对成都人民公园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其空间历史变迁分为普通游园初创、传统公园转型、现代公园建设、现代公园完善和公园城市营造5个时期,整理各时期形态与功能变迁,探寻其变迁的内在动力.将公园的层积关系分为反复、重建、共存和成长4种主要模式,探索公园建设的层积变化:基于自然条件,综合历史事件、治园观念、文化活动和人群变化等因素,公园空间形态由封闭、单一和无序转向开放、多元和有序,承担职能从功能杂乱的小游园转化为集休闲、文化、健身和爱国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分析成都人民公园空间的历史变迁动因与机制,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保护与发展补充实证,为当代城市公园文脉与底蕴的探寻提供参考.

    风景园林成都人民公园层积分析空间形态变迁动因

    城市公园设施配置标准与设计原则研究——以广州为例

    周兆森林广思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园设施的高质量建设对促进公园游憩服务效益的发挥起到重要作用.目前有关城市公园设施的相关学术研究与标准化工作虽然探讨了部分设施的设计方法与要求,但尚未形成专门且系统的研究结论或设计标准.通过对相关研究与标准化进程的梳理,以及对当前广州市城市公园设施配置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试图理清城市公园设施的评价与配置原则.认为城市公园设施宜包括游憩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三大类,并提出应从设施的种类、规模、布局、品质四方面的合理性、适宜性和实用性进行设计.以期为今后城市公园设施的新建、改建、扩建工作提供方法借鉴及经验参考,为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原则性指导.

    风景园林城市公园公园设施标准化规划指引设计导则

    多元数据支持下福州市乡村风景道选线规划研究

    白君亭孙睿陈靖雯兰思仁...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风景道对于推动交旅融合发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区域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为乡村风景道的规划与构建提供重要支持和机遇.以福州市路网数据、自驾游客数字足迹点和158个乡村旅游地数据为基础,利用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等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叠加分析,筛选出乡村风景道节点;结合福州市多元数据,从5个维度构建乡村风景道选线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绘制选线适宜区;通过综合分析提出福州市乡村风景道规划方案与具体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福州市乡村区域共筛选出20个乡村风景道节点;2)福州市乡村风景道选线适宜区以福州市中心城区的边缘区域为核心区,呈现出由核心区向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区域梯度递减的趋势;3)根据乡村风景道节点和乡村风景道选线适宜性空间分布,最终构建形成"三主二副三支"纵横交错的福州市乡村风景道网络布局.基于多元数据的福州市乡村风景道选线研究对于市域乡村风景道的构建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风景园林乡村风景道福州市选线规划GIS多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