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碳储量时空演变与预测模拟

    王春晓邓孟婷汪雪飞洪武扬...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生态空间萎缩、景观破碎化等问题,极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存储能力.在此背景下,探究城市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关联性意义重大.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PLUS-InVEST模型对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设定多种情景发展模式,对不同模式下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模拟.最后,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储量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性及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深圳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耕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区域碳储量下降的根源;2)未来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和生态用地面积均明显下降,其中生态优先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3)在高度城市化区域,碳储量与生态面积、景观破碎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三者综合指数的空间布局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开发程度息息相关.研究结果为土地紧缺的城市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风景园林土地利用碳储量多情景模拟景观格局相关性分析

    多年龄段老年人出访公园可达性影响因素和空间评价研究——以武汉市中心城区80个公园为例

    郑段雅周星宇季冬兰戴时...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达性是影响老年人出访公园的关键点之一,年龄阶段、交通条件、公园数量与分布都会对老年人的实际可达性距离产生影响.基于多源大数据,以武汉市中心城区范围内80个公园和出行访问公园的11万人次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出访公园的可达性距离和相关影响因素,并据此展开空间评价.在可达性距离方面,数据统计显示,老年人访问公园实际可达性距离约在6 km,"超标"情况普遍,且在空间上以二环线为界,内外差异明显.在相关影响因素方面,当公园可达性距离超过1.5 km时,随着距离的增加,年龄越大的老人出访比例会越低;当公园与居住地的距离超过老年人适宜的模式(步行2 km)时,老年人可能因不愿改变出行方式而减少出行;当公园彼此布点距离在3 km以内时,随着布点密度的增加,会一定程度上提升高龄老年人的出访意愿.在空间评价方面,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发现汉阳西部、洪山中南部居住的老年人出访公园出行比例异常偏低,三环线边缘的部分公园较难吸引周边老年人出访.总体而言,一方面拓展了老年人出访公园可达性的研究技术框架;另一方面能为相关规划建设提供指引建议,实现理论与实践互促.

    风景园林老年人公园可达性空间句法社会网络模型武汉市

    老旧校园绿地集水区优化对雨水排放与LID设施功能的影响——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为例

    黄振兴武勇范砚婷孙译远...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水区作为雨水汇集的基本单元对雨水排放有很大的影响,对集水区的优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雨水排出效率.以石家庄铁道大学长安校区翠园及其周边区域为例,对该区域的高程变化、排水设施、绿地分布进行调研,计算该地区重现期为1年一遇、5年一遇,历时2 h;10年一遇、20年一遇,历时24 h的降雨曲线,并通过SWMM软件分别对区域内现状、优化集水区2种情况的雨水径流、出流、雨涝风险与关键节点深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集水区可以有效消减79.7%~91.9%的径流峰值,同时降低了雨水井的溢流量.在优化集水区后布设低影响开发设施也能将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渗水效率提高45.9%~56.1%.为使该策略能够更加方便地应用于老旧校园绿地改造,同时结合参数化设计技术,以研究区域内的园林绿地为例,将绿地集水功能与园林形式进行有机融合.

    风景园林源头减排海绵城市SWMM模型芝加哥雨型法老旧校园改造

    基于SNA的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研究——以白鹿原地区车村为例

    魏萍蔺宝钢张斌刘涛...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不匹配的现状,提出"两模型三层级"的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方法.以西安周边乡村-车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构建车村公共空间双层网络模型,即:物质网络模型与村民行为网络模型(两模型).从"聚落-片区-单点"3个层级(三层级)设计衡量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相关指标,并通过双层网络模型指标的对比分析,精准定位车村公共空间需要优化提升的要素.最后,基于"社会-空间"互动逻辑,以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匹配为导向,从聚落布局优化、片区派系完善、单点品质提升三方面提出精准优化策略.

    风景园林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社会网络分析(SNA)精准优化

    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空间特征及其内生逻辑

    孙硕郑文俊魏万锦冯怀宇...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侗族聚落是中华地域性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明晰内化在聚落中的空间特征和内生逻辑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以坪坦河流域侗族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边界形状指数、空间句法,从流域聚落空间分布、村落空间环境结构及村域空间形态特征三方面对聚落空间生成中的3类要素(村落选址、外部边界与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空间逻辑关系.研究表明:1)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形成了以近水型村落占主导,择中上游而居,沿流域内线性水网分布的特点;2)聚落空间环境呈现"山、林、寨、水、田"等要素组成的立体化景观空间结构序列,但不同空间类型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3)聚落边界形态以指状和带状形态边界为主,内部形成以鼓楼等为核心的空间引领村落发展,存在明显的等级与秩序,不同空间类型的聚落形态特征量化数值有着明显的范围区间;4)聚落空间在自适应生态、自组织社会和自发展生存3种逻辑机制的耦合中呈现多样化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聚落空间保护的策略引导.

    风景园林空间特征逻辑机制地方性景观侗族聚落

    基于自生植物群落的景观设计途径研究——CSR理论介入城市自生地被植物群落改良设计的探索

    鲍璇刘晖邹子辰安婷...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生态服务功能得到广泛认同的植被资源,城市自生地被植物群落在绿地建设过程中存在难以利用的问题,需要通过风景园林设计手法赋予其符合生态秩序的结构与美学特征,才能实现其实践运用价值.面对群落组成复杂、植株难以筛选、缺乏稳定性与美学特征等问题,基于以场地自生地被植物群落为基础进行人工改良设计的思路,提出依托CSR理论对自生群落的物种组成、垂直结构、景观特质进行调控,并采取低干扰方式进行建植与维护的设计、管理途径,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促进群落的竞争筛选与演替过程,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低维护地被群落景观.研究开展了初步实验,改良设计的实验群落经过3年的生长与演替,物种组成从R型植物优势转向为更加稳定的C型植物为优势,群落植株密度与覆盖度显著提升,形成了包含主景观层、底部空间保护层、点缀性景观层的垂直结构,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了各具特征的植物景观.实验结果验证了自生地被植物群落人工改良设计途径的可行性,为基于城市自生地被植物群落的植物景观生态设计实践提供了参考.

    园林植物自生植物群落地被植物群落群落改良设计CSR理论植物群落景观

    广州市常用园林植物调查及应用特点分析

    张碧媛阮琳李智琦林雯...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调查了广州市2 408条道路、312个公园绿地植物资源,分析了广州市园林植物应用现状和特点,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共有维管植物1 020种,隶属159科、549属.其中乔木409种、灌木305种、草本和藤本306种,分别占植物总数的40.10%、29.90%和30.00%,从科属区系组成来看,热带、亚热带分布特征显著;常用乡土植物441种,占植物总数的43.23%,乡土植物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观花植物种类丰富,占植物总数的29.22%;与华南地区其他城市相比色叶植物种类较多,共169种,占比16.57%;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共计41科100种9 940株;入侵植物共计29种,种类多,且南美蟛蜞菊、马缨丹被广泛用作地被植物.此次调查为近年来广州市园林植物应用现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基础资料,并为今后广州园林绿地植物应用提出了建议.

    园林植物广州市本底调查应用特点分析

    分水墩:一种水利遗产中蕴含的传统理景智慧

    梁伟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水墩是一种古代江南地区人工堆筑的水利设施,常位于河道交汇处的水中央.其既有导航、阻水、分水等实用功能,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居观念等人文信息,是一种水利遗产和景观遗产.基于田野调查、社会访谈、历史文献检索和历史影像考证,分析分水墩遗迹的总体建置沿革、空间分布、文化内涵和理景理念、理景特征.得出分水墩理景擅于使用巧营人文节点的点景方式,融合"临近远借、登高远眺"的借景和造景手段,营造出"捍控水脉、耸秀中流、豁目开襟、聚景凝萃"的理景特征.这种将实用功能与景观创造融为一体的营建方式,体现了江南水利遗产特殊的理景智慧和赓续传统,折射出古人统筹全域环境,以点睛关键地段,提振人居聚落整体景观格局的全局理景思维.这是对中国景观遗产研究对象的一次补充完善,对认识和研究水利遗产中包含的传统风景园林理景理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风景园林分水墩水利遗产理景景观遗产水域景观运河

    权力、场域与公私之变:民国无锡园林转型的社会学解读

    许家瑞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无锡开创私人建园向公众免费开放之先河,是中国近代园林史上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而作为园主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以园林搭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为了研究园林转型背后的权力斗争,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进行分析,链接了以往被忽视的零散非体系性史料.发现在权力、经济与园林场域的交叠下,无锡的民族资产阶级对自我身份认知发生变化,从而顺应时势而调整自身的位置.园林作为场域,以争夺景观资本为中心,以交换经济与政治资本为目的,使场域内的行动者形成了文人、社会教化者与商人3个方面取向的惯习,从而促成了无锡民国园林中多样的布局与风格.

    风景园林民国无锡园林转型权力场域惯习

    兰溪伊园考

    孙策于冰沁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兰溪伊园的营造为李渔早期的一次造园实践,伊园的复原有助于完善李渔的造园理论.通过对李渔诗词、小说以及《闲情偶寄》中相关书写,结合田野调查考证伊园遗址,对伊园进行数字化复原.并结合时代背景对伊园相地立基、要素营建与园居活动进行分析,得出伊园"外敛内张"的特征.从功能上来说,这归因于抵御匪盗的需要以及李渔的自我表达;从造园的意图上来说,这是李渔在入世与出世两者间摇摆不定的体现.

    风景园林李渔兰溪伊园园林复原外敛内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