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景观之美与美感

    王向荣
    2-3页

    风景园林美感探究——景的人境感应机制与景境回路设计原理

    刘滨谊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风景园林美感的研究对象、个体与群体、文化与科学、误区与症结、研究战略、如何创新突破等问题,以"景"为主线,揭示风景园林美感成因与机制的流变性,构建景境回路设计原理.分别从哲学、人居环境学、风景园林学三方面展开,构建景的"人-境互动"模型,剖析景作为风景园林美感的源头、成因、机制作用,揭示景的"人-境互动"流变机制.为此,分析论述了景与园、与意境的关系,提出"经"的概念.进一步阐明了建筑学非生命美学与风景园林生命美学的根本差别及因偏离了基于生命美学的风景园林美学分析评价的基本方向性误导,主张以风景园林的过程动态感受主导风景园林美感评价,指出流变性这一风景园林美感美学的内在属性,提出以"景流"作为评价风景园林美感的准则和标准,并为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奠定基础.具体成果如下:1)提出了"风景园林美感流变理论"雏形;2)发展中国传统八景理论,提出了主观、客观、主客观结合的"3类八景"24位元素及其8条风景园林美感规划设计的流变线索;3)基于美感流变理论,构建了由回路、景境、景阻、景势、景流组成的"景境回路设计原理".

    风景园林风景园林美感风景园林美感流变性人-境感应八景景感流变景境回路设计

    寄情山水——中国山水画与造园美感的成因

    王胜男吴晓淇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园林"诗、书、画"三位一体,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造园特征,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而流传于世,山水画的法则更成为造园的范式,造就了中国传统园林之"美".从中国文化生成的重要群体——"士"的特征出发,论述了中国园林在特殊历史境遇的中国独有的山水画影响下,从山水画到山水园的发展.以史据考证的方法,说明了中国园林实质为山水园,并在中国山水画影响下生成、演进的历程.印证了中国园林——山水园实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家园,中国传统园林与山水画相互促进、印证,形成中国传统园林的无穷魅力,傲立于世界.

    风景园林传统文化山水画山水园造园美感

    一维两阀:从《筑山庭造传》中辑考日本"江户造园新体图式"

    周景崇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中日两国的造园理论体系被限定为一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产物,并将其视为是一种由"心"而生的艺术创造.江户时代之后,日本造园界将中国的"气象体志"理论发展总结为"技艺""心"与"感"3个层次,后又总结成更为简化的神仙气、轮苑气、山林气、出世气、儒先气等俗理,并根据江户时代的赏析习惯,绘制出"真行草"47种规范化的造园图式,形成了"一维两阀"的造园现象,一跃成为研究日本古典造园艺术"图式"的学术途径与法门钥匙.基于对日本江户时期北村援琴的造园著作《筑山庭造传》的研究,将"美感"视作造园生发程式化设计的主要脉络,对日本"江户美感新体图式"的创新路径进行学术探讨,由此检验北村援琴所主张的内在渊源、理论谱系和路径谱系等问题,并以此充当研究中国造园文献之重要补遗.

    风景园林江户造园新体图式筑山庭一维两阀美感真行草

    上海城市绿地更新中花园的设计与实践

    虞金龙吴筱怡施惠珠许林培...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与居民对城市绿地的功能需求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的交流和共处.城市绿地更新从只满足基本的生态功能向公园的共享和花园的生活演变.而花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种表达方式与场所空间,在城市绿地更新中扮演着由量到质的重要角色.从分析花园的概念特征、发展及在上海城市绿地中扮演的角色出发,建立起以场所属性为主导的花园设计理念,进而以此理念在上海城市绿地更新实践中进行探索,为建设花园人居城市、改善城市公共环境、打造宜居城市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风景园林城市绿地更新花园场所时间空间地域自然生活

    中国古代园林观月空间"景月同构"设计探析——以明清园林为例

    夏晗冰鲍沁星张敏霞陈丹秀...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月岩望月"研究发现,南宋时期已出现符合天文运行规律、"朝对东-南"的观月景观营建,构景手法表现为月景与地景的同框因借,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景月同构"的空间营造特征.在"景月同构"是否能作为中国古代园林月景设计范式,以及其"朝对东-南"的设计具有哪些共性特征2个问题的导向下,基于古代园林遗存和园记等材料进行统计、筛选,针对观月空间布局与构景要素进行整理.总结出明清园林中成功观月的景点普遍存在"朝对东-南"的方向性特点,并归纳出"有水为宜""丘壑应变""景题点睛""旱园水作"4类中国古代园林观月空间的"景月同构"设计范式.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传统园林在月景营建中对天文规律的应用,以期为古代园林观月景点复原定位及现代月景设计在山水地形营造、景观元素布局和观月氛围设计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风景园林观月空间景月同构朝对东-南

    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构建——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为例的实证研究

    贺慧张彤张庆昊董凤千...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公园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其主体功能区划定是落实总体建设要求、保障基础工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但目前仍存在识别路径、技术方法模糊不清的问题.尝试在解读主体功能区内涵的基础上,以系统耦合思维构建"文化生态双维度耦合-保护利用双象限评价-空间功能四分区重构"的主体功能区识别路径,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湖北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主体功能区呈现出以提供基础条件的管控保护区为基底、以文化引领的主题展示区为核心、以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为外延圈层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布局模式相符.期望在丰富国家文化公园理论研究的同时,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科学布局与规划编制.

    风景园林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功能区湖北段

    基于街景分析技术的滨江路空间品质研究——以重庆三代滨江路为例

    王中德王小焱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江路是滨江城市中极具特征性的线性空间,但针对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在特征性指标体系建构及量化评价等方面还有待拓展.结合滨江路环境要素分析构建特征性指标体系,运用基于语义分割的街景分析技术,对重庆市不同时期的3代滨江路展开特征总结与问题剖析.结果表明:1)在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应依据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取指标;2)在个案层面,由于道路功能的综合提升及城市地形限制的减弱,使新一代滨江路空间品质显著提高;3)跨江立体交通节点对滨江路空间品质影响较大.利用街景技术建立滨江路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所得结论可为其品质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风景园林滨江路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街景影像

    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中国传统园林传承发展的实践探索——以成都蜀园为例

    赵茜韩炳越王忠杰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园城市以传承与发扬地域历史文化为责任担当,在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中应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造园理念.以孟兆祯院士生前全程指导的作品——成都蜀园的建设实践为例,深入研究巴蜀文化与川西园林文化,明旨立意,以"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序列"为指导展开设计.蜀园因势利导绘山水,因境安景始问名,布局有秩成章法,穷理尽微显文脉,达到艺海妙谛的愿景,余韵可期.以此探索在当代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中国优秀传统园林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风景园林公园城市中国传统园林传承与发展成都蜀园

    基于机器学习和车辆路径问题模型的园林绿化垃圾空间分布预测与处理设施选址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郑段雅周星宇季冬兰戴时...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基础是处理设施体系建设.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例,分别对园林绿化垃圾空间分布与处理设施选址进行研究.针对前者,基于高清卫片、街景影像、行道树空间点位等大数据,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分类(卷积神经网络)、聚类(K均值聚类)和回归预测(多项式回归、随机森林)等模型,实现对现状及规划地区的日常和峰值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的合理测算;针对后者,采用车辆路径问题类算法中的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带入距离最近、运输周转量最少、有限时间窗口和有限设施容量等限定条件,对组团收集点、就近消纳站、综合处理厂和集中转运站4类设施及有关线路进行智能选址.根据结果,预测研究区域内日常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为32.71万t/年,峰值产生量为7万t,与同等级城市情况类似.建议布局200处组团收集点、50个就近消纳站、4处综合处理厂和14个集中转运站,以提升园林绿化垃圾收集清运效率,实现区域"产-收"平衡.

    风景园林园林绿化垃圾空间分布处理设施选址机器学习车辆路径问题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