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王威琪

双月刊

1671-7104

chjmi@263.net

021-56637728;56635850

200070

上海市民和路154号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lnstrument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是经国家科委、卫生部批准,在国内外正式出版发行的国家级技术刊物,是国内首家医疗器械专业杂志,已有近40年悠久历史。本刊编委会由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界知名学者、专家组成,确保载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本刊主要报导医疗器械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开发、研制、生产、临床应用和医械监管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管理和维修等方面的新经验。本刊是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器械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欢迎各界人士投稿,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配重修正的极轻型植入物磁致位移力测试方法

    尹勇邓进邬小玫
    473-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材料实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Testing Materials,ASTM)F2052-21标准(对应中文标准YY/T 0987.2)规定了磁共振环境中医疗器械磁致位移力的标准测试方法,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和应用.该方法是用细线将被测植入物悬挂于磁场中,测量悬线相对竖直方向的偏转角,从而计算磁致位移力相对重力的大小.然而,当该方法应用于极轻型植入物测试时,很难满足悬线质量小于植入物质量的1%的要求.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配重修正的极轻型植入物磁致位移力测试方法:使用质量超出待测植入物质量的1%的悬线和夹持物,按照标准方法测量偏转角度,再使用待测植入物质量在被测物总质量中的占比对偏转角度进行修正,从而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该文对配重修正法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配重修正法能够有效测量极轻型植入物的磁致位移力偏转角.

    磁致位移力极轻型植入物偏转角磁共振安全

    相邻骨科植入物的磁共振射频致热耦合效应作用机理

    国然汪志超王晶李铖铃...
    478-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研究了1.5 T/3.0 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环境下2个相邻的骨科植入物的射频场相互耦合对射频致热的作用.当患者佩戴多个相邻的植入物时,这些植入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增加射频致热.采用骨板和骨钉作为例子,通过基于惠更斯原理的数值模拟计算并提取热点位置的入射和散射电场向量的振幅和方向,以分析其他相邻植入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仅入射场的存在会导致强耦合效应,强散射场也会起作用,通过惠更斯源可以得到器械之间产生的一阶和二阶散射场,如果在一定区域内,一阶和二阶电场项相互叠加,则双植入物系统的射频致热风险会增加.

    时域有限差分法惠更斯源磁共振成像骨科植入物射频致热耦合作用

    植入式脑机接口设备的磁共振兼容安全性讨论

    靳凯翔刘勋胡晟李永华...
    486-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设备是神经刺激和记录的重要工具,在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脑机接口系统的神经活动传递方面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同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记录全脑信号的有效且无创的技术之一,可以提供大脑结构的细节和激活模式图.结合BCI设备,特别是植入式BCI的神经刺激/记录与MRI的无创检测功能,被认为对解析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种结合对植入式BCI接口器件的组成材料和结构提出了特殊要求.该文首先对植入式BCI设备与MRI在交互使用时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归纳和梳理;然后,从安全隐患产生的源头,特别是植入体内的关键组件如金属电极及导线等,分析问题并整理总结了当前研究中的应对策略;最后,简要讨论了国内外磁共振安全性监管法规,并提出了改善相关产品磁共振兼容安全性的发展方向.

    植入式脑机接口磁共振兼容性材料与结构监管法规

    基于深度学习生成的磁共振图像的临床验证研究

    伏广东彭立凤张志浩项磊...
    493-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生成算法,从磁共振图像的矢状位T1WI和T2WI序列生成伪矢状位STIR序列.以真实采集的STIR序列为金标准,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评价生成序列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果.主观方面,由两位医师对图像进行评分.客观方面,选取5种组织的感兴趣区域,计算信噪比和对比度噪声比来衡量图像质量.此外,采用平均绝对误差、峰值信噪比、结构相似度和相关系数来分析生成的STIR与金标准图像的相关性;使用Bland-Altman图分析像素值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深度学习生成的STIR序列在图像质量和临床诊断上与金标准一致甚至超越金标准,且能够缩短扫描时间,提高影像扫描效率,因此具有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前景.

    磁共振图像深度学习图像生成脊柱

    基于残差神经网络、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和注意力机制的肠鸣音检测方法研究

    郝亚丽万显荣江从庆任相海...
    498-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鸣音可以反映胃肠道的运动和健康状况,然而,传统的人工听诊方式存在主观性偏差且耗时耗力.为了更好地辅助医生对肠鸣音的诊断,提高肠鸣音检测的可靠性和高效性,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残差神经网络(ResNet)、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和注意力机制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首先使用自主研发的多通道肠鸣音采集系统采集了大量带标签的临床数据,采用多尺度小波分解和重构方法对肠鸣音信号进行预处理,然后提取对数梅尔谱图特征送入网络进行训练,最后通过10折交叉验证和消融实验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和验证其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方面分别达到了83%、76%和79%,能够有效地检测出肠鸣音片段并定位其起止时间,表现优于以往的算法.该算法不仅可以为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辅助信息,还为肠鸣音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肠鸣音残差神经网络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注意力机制

    手术机器人关键技术综述与优化探讨

    马寻君蔚俊刘海涛李娅...
    505-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术机器人是国家战略诊疗设备研究重点,得到多所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的广泛关注,设计研发了多款手术机器人,并进行了注册申报.该文深入探讨了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及其性能优化要点,包括运动学的定位误差、位姿误差、反馈模型误差、图像识别定位误差、路径规划和安全性方面等.不仅为未来手术机器人标准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医疗机器人行业的研发、制造及注册流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手术机器人技术性能优化要点安全性定位误差路径规划

    浅谈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器械的进展

    张涵刘萍刘庆龙
    512-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高效、微创等优势.该文主要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器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阐述,解读了各类弹簧圈的设计机理,对比编织和切割支架对辅助弹簧圈释放的临床获益,以及分析目前最受瞩目的密网支架的设计原理和优化方向,探讨各类介入器械的发展和应用.

    颅内动脉瘤介入器械

    经导管三尖瓣反流修复器械研究进展

    郝锋涛何伊欣
    519-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尖瓣过去被认为是"被遗忘的瓣膜",但三尖瓣反流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随着介入医疗器械技术的不断发展,三尖瓣反流疾病的介入治疗逐渐引起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了三尖瓣反流疾病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经导管介入治疗三尖瓣反流修复器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器械设计原理、操作步骤,临床研究结果及器械的优缺点等.

    三尖瓣反流三尖瓣修复术经导管介入治疗瓣环成形术缘对缘修复

    射流无针注射器发展现状与展望

    王元顾大强
    526-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射流无针注射器是指通过特定的装置,使药液形成微小的高速射流来穿透人体皮肤,从而实现不借助针筒来向人体内输送药物的一种医疗仪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射流无针注射器随着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和相关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产生变革.该文介绍了射流无针注射器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临床应用,简要概述了不同驱动方式的射流无针注射器的原理,并对其各自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结合当下的研究现状与临床应用情况分析了射流无针注射器发展所面临的技术难题.在目前医疗设备朝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背景下,展望了射流无针注射器未来的发展和机遇.

    无针注射发展历程微量注射自动注射

    基于Eclipse计划系统等效均匀剂量在旋转调强放疗中的临床应用

    刘鲁根乔浩肖亚南汤江林...
    533-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等效均匀剂量(equivalent uniform dose,EUD)在旋转调强放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调强计划质量的优化方法.方法用Python分析EUD公式中a值对EUD曲线特征的影响.随机选取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以及盆腔肿瘤各30例进行计划设计,分别用仅基于物理优化方式和物理约束条件配合EUD函数的优化方式对靶区和危及器官进行剂量优化,对两组计划的剂量分布、约束条件等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观察a的不同取值对计划结果的影响.结果a值对EUD曲线特征变化的影响与对EUD计划优化结果的影响一致,当-15≤a≤-5时,靶区剂量分布较均匀;当1≤a≤7时,约束危及器官的均匀剂量及低剂量区效果较明显;当10≤a≤30时,约束危及器官高剂量区效果明显,靶区和危及器官的EUD在不同a值下表达不同.研究还发现,采用EUD优化方式的计划组靶区的剂量分布和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均优于仅用物理优化方法的计划组.结论a的取值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为使用EUD优化调强计划时a值的设定提供了参考依据.EUD优化方法的使用能在保证靶区剂量分布的前提下,明显降低正常组织受量,减少并发症概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等效均匀剂量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物理优化剂量体积直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