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王威琪

双月刊

1671-7104

chjmi@263.net

021-56637728;56635850

200070

上海市民和路154号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lnstrument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是经国家科委、卫生部批准,在国内外正式出版发行的国家级技术刊物,是国内首家医疗器械专业杂志,已有近40年悠久历史。本刊编委会由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界知名学者、专家组成,确保载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本刊主要报导医疗器械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开发、研制、生产、临床应用和医械监管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管理和维修等方面的新经验。本刊是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器械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欢迎各界人士投稿,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向量血流技术在腹部凸阵超声探头上的应用研究

    郝鹏慧杜宜纲李双双朱磊...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向量血流成像是一种新型的超声血流测量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彩色多普勒和频谱多普勒,它具有不依赖角度校正、可直接获取血流的实时幅值和方向(血流速度矢量)等优势.横向振荡法(transverse oscillation,TO)是实现向量血流成像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对于结构更加复杂的凸阵探头,目前仍然缺乏基于商用超声机的完整且详细的算法验证过程.该研究先介绍了TO成像过程和成像原理,然后通过仿真实验,计算设定速度值与测量速度值之间的误差,再通过多普勒体模实验,验证设定速度值与测量速度值之间的误差.其中仿真实验中TO向量血流技术测得的速度值为0.48 m/s,与预设值0.50 m/s的误差为-4%;多普勒体模实验中测得的速度值为8.33、11.14、14.44、16.67 cm/s,与实际速度值7.97、10.78、14.06、17.34 cm/s的误差均在±5%内.2个实验都验证了向量血流技术在腹部凸阵探头上应用的可行性.

    向量血流腹部凸阵探头多普勒体模横向振动

    基于MRI的腰痛功能障碍自动评估方法研究

    翟松林齐来雪程茂军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腰痛患者的MRI,通过图像预处理,提取能够反映腰痛患者功能障碍的MRI影像特征,并结合机器学习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算法多样性的stacking模型集成算法,为腰痛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精准评估提供可靠方法和实现手段.

    腰痛功能障碍评估磁共振成像机器学习

    pMBRT:先进质子放射治疗技术基础与设计

    王孝娃杜宁王岚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先进的质子微束放射治疗(proton minibeam radiation therapy,pMBRT)为对象,介绍了pMBRT的发展历程、微束的生物学作用、微束保护组织的机理、微束的产生技术(准直器方法与磁聚焦方法)、质子微束矩阵阵列优缺点等,对pMBRT进行了综合的评价.提出将质子微束阵列与磁共振磁场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发挥pMBRT的正常组织保护功能,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质子治疗的精准性.

    质子微束放射治疗磁共振成像剂量质子阵列

    基于3D打印工艺的多孔植入物的设计制造及应用

    吴言王聿栋刘梦星石杜芳...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有限元模拟不同类型多孔结构,进行分析并筛选出适用骨科医疗器械的多孔结构,并用3D打印技术对该多孔结构(泰森多边形结构)进行加工制造.该文对3D打印的泰森多边形多孔结构的力学性能(拉伸、压缩和弯曲)和骨长入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力学测试结果表明,3D打印泰森多边形结构的拉伸、压缩和弯曲性能明显优于人体皮质骨,弹性模量与人体皮质骨相当.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植入比格犬后3个月,多孔结构内有明显的骨长入.该研究为多孔结构在骨植入医疗器械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多孔结构泰森多边形3D打印拉伸性能骨长入

    3D打印不同骨密度的椎间融合器优化设计

    刘伟赵京生王祎霖李素丽...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颈椎的原始数据,通过医学图像处理和逆向建模操作分别重建了颈椎C6段和C7段的模型,并将其装配形成颈椎C6~C7节段,得到椎间融合器基本数据.依据基本数据分别建立了矩形多孔、梯度多孔、八面体多孔椎间融合器模型.对融合器施加成年男性颈部所受到的最大力,通过有限元分析求解应力、应变以及最大变形量.计算设计的椎间融合器的弹性模量下降情况,对不同孔隙率的矩形多孔结构椎间融合器进行分析,并优化设计.结果可知,3种结构的融合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弹性模量下降,而矩形结构椎间融合器的孔隙率在60%左右时,弹性模量下降得最多.

    3D打印融合器多孔结构有限元分析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三波长脑组织氧监测系统的研制

    李泽熙李翰林尹琦蔡世杰...
    26-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20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因具有无创、实时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人体监测.氧作为人体主要新陈代谢物质,在脑组织中消耗量最大,为防止患者治疗时出现脑组织氧降低而出现并发症,需要实时监测患者的脑组织血氧饱和度.目前临床使用的脑血氧无创检测设备大多采用双波长,在探测路径上其他物质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误差,为此该研究基于近红外光谱无创监测脑血氧的基本原理,提出一种三波长探测光源的脑组织氧饱和度监测方法,并通过所搭建的系统进行初步验证,为后续的系统工程化奠定基础.

    脑血氧朗伯-比尔定律近红外光谱

    下肢康复机器人机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初探

    高承一刘芬姜海波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体下肢康复机器人作为一种恢复下肢运动能力的辅助设备,在康复领域和临床应用上的作用日益显著.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内外在该领域均有较大的发展,本研究对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梳理,对临床应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机构研究为重点,从自由度,工作空间,奇异性,步态模拟,运动学仿真及人机交互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辨识,结果表明,国内对下肢康复机器人的研究重点在机构构型的设计与优化,国外的研究重点则是基于人机交互的控制系统与训练模式的提升与创新.最后结合研究现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人体下肢康复机器人步态人机交互机构

    裸眼三维显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张云梦刘胜林冯庆敏黄丽娜...
    38-4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裸眼三维显示技术有良好的三维视觉效果且无需可穿戴设备辅助,能呈现三维医学图像的深度、位置及复杂结构等信息,可使观看者多角度获得组织器官的信息,减少认知负荷,有助于医学教学并开辟了规划和诊断的创新方法.裸眼三维增强现实显示能将医学图像显示在真实三维空间中,实现虚实融合,对医学研究有很大助力.该文综述了裸眼三维显示技术在医学诊断、临床手术和康复训练三大方面的应用研究,为裸眼三维显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后续研发提供方向,从而辅助医学研究,改善医疗实践.

    裸眼三维三维显示医学应用

    机械通气人机不同步自动检测算法综述

    张华青王丽竹徐剑锋向艳...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总结了患者与呼吸机非同步性(patient-ventilator asynchrony,PVA)自动识别技术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的应用.在早期阶段,规则及阈值的设定方法依赖于呼吸机参数及波形的人为解析,虽然这类方法直观并易于操作,但在阈值设定和规则选择上相对敏感,不能很好地适应患者状态的微小变动.随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技术开始出现并发展.这些技术通过算法自动提炼和学习数据特性,使PVA的检测更具鲁棒性和通用性.其中,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隐马尔可夫模型、卷积自编码器、长短期记忆网络、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等方法都被成功地用于PVA的识别.尽管深度学习方法在特性提取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它们对标签数据的需求较大,可能会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因此,强化学习与自监督学习的结合可能是一个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此外,算法的验证大多基于单一的数据集,未来对于跨数据集验证的需求将是一个重要且充满挑战性的发展方向.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不同步自动检测算法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默认网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王雪牛亚利王婧陈晓娜...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一种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至痴呆的综合征,由于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早期不易鉴别和诊断.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脑网络连接异常的脑区多位于默认网络,其异常变化的功能连接与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相关.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常用的检测静息态大脑内在活动的方法,应用静息态磁共振不同分析技术探索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默认网络异常变化有助于深入研究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并提供客观的影像依据.该文主要综述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默认网络研究中的应用成果,为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精准诊断和评估提供新思路.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血管性认知障碍默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