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疗前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前沿
中国医疗前沿

张静波

半月刊

1673-5552

zgylqy@163.com

010-6701157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2号丰宝恒大厦4030室

中国医疗前沿/Journal National Medical Frontiers of China
查看更多>>本刊以坚持创新、坚守前沿为办刊宗旨,秉承专业精神和开放态度,为读者提供最权威的政策解读、最深度的新闻事件分析、最具操作性的经营管理案例以及最前沿的技术动态,立志迅速成长为中国医疗行业最领先的主流媒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门静脉管壁运动的初步研究

    田鹏杨金秀杜毅力陶文鸿...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研究不同部位肝脏实质组织对门静脉管壁运动是否有影响,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测量门静脉主干(PV)、门静脉左支矢状部(LPV)以及门静脉右支主干(RPV)管壁短轴方向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分析其特点及关系.方法健康青壮年30例,用VVI技术测量门静脉管壁短轴方向管壁运动最大速度(Vmax)、最大应变(Smax)及最大应变率(SRmax).结果整体健康青壮年PV、LPV及RPV管壁短轴方向Vmax、Smax及SR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搏动对于门静脉管壁运动的影响不明显,男性与女性的相应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VVI技术检测健康人群PV、LPV及RPV的Vmax、Smax及SRmax,可为肝脏形态观察提供参考价值.

    速度向量成像彩色多普勒超声门静脉

    RA患者血清IL-18、IL-33水平检测及其意义的研究

    孙晔刘秀梅
    4-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IL-18、IL-33的异常表达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为RA诊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所有待检对象血清中IL-18、IL-33的水平,应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比较IL-18、IL-33在RA患者与正常人血清中及在RA活动期患者与非活动期患者血清中有无差别.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IL-18与IL-33及临床相关指标有无相关.结果活动期RA患者的血清中IL-18水平明显高于非活动期RA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 <0.01);非活动期RA患者血清中IL-18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活动期与非活动期RA患者的血清中IL-33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两组间IL-3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A患者血清中IL-18与IL-33水平成正相关(P <0.05).RA患者的血清中IL-18水平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成正相关(P <0.05);RA患者的血清中IL-33水平与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成正相关(P <0.05),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无相关性(P >0.05).结论 IL-18、IL-33参与了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在RA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18与IL-33在RA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协调作用.[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IL-18;IL-33;ELISA

    IADPSG糖尿病诊断新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

    蒋玉蓉游一平张丽娟
    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对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8046例孕妇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按照第7版《妇产科学》标准和IADPSG两种标准对孕妇进行妊娠期糖尿病诊断,将采用IADPSG标准诊断为GDM而采用第7版《妇产科学》标准并未诊断为GDM及GIGT的孕妇随机为干预组(A组)和非干预组(B组),对A组按GDM进行干预与管理,另选18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C组),对三组的母儿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①8046例孕妇根据第7版《妇产科学》标准诊断GDM及GIGT患者共368例,检出率为4.57%,根据IADPSG标准诊断GDM患者共655例,检出率为8.14%.②A组、C组的肩难产、剖宫产发生率低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B组、C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C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儿、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 <0.05),A组、B组、C组的胎儿窘迫、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发生率、低出生体重儿、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按2010年IADPSG 诊断标准,可增加3.57%的孕妇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通过管理,可以降低新生儿出生低体重、肩难产、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

    糖尿病妊娠妊娠结局葡萄糖耐量试验

    肺炎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现状及临床应用

    卢永明
    8-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肺炎支原体是引起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且耐药性不断增加。为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肺炎支原体的检测技术,本文对肺炎支原体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以期对临床医护人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帮助。

    肺炎支原体检测意义

    脊髓型颈椎病病因学研究概况

    王远征冷辉吴景山
    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学。方法对以往文献中提及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病因学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行性病变中最严重的一类疾患,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理论有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黄韧带增生肥厚、后纵韧带骨化、颈椎生理曲度消失导致的颈椎失稳等。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学日渐完善及精细化,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部分病因学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脊髓型颈椎病病因学研究

    围绝经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进展

    冯明月王中洁
    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绝经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其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为盆底肌肉及韧带松弛,与损伤及雌激素下降等因素有关。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法分为保守和手术两类,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和药物治疗等,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缺陷修补、结构重建、组织替代手术等。本文对围绝经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供临床参考。

    围绝经期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电刺激

    0.7%戊巴比妥钠在家兔实验手术麻醉中追加剂量的探讨

    刘为萍
    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0.7%浓度戊巴比妥钠在家兔手术实验中静脉注射麻醉的追加剂量.方法采用耳缘静脉注射0.7%戊巴比妥钠的不同追加剂量对家兔施行麻醉,记录实验中家兔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一般情况.结果静脉追加0.7%的戊巴比妥钠2ml/kg、3ml/kg、4ml/kg剂量的戊巴比妥钠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6-8min,5-6min,2-3min,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0.5±0.5h、2.0±0.50h、2.5±0.5h.30只家兔在注射0.7%戊巴比妥钠3ml/kg追加剂量后肌肉松弛效果好,无呼吸抑制及死亡者.结论0.7%戊巴比妥钠3ml/kg追加剂量在实验中可延长麻醉时间至3.5±0.5h,为迄今较为理想的家兔麻醉追加剂量.

    戊巴比妥钠家兔手术实验追加剂量麻醉

    甲状腺癌中CyclinE及CDK2的表达及意义

    张安文史琳唐艳妮罗宇...
    1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yclinE和CDK2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甲状腺癌49例、甲状腺腺瘤2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9例、正常甲状腺组织10例中CyclinE和CDK2蛋白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CyclinE和CDK2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22%(30/49)、75.51%(37/49),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及正常甲状腺组的表达率(P <0.01).甲状腺癌组中的CyclinE、CDK2蛋白表达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无相关性(P >0.05).CyclinE与CDK2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24,P <0.01).结论CyclinE和CDK2在甲状腺癌中呈高表达状态,提示两者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二者联合检测或许能作为临床诊断及判断甲状腺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参考指标.

    甲状腺癌CyclinE蛋白CDK2蛋白免疫组化

    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控制措施分析

    张辉张静
    16-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症监护室(ICU)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方法监测和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我院ICU院内感染状况,总结危险因素及控制对策.结果 ICU属于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963例患者中134例(13.9%)发生医院感染,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58.2%,患者特殊的自身因素及外在因素等均成为发生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规范医疗操作流程,优化护理流程,合理应用抗生素,将有效降低重症监护室的院内感染率,提高治愈率,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时间.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感染率控制措施病原菌

    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应用治疗非瓣膜性心脏病陈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

    郭玉雪胡英允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应用对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方法5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应用胺碘酮,治疗组应用胺碘酮加缬沙坦,观察6、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增大,但较对照组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应用能提高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且延缓左心房进一步扩大.

    胺碘酮缬沙坦非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