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黄伯云

月刊

1003-6326

f-ysxb@mail.csu.edu.cn

0731-88876765

410083

湖南省长沙中南大学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Journal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CSCDCSTPCD北大核心EISC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有色金属(含先进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有色金属选矿、冶金及化学化工等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及其发展动向。本刊已被美国SCI、EI、CA,英国INSPEC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和国内《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等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在材料、冶金科技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铝合金第二相腐蚀机理的微观/原子尺度研究进展

    计元元徐云泽张斌斌Yashar BEHNAMIAN...
    3205-3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铝合金的局部腐蚀(如点蚀、晶间腐蚀以及应力腐蚀开裂)与铝基体和第二相之间的微电偶腐蚀密切相关.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第一性原理计算,从微观和原子尺度上分析影响铝合金第二相腐蚀机理的因素,包括第二相的组成与结构、环境的pH值、应力以及吸附物质(如Cl−,H2O,OH−和O2−)的吸附行为.

    铝合金腐蚀脱合金化第一性原理计算

    镁锂合金腐蚀综述

    马晓春靳思远巫瑞智王甲秀...
    3228-3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镁锂合金耐蚀性差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关键问题.本文在总结大量镁锂合金腐蚀行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镁锂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其耐蚀性的加工工艺.首先,介绍镁锂合金的腐蚀特点;然后,重点解释晶粒尺寸、晶粒取向、第二相和表面膜对腐蚀行为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合金化、塑性变形和热处理工艺改变镁锂合金腐蚀性能.进一步深入讨论镁锂合金的腐蚀机理;最后,提出针对提高镁锂合金耐蚀性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镁锂合金腐蚀行为显微组织表面膜合金化塑性变形热处理

    铝合金与镁合金半固态成形技术研究进展: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

    李干屈文英罗敏程乐...
    3255-3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铝合金和镁合金的半固态成形技术因其低成本、短流程、低能耗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加工性能优良的复杂零部件的先进成形方法.在过去的十年里,对半固态成形技术的工艺、显微组织与成形件性能的理解已取得较大的进展.本文首先回顾常见的半固态浆料制备方法,然后分析半固态成形铝合金与镁合金的性能和增强机制.随后,对半固态浆料显微组织演化和流变行为的主流观点进行分析.此外,还介绍半固态成形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概况及近年来的部分应用实例.最后,对我国铝合金和镁合金的半固态成形技术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半固态成形铝合金镁合金浆料制备数值模拟性能工业应用

    铝合金及铝金属基复合材料搅拌摩擦焊接工艺的研究进展

    John VICTOR CHRISTYAbdel-Hamid ISMAIL MOURADMuhammad M.SHERIFB.SHIVAMURTHY...
    3281-3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焊接在汽车、航空航天、机器人、建筑等行业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行业常用非焊接方法制造很多铝合金零部件或系统.然而,由于不可热处理合金的存在、孔隙、凝固和熔融裂纹等因素,铝合金的熔焊具有挑战性.许多制造商采用传统的空气搅拌摩擦焊(FSW)焊接合金和异质材料,也有许多研究报道关于该传统FSW技术在焊接金属和聚合物材料,尤其是铝合金和铝基复合材料方面的缺点.近年来,为了克服传统FSW技术焊接铝合金的缺点,开发出很多其他FSW技术,例如水下搅拌摩擦焊(UFSW)和振动搅拌摩擦焊(VFSW)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铝合金及铝基复合材料(Al MMCs)搅拌摩擦焊接工艺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传统的FSW技术和最先进的FSW工艺参数对铝合金和铝基复合材料焊接质量和强度的影响,并比较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VFSW在能源效率和经济成本方面具有优势,并可根据应用情况进行多种改进,是焊接铝接头的一种可行的选择.然而,目前对Al MMCs搅拌摩擦焊的研究明显较少,这应给予足够的关注.

    铝合金铝基复合材料传统FSW技术先进FSW技术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Ti3O5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赵鹏飞李光石李文莉程鹏...
    3310-3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对Ti3O5的晶体结构、物理、化学和相变性质进行了大量研究.不同晶体结构Ti3O5(α、β、γ、δ和λ)的性能各异,特别是λ与β相之间独特的可逆相变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这也为Ti3O5在能源和数据存储领域开辟了新的应用.近年来,Ti3O5材料在痕量检测、微波吸收和病毒吸附等方面的优异表现,进一步拓宽了其应用领域.本文详细介绍不同晶体结构Ti3O5的基本性质,并对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Ti3O5相变压力诱导数据存储催化剂载体

    Al?Zn?Mg?Cu合金异构组织内沉淀和溶质分布的理论设计和过程调控

    袁亮亮郭明星鄢勇冯伟俊...
    3328-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同时提高Al−Zn−Mg−Cu合金强度和成形性能,构建析出相和溶质元素浓度分布理论模型,并对合金内异构组织进行理论设计和过程调控.研究结果表明,沉淀相的溶解主要受其尺寸和热处理温度影响,溶质元素在合金基体中扩散所形成的异构组织特征主要取决于晶粒尺寸,而热处理温度仅对较大尺寸晶粒内的溶质元素浓度分布有显著影响.上述理论预测Al−Zn−Mg−Cu合金内的沉淀相和溶质元素分布情况与实测结果较为吻合.此外,通过有效控制Al−Zn−Mg−Cu合金内沉淀相和溶质元素浓度分布可以更好地精准构筑微区异构组织,从而更大幅度地改善合金的成形性能.

    Al−Zn−Mg−Cu合金浓度分布扩散异构组织模型

    Al?Cu合金中Sc掺杂θ′/Al界面稳定性和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张冬兰汪炯孔毅邹有...
    3342-3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Al−Cu合金中Sc掺杂 θ′(Al2Cu)/Al的界面特性.根据计算结果和已报道的实验结果,建立Sc掺杂的半共格和共格θ′(Al2Cu)/Al界面(Sc掺杂在Al表面(S1位点),Sc掺杂在θ′表面(S2位点))模型.通过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分析,发现Sc位于S1位点时,掺杂界面的界面能显著降低,黏附功显著增加.特别是被间隙Cu原子占据的共格界面,当Sc位于S1位点时具有极好的结合强度.电子结构表明,Sc在S1位点的界面形成强Al—Cu键,而Sc在S2位点的界面形成Al—Al键.Al—Cu和Al—Al键的形成对提高掺杂界面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Al−Cu合金Sc掺杂θ′/Al界面界面结合强度电子结构

    AA7136合金的淬火敏感性与非均匀析出行为

    马志民张勇刘胜胆邓运来...
    3356-3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时间−温度−性能(TTP)曲线研究AA7136合金的淬火敏感性,使用扫描电镜、扫描透射电镜和高分辨电镜研究等温保温过程中的非均匀析出行为.结果显示,99.5%TTP曲线的鼻尖温度约为346℃,鼻尖处的转变时间约为0.245 s.在不同等温保温样品中观察到η(MgZn2)相、T(Al2Zn3Mg3)相、S(Al2CuMg)相或富Cu−Zn的Y相,并将这些相的析出行为描述在TTP曲线中.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这些平衡相的尺寸和面积分数增大,导致样品时效后的硬度降低.根据晶界/亚晶界和晶内弥散粒子上非均匀析出第二相的数量分析它们对硬度下降的定量贡献.

    AA7136合金淬火敏感性时间−温度−性能曲线非均匀析出

    累积叠轧和深冷轧制复合工艺制备超细晶1060铝合金带材

    杜青林李畅崔晓辉Charlie KONG...
    3370-3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5道次累积叠轧制备超细晶粒1060铝合金带材,并对材料分别进行三道次冷轧(298 K)、深冷轧制(轧制温度为83 K和173 K).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样品的显微组织,并通过拉伸试验和显微硬度试验测量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随后的轧制过程中,累积叠轧带材的晶粒尺寸进一步细化,并且随着轧制温度的降低,晶粒尺寸变得更细.深冷轧制(83 K)后带材的晶粒尺寸从累积叠轧样品的666 nm细化至266 nm,这比经过随后冷轧(346 nm)的晶粒尺寸更加细小.同时,与冷轧相比,随后的深冷轧制使超细晶带材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延展性.

    显微组织1060铝合金带材超细晶材料深冷轧制累积叠轧

    AA5052接头失效过程的显微组织演变与空心铆钉修复接头的力学性能

    任晓强陈超冉向坤李宇翔...
    3380-3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延长无铆连接接头的使用寿命,提出一种采用空心铆钉进行修复的失效接头修复工艺.通过实验的方法,采用不同的修复力对失效无铆接头进行修复.结果表明,原始无铆接头和修复接头的失效形式一致,皆为颈部断裂失效模式.与原始无铆接头相比,当修复力为40 kN时,修复接头的抗剪载荷由1810.5 N增加到1986.47 N,能量吸收值由2.34 J增加至3.46 J.所研究的有效修复力范围为35~40 kN,对于失效AA5052无铆接头,其最优的修复力为40 kN.修复接头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原始无铆接头的力学性能,这充分说明本研究提出的无铆连接失效接头的修复工艺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机械修复铆接空心铆钉失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