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师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朱建华

月刊

1008-1372

zgyszz@163.com

0731-84470811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

中国医师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ia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医学学术类科技期刊,开设栏目有专家论坛、专题论著、诊疗经验、病例报告、物理诊断与临床、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综述等。现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已被《万方数据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门静脉高压病因转变与功能状态调整治疗策略

    黄晓铨陈世耀
    481-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门静脉高压的病因发生了许多变化.除了需关注病毒性、酒精性肝病,肥胖、高脂与糖尿病人群外,各种药物尤其是铂类药物化疗后、骨髓增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等都需要列入高危筛查人群.病因的改变带来复杂的病理生理学状态,我们需要通过全面评估,了解既往病史,完善门脉血管CT、肝脏弹性成像、胃镜等检查,明确病因,为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内镜治疗疗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多组学等新理念,获得更准确的门静脉压力与临床特征预测,细化风险分层,为临床的诊疗做出更精准的个体化决策.

    高血压,门静脉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内窥镜检查

    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的肝癌人群HBV再激活的临床研究

    郑唐辉张真真陈国彬张博恒...
    484-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人群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后的HBV再激活发生率,及该治疗中HBV再激活和非再激活人群的预后差别.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肝硬化情况、HBV DNA水平、甲胎蛋白、肿瘤分期、抗肿瘤方案及抗HBV方案、肿瘤治疗反应、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等临床资料进行t检验、x2x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 共66例入组患者,其中17例发生HBV再激活,发生率为25.76%;其中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HBV再激活发生率分别为 6.06%(4/66)、12.12%(8/66)、19.70%(13/66)、22.73%(15/66)、25.76%(17/66).HBV再激活组和非HBV再激活组在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肝硬化情况、HBV DNA水平、甲胎蛋白、肿瘤分期、抗肿瘤方案及抗HBV方案、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HBV再激活组的PFS和OS明显低于非HBV再激活组,分别为4.00个月vs 8.50个月(P=0.002)和12.90个月vs 19.77个月(P=0.014).结论 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HBV再激活风险,且发生HBV再激活后的患者肿瘤进展和生存预后明显差于非HBV再激活者.

    肝肿瘤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治疗再激活

    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合并门静脉血栓的铁代谢特征改变

    叶丝陶艾英杰李星寰房晔...
    489-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的铁代谢特征改变.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并进行铁代谢指标检测的253例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依据有无门静脉血栓分为门静脉血栓组(n=57)和不合并门静脉血栓组(n=196),比较两组铁代谢特征指标,并依据有无腹水、血小板计数水平、D-二聚体水平、Child-pugh分级进行亚组分析,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门静脉血栓相关的因素.结果 合并门静脉血栓的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其Child-pugh B/C级、合并腹水的比例更高,D-二聚体水平更高,血小板计数水平更低(均P<0.05).门静脉血栓组患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水平更高[2.4(1.8,3.6)mg/L vs 1.8(1.3,2.7)mg/L,P=0.006],铁蛋白水平更低[33.1(18.9,63.3)ng/ml vs 57.7(19.4,142.5)ng/ml,P=0.038].分层分析显示,腹水、血小板计数水平、D-二聚体水平和Child-pugh分级,不影响铁蛋白与门静脉血栓的负相关趋势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与门静脉血栓的正相关趋势,且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无腹水、低D-二聚体水平、Child-pugh A级时,与门静脉血栓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权衡Child-pugh分级、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水平后,铁蛋白(OR=0.943,95%CI:0.904~0.983,P=0.006)、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OR=1.034,95%CI:1.001~1.067,P=0.044)与门静脉血栓独立相关.结论 乙肝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中,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的铁代谢特征与无血栓患者存在差异,具有更高水平的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与更低水平的铁蛋白.

    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和胃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铁代谢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肝脾硬度早期识别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樊韵玲杨雨辰尹豪豪沈文...
    494-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基于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2D-SWE)的肝脏及脾脏弹性硬度(L/S-SWE)在肝硬化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确定早期识别肝硬化的排除界值及确诊界值.方法 共纳入574例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L-SWE和S-SWE,分析其在肝硬化组(n=311)和非肝硬化组(n=263)中的差异.评估两组中肝脾弹性操作的成功率及稳定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SWE、S-SWE、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单独及其联合诊断肝硬化的效能.通过分析ROC曲线,确定排除和确诊肝硬化的双重界值.结果 肝硬化组和非肝硬化组血小板及AP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D-SWE技术可行性评估中,肝脾弹性操作成功率和稳定性均较高(成功率:97.2%vs 81.3%;稳定性:0.92 vs 0.84),且L-SWE的操作成功率及稳定性均略优于S-SWE.肝硬化组S-SWE的操作成功率高于非肝硬化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SWE、S-SWE、APRI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r=0.677、0.528、0.149,均P<0.05).L-SWE、S-SWE、APRI识别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0.896和0.706.当L-SWE和S-SWE联合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灵敏度为92.6%,特异度为96.0%.Delong检验显示L-SWE和S-SWE联合诊断与单独使用L-SWE诊断肝硬化效能等同(P>0.05).进一步分析ROC曲线,L-SWE<9.4 kPa时肝硬化可能性小,>12.0 kPa时肝硬化可能性极大,介于9.4~12.0 kPa者可进一步行S-SWE检测;若S-SWE介于17.5~29.3 kPa者则归类为由2D-SWE难以界定是否有肝硬化,需进一步行肝穿刺等检查.结论 2D-SWE技术在肝硬化的诊断中有较高的操作可行性,同时结合S-SWE,有助于提高早期无创识别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使更多的患者避免不必要的肝穿刺检查.

    肝硬化乙型肝炎弹性成像技术

    靶向免疫治疗对晚期肝癌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影响

    王慧珊房晔姜思雨黄晓铨...
    499-502,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既往靶向免疫治疗停用后是否增加晚期肝癌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内镜治疗后的再出血风险.方法 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3月1日至2022年3月1日因上消化道出血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晚期肝癌患者,均经内镜检查诊断为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行内镜下治疗.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出血前是否接受靶向免疫治疗,分为靶免组和非靶免组;随访观察6个月,评价患者再出血和生存情况.结果 共纳入55例患者,其中24例既往接受靶向免疫治疗,31例未接受过靶向免疫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分布、病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靶免组年龄小于非靶免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靶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17).靶免组和非靶免组患者的6个月再出血率(20.83%vs 22.58%,P=0.269)、6 个月病死率(45.83%vs 29.03%,P=0.1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Cox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Child-pugh分级是影响晚期肝癌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6个月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2.64,P=0.009).结论 靶向免疫治疗停药后不增加晚期不可切除肝癌患者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治疗后的再出血率.Child-pugh分级是晚期肝癌患者出血后6个月生存的影响因素,且肝功能越差,生存期越短.

    肝肿瘤免疫疗法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内窥镜检查出血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李晓娟徐鑫鑫方青青陈炜...
    503-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胃静脉曲张(EGV)的影响因素,构建EGV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因肝硬化至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就诊且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n=127),按是否存在EGV分为EGV组(n=74)和非EGV组(n=5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EGV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一步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大(OR=28.38,95%CI:6.30~127.89,P<0.001)、血吸虫感染(OR=0.05,95%CI:0.01~0.28,P=0.001)和脂肪肝(OR=0.09,95%CI:0.02~0.33,P<0.001)是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该模型构建用于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EGV概率的列线图.列线图模型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和区分度(曲线下面积为0.927,95%CI:0.883~0.972),并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显示平均绝对误差为0.029.结论 脾大、血吸虫感染和脂肪肝是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硬化患者发生EGV的Nomogram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能为肝硬化EGV的无创风险筛查与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肝硬化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危险因素

    睡眠障碍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异常酸反流及食管动力的影响

    钱栋俞汀衡定
    509-513,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睡眠障碍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临床症状、焦虑/抑郁、酸反流和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3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拟诊为GERD的患者,同时行食管24 h pH-阻抗监测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根据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分为睡眠障碍组和睡眠正常组,比较两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病问卷评分(GerdQ)、内镜下食管炎程度、焦虑/抑郁评分(SAS/SDS)、24 h pH-阻抗监测及HRM参数,并分析年龄、BMI、SAS/SDS、PSQI与酸暴露时间(AET)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GERD患者发生异常酸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拟诊GERD患者92例,其中睡眠障碍组39例(42.4%),睡眠正常组53例(57.6%).相较于睡眠正常组,睡眠障碍组GerdQ评分更高(P<0.01),且睡眠障碍组反流、烧心症状及额外服药频率更高(均P<0.05).睡眠障碍组SAS评分显著高于睡眠正常组(P=0.009).与睡眠正常组相比,睡眠障碍组异常酸反流(AET>6%)比例及AET均值更高,酸反流次数及总反流次数均显著增加(均P<0.05).两组患者上食管括约肌(UES)静息压、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LES长度、腹段LES长度、无效吞咽百分比、无效食管动力患者比例和胃食管连接部收缩积分(EGJ-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MI、PSQI评分与AET呈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BMI偏高及睡眠障碍是异常酸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3,1.139,均P<0.05).结论 睡眠障碍与患者反酸、烧心症状相关,并且独立于焦虑/抑郁加重患者酸暴露,但不影响食管动力.

    睡眠障碍胃食管反流焦虑抑郁食管动力

    咪达唑仑口服溶液对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患儿术前镇静、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戴丹刘婷婷高静
    514-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口服溶液对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患儿术前镇静、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行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的267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剂量组(n=89)、高剂量组(n=89)和对照组(n=89),麻醉前30 min低剂量组口服0.25 mg/kg咪达唑仑,高剂量组口服0.5 mg/kg咪达唑仑,对照组口服10%葡萄糖混合液5 ml.比较3组患儿的拔管时间、麻醉后恢复室(PACU)滞留时间;给药前及给药10、20、30 min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给药前及给药10、60 min后耶鲁改良围手术期焦虑量表(mYPAS)评分及躁动发生率.结果 低剂量组PACU滞留时间少于高剂量组(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0、20、30 min时,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MAP、HR水平均低于给药前(均P<0.05),且给药后10、20、30 min时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MAP、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给药前,3组mYP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给药后10、60 min,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mYPAS评分均低于给药前,且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mYP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给药后10、60 min,对照组mYPAS评分与给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mYP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躁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口服0.25 mg/kg或0.5 mg/kg咪达唑仑均能有效减轻扁桃体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患儿术前焦虑,改善机体血流动力学,但因咪达唑仑代谢较快,对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改善效果不大.0.25 mg/kg剂量咪达唑仑相比0.5 mg/kg剂量能够减少PACU滞留时间,值得临床推荐.

    咪达唑仑腺样体切除术扁桃体切除术镇静

    艾司氯胺酮在胃镜喉罩无阿片麻醉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

    葛德高谭其莲单涛斯妍娜...
    519-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使用艾司氯胺酮的无阿片麻醉在胃镜喉罩全麻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60例择期行全麻胃镜喉罩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麻醉组和无阿片麻醉组,每组各30例.常规麻醉组使用阿片类药物,无阿片麻醉组使用艾司氯胺酮代替阿片类药物.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插管时(T1)、手术开始10 min(T2)以及术毕(T3)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最低脉搏氧饱和度(SpO2);同时记录手术时间、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麻醉复苏室(PACU)监护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以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常规麻醉组与无阿片麻醉组手术时间,T0~T3的MAP和HR,拔管后最低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麻醉组相比,无阿片麻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丙泊酚用量更少,拔管时间及PACU监护时间更短,患者满意度更高(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艾司氯胺酮应用于胃镜喉罩无阿片麻醉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术后苏醒快、恶心呕吐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较常规使用阿片类药物的麻醉有一定优势.

    胃镜检查艾司氯胺酮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索参芪五味子抗焦虑的作用机制

    张策华茜程硕邓晨耕...
    523-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索参芪五味子抗焦虑(A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参芪五味子主要的活性成分,通过TCMSP数据库和SymMap数据库获取其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利用Cytoscape将药物-有效成分-靶点关系网络进行可视化展示.利用TTD、OMIM、NCBI、Drugbank、GeneCards数据库直接获取焦虑的潜在靶点.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潜在靶点的相互作用图,利用Cytoscape工具得到关键的靶蛋白.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东京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分析获取参芪五味子抗焦虑的关键靶点及信号通路.利用AutodockTools软件对关键有效成分和关键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并计算得出其结合能,通过PyMol软件将分子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 参芪五味子中63个有效成分可通过69个靶点作用于焦虑症.其中以槲皮素、木犀草素、豆甾醇为主要的药物活性成分,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蛋白和白介素-6(IL-6)蛋白为关键靶蛋白.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这些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靶蛋白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参芪五味子主要通过调节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发挥治疗焦虑症的作用.结论 参芪五味子可能是通过调节AKT1、IL-6等相关靶点,调控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等过程,发挥抗焦虑的作用.

    焦虑症参芪五味子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