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师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朱建华

月刊

1008-1372

zgyszz@163.com

0731-84470811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30号

中国医师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ia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湖南省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医学学术类科技期刊,开设栏目有专家论坛、专题论著、诊疗经验、病例报告、物理诊断与临床、药物与临床、检验与临床、综述等。现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已被《万方数据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等数据库全文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胃肠间质瘤的诊治进展和展望

    叶再元章笑
    1121-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原发于胃肠道的最常见间叶源性肿瘤,主要与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有关,且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分化水平等因素相关。GIST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消化不良、胃肠出血等,诊断方法涉及内镜、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评估。GIST的治疗策略依据肿瘤特性和个体情况定制,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和靶向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GIST的理解日益深入,GIST的多种诊断技术和治疗都有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个体化、精准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有极大的进步。

    胃肠道间质瘤腹腔镜检查

    2024年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1128页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肠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效果

    吴宁蔡徐帆叶再元
    1129-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MT)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在树兰(杭州)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114例SM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黏膜切开刀使用情况、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22~84(61。0±12。0)岁,男62例,女52例。肿瘤位于食道5例、贲门2例、胃底11例、胃体7例、胃角3例、胃窦13例、结肠38例、乙状结肠11例、直肠24例。所有肿瘤均位于黏膜下层,良性病变55例,癌前病变44例,恶性肿瘤病变15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术中使用Dual刀59例,手术费用5 082。44~12 515。51(8 657。34±1 471。23)元,住院总费用10 878。02~32 310。74(18 934。47±4 404。21)元;使用圈套器55例,手术费用3 159。87~9 970。71(5 597。37±1 587。78)元,住院总费用 6 985。92~40 309。26(13 807。12±5 213。76)元。手术时间18~204(63。07±35。48)min。术中出血22例,术中穿孔8例,术后禁食48 h有36例,术后禁食72 h有78例,术后住院时间3~16(6。91±2。38)d。术后14例出现腹痛、腹胀和发热等并发症。术后5例患者因病理提示恶性肿瘤且浸润深度>500 μm(位于结肠则>1 000μm),行外科补救手术。结论 ESD治疗SMT安全可行。针对不同大小的胃肠道SMT,各内镜中心和各手术医生应综合考虑肿瘤的特征、治疗的有效性和成本-效益的平衡等因素选择相应的手术类型和手术耗材。

    胃肠肿瘤黏膜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术中超声定位在非腔外生长的胃肠间质瘤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王伟丰吴芳蔡徐帆章笑...
    1133-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定位在非腔外生长的胃肠间质瘤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期间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非腔外生长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超声定位。对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中,男7例,女6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1。54±19。51)min、术中出血量(20。0±16。8)ml,术后首次进食时间(3。08±1。38)d,术后住院时间(6。92±2。69)d。13例患者术中均无中转开腹手术,术中操作顺利,术中无大出血、无医源性损伤,术后无出血、腹腔感染、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无非计划再次手术病例,均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术后3个月回访均无不适症状。结论 术中超声在腹腔镜非腔外生长胃肠间质瘤手术中能精准进行肿瘤定位,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手术策略的制定,具有明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胃肠道间质瘤腹腔镜检查超声检查

    术前自体血定位法在腹腔镜下胃不利部位胃间质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林奇忆陈丽玲李龙钦王怀帅...
    1137-1139,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自体血定位法在腹腔镜下胃不利部位胃间质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晋江市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40例胃不利部位胃间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术中病灶定位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术中内镜定位法)和自体血定位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自体血定位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92。30±8。80)min vs(108。20±14。87)min,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次日未发现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现象。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发热、腹痛等不良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结论 自体血注射定位法为腹腔镜下胃不利部位胃间质瘤切除手术术前定位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胃肠道间质瘤自体血定位腹腔镜检查

    胃肠间质瘤转移或复发后治疗的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

    章笑余杰达吴芳叶再元...
    1140-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手术切除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与单独TKI在复发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检索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取关于手术切除联合TKI与单独TKI在复发或转移性GIST患者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就患者的生存获益情况[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8项研究的647例患者,其中6项研究在亚洲进行,2项在欧洲进行,Newcastle Ottawa质量评估量表评分均≥6分。8项研究均评估了手术切除联合TKI与单独TKI治疗患者的OS,其中有4项同时评估了 PFS。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独TKI治疗相比,手术切除联合TKI治疗改善了复发或转移性GIST患者的OS(P<0。001)。结论 对于复发或转移性GIST患者而言,相较于单纯TKI治疗,在TKI(如伊马替尼)控制病情后进行残留病灶手术切除给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生存益处。将手术干预与TKI治疗相结合应被视为改善复发或转移性GIST患者预后的可行治疗策略。

    胃肠道间质瘤肿瘤转移肿瘤复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不行标记和黏膜下注射的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治疗胃小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陈振光罗瑶于金源吴松阳...
    1146-1150,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行标记和黏膜下注射的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NMSI-ESE)治疗胃小胃肠间质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树兰(杭州)医院胃肠外科诊断为胃小胃肠间质瘤的4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NMSI-ESE,26例行传统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时间、瘤体挖除时间、金属夹使用数量、手术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ESE组比较,NMSI-ESE组的手术时间更短[38。95(26。50,53。25)min vs 47。30(38。50,52。25)min,Z=-2。60,P=0。011]、瘤体挖除时间更短[17。27(8。75,24。50)min vs 27。08(18。75,35。00)min,Z=-4。32,P<0。001]、手术费用更少[3 308(3 190,3 450)元 vs4 107(3 972,4 232)元,Z=-20。95,P<0。001]、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3。86±0。91)个 vs(5。04±1。22)个,t=-4。00,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3。1(2。0,4。0)d vs 3。5(3。0,4。0)d,Z=-2。20,P=0。031],而在术中穿孔、R0切除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内,两组患者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NMSI-ESE治疗胃小胃肠间质瘤安全、有效,且较传统ESE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胃肠道间质瘤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

    不同年龄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功能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

    刘瑞花李建伟范允宁孙广斐...
    1151-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不完全川崎病(IKD)患儿血管内皮功能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IKD患儿纳入IKD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200例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根据IKD患儿年龄,<1岁患儿为婴儿组(n=78)、1~3岁患儿为幼儿组(n=62)、>3~6岁患儿为学龄前期组(n=60),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的IKD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血管内皮功能特点。另外根据是否合并CAL将IKD患儿分为CAL组(n=110)和n-CAL组(n=90),比较两组患者年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颈动脉僵硬度指数(SI)、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M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肱动脉内皮依赖性扩张功能(EDD)等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明确IKD患儿发生CAL的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价。结果 IKD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儿童FMD、NMD、SI、IMT、反应性充血指数(RHI)以及E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不同年龄的IKD患儿FMD、NMD、SI、IMT、RHI以及ED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CAL组与CAL组患儿在年龄≤3岁占比、TNF-α、CRP、SI、IMT、EDD、FMD以及NMD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3岁,TNF-α、CRP、SI、IMT以及EDD升高,FMD以及NMD降低,均为I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较高,预测IKD患儿发生CAL的曲线下面积为0。868、0。830。结论 不同年龄的IKD患儿血管内皮功能存在显著差异,血管内皮功能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当血管内皮功能出现异常时,易发生CAL。

    年龄不完全川崎病血管内皮功能冠状动脉损伤

    腋下经胸入路与后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疗效

    罗琦山罗为民史强李远红...
    1157-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腋下经胸入路与后入路病椎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上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55例上胸椎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腋下经胸组和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周、3个月、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术前和术后1周、术后3个月血清炎症指标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并发症情况。结果 腋下经胸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时的VAS、ODI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腋下经胸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后路组(均P<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的ODI评分明显低于后路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血沉、CRP较术前明显升高(均P<0。05),但术后3个月时血沉及CRP水平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两组患者术后1周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低于术前水平,但随着治疗的延续,术后3个月时CD4+/CD8+比值明显上升。结论 腋下经胸入路和后路均可用于上胸椎结核的手术治疗,但腋下经胸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势。

    结核,脊柱胸椎植骨融合术手术入路

    不同病情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RAGE、NRG-1的变化及其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李振翮魏长青甄国栋庄肃敬...
    1163-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病情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神经调节蛋白-1(NRG-1)的变化及其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5例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纳入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4分)55例、中度组(5~20分)86例和重度组(>20分)4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2分)和预后良好组(≤2分)。另选取本院同期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受试者血清sRAGE、NRG-1水平。通过Spearman检验分析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血清sRAGE、NRG-1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RAGE、NRG-1水平对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AIS组血清sRAGE水平高于对照组,NRG-1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血清sRAGE水平依次升高,NRG-1水平依次降低(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NIHSS评分与血清sRAGE水平呈正相关(rs=0。847,P<0。001),与血清NRG-1水平呈负相关(rs=-0。810,P<0。001)。随访90 d,185例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预后不良发生率为37。84%(70/1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增加、糖尿病、NIHSS评分增加、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和sRAGE升高是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NRG-1升高则是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RAGE、NRG-1水平联合检测预测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6,大于血清sRAGE、NRG-1水平单独检测预测的0。795、0。791(均P<0。05)。结论 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血清sRAGE水平升高、NRG-1水平降低与病情加重和短期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血清sRAGE、NRG-1水平联合检测对H型高血压合并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血性卒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神经调节蛋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