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沈天真

双月刊

1006-5741

62498318@163.com

021-52888349

200040

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Journal Chinese Computed Medical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下后循环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再发缺血事件的关系

    莫梦辉王慧敏周海燕师利芬...
    653-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经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的后循环动脉粥样斑块特征与再发缺血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随访1年的IS患者,将再发缺血事件者纳入再发组(46例),未再发缺血事件者纳入未再发组(58例).所有患者均通过HR-MRI检查分析后循环动脉粥样斑块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特征与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关系.结果:再发组高血压病史比例高于未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斑块形态学正性重构、斑块表面不规则比例高于未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与未再发组间斑块范围弥漫、斑块内高信号、斑块偏心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与未再发组间血管总面积、参考血管总面积、参考管腔直径、管腔直径、管壁面积、管腔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斑块负荷指数、管腔狭窄率均大于未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组斑块强化程度大于未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后循环动脉粥样斑块正性重构、表面不规则、斑块强化以及斑块负荷指数增加、管腔狭窄率增大是IS患者再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R-MRI下后循环动脉粥样斑块正性重构、表面不规则、斑块强化以及斑块负荷指数增加、管腔狭窄率增大可导致IS后再发缺血事件风险增加.

    缺血性脑卒中后循环缺血磁共振高分辨血管成像动脉粥样斑块缺血事件

    降低碘剂用量个性化方案在头颈部CTA的应用价值研究

    韦家旭所世腾任禹笛赵亦舟...
    658-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中使用低碘对比剂用量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在我院行头颈CTA检查的9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对照组、高浓度组,每组30例.常规组管电压、对比剂碘浓度、单位体重对比剂用量分别为110 kV、350mg/mL、0.8 mL/kg,对照组上述参数分别为90 kV、350 mg/mL、0.6 mL/kg,高浓度组则分别为90 kV、400mg/mL、0.4 mL/kg.分别测量动脉期横断面图像的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C1段、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脑中动脉M1段这5个水平的CT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NR),记录3组间患者的碘摄入量、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3组血管CT值比较分析,常规组显著低于高浓度组(P<0.01).3组间CNR、SN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常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高浓度组(P<0.05).主观图像质量评价上,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3组患者间的碘剂用量、碘摄入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降低碘剂用量个性化方案在头颈部CTA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碘剂用量,且图像质量不输常规扫描.

    碘剂用量低剂量个性化方案CT血管成像头颈部

    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的左心室心肌应变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可行性

    全硕刘佳赵凯李玮...
    664-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MR-FT)技术的左心室心肌应变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心肌炎的可行性.方法:对26例ICI相关心肌炎患者和26例健康受试者进行CMR检查,通过CVI42软件测量左心室的基底段(Basal)、中间段(Mid)、心尖段(Apical)和整体(Global)心肌的纵向应变(LS)、周向应变(CS)和径向应变(RS).采用SPSS 26.0软件对2组左心室心肌应变参数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以评估所有心肌应变参数的临床诊断效能.结果:ICI相关心肌炎组LSMid、LSApical、LSGlobal、CSBasal、CSMid、CSApical、CSGloba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SMid、LSApical、LSGlobal、CSMid、CSApical、CSGlobal可用于诊断ICI相关心肌炎,LSGlobal的诊断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4(截断值=-14.22%,灵敏度=0.692,特异度=0.769).结论:CMR-FT技术用于左心室的心肌应变,对于诊断ICI相关心肌炎存在临床价值.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心肌应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

    左心房CTA容积扫描模式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的应用

    赖迪缪俞凤王甜张卫...
    670-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16 cm容积扫描模式在房颤患者左心房肺静脉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射频消融术前行心脏CT血管成像(CTA)扫描的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A组采用16 cm容积扫描模式(管电压100kV,开启智能管电流技术);B组采用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其余扫描参数同A组.2组患者扫描范围均为气管隆突上2 cm至心脏膈底.对2组患者图像质量、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当心率>75次/min时,A组图像质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75次/min时,2组图像质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辐射剂量为(4.01±2.82)mSv,B组的辐射剂量为(8.51±0.60)mSv,降低约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对比剂碘量比B组降低约50%.结论:在自由心率时,容积扫描模式可获取高清、低剂量的左心房和肺静脉图像,对射频消融术前检查的房颤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心房颤动容积模式左心房-肺静脉辐射剂量

    分段注射对比剂结合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检测中的应用

    缪俞凤莫仁彬王甜赖迪...
    674-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分段注射对比剂结合双期扫描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因房颤入院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30例.患者术前均行左心房CT血管成像(CTA)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左心房CTA采用320排容积CT行心电门控容积模式扫描,第一期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上2 cm至心脏膈底,二期延迟60s后扫描左心耳.注射方案:A组第一期注射对比剂35~45 mL,注射速率4mL/s,同等速率追加生理盐水30 mL;第二期注射对比剂25 mL,注射速率1 mL/s,同等速率追加生理盐水20 mL.B组注射对比剂60~70mL,注射速率4mL/s,同等速率追加生理盐水30mL.2名从事心血管影像学诊断的副主任医师采用4分法评价左心房、肺静脉及左心耳等CTA影像.金标准为TEE检查,评价左心房CTA检测左心耳血栓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计算2组图像第二期延迟扫描左心耳平均CT值.结果:分段注射对比剂结合分期扫描的A组检测左心耳血栓的特异度(96.1%)和阳性预测值(86.8%)比B组的高.A组二期延迟扫描左心耳平均CT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二期延迟60s扫描左心耳结合分段注射对比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心房颤动分段注射分期扫描左心耳血栓

    柔性减影CE-Boost技术对胃癌供血血管的优化显示

    张敏何顺成李莹袁立华...
    678-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腹部增强CT的对比增强(CE-Boost)技术对胃癌供血血管的优化显示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73例拟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采用佳能320排CT机SUB-Helical扫描协议进行平扫加强化CT检查.对平扫和增强动脉期薄层图像(记为A组)进行柔性减影,获得CE-Boost序列图像(记为B组).选择胃左动脉近段及同层面左侧竖脊肌测量并记录CT值及图像噪声(SD),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统计2组图像显示的胃左动脉分支数目并进行主观评分.结果:B组图像胃癌供血血管CT值、CNR、SNR均较A组有所提高(均P<0.001);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B组竖脊肌CT值较A组增高、SD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B组图像可显示的胃左动脉分支数目较A组增多(Z=-7.47,P<0.001),且B组图像主观评分较A组提高(Z=-10.12,P<0.001).结论:CE-Boost技术能够优化显示胃癌供血血管,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更准确依据.

    胃癌供血血管CE-Boost优化显示

    基于不同机器算法的MRI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对比研究

    邓丹丹李曼李兵杜勇...
    683-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基于不同机器算法的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因素构建的模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能,以找到最佳诊断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207例拟诊NAFLD并接受MRI检查者资料,其中包括89例NAFLD患者和118例非NAFLD对照者,按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65,71例NAFLD、94例非NAFLD对照)和测试集(n=42,18例NAFLD、24例非NAFLD对照).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脂肪肝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基于MRI中同相位(OP)-反相位(IP)序列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选择最优影像组学特征.运用6种机器算法联合临床特征及影像组学特征,建立6种影像组学联合诊断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模型诊断效能,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精确度和F1评分,运用校准曲线评估各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观测结果的一致性,运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各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甲胎蛋白(AFP)、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精神病分别为NAFLD的临床独立预测因子.基于6种机器算法的MRI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中,除基于高斯过程及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模型的诊断效能较差,基于其余4种机器算法(决策树、随机森林、逻辑回归及梯度提升)的模型诊断NAFLD的效能均较好,但梯度提升机器算法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的整体诊断效能最高,其AUC、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精确度、F1分数在训练组中分别为0.999、1.000、1.000、0.999、0.999、1.000,在验证组中分别为0.999、0.994、1.000、0.976、1.000、0.971.校准曲线结果示梯度提升机器算法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的临床效能最高的预测概率和实际观测值的一致性最好.DCA的结果显示,训练组和验证组中,梯度提升机器算法影像组学联合模型的临床效能最高.结论:在基于MRI影像组学-临床联合模型中,梯度提升机器算法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高,诊断NAFLD更精确.

    影像组学机器算法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磁共振成像诊断

    高低b值不同信号激励次数对直肠癌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

    周慧赟李纪强董海鹏夏益涵...
    693-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当扫描时间一定时,高、低b值不同信号激励次数(NEX)的设置对于弥散加权图像(DWI)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行直肠MR扫描的直肠癌患者38例,其中包括2种NEX的不同设置但扫描时间一致的2种DWI,即DWI22(b=0 s/mm2和 1 000 s/mm2时 NEX 均为 2)和 DWI13(b=0 s/mm2时NEX 为 1,b=1 000 s/mm2时 NEX 为 3)以及ADC 图.2名医生分别对2种DWI高、低b值的图像进行主观和客观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无论高b值或低b值,弥散图像的信噪比(SNR)在2名放射科医师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名医生测量的DWI13的高b值图像的SNR均明显高于DWI22者(P<0.05).同时,相较于NEX为2的高b值图像,NEX为3时的图像的形变及伪影更小、锐利度及病灶的清晰度更高(P<0.05).DWI 13对应的ADC图的变形和伪影较DWI22明显.结论:当扫描时间固定时,较大的NEX用于高b值图像的采集有利于获得更高质量的高b值图像,但可能导致ADC图像出现变形和伪影,需要根据临床实际取舍.

    直肠肿瘤激励次数弥散加权成像图像质量

    直肠癌表观弥散系数测量稳定性评估:高低b值不同信号激励次数的影响

    李纪强周慧赟董海鹏夏益涵...
    698-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扫描时间一致时,弥散加权成像(DWI)的高、低b值的信号激励次数(NEX)的设置不同对直肠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9月本院确诊的直肠癌患者38例.患者于术前行直肠MR扫描,其中DWI序列(b值分别为0和1 000 s/mm2)在不改变扫描时间的前提下对b值采用了不同NEX设置,即DWI22(b=0和1 000 s/mm2时NEX均为2)和DWI13(b=0和1000s/mm2时NEX分别为1和3).2名医生分别测量这2组图像病灶的ADC值,其中医生1在2周后重复测量1次.结果:基于DWI13的ADC值在2名医师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医师1前后2次测量的ADC最小值(ADCmin,×10-3mm2/s)及 ADC 平均值(ADCave,×10-3mm2/s)无差异[ADCmin:589.105±249.307 和597.316±213.854;ADCave:1 054.658±325.478和953.45(876.68,1 045.13);P>0.05].基于DWI22测量的ADCmin值在医师1(第2次测量)与医师2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9),且医师1前后2次测量的ADCave结果有统计学差异[993.450(894.525,1 124.650)和955.242±172.805;P=0.004].结论:扫描时间相同时,DWI13的ADC值更稳定.

    直肠肿瘤激励次数表观弥散系数弥散加权成像

    定量磁化率成像技术在直肠癌病理T分期的初步应用

    张海妮孙小伶李可可刘忠啸...
    703-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定量磁化率成像(QSM)技术在直肠癌T分期中的初步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3年10月在我院行直肠MRI检查的41例直肠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3.0 T MR扫描仪进行检查.使用运行在MATLAB version 2018b的STI_Suite V3.0软件包对QSM原始图像进行处理,得到QSM加权图像.将QSM加权图像导入FireVoxel build 394D软件进行图像分割.由一名从事直肠癌研究20年的高级职称医生,在QSM图像上选取肿瘤外侵的最大层面,参照同层面T2WI图像分割肿瘤组织.软件自动计算出肿瘤组织的磁化率直方图参数.由一名从事直肠癌研究方向10年的病理科高级职称医生,参照美国肿瘤联合会结直肠癌分期系统(第8版)评估肿瘤pT分期.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磁化率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组织磁化率对pT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41例直肠癌患者中,pT1-2期17例(39%),pT3-4期病例24例(61%).磁化率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0.009(0.073)ppm.T3-4期直肠癌第50、60、70、80、90百分位的顺磁效应明显高于相应的T1-T2期直肠癌[50th:-0.102(0.056)ppm 比-0.061(0.010)ppm;60th:-0.048(0.053)ppm 比-0.015(0.086)ppm;70th:-0.006(0.057)ppm 比0.026(0.083)ppm;80th:0.046(0.063)ppm 比0.091(0.096)ppm;90th:0.096(0.085)ppm比0.159(0.110)ppm;均P<0.05].同时,随着百分位的增加,病灶顺磁性效应降低,逆磁性效应增加.第50、60、70、80、90百分位数磁化率预测直肠癌pT1-2与pT3-4分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 0.684、0.708、0.738、0.743、0.755;灵敏度分别为 0.588、0.647、0.824、0.882、0.824;特异度分别为0.875、0.792、0.583、0.583、0.375.结论:基于定量QSM技术的直方图分析在直肠癌T分期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直肠肿瘤磁共振成像定量磁化率成像直方图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