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刘德培

双月刊

1000-503X

actacams@263.net.cn

010-65105898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九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Journal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报道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内最新科研成果。工作进展和学术动态,旨在促进医学学术交流,提高医学学术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方式对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预后及生育力的影响

    林啸笑汤琳杨名洁张百蕾...
    890-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方式对卵巢交界性肿瘤(BOT)患者的肿瘤预后及生育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0月121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BOT患者,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及生存曲线评估临床病理、手术方式及生育情况.结果 121例BOT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期(RFS)率为65.8%,复发率为30.5%,53例患者尝试妊娠,40例(33.06%)成功妊娠.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肿瘤复发、RFS和妊娠率无影响.多因素分析中,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Ⅱ期是同时影响BOT患者术后复发及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1,OR=6.504,95%CI=1.534~27.580;P=0.033,HR=2.589,95%CI=1.082~6.194),组织类型(黏液性)与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的复发风险呈负相关性(P=0.011,OR=0.270,95%CI=0.099~0.739).单侧BOT的两种手术方式手术出血量(P=0.010)、术后住院时间(P=0.001)、抗生素使用时间(P=0.002)、瘤体破裂(P=0.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双侧BOT两组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于年轻且有生育要求的BOT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术式都是安全有效的,综合评估临床病理因素后,可推荐单侧囊肿剥除术和双侧囊肿剥除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对于强烈意愿保留生育功能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晚的BOT患者,可在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谨慎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尽快尝试妊娠.

    卵巢交界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复发再生育

    骨免疫知识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陈明洲王胜涛陈东旭彭伟...
    899-9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骨免疫知识领域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了解骨免疫知识领域演进动态,并为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提供参考.方法 从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获得2002至2022年骨免疫相关的论著和综述,使用VOSviewer、CiteSpace和R软件中的Bibliometrix包,分析国家/地区、机构、期刊、作者、参考文献、关键词的贡献和共引用关系,并确定研究热点.结果 收集2002至2022年发表的812篇英文文献,论文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大多数出版物来自中国(n=233,28.69%),其次是美国和日本.四川大学发文最多(n=35,4.27%).Takayanagi H在发文作者和共引用作者中均排名第一.Froniters in Immunology是载文量最多的期刊(n=45,2023年影响因子:7.3).共引用参考文献关键节点的聚类和关键词的识别显示骨免疫研究的3个主要方面包括骨免疫信号转导机制、骨免疫介导相关疾病、药物治疗.目前,骨免疫知识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巨噬细胞极化、骨生物材料、骨再生和治疗.结论 通过对骨免疫知识领域相关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和参考文献进行分析,为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骨免疫文献计量学巨噬细胞极化骨生物材料骨重建治疗

    基于MRI的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对附件肿块的诊断价值

    张珊李涛黄增发杜昕雨...
    909-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基于MRI的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O-RADS MRI)对附件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武汉中心医院影像科行盆腔磁共振平扫、动态增强并病理证实的患者407例;两名影像科医师通过磁共振图像特征对每个附件病变进行O-RADS MRI评分并以病理为金标准计算各个评分、增强类型、病变性质的恶性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O-RADS MRI评分、增强类型、病变性质对附件肿块的诊断价值.结果 407例患者共502个病变,其中良性病变364个,恶性病变(包括交界性肿瘤)138个.两名影像科医师O-RADS MRI评分(1~5分)的恶性率:医师 1 分别为 0、0、5.4%、80.0%、89.7%,医师 2 分别为 0、0、5.8%、86.2%,83.0%.以 O-RADS MRI≥4分为最佳截断值,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医师1分别为 94.2%、93.6%、93.8%、84.9%、97.7%、2.3%、15.1%,医师 2 分别为 93.4%、93.6%、93.6%、85.4%、97.4%、3.6%、14.6%.增强类型(无强化、囊壁强化、Ⅰ型曲线、Ⅱ型曲线、Ⅲ型曲线)的恶性率:医师1分别为0、1.3%、5.7%、81.2%、89.0%,医师2分别为0、1.2%、11.3%、87.6%、80.0%.囊性、囊性伴分隔病变、实性病变、囊实性病变及囊实性伴分隔病变的恶性率:医师1分别为0、7.1%、38.7%、79.1%、89.8%,医师2分别为0、8.1%,37.8%、72.4%、89.6%.以Ⅱ型、Ⅲ型曲线作为恶性标准,在囊性伴分隔病变中,医师1及医师2的灵敏度较低,均为50.0%.在含实性成分病变中,医师1与医师2的特异度均较低,分别为57.7%、56.5%.假阳性病变均含实性成分,多为纤维瘤、附件区肌瘤;假阴性病变多为交界性囊腺瘤,无实性成分或实性成分较少.结论 O-RADS MRI风险分层系统在附件肿块良恶性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需要进一步评估和完善,以降低假阳性率.

    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MRI附件肿块诊断价值

    药物防治肾结石的研究进展

    夏莎莎沈俊申开文王强...
    918-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肾结石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其病因不明、结石成分复杂、复发率高、危害严重.近年来,随着肾结石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已逐渐成为泌尿外科医生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肾结石可能的形成机制及相关药物的溶石治疗和预防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临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肾结石药物溶石防治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崔相宜支玉香
    924-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是一种罕见的、不可预测的、以反复发作的皮肤和黏膜下水肿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近年来,HAE相关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不断被更新与阐明,HAE致病变异除了涉及编码补体1酯酶抑制剂基因外,在凝血因子Ⅻ基因、纤维蛋白溶解酶原基因、血管生成素-1基因、激肽原基因、硫酸乙酰肝素3-O-磺基转移酶6基因、肌纤维蛋白基因中发现了新的致病性变异,而且发现不同的致病变异导致水肿的机制也不同.此外,仍有部分患者的致病基因不明.本文对HAE的分类、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进行更新与总结,旨在为HAE进一步的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提供思路.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C1酯酶抑制物SERPING1基因缓激肽

    运动与饮食干预治疗外周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

    郑凯韩佩佩
    93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周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运动时疼痛,休息后缓解.运动干预、饮食干预以及两者联合干预可以通过不同机制对外周动脉疾病产生影响,有氧运动、抗阻运动、联合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黏附性,膳食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抗氧化剂等饮食干预通过抗炎、抗氧化等机制影响斑块的形成,运动与饮食联合干预可产生协同作用.本文主要综述运动与饮食两种干预措施与外周动脉疾病之间的关系,阐述不同干预方式的研究现况,为外周动脉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外周动脉疾病运动干预营养干预

    基于环氧合酶-2/p53轴防治溃疡性结肠炎异型增生的研究进展

    张仪霖杨树森刘禹杉闫曙光...
    940-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非特异性、持续的肠道炎症为其主要特征,这种慢性炎症往往会增加罹患结直肠癌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异型增生作为推动癌症发展的后备军,对慢性肠道炎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起到衔接作用.而细胞增殖/凋亡失衡则是异型增生发展的驱动因素.其中,肠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异常可能受环氧合酶-2(COX-2)、抑癌基因p53及二者串扰关系的影响,对COX-2/p53轴的合理调控可能是实现肠黏膜增殖/凋亡平衡的关键.本文从肠黏膜上皮增殖/凋亡失衡入手,思考COX-2、p53在UC异型增生发生发展中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制,以期为UC异型增生疾病机制及靶向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溃疡性结肠炎异型增生环氧合酶-2p53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的研究进展

    罗福仪李燕
    949-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侵袭性肿瘤,大多数预后差.BPDCN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损伤、骨髓受累、肿瘤细胞扩散.它经常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其确诊常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其中,免疫表型的检测对BPDCN的诊断起主要作用.虽然BPDCN十分罕见,且目前尚无达成共识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随着新药的开发以及大家对BPDCN的认识增加,有许多新药及方案可以有效治疗本病.本文总结了 BPDCN的研究背景、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的起源及BPDCN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最新研究进展.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诊断治疗

    骨骼肌干细胞及其微环境调控肌少症的研究进展

    高天张勇张丹曾平...
    958-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肌少症是以骨骼肌质量减少和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肌少症患者易跌倒、骨折、增加住院率,严重降低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骨骼肌干细胞,也称为肌卫星细胞,对于骨骼肌再生和稳态维持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骨骼肌微环境信号对骨骼肌干细胞功能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其中,骨骼肌纤维作为骨骼肌干细胞的直接微环境,调控骨骼肌干细胞的激活、增殖和自我更新.本文主要综述骨骼肌干细胞及其微环境调控肌少症的研究进展,为深入探讨通过改善骨骼肌微环境进而调控骨骼肌干细胞功能靶向治疗肌少症提供理论支持.

    肌少症骨骼肌干细胞肌卫星细胞微环境

    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后发生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何俊霞贾明峰胡耀嘉蒋溪媛...
    96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后发生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1例,其颈部淋巴结活检确诊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典型的Reed-Sternberg细胞表达CD30和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治疗后2年患者疾病进展,再次行淋巴活检确诊为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表达CD3、CD4和CD8.患者2023年11月正在接受化疗中.

    异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