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胡逸民

双月刊

1005-202X

yxwl@263.net.cn

020-61648280

510515

广州市同和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ZOMP)的成员——中国医学物理学会会刊,是国内唯一全面涉及医学物理学各分支学科领域、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双月刊。读者对象是各大医院从事医学物理及相关人员、广大从事医学物理学学科研究的教学工作者以及医学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工程学、医学和应用物理学等专业的工作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中枢模式发生器的机器人足端轨迹规划

    张峰曹乐徐浩洋张思河...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仿生足端轨迹控制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用单个CPG神经元,将振荡器产生的轨迹直接作用于六足机器人足端,通过逆向求解各关节角度,节律摆动机器人各足实现横向行走。可调节CPG振荡器中的负载因子,周期,幅值等参数,实现六足机器人足端轨迹中的步距,步幅以及在摆动相过程中的前摆轨迹和后摆轨迹调节。通过Matlab与Coppeliasim联合仿真,验证了改进后的模型应用在足端轨迹的可行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参数调节灵活性高,并发处理效果好。

    六足机器人中枢模式发生器Hopf振荡器足端轨迹节律运动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心房颤动检测

    周恒骥杨亦含胡元会褚瑜光...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非接触式实时心房颤动检测技术。首先使用60 GHz的PCR毫米波雷达持续采集目标对象的胸部回波信号,然后通过I-Q解调生成I-Q信号,接着基于有效点相位趋势评估法提取信号相位信息并获得微动信号,再经过数字滤波提取呼吸信号和心动信号,通过特征提取获得心脏运动特征,最后基于时域房颤波特征判断房颤发生情况。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为提取更精确的信号相位信息,提出有效点相位趋势评估法;为实现实时房颤检测,提出时域房颤判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心房颤动检测系统对临床患者的房颤检测准确率达99。2%。

    房颤毫米波雷达信号处理非接触实时

    电磁场暴露中实验动物的热剂量学研究

    林加金李静丁桂荣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开展了电磁暴露下实验动物的热剂量学特征研究。基于生物热方程和数字化三维大鼠模型建立了电磁剂量和热剂量仿真环境,评估了比吸收率、代谢率和边界条件对温度分布及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心温升随全身平均比吸收率(WBASAR)增加而增加;在WBASAR值为4 W/kg的电磁波照射下,中脑和睾丸因趋肤效应具有较高的比吸收率值,导致器官组织的温升明显高于核心温升;在WBASAR值为0。4 W/kg的电磁波照射下,代谢和外界环境突变引起的浅层器官温度变化可达到1℃,远高于核心温升值。在实验评估中,头部和睾丸等靶器官是关键的热剂量评估对象;在实验设计中,需合理规范实验条件,降低代谢率和热边界条件对热剂量的影响。本研究为生物电磁学实验设计及效应研究提供热剂量学评估基础。

    电磁场传热学剂量温度边界条件

    Ca2+在电磁场调控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

    张广伟梁卓文杨治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探究电磁场(EMF)对成骨细胞内Ca2+变化的影响,并试图探明Ca2+在电磁场调控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方法:搭建频率为38。7 Hz,强度为1。5 mT的正弦EMF发生平台,将MC3T3-E1成骨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EMF)组。EMF组施加EMF干预,每天干预8h。利用CCK8检测成骨细胞增殖,ALP染色检测成骨细胞分化,Ca2+荧光探针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细胞内Ca2+浓度。结果:CCK8细胞增殖结果显示,EMF干预48、72、96及120 h,可显著促进成骨细胞增殖。ALP染色结果显示EMF干预14d后,EMF组ALP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Ca2+荧光探针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a2+浓度结果显示EMF干预可促进成骨细胞内Ca2+的增多。结论:EMF上调成骨细胞内Ca2+信号可能与EMF促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但是哪些与Ca2+相关的生物信号通路参与了EMF促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电磁场成骨细胞钙离子细胞增值细胞分化

    大鼠磁感应热疗的线圈设计与仿真分析

    郭思玮逯迈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亥姆霍兹线圈作为交变磁场发生装置,以大鼠脑部肿瘤为研究对象,建立相关模型,以Pennes生物传热方程为基础,在COMSOL仿真软件中进行电磁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计算,并分析影响磁感应热疗结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大鼠肿瘤治疗区域磁场分布均匀,中心磁感应强度为12。847 mT,能达到进行磁感应热疗的条件;温度场分布符合要求,肿瘤区域升温明显,肿瘤中心温度可达46℃以上,肿瘤组织基本能达到治疗温度,能实现比较充分的治疗;线圈匝数、电流、半径及间距、磁场频率等参数均能影响磁感应热疗的效果。本研究结果可为磁感应热疗的临床应用和设备中的线圈设计提供参考。

    磁感应热疗线圈耦合场大鼠模型

    下肢静脉泵压力传递功能的双向流固耦合分析

    瞿梓俊李静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建立下肢静脉泵对下肢作用的双向流固耦合仿真模型,对不同的加压和释压模式进行研究,获取下肢静脉血液的流速分布和产生的功效,为合理设置下肢静脉泵工作参数提供指导。方法:以24岁健康男性右小腿为对象,采用3D扫描仪得到其外轮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得到其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和胫后静脉的内径、血管壁厚与血液静息流速数据。利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小腿三维实体模型;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构建下肢静脉泵对下肢作用的双向流固耦合仿真模型。结果:探讨下肢静脉泵的加压和释压模式,得到下肢静脉血液的流速分布情况。结论:基于下肢静脉泵对下肢作用的双向流固耦合模型,优化了下肢静脉泵的加压和释压模式,可以增强治疗效果,提高功效和安全性。

    静脉血栓下肢静脉泵双向流固耦合仿真模型

    基于机器学习的胃癌关键基因筛选及预测模型构建

    王泽朋李坤鹏周玉李四海...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验证与胃癌相关的遗传特征,提出一种混合式特征选择方法确定靶基因,进一步分析其意义并建立新的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对原始胃癌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方差分析,使用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的递归特征消除、套索算法等机器学习方法筛选胃癌相关基因,对结果取交集,获得关键基因集。进行富集分析,确定关键基因并验证;依据关键基因构建基于多层感知器(MLP)、逻辑回归、决策树等8种机器学习分类算法的诊断预测模型。结果:混合式的特征选择方法筛选出的关键基因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8个关键基因(TXNDC5、BMP8A、ONECUT2、COL10A1、JCHAIN、INHBA、LCTL和TRIM59)被确定为诊断效果较好的胃癌潜在标志物;根据8种分类模型的ROC曲线和准确率结果可知,MLP为最佳胃癌预测模型,其准确率高达97。77%,比他人构建的Xgboost胃癌预测模型准确率高出3。83%。结论:本研究获得了诊断和预防胃癌的8个关键基因,并建立了最佳预后模型。

    胃癌基因筛选关键基因生物信息学机器学习

    基于BioBERT与BiLSTM的临床试验纳排标准命名实体识别

    李盛青苏前敏黄继汉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出一种基于BioBERT预训练模型的纳排标准命名实体识别方法(BioBERT-Att-BiLSTM-CRF),可自动提取临床试验相关信息,为高效制定纳排标准提供帮助。方法:结合UMLS医学语义网络和专家定义方式,制定医学实体标注规则,并建立命名实体识别语料库以明确实体识别任务。BioBERT-Att-BiLSTM-CRF首先将文本转换为BioBERT向量并输入至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以捕捉上下文语义特征;同时运用注意力机制来提取关键特征;最终采用条件随机场解码并输出最优标签序列。结果:BioBERT-Att-BiLSTM-CRF在纳排标准命名实体识别数据集上的效果优于其他基准模型。结论:使用BioBERT-Att-BiLSTM-CRF能更高效地提取临床试验的纳排标准相关信息,从而增强临床试验注册数据的科学性,并为临床试验纳排标准的制定提供帮助。

    纳排标准命名实体识别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条件随机场临床试验

    2024新年贺词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