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胡逸民

双月刊

1005-202X

yxwl@263.net.cn

020-61648280

510515

广州市同和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Physics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际医学物理学组织(ZOMP)的成员——中国医学物理学会会刊,是国内唯一全面涉及医学物理学各分支学科领域、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双月刊。读者对象是各大医院从事医学物理及相关人员、广大从事医学物理学学科研究的教学工作者以及医学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工程学、医学和应用物理学等专业的工作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直肠癌术前放疗中XVMC算法和MC算法剂量差异分析

    杨清宇夏兵张硕
    793-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直肠癌术前放疗中,使用X射线体素蒙特卡罗(XVMC)算法与ArcherQA中蒙特卡罗(MC)算法获得的剂量分布数据的差异,为临床上XVMC算法的计划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直肠癌术前放疗的患者,采用MONACO计划系统中的XVMC算法制定计划。将计划中制定好的CT、组织结构和射野信息传入MC软件,运用MC算法进行二次剂量计算。比较XVMC算法与MC算法间靶区和各危及器官的剂量差异。结果:XVMC和MC算法计算的中心点剂量,计划靶区(PTV)的Dmin和Dmean、小肠的V40、膀胱的Dmean和V45、股骨头的Dmean差异均在2%以内。PTV、脊髓外扩和小肠三者的Dmax在两种算法的差异分别为3。43%、3。59%和3。62%;PTV的V5040差异为2。87%。结论:XVMC较MC算法低估了计划的剂量最大量,高估了靶区的处方剂量覆盖率,但两种算法之间的差异为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5%以内),计划评估时需注意因算法所带来的剂量计算误差。

    直肠癌XVMC算法放射治疗MC算法剂量学

    局部晚期鼻咽癌自适应放疗中靶区体积变化的影响因素

    董书慧姚文燕何梦雪钟梓悦...
    798-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放疗前患者的体质量、性别、年龄、肿瘤分期、EBVDNA、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诱导化疗方案与自适应放疗中患者靶区及淋巴结体积变化的关系,为自适应放疗的时机和人群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首程放疗的34名鼻咽癌患者资料,均在放疗20次后重新行CT扫描,制定二次放疗计划,收集患者体质量、性别、年龄、肿瘤分期、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诱导化疗方案、EBVDNA等资料。结果:治疗前血浆白蛋白≥40 g/L的患者较血浆白蛋白<40 g/L的患者原发灶肿瘤体积缩小更加明显(t=3。971,P=0。001)。治疗前EBVDNA≤4 000 copies/mL的患者较EBVDNA>4000 copies/mL的患者原发灶肿瘤体积缩小更加明显(t=4。080,P=0。001)。Pearson分析显示,GTVnx体积差与GTVnx放疗前体积(r=0。444,P=0。009)、放疗前后左、右腮腺体积差(左腮腺r=0。435,P=0。010;右腮腺r=0。737,P<0。001)、血红蛋白(r=0。722,P<0。001)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浆白蛋白在正常范围内的鼻咽癌患者,放疗期间肿瘤体积缩小更加明显。治疗前EBVDNA≤4000 copies/mL的患者放疗期间肿瘤体积缩小更加明显。放疗前原发灶的治疗体积、放疗前后腮腺体积变化、放疗前EBVDNA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浆白蛋白水平可以帮助预测放疗期间肿瘤体积缩小程度,为鼻咽癌自适应放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

    局部晚期鼻咽癌自适应放疗靶区体积影响因素

    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三维在体剂量验证分析及最佳γ通过率阈值

    王佳浩谢洪玲陈玉凯唐秋...
    803-8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进行基于电子射野影像装置的三维在体剂量验证(EIVD)分析,研究测量剂量与计划剂量间的差异,并通过剂量学敏感性探讨EIVD质控中最佳γ通过率阈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行IMRT的45例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行EIVD验证,获取测量剂量。采用2 mm/2%、2 mm/3%、3 mm/3%的全局γ指标进行通过率分析,采用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评估测量剂量和计划剂量之间的差异。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研究γ通过率与剂量学差异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γ通过率阈值。结果:3类γ指标2 mm/2%、2 mm/3%、3 mm/3%的平均通过率分别为(83。07±5。25)%、(91。69±3。52)%、(95。02±2。46)%;EIVD测量剂量与计划剂量在计划靶区(PTV)的平均剂量(Dmean)偏差为2。43%(P=0。016),膀胱、直肠、小肠的Dmean偏差分别为0。35%、0。46%、0。30%(P>0。05)。Pearson分析显示3类γ指标与PTV的剂量偏差相关性较强(r>0。7),与危及器官相关性较弱(r<0。7);ROC分析显示2 mm/2%、2 mm/3%、3 mm/3%最佳的γ通过率阈值分别为79。06%、90。04%、94。19%。结论:EIVD能够有效保证宫颈癌IMRT过程中PTV剂量传递的精准性,利用γ通过率阈值能够为下一步宫颈癌自适应IMRT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宫颈癌在体剂量验证剂量学γ通过率

    瓦里安直线加速器机器性能检查中MV影像中心偏移量影响因素分析

    许刘杨王晓银王守宇庞克华...
    808-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导致瓦里安Vital beam直线加速器机器性能检查(MPC)结果中MV影像中心偏移量异常的主要因素。方法:通过修复MV影像臂"肩部"电机编码器、锁定治疗床位置以及等中心校正方法观察MPC结果中MV影像中心偏移量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修复MV影像臂编码器后,MPC结果中MV影像中心偏移量小于空白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0。450±0。010)mmvs维修编码器组:(0。310±0。001)mm]。等中心校正组MV影像中心偏移量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锁定治疗床组MV影像中心偏移量小于空白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0。450±0。010)mmvs锁定治疗床组:(0。240±0。030)mm]。维修影像臂编码器并做等中心校正之后进行MPC时锁定治疗床与不锁定治疗床的MV影像中心偏移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V影像臂"肩部"电机编码器损伤是导致MV影像中心偏移量异常的主要因素,开始MV影像中心检查前锁定治疗床位置能降低当次检查结果,但是无法彻底解决MV影像中心偏移的问题。

    直线加速器机器性能检测机载影像系统编码器等中心校正

    兆伏级CT图像引导自适应放疗中生成合成CT研究

    陈宇亭周飞宇张富利蒋华勇...
    813-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方法将宫颈癌MVCT图像转换为具有高信噪比和高对比度的伪kVCT图像,从而提供宫颈癌自适应放疗需要的患者三维解剖图像和定位信息,引导加速器实现精确放疗。方法:收集54例宫颈癌患者的MVCT和kVCT图像组成数据集,随机选择44例样本作为训练集,并将剩下的10例样本作为测试集。采用加入门控机制和多通道数据输入的循环生成对抗网络(CycleGAN)基于MVCT合成伪kVCT图像。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峰值信噪比(PSNR)和结构相似度指数(SSIM)等影像学成像质量评估参数,评估网络训练效果。结果:5通道MVCT-5通道kVCT图像与MVCT图像对比,MAE从(24。9±0。7)HU降至(17。8±0。3)HU,PSNR从(29。8±0。2)dB升至(30。7±0。2)dB,SSIM从0。841±0。007升至0。898±0。003。结论:该方法生成的伪kVCT在降噪和增强对比度方面具有优势,同时能够减少剂量计算中对额外MV-kVCT电子密度校准的需求。伪kVCT的剂量计算能力与MVCT相当,为伪kVCT影像应用于图像引导自适应放疗提供了可能。

    循环生成对抗网络MVCT合成CT图像引导放疗图像质量

    基于图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功能脑网络分析

    任秀芳罗捷
    82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网络及其拓扑属性。方法:收集the Center of Biomedical Research Excellence提供的3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资料作为患者组以及35名健康被试者资料作为对照组,计算两组的局部一致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然后使用Dosenbach's 160 atlas检查全脑功能网络,提取全脑网络的两个子网络:默认模式网络和躯体运动网络,构成一个新网络,计算全脑网络及新网络的拓扑属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与躯体运动网络之间及默认模式网络内部的功能连接存在显著减弱(P<0。05,FDR校正),全脑网络聚集系数有所下降,默认模式网络与躯体运动网络构成的网络的全局和局部效率降低(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默认模式网络与躯体运动网络之间及默认模式网络内部功能连接存在显著异常,默认模式网络与躯体运动网络之间拓扑属性的显著改变可能成为关键因素。此外,该结论可运用于默认模式网络与躯体运动网络对应的脑神经元随机微分方程组的定性分析,从而对精神分裂症的物理治疗有所帮助。

    精神分裂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脑网络图论

    基于多尺度细节增强的脑瘤图像分割研究

    刘遵雄陈子涵蔡体健陈均...
    828-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脑瘤图像分割网络的跳跃连接引起的语义特征传递不平衡,以及多尺度特征关联不足,导致细节特征丢失,从而造成对细小目标肿瘤的分割精度不佳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Res-Unet框架的分割模型。该模型引入多尺度注意力融合模块,通过混合多尺度特征使模型更好地适应不同尺寸的肿瘤;该模型在跳跃连接中引入空间注意力模块,增强特征表达同时避免无用信息的干扰,保留特征图空间细节特征;最后通过辅助分类器模块,在解码器部分对不同尺度特征图进行特征预测。使用BraTS2020数据集进行实验和评估,使用Dice系数来评估模型分割效果。结果显示,改进的网络在全肿瘤区域、肿瘤核心区域和增强肿瘤区域的Dice系数分别为0。8877、0。8229、0。8027,相比于通道注意力模型增强肿瘤区域和肿瘤核心区域的系数分别提升2。6%和0。14%,证明改进模型在脑瘤核磁共振图像分割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脑肿瘤图像分割注意力机制辅助分类器

    CT功能成像在胃癌治疗前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任铁柱陈倩倩张文娟邓娟...
    836-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恶性肿瘤前列,目前增强CT是胃癌术前诊断与评估的主要手段,但其多基于形态学评估,无法进行定量分析。以能谱CT及CT灌注成像为代表的功能成像技术发展迅速,其具有多种精准定量参数,有望弥补常规CT的缺陷。本文对能谱CT及CT灌注成像的基础原理、其在胃癌诊断、病理分型、分级、分期的评估以及疗效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旨在提高CT功能成像在胃癌治疗前评估中的认识。

    胃癌能谱CTCT灌注治疗前评估综述

    一种用于低剂量CT的微小细节保护CNN与Transformer融合去噪方法

    李晓增王宝珠郭志涛Shanaz Sharmin Jui...
    842-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低剂量CT图像因辐射剂量降低而引入大量噪声,导致图像质量下降,从而影响临床诊断准确性问题,构建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NN)与Transformer的网络模型,并在此模型中引入一种内部块特征提取模块,以更好地保护图像中的微小细节。此外,为了解决应用Swin Transformer去噪时出现恢复错误纹理细节的问题,在自注意力部分并入一个多输入通道注意力模块,进而构建一种双重注意力Transformer。本研究在AAPM数据集上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的去噪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在去噪方面表现出色,可以更好地保护图像的微小细节。

    低剂量CT图像去噪深度学习微小细节保护

    瘤内及瘤周MR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

    林宝金吴朝霞王石龙先凤...
    851-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瘤内+瘤周MR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资料,其中70例LVSI(+)、108例LVSI(-),按照8:2的比例将其划分为训练集[142例,54例LVSI(+)、88例LVSI(-)]和测试集[36例,16例LVSI(+)、20例LVSI(-)]。所有宫颈癌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在T2WI序列上手动逐层勾画感兴趣区(ROI),瘤周区域分别等距外扩。对临床因素实行单因素逻辑分析,筛选宫颈癌LVSI(+)的独立预测因子。分别基于瘤内区、瘤周区和瘤内+瘤周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以最佳者构建影像组学模型,比较各瘤周和瘤内+瘤周模型差异。基于最佳瘤内+瘤周模型影像组学评分与临床独立预测因子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评价各模型的诊断性能,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联合模型在各种模型对比中效果最佳,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值为0。970和0。803。结论:瘤内+瘤周MR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可以有效预测宫颈癌LVSI。

    宫颈癌影像组学磁共振成像淋巴脉管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