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王雪峰

双月刊

1674-3865

024-89800910

110101

沈阳市苏家屯区乔松路2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Journal Chinese Pediatric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查看更多>>医学文摘检索刊物。主要收摘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及医学院学报上的儿科文献,以儿内科为主,收摘的期刊、学报达110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渐进性抗阻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活动和参与能力的影响

    宋凡旭赵宏博庞伟
    27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层面下,探讨渐进性抗阻训练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活动和参与能力的影响,为提高脑瘫儿童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1年1~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接受渐进性抗阻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每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给予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中文版残疾儿童能力评定量表(PED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ADL)、活动的游戏性检查表(TOP)评定,评估两组儿童活动和参与能力.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 Wee-FIM、PEDI、ADL和TOP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渐进性抗阻训练可有效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的活动和参与能力.

    脑性瘫痪渐进性抗阻训练活动参与儿童

    手-臂双侧强化训练联合中医手法推拿对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

    梁鲁波何强勇李佩琼朱星明...
    281-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中医手法推拿结合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对偏瘫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儿童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偏瘫型脑瘫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进行手-臂双侧强化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手法推拿,两组均治疗8周.训练前后对两组儿童分别进行上肢功能技巧测试质量(QUEST)量表和能力低下儿童评定量表(PEDI)进行测评,并对测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性.结果 (1)QUEST量表评分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分离运动区、负重区和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2)PEDI评分显示,治疗后功能性技能区和照顾者协助区的自理能力、移动能力和社会技能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功能性技能区的自理能力和移动能力,照顾者协助区的自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臂双侧强化训练联合中医手法推拿对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独使用手-臂双侧强化训练.

    脑性瘫痪偏瘫型手-臂双侧强化训练上肢功能儿童

    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患儿步态改善的效果分析

    孙胜月周大勇卢伟娜房贵巍...
    286-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步态改善的效果分析.方法 2022年5月至2023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儿童康复中心门诊收治偏瘫脑瘫儿童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例.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训练时间均为30 min,每周6次.对训练前后儿童步长、单侧支撑时间、步态周期、摆动时间的步态参数进行采集,对干预前后8周数据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治疗方法对偏瘫患儿患侧步长长度变长、患侧单侧支撑时间变长、患侧和健侧步态周期、摆动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常规康复训练联合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优于常规康复训练,更趋向于正常步态.结论 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可以改善偏瘫患儿患侧步态周期,增加患侧步长、单侧支撑时间,延长患侧摆动时间,缩短健侧摆动时间,改善偏瘫步态.

    脑性瘫痪偏瘫下肢步行机器辅助训练步态儿童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比观察不同中药对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詹杰刘乃榕李景辉魏瑞娇...
    29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依据体质分析理论,对比分析不同药食两用类中药对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以期为不同体质儿童研发糙米药膳食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分空白组(糙米组)、对照组(发芽糙米组)及中药发芽糙米组.中药发芽糙米组又分为9个亚组,分别为补气类(黄芪米、山药米、白扁豆米),滋阴类(玉竹米、黄精米、枸杞米、桑叶米),补血类(桑椹米、龙眼肉米),助阳类(杜仲米、干姜米),理气类(陈皮米、甘松米),化痰类(杏仁米、紫苏子米、莱菔子米),活血类(桃仁米、姜黄米),利水渗湿类(茯苓米、薏苡仁米),清利类(决明子米、夏枯草米、荷叶米、淡豆豉米).其中补气类、助阳类、滋阴类和补血类为补益类中药发芽糙米,利水渗湿类、化痰类、清热类、理气类和活血类为泻实类中药发芽糙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糙米、发芽糙米和不同复方中药发芽糙米和中药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建立γ-氨基丁酸质量浓度与吸光度值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并对比分析样品中γ-氨基丁酸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除杜仲米、甘松米和桃仁米外的其他各组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黄芪、山药、白扁豆、玉竹、黄精、枸杞、桑叶、桑椹、龙眼肉、薏苡仁、杏仁、紫苏子、莱菔子、淡豆豉、陈皮、姜黄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提高(P<0.05).干姜、茯苓、决明子、夏枯草、荷叶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高于糙米,但低于普通发芽糙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中药不同功能类别比较,补益组中补气类、滋阴类、补血类中药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均明显高于助阳类(P<0.05);泻实组中理气类和化痰类中药发芽糙米中7-氨基丁酸含量明显高于活血类(P<0.05).黄芪、黄精、桑椹、龙眼肉、陈皮、桑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中药,同时明显高于相应的中药发芽糙米(P<0.05);山药、白扁豆、玉竹、茯苓、薏苡仁、莱菔子、决明子、淡豆豉中药发芽糙米中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高于相应的中药(P<0.05).结论 补气、滋阴、补血、理气类药食两用中药可望用于开发调节情绪类、增强记忆类、改善睡眠类和调节消化功能类药膳食品.

    发芽糙米中药γ-氨基丁酸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

    本刊对论文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编辑部
    296页

    伴隐性脊柱裂小儿遗尿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凌浩莫燕玲王彦超李岚...
    297-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遗尿症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复杂,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对于儿童生理及心理健康均有不利的影响.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遗尿患儿X线检查多存在隐性脊柱裂,西医学认为隐性脊柱裂通过造成骶脊髓水平的隐匿性神经功能障碍,削弱膀胱功能,叠加排尿中枢的延迟效应,引起睡眠呼吸障碍,从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途径参与患儿遗尿.中医层面则从督脉与肾的角度进行探析.本文分别从中西医方面论述隐性脊柱裂与小儿遗尿症的相关性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并阐述了隐性脊柱裂遗尿患儿当前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期为未来研究隐性脊柱裂的遗尿患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遗尿隐性脊柱裂治疗儿童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中医研究现状及展望

    张月华谢媛媛
    30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精神致残率高、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ASD的病因不明,尚无特效药及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国际主流的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行为干预与教育改善其核心症状,辅助药物治疗改善共患疾病.近年来,中医在ASD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深入,中医疗法在改善ASD核心障碍及共患病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本文对近年来中医学在ASD领域的探索进行综述,为中医治疗ASD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

    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医综述儿童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中药治疗抽动障碍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钟明秀张迪刘英
    305-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抽动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成为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西医针对抽动障碍的治疗,主要以多巴胺类、中枢性α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为主,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不良反应使部分儿童不能耐受.中医药立足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抽动障碍的防治中安全性和疗效都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中药中单味药、药对和复方都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调节作用,其与现代理论网络药理学的核心思想一致,所以,网络药理学方法正逐渐地被中医药研究其作用机制所接纳及采用.本文就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抽动障碍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及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抽动障碍研究的应用提供参考.

    抽动障碍网络药理学中药研究进展儿童

    儿童眶下黑眼圈的中西医文献综述

    王海黎彦麟
    309-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眶下黑眼圈名称较多,比较混乱,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其局部病理虽然明确,但根本病因争议较大.通过分析局部的下睑静脉、眶下静脉、泪道静脉丛、面静脉、眶下间隙、眶下淋巴结等解剖结构,鼻、腺样体疾病引起的眶下静脉回流受阻的可能性较大.中医典籍对黑眼圈的论述丰富,眼与五脏在生理和病理方面都存在紧密关联,尤其肝、脾、肾三脏,此外经络理论、气血津液理论亦能解释此现象,非独"脾虚".临床应避免误诊、漏治.

    鼻部疾病黑眼圈综述儿童

    儿童IgA血管炎不同脏器并发症5例并文献复习

    丁乐乐丁樱魏金辉徐闪闪...
    314-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儿童IgA血管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5例儿童IgA血管炎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转归等.结果 5例IgA血管炎中,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6岁.肺损害1例,肝损害1例,脾损害1例,肠腔损害1例,附睾损害1例.病程中出现腹痛4例,关节疼痛2例,所有患儿均有典型皮肤紫癜.尿检正常2例,伴尿检异常3例,其中单纯蛋白尿型1例,血尿兼蛋白尿型2例.所有患儿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IgA血管炎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以IgA沉积为主的血管炎性病变,除紫癜外,腹痛、关节肿痛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易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如严重的肺损伤,当患者出现其他系统症状时,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情,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IgA血管炎器官组织合并症回顾性研究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