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

黎乐群

季刊

1674-5671

zgazfz2008@126.com

0771-5332455

530021

广西南宁市河堤路71号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nc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CSTPCD
查看更多>>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刊物,主要为肿瘤基础、肿瘤临床、防病治病、科研及教学服务,并拟将来用于国际情报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肿瘤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
    129-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标志物在癌症诊断、治疗选择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专家共识旨在全面梳理DNA甲基化标志物的检测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在肿瘤管理中的潜力.此外,本共识将围绕DNA甲基化标志物的定义、临床意义、检测规范、数据处理及其在肿瘤的筛查、辅助诊断、伴随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和实际临床经验,提出一系列关于DNA甲基化标志物检测及应用的共识推荐,旨在提升临床医技人员对这一新兴标志物的认识,规范检测流程,促进其在肿瘤诊疗全程中的应用,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DNA甲基化生物标志物肿瘤早期筛查肿瘤早期诊断甲基化检测技术

    显微知著:人工智能在肾癌数字病理中的应用现状及挑战

    侯乃侨翟炜郑军华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肾癌筛查技术的进步,我国肾癌早期检出率逐年上升.病理诊断作为肾癌诊断的金标准,在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通过肉眼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评估病理切片通常具有一定主观性,难以对重要的病理特征进行定量.数字病理学将组织病理切片扫描成全切片图像,然后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对病理图像进行计算和分析,从而实现从肿瘤组织学图像中提取隐含生物信息,为病理诊断及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全面和实用的信息.本文就肾癌中重要的病理特征、数字病理学分析方法以及当前数字病理学在肾癌诊疗中的应用进行概述.

    肾癌数字病理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中国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机制调研与分析

    王雨萌周铭阎昭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肿瘤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和治疗方法评估的重要手段,伦理审查是保障受试者权益和安全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立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提高审批效率、减少重复审查、降低伦理风险、促进国际合作.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调研,对国内外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已成为国际共识,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实践.但是,目前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统一的伦理审查标准、伦理审查人员培训不足、伦理审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建立统一的伦理审查标准,规范审查程序;加强伦理审查人员培训,提高伦理审查水平;建立审查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认.

    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互认机制

    蟾毒它灵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铁死亡的机制研究

    王蓉周智辉李宏李子辉...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蟾毒它灵(Bufotalin)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细胞HL-60铁死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0.1、0.5、1.0、2.0、4.0 μg·mL-1)蟾毒它灵分别作用于APL细胞HL-60,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铁死亡相关蛋白CD71、xCT、FTH 1、GPX4的表达水平;采用谷胱甘肽(GSH/GSSG)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内GSH和GSSG的含量变化;采用脂质氧化(MDA)检测试剂盒测定细胞内MDA的含量变化.将0.5 μg·mL-1蟾毒它灵、0.1 μmol·L-1 Fer-1和0.5 μg·mL-1蟾毒它灵+0.1 μmol·L-1 Fer-1分别作用于HL-60细胞,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蟾毒它灵处理HL-60细胞后,细胞形态呈现出哑铃型、梭形等不规则形状,细胞的存活率降低,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相比,蟾毒它灵可降低铁死亡相关蛋白GPX4、xCT、FTH 1的表达水平和总谷胱甘肽的含量(均P<0.01),升高CD71蛋白的表达水平和MDA含量(均P<0.05).蟾毒它灵与铁死亡抑制剂Fer-1联合处理HL-60细胞后,与对照组比较,HL-60细胞的生长数量和形态学无明显变化,CD71、xCT、FTH1、GPX4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蟾毒它灵可抑制APL细胞HL-60的增殖并诱导铁死亡,其可能通过GPX4介导的抗氧化途径和铁代谢途径实现.

    蟾毒它灵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铁死亡

    齐墩果酸对肝癌HCCLM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袁彬黄德伦周凤玲叶一娴...
    16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齐墩果酸对人肝癌HCCLM3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肿瘤组织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BALB/c裸鼠皮下接种人肝癌细胞株HCCLM3构建肝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药物组,分别给予0.01 mL/g玉米油和5 mg/kg齐墩果酸灌胃.给药期间测量并记录各组裸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瘤体质量和体积.通过HE、Ki67、TUNEL染色分别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坏死病理学改变、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情况;采用qRT-PCR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yclinD1、CyclinE1、CDK4、Bcl-2和Bax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裸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移植瘤体质量和体积均显著下降(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药物组移植瘤组织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出现坏死区域.药物组瘤组织Ki67阳性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TUNEL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齐墩果酸给药后移植瘤组织中增殖相关基因CyclinD1、CyclinE1和CDK4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促凋亡相关基因Bax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 齐墩果酸能抑制人肝癌HCCLM3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肝癌齐墩果酸移植瘤增殖凋亡

    2011-2018年广西胃癌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分析

    覃黎明周子寒曹骥李秋林...
    172-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18年广西胃癌流行特征及疾病负担的时间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11-2018年广西胃癌的发病和死亡数据,计算粗发病率、粗死亡率、中国人口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简称中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世界人口年龄标准化发病率/死亡率(简称世标发病率/死亡率),分析2011-2018年广西胃癌流行特征;计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DALYs)、早死导致的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和疾病所致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评价2011-2018年广西胃癌疾病负担情况.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上述指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分析胃癌流行特征和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1-2018年广西胃癌中标发病率由2011年的13.33/10万下降至2018年的10.14/10万,呈明显下降趋势(AAPC=-4.06%,P=0.002);中标死亡率由2011年的9.8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7.90/10万(AAPC=-2.58%,P=0.006);DALYs率由2011年的161.10/10万下降至2018年的138.50/10万,但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AAPC=-0.79%,P=0.366).2011-2018各年份男性胃癌的中标发病率、中标死亡率和DALYs率均高于女性.男性胃癌的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分别以年均2.56%(AAPC=-2.56%,P=0.181)和1.79%(AAPC=-1.79%,P=0.190)的速度下降,但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胃癌的中标发病率以年均4.40%的速度变化(AAPC=-4.40%,P=0.002),呈明显下降趋势,中标死亡率以年均3.17%的速度下降(AAPC=-3.17%,P=0.065),但变化趋势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011-2018年广西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胃癌疾病负担仍处于较高水平,需持续加强胃癌的防治工作,重点对胃癌高危人群开展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以期降低胃癌的疾病负担.

    胃癌发病率死亡率疾病负担变化趋势

    基于JoinPoint回归模型的200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

    王巨威王静马丽君李赞...
    180-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趋势,为我国肝癌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19年全球健康数据交换(the 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GHDx)数据库中我国肝癌发病与死亡个案信息,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分别描述全人群、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肝癌发病与死亡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和死亡总例数分别为4 322 652例和4 093 855例,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31/10万和9.68/10万.2000-2019年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AAPC=-2.11%),其中2000-2002年和2002-2005年均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10.55%和-15.45%;2005-2010年和2010-2019年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0.44%和3.39%;男性和女性人群的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1.95%,-2.43%).2000-2019我国肝癌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2.41%),其中2000-2005年呈下降趋势,APC为-13.52%,2005-2012年和2012-2019年均呈上升趋势,APC分别为0.18%和3.64%;男性和女性人群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APC=-2.34%,-2.60%).我国肝癌的年龄别发病率及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不断上升的趋势(AAPC=5.94%,7.10%),其中男性年龄别发病率在10~40岁之间增长较快,80岁之后增长速度有所下降,女性则整体呈上升趋势;男性年龄别死亡率在5~10岁之间增长率较大,女性则随着年龄的增长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2000-2019年我国肝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及老年人群是肝癌重点关注人群.

    肝癌发病率死亡率JoinPoint模型变化趋势

    高钠饮食对我国居民1990-2019年胃癌疾病负担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牛省利刘博伟
    186-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钠饮食对我国胃癌疾病负担的影响情况,为胃癌高危人群防治策略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2019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GBD 2019)中的中国胃癌疾病负担数据,以 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19年我国高钠饮食所致胃癌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DALYs)的变化及其趋势,以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各相邻年份间构成比的变化量.结果 我国高钠饮食所致胃癌死亡例数和粗死亡率自1990年的27 226例(占我国胃癌总死亡例数8.913%)、2.300/10万上升至2019年的37 131例(占我国胃癌总死亡数8.808%)、2.611/10万,但DALYs率从62.048/10万下降至61.434/10万.1990-2019年我国居民高钠饮食所致胃癌合计标化死亡率逐年下降1.716%,其中男性逐年下降1.221%,女性逐年下降2.661%(均P<0.001);标化DALYs率逐年下降2.005%,其中男性逐年下降1.495%,女性逐年下降3.067%.各年龄组DALYs率均呈下降趋势(均P<0.01),其中 55~59岁居民的DALYs率下降速度最快(AAPC=-2.547%),80岁及以上居民的DALYs率下降速度较慢(AAPC=-0.702%).我国居民高钠饮食所致胃癌标化DALYs率逐年下降(AAPC=-2.005%),下降速度高于中低和低社会人口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国家或地区(AAPC=-1.209%、-1.119%),但低于全球以及高、中高、中SDI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AAPC=-2.094%、-3.166%、-2.361%、-2.090%).结论 我国居民高钠饮食所致的胃癌疾病负担逐年下降但水平仍较高,男性高于女性,老年男性人群是重点干预人群,应加强减盐饮食干预,以降低胃癌疾病负担.

    胃癌疾病负担伤残调整生命年高钠饮食生活方式

    胃癌发生过程中风险miRNAs筛选及其诊断效能评价的多中心研究

    马福超刘爱群谢为舜沈妍华...
    19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胃癌发生过程的风险miRNAs,为上消化道机会性筛查中早期胃癌识别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桂林市人民医院3个中心进行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的人群.选取健康体检者107例、早期胃癌患者7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97例.首先采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miRNAs,然后在3组前瞻性人群的血浆样本中通过RT-qPCR验证差异表达的miRNAs,最后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miRNAs的诊断效能.结果 转录组测序的差异基因分析共筛选出胃癌发生过程中的6个差异表达miRNAs,包括miR-3176、miR-885-5p、miR-203a-3p、miR-452-5p、miR-223-3p、miR-219a-2-3p.RT-qPCR结果显示,miR-452-5p在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患者中表达上调(均P<0.001).ROC曲线显示,miR-452-5p诊断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900、0.975.区分早期胃癌与进展期胃癌的AUC为0.843.结论 miR-452-5p在早期胃癌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能作为液体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早期胃癌miR-452-5p生物标志物

    食管鳞状细胞癌血清中乙酰肉碱的代谢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姚庆春吴龙俊宇叶春华黎远冬...
    198-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肉碱(L-carn itine)和乙酰肉碱(acetyl-carnitine,ACar 2∶0)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2年4月至2022年10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1例ESCC患者以及同期就诊的30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MS)技术靶向分析血清中肉碱和乙酰肉碱的代谢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与健康对照者相比,ESCC患者血清中的肉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两种乙酰肉碱同分异构体(ACar 2∶0同分异构体1和ACar 2∶0同分异构体2)的水平升高(均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ar 2∶0同分异构体1含量高于0.0163 μmol/L(OR=19.456,95%CI:1.971~192.104,P=0.011)和 ACar 2∶0 同分异构体2含量高于0.0148 μmol/L(OR=7.720,95%CI:1.047~56.915,P=0.045)是 ESCC 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肉碱(OR=1.310,95%CI:0.051~33.951,P=0.871)则与ESCC发生无明显关系.ACar 2∶0同分异构体1诊断ESCC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7、0.900、0.862,ACar 2∶0同分异构体2诊断ESCC的AUC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1、0.867、0.821,两者联合诊断ESCC的AUC及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2、0.867、0.889.结论 ESCC血清中乙酰肉碱水平升高,且其在诊断ESCC中具有良好的效能,可能是潜在的诊断标志物.

    食管鳞状细胞癌乙酰肉碱靶向代谢组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