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李坤成 姜玉新

月刊

1003-3289

cjmit@mail.ioa.ac.cn

010-82547901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大猷楼502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经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的理、工、医相结合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杂志创刊于1985年,现为月刊(内文160页,约35万字)。杂志主要刊出放射学(包括CT、MRI、普通X线)、超声医学、介入治疗学、影像技术学、超声工程学、电子内镜学、核医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主要特点是:①综合影像;②信息量大;③理、工、医相结合;④传播及时。该刊是基础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学术交流的园地,是广大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医学工程技术与临床相结合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缺血性心肌病发生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

    胡文姝聂淑婷邵袁缘李心怡...
    1009-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缺血性心肌病发生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择143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有无IMR将其分为IMR+组(n=68)及IMR-组(n=75);另以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组间一般资料、左心室常规超声参数、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参数及二尖瓣结构功能参数,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发生IMR的危险因素.结果 IMR+组与IMR-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扭转角度峰值(Twist)、帐篷容积(VTent)及小叶总面积(TLA)/瓣环面积(A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LS减小、Twist降低及VTent增大均为缺血性心肌病发生IMR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GLS减小、Twist降低及VTent增大为缺血性心肌病发生IMR的危险因素..

    心肌病二尖瓣闭锁不全心室功能,左超声心动描记术

    超声心动图评估右心功能不全患者下腔静脉直径及塌陷指数

    施春明赵博文潘美彭晓慧...
    1015-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功能不全患者下腔静脉(IVC)直径及评估塌陷指数(IVCCI)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及其与右心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以47例右心功能不全患者为观察组、50名右心功能正常者为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MPI),以及三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S')及舒张早、晚期运动速度(e'、a')并计算二者比值(e'/a'),测量三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速度(E、A)并计算二者比值(E/A)及E/e',测量三尖瓣反流颈宽(TR-VCW)、三尖瓣最大反流速度(TR-Vmax)、肺动脉收缩压(PASP)及右心房面积(RAA);分别采用二维(2D)超声和解剖M型超声测量呼吸周期中IVC管径最大值和最小值(IVCDmax、IVCDmin),并计算IVCCI;于2组分别随机抽取20人,采集IVC参数.比较组间基本资料、右心参数及IVC参数,计算后者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IVC参数与右心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组间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右心参数MPI、e'、e'/a'、E、A、E/e'、TR-VCW、TR-Vmax、PASP及RAA升高而FAC、TAPSE、S'及a'降低(P均<0.05).2D超声与解剖M型超声所测观察组IVCDmax、IVCCI(ICC=0.787~0.971)及对照组IVCDmax(ICC=0.971、0.964)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良好,而对照组IVCCI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较差(ICC=0.169、0.456).相比对照组,观察组IVC参数 2D-IVCDmax、2D-IVCDmin、M-IVCDmax及M-IVCDmin均升高,而2D-IVCCI及M-IVCCI均降低(P均<0.05).2D-IVCDmax与右心参数TAPSE及a'呈弱负相关(r=-0.392、-0.364),与e'/a'、E、E/A、TR-VCW及RAA呈弱正相关(r=0.396、0.483、0.461、0.565、0.582);2D-IVCCI与右心参数TR-VCW及RAA呈弱负相关(r=-0.386、0.380).M-IVCDmax与右心参数TAPSE呈弱负相关(r=-0.384),与e'/a'、E、E/A、TR-VCW及RAA呈弱正相关(r=0.357、0.453、0.473、0.549、0.550),M-IVCCI与右心参数MPI、E、TR-VCW及RAA呈弱负相关(r=-0.347、-0.337、-0.475、-0.421).结论 以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功能不全患者IVC直径并评估IVCCI的观察者间一致性良好;2D超声及解剖M型超声所测IVC参数均与右心参数存在相关性.

    心房腔静脉,下超声心动描记术前瞻性研究

    多模态超声动态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岳民璐姜桂艳
    1020-1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多模态超声动态评估新辅助化疗(NACT)用于乳腺癌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接受术前NACT的单发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MHR)组(n=26)及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MHR)组(n=24);对比观察组间NACT前,以及NACT前、中、后期超声指标变化,以及组间、组内定量指标在接受NACT过程中的缩小率.结果 完成NACT后,组间病灶最大径、最大杨氏模量值(Emax)变化及平均杨氏模量值(Emean)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灶缩小方式及血流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ACT前、中、后期,MHR组病灶最大径渐进缩小率(PRR)逐渐降低,而NMHR组呈"中期缩小-后期增大"趋势;2组组内最大径≥2 cm病灶(n=3、9)总缩小率(TRR)及各期PRR均高于最大径<2 cm病灶(n=23、15,P均<0.05).NACT前、中、后期,2组Emax及Emean的PRR均呈逐渐增高趋势,组内Emax降低≥30%病灶(n=14、5)TRR及各期PRR均高于Emax降低<30%病灶(n=12、19),Emean降低≥30%病灶(n=18、7)TRR及各期PRR均高于Emean降低<30%病灶(n=8、17,P均<0.05).结论 多模态超声可用于动态评估NACT用于乳腺癌效果,进而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乳腺肿瘤超声检查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CT表现

    程敏陈皓孙烨曹旭阳...
    1025-1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CP)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CMVP)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allo-HSCT后PCP(PCP组)及26例CMVP患者(CMVP组),比较其CT表现.结果 组间病灶(包括磨玻璃影及结节)分布方式、肺囊肿、病情达最重时间、30天病灶吸收>50%占比、病灶完全吸收占比及首次磨玻璃影病灶总严重程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llo-HSCT后PCP与CMVP的CT表现相似,但前者磨玻璃影分布范围较广、其内多见肺囊肿而预后较好,后者磨玻璃影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结节多呈弥漫分布且预后较差.

    肺炎造血干细胞移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临床-CT环境影像组学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背景下周围型肺癌与肺炎性肿块

    叶颖剑安鹏
    1030-1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CT环境影像组学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背景下周围型肺癌(PLC)与肺炎性肿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PLC的86例COPD(PLC组)及155例肺炎性肿块COPD(炎性肿块组),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170)及测试集(n=71);基于增强CT勾画病灶ROI1(不均匀强化区)、ROI2(均匀强化区)、ROI3(肿瘤周围带),生成相应Radscore 1、2、3.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常规CT及环境影像组学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临床模型、CT环境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CT环境影像组学模型,评估其鉴别PLC与肺炎性肿块的效能.结果 病灶形态、强化方式、Radscore 2及3均为鉴别COPD背景下PLC与肺炎性肿块的因素(P均<0.05).基于此建立的临床模型、CT环境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CT环境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训练集COPD背景下PLC与肺炎性肿块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3、0.859及0.892,在测试集分别为0.729、0.843及0.882;临床-CT影像组学模型AUC最高(P均<0.05),其准确率为83.53%、敏感度为81.97%、特异度为84.40%.结论 临床-CT环境影像组学有助于鉴别COPD背景下PLC与肺炎性肿块.

    肺肿瘤肺疾病,慢性阻塞性影像组学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24年征订启事

    1035页

    定量CT腹部体脂参数联合临床-影像学综合模型预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罗慧王钰璇张倩刘春雨...
    1036-1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定量CT(QCT)腹部体脂参数联合临床-影像学综合模型预测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8例急性胰腺炎(AP),包括207例RAP(RAP组)与261例非RAP(非RAP组),记录首诊临床资料、常规CT表现、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内脏脂肪面积(VFA)、腹部总脂肪面积(TFA),以及肝脏和胰腺脂肪含量等QCT参数;比较组间临床特征、CT表现及QCT参数值,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AP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临床-影像学模型及结合QCT参数的综合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预测RAP的效能.结果 相比非RAP组,RAP组患者年龄较小,饮酒、胆道结石及高脂血症占比、首诊CT胰腺边缘清晰占比,以及VFA、TFA、肝脏脂肪含量及胰腺脂肪含量均较高(P均<0.05).饮酒、高脂血症、胆道结石、胰腺边缘及胰腺脂肪含量均为RAP的独立预测因素,以之构建的综合模型预测RAP的曲线下面积为0.860,高于基于前4者的临床-影像学模型(0.701)及胰腺脂肪含量(0.770)(P均<0.001).结论 胰腺脂肪含量QCT参数联合临床-影像学综合模型可有效预测RAP风险.

    胰腺炎复发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脂肪组织

    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指标预测结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

    马玉萍朱建国雍千叶毛应凡...
    1041-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指标预测结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31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92,含44例EMVI+、48例EMVI-)与测试集(n=39,含23例EMVI+、16例EMVI-).基于术前门静脉期CT提取及筛选肿瘤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并据以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临床、CT及病理学资料,筛选结直肠癌EMVI+的独立预测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基于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建立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结直肠癌EMVI+的效能.以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结果 共筛选出4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以之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糖类抗原(CA)19-9及CA72-4均为结直肠癌EMVI+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33、1.285,P均<0.05).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结直肠癌EMVI+的AUC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AUC=0.908、0.825、0.770,P=0.017、0.003);影像组学、临床及联合模型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751、0.632、0.799,两两之间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的校准度均较好.训练集以>0.1、测试集以>0.12为阈值时,联合模型的临床净获益较高.结论 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能有效预测结直肠癌EMVI.

    结直肠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壁外血管侵犯影像组学

    基于光谱CT细胞外容积及相对电子密度识别结肠癌侵及浆膜

    王艺洁赵卫何波李亚敏...
    1047-1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DLCT)细胞外容积(ECV)及相对电子密度(RED)识别结肠癌侵及浆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62例经病理诊断且CT显示肠周脂肪间隙模糊的结肠癌患者,其中18例T4a期肿瘤侵及浆膜、44例T2~T3期未侵及浆膜层;分析40 keV单能级显示结肠癌最大层面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DLCT图像,测量各期图像中荷瘤与非荷瘤肠周脂肪、腹主动脉、髂总或髂外动脉碘浓度(IC)及RED,计算各期标准化IC(NIC)、荷瘤与非荷瘤肠周RED之差(RED差值)及延迟期ECV.比较不同分期肿瘤各参数值,针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识别T4a期结肠癌侵及浆膜的效能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T2~T3期结肠癌相比,T4a期结肠癌患者年龄<50岁及存在淋巴结转移者占比均较高(P均<0.05),而结肠癌在各期图像中的NIC和RED差值及延迟期ECV均较高(P均<0.05).以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NIC鉴别T2~T3期与T4a期结肠癌的AUC为0.868~0.902,各期图像NIC间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RED差值鉴别的AUC分别为0.848~0.903,其间RED差值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延迟期ECV鉴别的AUC为0.948,与延迟期NIC和RED差值、动脉期NIC及静脉期RED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基于DLCT ECV及RED可鉴别结肠癌肠周脂肪间隙模糊时是否已侵及浆膜.

    结肠肿瘤肿瘤浸润浆膜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MRI纹理特征联合表现弥散系数鉴别诊断子宫肉瘤与细胞型子宫肌瘤

    杨钟付宝月陈玉兰李乃玉...
    1052-1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MRI纹理特征联合表观弥散系数(ADC)鉴别诊断子宫肉瘤(US)与细胞型子宫肌瘤(CUL)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US(US组)及34例CUL(CUL组)患者盆腔MRI资料,于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中提取病灶纹理特征,测量ADC值,记录平均ADC值(ADCmean)、最小ADC值(ADCmin)及标准ADC值(ADCst);分别基于ADC值、最优纹理特征及二者联合构建鉴别US与CUL的逻辑回归(LR)模型,包括LRADC、LR纹理及LRADC+纹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鉴别诊断US与CUL的效能.结果 US组病灶ADCmean、ADCmin及ADCst均低于CUL组(P均<0.05).共基于盆腔T2WI及DWI提取3 750个纹理特征,经筛选后得到5个最优特征,以之构建的LRADC+纹理模型及LR纹理模型鉴别US与CUL的效能相当(AUC=0.921、0.887;P>0.05),且均高于LRADC模型(AUC=0.696;P均<0.05).LRADC+纹理模型的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走行基本一致,且临床净收益大于LRADC及LR纹理模型.结论 MRI纹理特征联合ADC值可提高鉴别诊断US与CUL的效能.

    子宫肿瘤肉瘤平滑肌瘤磁共振成像纹理分析诊断,鉴别